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一百三十八章 隋文帝 文 / 藥醫

    一、生平:

    楊堅(581-604),弘農華yin(今陜西華yin)人。隋朝開國皇帝。

    楊堅父親楊忠是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封為隋國公。楊忠死後,楊堅襲父爵,女兒為周宣帝的皇后。由此可見,楊堅不僅是關隴集團上層強有力的軍事統帥,還是皇親國戚,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周宣帝死後,年僅八歲的周靜帝宇文闡即位,楊堅便以入宮輔政為由,總攬軍政大權,號稱假黃鉞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軍事。公元五年二月,楊堅逼宇文闡讓出帝位,登基稱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精心治理,隋朝迅速強大繁榮起來。他不僅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還使隋朝成為政權穩固,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文化發展,甲兵強銳,威動殊俗的強盛國家。後人一般將隋文帝的大治譽為開皇之治。

    二、內政:

    隋朝建立初期,是一個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隋文帝一登上金鑾寶座,就施展他的雄才大略。對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一)確立三省六部制:

    中央設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以尚書令、納言、內史令為長官,行使宰相職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內史省和門下省是機要之司,內史省負責起草並宣行皇帝的制詔;門下省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制詔和尚書省擬制的奏抄;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6部。每部設尚書為長官。尚書令下有尚書左、右僕she各一,左僕she判吏、禮、兵三部事,右僕she判度支、都官、工部三部事。尚書令與左、右僕she及六部尚書合稱八座。開皇三年(583),改度支為民部;都官為刑部。除三省外,又設秘書和內侍二省,負責圖書修撰及宮內供奉等事。另設御、都水二台,負責監察和水利。記這樣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而且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

    (二)簡化地方官制:

    隋初,楊堅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機構後,又對地方機構進行了改革。南北朝以來,由於郡縣設置過漤,形成了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局面。隋初沿北齊、北周制設州、郡、縣三級地方機構,開皇三年,楊堅從河南道行台兵尚書楊尚希的建議,廢郡,改為州、縣二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

    (三)修訂開皇律:

    修訂開皇律。對前代八十一條死罪、一五零條流罪、千餘條徒、杖等酷刑以及滅族等都一概廢止。同時,又減輕了許多法律的內容,如流役六年,改為五載;刑徒五歲,變從三祀;其餘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對犯人處置採取審慎態度,而不是草菅人命,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發生。文帝對法律的改革,使法律減輕了殘酷和野蠻xing,在中國法制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了使隋朝早日繁榮富庶,隋文帝大力發展社會經濟。

    (四)領均田令:

    隋初,在北齊、北周均田制的基礎上,繼續實行均田制,均田令規定:丁男、中男受露田(種植五榖)80畝,永業田20畝,婦女受露田40畝。奴婢5口給1畝。永業田不歸還,露田在受田者死後歸還。對一般農民,採取輕徭薄賦鼓勵農桑的政策,對於豪強貴族兼併土地的行為則給予打擊,以保證農民的正常生產。從而提高了農民勞動生產的積極性。均田制實行後,國家可以控制更多的勞動力,增加賦稅收入。

    (五)設置糧倉:

    文帝時所設的倉,可分兩種,即官倉和義倉。官倉的糧儲,用以供養軍公人員。設置官倉的目的,即是在增加關東漕運的效率;也就是把原來關東各州對京師個別直接的輸糧辦法,改為集中和分段運\輸的辦法。並在黃河沿岸設置米倉,先把關東各州的食糧集中在這些倉裡,然後利用黃河及廣通渠運到京師。因此時間及人力物力,都節省不少。據唐人的估計,文帝末年諸倉所存的食糧,已可供政府五六十年之用。義倉又稱社倉,設置於鄉間,其儲糧由人民捐納,以備饑荒時賑濟災民。百姓軍人,捐出的糧食,存入當地的社倉裡由社司專管賑目和儲存等事宜。如遇某地收成不好發生饑饉之時,便以某地社倉中的儲糧賑濟饑民。並規定民戶捐糧於社倉的標準:上戶不過一石,中戶不過七斗,下戶不過四斗。義倉之設,對人民的生活來說,自是一項有力的保障。

