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亂世晉隋

大道小說網 第四十八章 流芳百世 文 / 陳邵軒

    前幾天由於回家探親,更新速度很受影響,在這裡和讀者朋友們說一聲抱歉,以後的更新速度會漸漸提上來,如果把這部小說看做一個人,那麼現在的進度只不過是剛學會走路而已,作者堅決不會讓其夭折的!再次謝謝親們的支持!歷史小說麼,既非穿越,更非架空,所以難免出bug,希望大家多多提出寶貴意見!話不贅述,繼續更新。

    慕容皝的下一個目標是鮮卑宇文部。

    慕容皝傾全國之兵南下高麗時,宇文逸豆歸沒動靜;慕容皝與王釗大戰丸都時,宇文逸豆歸仍擺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當慕容皝得勝回朝時,宇文逸豆歸這才意識到自身的累卵處境,最好的防禦就是進攻,宇文逸豆歸深知這個道理,所以發兵扣燕。

    第一個越過燕國邊境的是莫淺渾,此人是段部的宰相,為人自高自大,智商遠沒有官位那麼高。他見燕軍沒有迎擊,自以為敵軍懾於自己的英名,不敢出戰。慕容家族人才濟濟,慕容翰慕容恪哪個是好惹的?豈是你莫淺渾可比的?慕容皝之所以沒有立即下令出擊,不過是想誘敵深入,然後合圍罷了。

    莫淺渾很配合,大軍走了幾百里,驕縱之心漸生,後來乾脆把燕國當成了自己家,尋了處非常茂密的樹林,打獵去了。而慕容翰就隱藏在樹林裡,他也是來打獵的,獵物正是宇文軍。

    是役,宇文部全軍覆沒,莫淺渾隻身一人逃回國都紫蒙川(今遼寧朝陽西北)。

    遠在紫蒙川的宇文逸豆歸很不甘心,他把全**隊都交給了大將涉夜干,第二次踏進燕國土地,涉夜干是宇文部第一猛將,好比吳國孫策,蜀國關羽,魏國許褚——當然,僅就地位而言,涉夜干屬於那種頭腦發達四肢簡單的典型代表。

    他的對手依然是慕容翰,這次慕容翰又找了個副手,慕容霸。這就注定涉夜干很難討到便宜。慕容翰永遠是身先士卒的第一個,他從正面發起猛烈突擊,涉夜干率軍抵抗。正當雙方鏖戰之際,慕容霸從側面切入了戰場,他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涉夜干。

    涉夜干驚奇的發現,這支部隊一不殺人二不放火,而是向著帥旗奔來。涉夜干還沒搞清楚怎麼回事,就成了刀下鬼。士卒們見主帥陣亡,頓時大亂,正面的慕容翰抓住戰機,一舉全殲(注意這個詞)敵軍。爾後,燕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蕩平遼西。

    宇文逸豆歸只得帶領族人逃亡漠北,不久後病逝,宇文氏就此徹底覆滅,鮮卑宇文部隨之退出歷史舞台。至於以後的西魏宇文氏,據筆者考證,應當是鮮卑宇文與其他民族經過一百多年漫長融合之後的產物。大臣凡自立者,都會找一個很厲害的祖先,那些家譜被人們拿來當報紙傳閱的除外(曹操),比如劉備,愣是找了個八輩子打不著的祖宗劉勝;再如朱棣,為當皇帝連親媽都不認了。而宇文泰從不以宇文逸豆歸的後人自居,若有這麼現成的政治資本,宇文泰不可能不加以利用。

    總之,一切都成了浮雲,事實是:鮮卑慕容部結束了「三國鼎立」時代,統一了中國東北地區,前燕隨之進入鼎盛時期。是年,公元344年。

    在這場戰鬥中,慕容翰身受重傷,在家休養了很長一段時間後,傷情終於好轉。身為武將,他開始在家裡做一些騎馬射箭之類的康復xing治療,這也無可厚非,但在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看來,就不是這麼簡單了,他們羅列罪狀,誣告慕容翰有謀反之心。

    慕容皝雖然重用慕容翰,但打心裡忌憚這個有勇有謀,而且聲望絲毫不在自己之下的兄弟,於是命人送去了一杯毒酒。臨死前,慕容翰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本來就是戴罪之身,到現在才死,已經是上天眷顧了;我慕容翰自不量力,想為國家驅除羯賊,進入中原,無奈時不我與,以致死不瞑目!」

