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七章 漢獻帝 (東漢) 文 / 藥醫

    漢獻帝劉協(181年—234年),東漢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是189年至220年。

    劉協是漢靈帝劉宏的兒子,漢少帝劉辯的弟弟,原封陳留王。死後葬於禪陵。

    其生母是王美人,由於倍受漢靈帝的寵愛,被嫉妒心極強的何皇后設計殺害了。

    他隨劉辯在袁紹等人誅殺宦官時被宦官張讓和段圭綁架,遇到董卓。董卓曾和少帝談話,少帝語無倫次,再和劉協談話,劉協則將事情經過完整交代。董卓以為劉協賢能,且為董太后所養,又自以為與董太后同族,遂有廢立之意。

    董卓為了立威,於是廢少帝,立當時九歲的劉協為皇帝,以使用他挾天子而令諸侯。董死後,劉協成為諸侯爭奪的目標,李傕、郭氾執政,後來李郭二人內訌戰鬥。他被迫流亡,屢被劫持。196年,曹操迎劉協到許昌。改稱許都。但劉協依然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曹操雖然利用劉協來試圖實現他統一中國的目的,卻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為皇帝。劉協試圖謀殺曹操的計劃未能實現。先有大臣董承聯同劉備等謀殺曹操,後有伏皇后,但事情洩露,董、伏等被殺。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兒子曹丕認為自己在北方的地位已經足夠穩固,於是逼迫劉協禪讓帝位給他,開闢了魏國。劉協被封為山陽公。

    由於當時盛傳劉協被殺,所以劉備以此為借口,以漢室宗親的身份即皇帝位,建立蜀漢。

    魏明帝青龍二年(234年)獻帝駕崩,魏明帝以素服為他發喪。八月壬申,葬於禪陵。

    220年10月,漢獻帝告祭祖廟,使張音奏璽綬詔冊,禪位於曹丕。曹丕在繁陽亭登上受禪壇,接受玉璽,即皇帝位。隨即進入許都,改建康元年為黃初元年,國號為魏,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廢獻帝為山陽公,曹皇后為山陽公夫人,勒令搬出宮去,但仍然可以用漢天子禮樂,算是另眼看待。漢獻帝做了大半輩子的傀儡,到最後也沒有擺脫被取代的命運。

    十四年之後,即魏青龍二年(234),獻帝死去,終年54歲。以漢天子禮儀葬於禪陵,謚號為獻皇帝。

    漢獻帝有無可能剷除曹操執掌政權?

    從謚法上看,劉協謚號為「孝獻皇帝」,孝是漢朝皇帝謚號的慣例,而後一字的含義是「聰明叡哲曰獻,知質有聖曰獻」,由此可見「獻」是一個美謚,而劉協也當是一個聰明睿智的人,有史實為憑,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個故事,董卓問話,少帝劉辯語無倫次,而劉協卻答的頭頭是道,於是這位大漢朝的末代皇帝坐上了皇帝寶座。既然劉協少年聰穎,那他在因年幼而成群雄傀儡之後,他為什麼不能憑借奇謀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呢?

    董卓、李傕、郭汜掌權時間不長,而且那時獻帝年幼也還不具備發動政變的可能,於是與權臣真正的鬥爭是開始於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先是不斷向獻帝進獻食品和器物,博得劉協和朝中大臣們的好感,緊接下來就帶著漢獻帝遷都於許昌,此時也許獻帝還沒意識到危險的來臨,還加封曹操為大將軍。之後曹操開始打擊異己,集大權於一身,終於獻帝感覺到了曹操並不是一個可以用來安定漢室江山的「賢臣」。

    此時獻帝犯了他奪權的第一個錯誤,他打草驚蛇了,他居然對曹操說:「你若要輔助我,就要寬厚一些;否則,你就開恩把我拋開罷。」曹操的反應是大驚失色,這也能看出作為名義上最高統治者還是有些權威的,不然也不會使曹操驚懼如此。然而他卻忘了前車之鑒,就是他的祖先,就是他的前任——漢質帝劉纘,當時外戚梁冀當權,他在朝堂上之上當著梁冀的面,對文武百官說:「真是個跋扈將軍!」就因為這一句話皇帝被梁冀毒殺。對於質帝來說,他不過是仈jiu歲的一個孩子,他說出這樣的話情有可原,而獻帝說上面這話時卻已經成年,難道還如此鹵莽?

