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歷史 文 / 披著羊皮
黃龍二年九月初五,高麗將軍李成桂第三次上表中國皇帝張廣信。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中國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又再一次表示了高麗永為中國附屬的誠意。張廣信則口氣冷漠,說「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和「和寧」請張廣信決定,張廣信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
歷史提前發生了變化,李氏朝鮮王朝立。
與此同時,狼狽逃回高麗的王載雄,雪上加霜,王室成員被李成桂殺了大半,原高麗軍隊被李成桂收編和解散,也損失了近一半,此時他龜縮在平安道內,拚命收羅了一些支持者,重新組織了軍隊,準備應對處於優勢地位的朝鮮王室的攻擊,更加讓他擔心的,還是與平安道隔江相望的正義軍,如果他們現在攻過來,支持朝鮮,那麼,高麗王朝當真就是灰飛煙滅,再也沒有半點機會了。
王載雄正在煩惱之間,這天,親兵來報,江那邊來了幾個客人,說要拜會於他,他忙命人傳喚,這幾個人正是正義軍中的神龍兵,他們帶著徐達的書信,與王載雄整整密謀了一天。
次日,王載雄便對外宣佈,向正義軍稱臣,表示「願為正義軍帳下一小卒」,毛貴和徐達也沒有薄待於他,暫時任命了他為草原中國遼寧行省的左丞。
意外地得到了正義軍的支持後,王載雄精神大震,收羅了高麗舊部,與李成桂狠狠地打了幾仗,兩個多月間便迅速佔據了高麗北方鹹鏡、平安、黃海、江原道和平壤,將李成桂趕到了南方,並宣佈在這幾個道的基礎上建立草原中國高麗行省,毛貴便改任他為高麗行省的平章政事。
原來,在徐達的威逼之下,他不敢再行抵抗正義軍,又夾在正義軍和李成桂兩股強大勢力之中,思慮良久,實已沒有其他的選擇,比較而言,還是李成桂與高麗的仇恨更加不可化解,這高麗原來就是元朝的行省,現在改而成為中國的行省,也沒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當下便下了歸順的決心。
高麗行省成立之後,徐達便下令正義軍便跨過鴨綠江,正式與高麗軍隊進行了混合整編。
張廣信下詔,公開同情原高麗王室,稱其「為高麗蒼生計,曲身事賊,忍辱負重,心向禮儀,嚮往中華文明」,雖然沒有公開批評李成桂,卻也讓初立的朝鮮王朝陷入一片驚慌之中。中國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就是要你朝鮮併入到中國之內,而並不僅僅是一個所謂「附屬」的半duli王國。
在歷史上,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宣佈了高麗、安南、日本三國為「永不征伐」之國,他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那時蒙古草原上的元廷勢力依然強大,徐達、馮勝窮其一生,也沒有能重創蒙古人,即使後來雄才大略的朱棣,也沒有達到征服蒙古人的目的,有了強大的蒙古人的掣肘,明朝自然不可能向其他地方大肆用兵。但現在就不同了,張廣信豈能眼看著歷史輪迴到原來的巢臼之中,令後世子孫遺憾。
在běijing,早在黃龍二年正月,張廣信便在徵召了當代的大儒,在明初士子中享有盛譽的宋濂。而舉薦他的,是右丞相馮國用和護國真人宋遠橋。其實,即使沒有這兩個人的舉薦,張廣信也不會放過此人不用的,他知道歷史,對宋濂的人品和學問均十分佩服。
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現在浙江義烏)人。他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曾受業於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等。他一生刻苦學習,「自少至老,未嘗一ri去書卷,於學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父母為由,辭不應召,修道著書,比之於投身元廷的劉基(伯溫),更明瞭時世,又頗具民族氣節,這都是張廣信棄劉而征宋的原因所在。
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並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道統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xing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國,朝廷禮樂制度多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讚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者稱他為「太史公」。
張廣信任命他為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交給他的任務,一是協助馮國用制定中國的禮樂制度,二是主修元史,對於這個任務,張廣信做了詳細的規定,首先是堅決不能承認蒙元的正搠地位,也就是說,不能將之於唐、宋並列,其次是要強調漢族不屈的反抗,在用詞上,也稱蒙元為偽,而所有反抗者也不得使用賊、寇等字眼。
而最重要和迫切的一個任務,卻是前往高麗和遼東,向高麗人宣示高麗的真實歷史。
宋濂得令以後,於八月來到了遼東,隨行的還有一些其他的儒生和他的門下弟子,共計越百餘人,這些人達到遼東之後,便開始接管遼東和高麗的政務,而宋濂則暫時被任命為遼東和高麗兩個行省的督察,為最高政務長官。
對兩省的治理,除了接受移民,發展經濟,休生養息之外,便是對高麗民眾展開了「歷史教育」。
儒學深湛,飽讀詩書,精通歷史的宋濂當然很清楚高麗的歷史,此時他又身負教化、治理兩省的職責,因此,他自然是使出了渾身的解數。
朝鮮的歷史,經過了幾千年的變遷,最開始是殷商朝滅後,殷朝的部分貴族率殷民來到朝鮮,建立了王朝,國王是殷朝最後一個皇帝紂的兄弟,叫箕子,歷史上稱為箕子朝鮮。後來在戰國時期,燕國將軍衛滿率軍民進入朝鮮,建立了第二個王朝,歷史上稱為衛氏朝鮮。在漢朝時,漢武帝攻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而在唐朝,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聯合新羅功滅百濟,又和借道新羅和百濟故地南北夾擊並攻滅高句麗,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
所有這些,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朝鮮半島的百姓,其實是由中原移居過去的漢人,與當地土著混合以後形成的民族,可以說,朝鮮民族乃是漢人的一個分支,並在千年的歷史中與中原漢地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只是後來才被遼、金和蒙古人割斷。現在大中國建立,朝鮮的認祖歸宗就成為了所有有良心的朝鮮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任何企圖分裂朝鮮和中國分裂的舉措,非但不智,仰也是忘記祖宗的不義行為。
這是一個真正的重磅炸彈,在這些儒生強大的宣傳攻勢之下,朝鮮立時陷入了混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