    漢朝滅亡後中國經歷了漫長而混亂的四分五裂的時期。漢民族陷入了長達三個半世紀的廝殺戰亂之中。像仿於羅馬帝國滅亡後的歐洲的黑暗時代。東晉時實際中國經過漫長的戰亂的漢族已經消沉、疲憊、頹廢、迷惘。中國已經接近死亡了,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的已不是漢人。而是被漢人稱之為蠻夷的民族。因為漢人已沒有力氣在做戰了,強壯的青年大概大多戰死,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殘婦。沒有能力阻止異族的入侵。眼看著中原沃土被外人佔據。據《晉書》記載塞外內附有三十萬人,入塞匈奴有數十萬人,羯族和其它進入中原大地的十九種種族有一百多萬人。羯族、鮮卑族是白膚色人種。而這些只是有記載的。南北朝時期,更是各種蠻族大批的進入中原,人數已經多於中原人。就是說入侵者已經佔據統治地位,把中原瓜分了。打個比方這要比八國聯軍入侵běijing,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大大小小的殖民地嚴重得多。因為入侵的異族在中國的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國家。

    公元306年,巴氐族人李雄稱帝,定都四川成都,建國號大成,史稱成漢。

    公元315年,拓跋族人猗盧稱王,建國號代,佔有蒙古地區。

    公元319年,漢臣劉曜稱帝,定都陝西西安,改漢為趙,史稱前趙。前趙臣羯族人石勒稱王。

    公元337年,東晉臣鮮卑人慕容晃建燕,史稱前燕。

    公元351年,後趙臣氐族人符健稱王,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前秦。

    公元384年,前秦臣鮮卑人慕容泓稱王,建國號燕,史稱西燕,佔有陝西地區。前秦臣鮮卑人慕容垂稱王,建國號燕,史稱後燕,佔有河北地區。

    公元386年,前秦臣羌族人姚萇稱帝,定都陝西西安,建國號大秦,史稱後秦。前秦臣拓跋珪稱王,建國號魏,史稱北魏。

    公元407年,匈奴人赫連勃勃稱大單于,建國號大夏……

    五胡、十六國亂我中國。這時的中原人已不是漢時的中原人,漢朝的原有人口早已不足的一半。中國開始蠻夷化,比起漢朝完全是一種經濟文化的倒退。多年的戰亂使中國的文化、建築遭到嚴重破壞,多少百年的文明古城成為灰燼。多少文化宗卷遭焚燬。戰國、秦漢時期的藝術基本是看不到了。外來的宗教文化逐漸統治中國,中原大地上到處興建大大小小的廟宇,供奉著外來的神。外來的佛教已遠遠的壓過漢人推崇的儒教。異族的音樂、舞蹈、佛教的雕塑、繪畫完全統治了中國。

    這時在中國黑暗的歷史上出現了一個閃光的名字,一個偉大的皇帝隋文帝楊堅(541—604)。公元581年(大定元年)廢胡人建立的周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同年琉球群島歸降隋朝。他結束了中國長期混亂的局面、征服各族蠻夷使中國又回到了和平年代。隋朝的李德林《天命論》中說隋文帝,「帝體貌多奇,其面有日月河海,赤龍自通,天角洪大,雙上權骨,彎回抱目,口如四字,聲若釧鼓,手內有王文,乃受九錫。昊天成命,於是乎在。顧盼閑雅,望之如神,氣調精靈,括囊宇宙,威范也可敬,慈愛也可親,早任公卿,聲望自重。」初唐的李延壽在《北史》中讚美隋文帝,「皇考美鬚髯,身長七尺八寸,狀貌瑰偉,武藝絕倫;識量深重,有將率之略。」

    隋煬帝楊廣曾這樣歌頌過父親:「高祖文皇帝受天明命,奄有區夏,拯群飛於四海,革凋敝於百王,恤獄緩刑,生靈皆遂其xing,輕徭薄賦,比屋各安其業。恢夷宇宙,混壹車書。」曾孫子越王楊侗這樣讚美他,「高祖文皇帝聖略神功,載造區夏。」

    宋朝的陳普在《歷代傳授歌》中歌頌道:「北齊後周猶一隅,隋文混一朔南暨。」大儒王夫之贊評道:「隋文之待威也,固以古大臣之任望之;威之所以自見者,亦以平四海、正風俗為己功。」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袍加身的皇帝,《讀通鑒論》:「開皇元年,隋主服黃,定黃為上服之尊,建為永制。」自隋文帝開始穿黃袍以後,從此中國後代皇didu穿黃色的衣服了。