    畢竟獻帝不凡,最終還是走上了反抗曹操的道路,第一次交鋒就是名揚後世的「衣帶詔」之役。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獻帝18歲,應該說他已進入一個成熟時期,一系列行動也算是雷厲風行,任命外戚董承為車騎將軍,秘密寫下衣帶詔賜給董承,授意董承聯絡漢室大臣諸侯,聯合剷除曹操.可他最終卻未動而敗,如此機密之事竟然被曹操獲悉,以至於「除曹」尚未開始,與謀者董承、吳子蘭、種輯等人就在次年被滅三族了。曹操有耳目,可難道真能神通廣大如斯?恐怕還是獻帝謀事不密要佔到失敗的主要原因。

    不過獻帝這次行動的時機的確是可圈可點的,建安四年年底曹操離開許昌,親率大軍進駐官渡,如果奪權在之後即將拉開的官渡之戰中開始,那成功的幾率是不小的,只不過曹操這麼精明的人,實在不會給你獻帝一個實現夢想的機會,他不會留下後顧之憂。所以獻帝還是操之過急了,為什麼不等到曹操走後,與袁紹對峙之時,再策劃發動奪權政變?當然獻帝不可能未卜先知,然而這也足以看出獻帝畢竟是年紀尚輕,急於求成。

    下一次,獻帝在某政權就是在十幾年後的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了,伏皇后又因早年寫給父親伏完的信中提及曹操的殘暴「十一月,漢皇后伏氏坐昔與父故屯騎校尉完書,雲帝以董承被誅怨恨公,辭甚醜惡」結果很慘,幾乎沒有什麼下文可言,「發聞,後廢黜死」牽連到的伏皇后和其兩個兒子及伏氏宗族一百多人都被處死。

    這就沒什麼意義了,這時候,曹操權位如日中天,別說朝中,就是整個天下也沒有誰的勢力可同、曹操相比,誰有本事去「勤王」呢?靠遠在西川,剛剛有了立足之地的劉備嗎?

    獻帝的兩次失敗,除去不夠機密外,還有一個原因非常重要,他幹什麼非要借助外兵除曹操,難道不能用宦官?難道不能擒賊擒王?殺了曹操看誰還有話說!曹操長期不立世子,直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丕合法繼承人的地位方才正式確立。因而此前一旦曹操身死,何人主政將成為重大問題,曹氏兄弟首先就要拚個你死我活!何況曹操手下也不是沒有人無視漢帝。因而我覺得曹操一死,獻帝大有可能主掌朝政。

    所以,獻帝完全有條件效仿先皇來了「如廁議事」,計除權臣。當然曹操一代英雄自不是不學無術的梁冀可比,但是獻帝畢竟是皇帝,他還不至於無一親近之人?曹操起碼的禮節還要講吧?在皇宮動手也還可以吧?千多年後的異族康熙不是做到了嗎?然而獻帝對此連試都沒試,難道他怕死嗎?我想曹操既然不願為帝,他就不想背弒君之名,再說,獻帝也不會惜命吧?做個傀儡戰戰兢兢還不如壯烈而死。此點在曹家子孫身上就表現出應有的果敢。

    此後,獻帝徹底失去了抗爭的可能,因為連他枕邊人都成了曹家女子,曹操已然是國丈,一切的努力付諸東流,甚至連他嘗試的機會都不再有。現在他只能去指望有人可救他於危難,好在畢竟大漢還有忠臣,「黨錮之禍」中黨人的氣節還有所保留,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時有京兆全禕,字德偉,自以代為漢臣,乃發憤,與耿紀、韋晃yu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後漢書》注)「漢太醫令吉本與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反,攻許,燒丞相長史王必營,必與穎川典農中郎將嚴匡討斬之」(《三國誌》)結果」事敗,夷三族。」《三國誌》注引《獻帝春秋》曰:「收紀、晃等,將斬之,紀呼魏王名曰:「恨吾不自生意,竟為群兒所誤耳!」晃頓首搏頰,以至於死。「漢臣雖肯死節,有能如何?」

    大漢自此也就真的成為歷史,成為後人憑弔的回憶了。

    《後漢書》對獻帝的評語說「傳稱鼎之為器,雖小而重,故神之所寶,不可奪移。至令負而趨者,此亦窮運之歸乎!天厭漢德久矣,山陽其何誅焉!」誠然,天命如此,人力實難違之,獻帝可悲可歎,卻也無奈了。

    天時、地利、人和,獻帝不佔其一,想成功,真的很難,但他雖聰明,在政治鬥爭中還是顯得稚嫩,時機、保密、方法都不夠深思熟慮,注定他只能為一生傀儡,為亡國之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