    慕容翰絕對是沒有反心的,從其一生的作為來看,他的志向只在匡扶社稷,恢弘燕國之威,且為人光明磊落,為燕國立下赫赫戰功,卻因此功高震主,竟死於非命!要怪只能怪慕容皝識人不明瞭。

    東北一平,中國北方地區又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面:佔據中原廣大地區的後趙;西北涼州張氏;東北慕容氏。這三家彼此看對方都不順眼,有點「三角恨」的意思:前燕經常去後趙家裡打劫;石虎吃飽了飯就去找張駿的麻煩;慕容皝和張駿兩人都看對方不順眼,無奈離得較遠,摩擦只能體現在嘴皮子上。

    該打打,該罵罵,這三家暫時還沒有能力吞併對方,大摩擦沒有,小摩擦不斷。這與南方形勢迥然不同。

    司馬岳死了,年僅兩歲的司馬聃接過了皇位,朝中由庾冰、何充一干能臣做主,外面有庾翼戍邊,小日子過得倒也平靜。但是這份平靜沒能延續多長時間,因為東晉死人了。而且還是扎堆死的:

    公元344年,庾冰病逝;345年,庾翼病逝;346年,何充病逝。東晉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短短三年內死亡殆盡。死者已矣,東晉還要延續下去,於是,第四代領導集體很快頂了上去,其中以殷浩、桓溫兩人為代表。殷浩在內主政,桓溫在外戍邊。這亦是東晉最強一代領導集體,更為難得的是,這代人始終把北伐作為國策來執行。

    桓彝年輕時和溫嶠是鐵哥們兒,初為人父,桓彝非常激動,便以好友姓氏給兒子取名,桓彝不可能知道,「桓溫」這兩個字以後會為國家帶來多大的榮耀和災難。

    桓彝戰死那年,桓溫年僅17歲,接到父親的死訊後,桓溫「枕戈泣血,志在復仇」。隱忍一年後,曾經參與殺害桓彝的涇縣縣令江播病故。在其兒子守靈期間,桓溫闖入靈堂,手刃了長子江彪,並追殺其二弟於道,殺父之仇終得以報。

    仇雖然報了,但桓家的經濟情況並未因此好轉,桓母不久後得了重病,要用一頭羊作為藥引入藥,可桓家已經家徒四壁了,為了給母親治病,桓溫竟然把弟弟桓沖典押給了賣主,這才換來了一頭羊。

    桓溫為人豪放不羈,結交了很多朋友,如當時的名士劉惔等人,在這些人的極力推薦下,桓溫娶了明帝司馬紹的女兒,南康公主,地位因此得以上升,但還不足以獨當一面,桓溫的人生轉折點在345年,因為在這一年,權臣庾翼死了。桓溫在一片爭議中接過了安西將軍的虎符。

    群臣之所以反對,是因為桓溫本人的長相,當時的很多主流名士都斷定桓溫長有「反骨」,

    反骨是指人腦後的枕骨,人皆有之,但桓溫的這塊骨頭長得有些特別:長長地向外凸了出來,非常不雅。因為這塊骨頭,桓溫頗受非議,桓溫也很苦惱,鋸又鋸不得,不鋸人家還說你造反,難啊!

    無論桓溫以後做了什麼,至少現在他沒有造反的動機。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哪能把造反當成自己的人生動力?況且他老婆還是公主,小舅子的面子能不給麼?

    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群臣子,他們既能為國征戰,立下不世戰功,從而流芳百世;大功告成之後,開始居功自傲,拿軍功章威脅朝廷,甚至滅亡故國,以致遺臭萬年——桓溫就是這種人。只是現在反心未露。

    桓溫接過庾翼的北伐大旗後,在具體作戰方針上,他在前任的基礎上加以了補充,把平定成漢作為頭等大事。筆者認為,西進應是北伐的一部分,因為平定西蜀的最大目的就是掃除後方隱患,桓溫的荊湘守軍擔負著三方面的責任:首先是穩固帝國西部;再者防備成漢東進;最後是抵禦後**下。

    經過王敦陶侃兩代人的努力,荊湘九郡內部已然穩定,長江尚可守衛,漢軍順流而下,麻煩就大了,因此,若想北伐,必先西進。

    東晉的第三次北伐即將拉開序幕。

    上次提到成漢,還是剛建國的時候,彈指一揮間,四十年過去了。成漢的地盤很大,僅次於東晉和後趙,但是位置比較偏僻,兩個鄰居一直沒工夫搭理它,隨著東晉和後趙國內漸趨穩定,成漢難免成為靶子。成漢誰都惹不起,所以偏安一隅,安安靜靜地過著自己的小日子——直到桓溫上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