    北齊和北周時期上層貴族都極端排斥漢人,熱衷於鮮卑化與西胡化。楊堅先輩武川鎮司馬楊元壽因輔助鮮卑有功被賜胡姓普六茹,楊堅上台後立即恢復了自己的漢姓,停止了公元500年以來歷時80年的軍界鮮卑化和公元535年以來歷時46年的政界鮮卑化趨勢,力行的漢化。楊堅對反叛舊臣、豪強大吏(鮮卑貴族),誅夷罪退,毫不手軟。他罷黜了一些沒有才幹的大臣,包括對自己奪取帝位有功的人,將一些有真才實幹的人提拔上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隋文帝對平民百姓實行寬仁的政策。楊堅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後,楊堅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係等方面。楊堅內修制度,外撫四夷,崇尚節儉,勤理政務。「求勞ri昃,經營四方」,「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天下悅之。」,「乘茲機運,逐遷周鼎」,「職方所載,併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公元587年(開皇七年)隋滅後梁,公元589年(開皇九年)隋滅陳,統一全國。隋文帝結束了中國上百年來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

    隋文帝採用長孫晟的「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的戰略,主要運用和親拉攏分化突厥,使突厥耗於內戰,從而各個擊破。公元599年(開皇十八年)突厥內訌,突利可汗奔隋,以突利為啟民可汗,築大利城居之。公元602年(仁壽二年)隋軍大破突厥,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yin山以北。楊堅開創的「甲兵強盛」、「風行萬里」的大隋王朝,致使「金陵失險」、「單于款塞」。隋的統一標誌著胡漢文化嫁接的完成。

    楊堅拯救了漢文化,因為春秋、漢代的文化典籍因幾百年來的混戰,因戰火焚燬、遺失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詔求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民間異書,往往間出」,「一、二年間,篇籍稍備」。隋時的藏書量是中國歷代最多的,隋朝藏書最多時有37萬卷,77,000多類的圖書。可大部份圖書又毀於戰火,唐玄宗時藏書最多時8萬卷,唐學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圖書只還剩28,469卷,這些圖書大部分也難逃戰火。多少優秀的學者、多少偉大的著作、多少中國的文明、輝煌都消失在歷史的塵靄裡,但只要是諸子百家的書還在,只要是儒家經典還能留存,中華文明就不會死。

    隋文帝楊堅登基後下過這樣一道詔書:「建國重道,莫先於學,尊主庇民,莫先於禮。自魏氏不競,周、齊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遞為強弱,多歷年所。務權詐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輕俎豆,民不見德,唯爭是聞。朝野以機巧為師,文吏用深刻為法,風澆俗弊,化之然也。雖復建立庠序,兼啟黌塾,業非時貴,道亦不行。其間服膺儒術,蓋有之矣,彼眾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維持名教,獎飾彝倫,微相弘益,賴斯而已。王者承天,休咎隨化,有禮則祥瑞必降,無禮則妖孽興起。人稟五常,xing靈不一,有禮則陰陽合德,無禮則禽獸其心。治國立身,非禮不可。朕受命於天,財成萬物,去華夷之亂,求風化之宜。戒奢崇儉,率先百辟,輕徭薄賦,冀以寬弘。而積習生常,未能懲革,閭閻士庶,吉凶之禮,動悉乖方,不依制度。執憲之職,似塞耳而無聞,蒞民之官,猶蔽目而不察。宣揚朝化,其若是乎?古人之學,且耕且養。今者民丁非役之日,農畝時候之餘,若敦以學業,勸以經禮,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豈止知禮節,識廉恥,父慈子孝,兄恭弟順者乎?始自京師,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勸學行禮。」《隋書》這樣說道:「自是天下州縣皆置博士習禮焉。」由此可見他對漢文明的復興起到的巨大的作用……

    隋文帝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五銖錢」背面肉好,皆有周郭,重如其文,每錢一千重四斤二兩。「車書混一,甲兵方息。」度量衡在隋文帝時重新統一。「隋氏混一南北,凡齊、周之故老,梁、陳之舊臣,鹹薈粹一朝,成文章之總匯。」

    北周的法律既殘酷又混亂,「內外恐怖,人不自安」。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親手刪定《刑書要制》,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後,開皇元年隋文帝下令命高□等人參考魏晉舊律,制訂《開皇律》。開皇三年,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修改新律,刪除苛酷條文。《開皇律》將原來的宮刑(破壞生殖器)、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桿上示眾)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保留了律令五百條。刑罰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讀通鑒論》這樣贊評道:「古肉刑之不復用,漢文之仁也。然漢之刑,多為之制,故五胡以來,獸之食人也得恣其忿慘。至於拓拔、宇文、高氏之世,定死刑以五:曰磬、絞、斬、梟、磔,又有門房之誅焉,皆漢法之不定啟之也。政為隋定律,制死刑以二:曰絞、曰斬,改鞭為杖,改杖為笞,非謀反大逆無族刑,垂至於今,所承用者,皆政之制也。」死刑復奏制度是從開皇十五年形成定制的,隋文帝規定凡判處死刑的案件,須經「三奏」才能處決死刑。《隋書刑法志》:「(開皇)十五年制,死罪者三奏而決。」隋文帝還下詔:「天下死罪,諸州不得便決,皆令大理覆治。」《開皇律》對後世律法影響深遠,楊堅修訂的法律唐朝都基本上繼承了。

    楊堅廢除不合時宜的北週六官(天、地、chun、秋、冬、夏)制,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很原始、極混亂。六官制,稱謂複雜,職掌不明,辦事效率低下。楊堅恢復了漢魏時期的體制,基本上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楊堅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掌握政權的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秘書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曆法,事務較少。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內史省、門下省、尚書省都是最高政務機構。內史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這就是後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

    尚書省下設吏、民、禮、兵、刑、工六部。每部設尚書,總管本部政務。具體辦事機構就是這是六部: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後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組織嚴密,加強中央集權。對唐及以後歷代王朝影響都十分巨大。隋文帝建立的這一整套規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表明封建制度已發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制,一直沿襲到清朝。

    公元590年隋文帝楊堅詔府兵入州縣戶籍,兵農合一始此。楊堅對於地方機構也進行了改革。他採納度支尚書楊尚希提出的「存要去閒、並大去小」的建議,將原來比較混亂的地方官制從州、郡、縣精簡為州、縣兩級,撤消境內500多郡。同時,裁汰了大量的冗官,將一些郡縣合併。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力,控制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官吏的任用權一概由吏部掌握,禁止地方官就地錄用僚佐。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後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楊堅簡化了地方行政機構,廢九品宮人法,初創科舉制。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文章華美、有才能的人,到中央受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這種選拔政府官員的制度,使各個階層有才華的人都有機會為政府效力。楊堅開創建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留存長達1300多年,直到清朝末期才廢除,但當時的美英等國稱奇並借鑒了這種選拔制度作為政府文員的聘用方法。

    隋文帝楊堅推行均田制,整頓戶籍。實行了「大索貌閱法」要求官吏經常檢查人口,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使編戶大增。和實行「輸籍定樣」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製「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開皇三年,清理出yin漏丁男44.3萬人共計164.15萬口。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這些舉措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將從豪強手裡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增加了國家的勞動力,調動貧苦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國家掌管的納稅人丁數量大增。

    隋文帝還曾頒布「人年五十,免役收庸」、「戰亡之家,給復一年」等仁政措施。隋文帝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開皇十七年,戶口滋盛,中外倉庫,無不盈積。所有賚給,不逾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廓廡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直到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繼位,計戶口380萬戶。唐玄宗時,全國760萬戶,4100萬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唐天寶十四年已墾田地1430萬頃。隋煬帝登基就有890萬戶,而唐太宗直到駕崩才有380萬戶,國力之差距可以想見。

    在隋朝政府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其中著名的有興洛倉,回洛倉,常平倉,黎陽倉、廣通倉等。存儲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貞觀11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1969年在洛陽發現了一座隋朝糧倉——含嘉倉遺址。面積達45萬多平方米,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谷子50萬斤。由此可見的隋朝的富裕與強盛。

    在隋朝雄厚而強大的經濟實力的前提下,隋文帝下令修建的大興城,大興城的修建不僅是中國古代城市建設規劃高超水平的標誌,也是當時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的綜合體現。大興城乃當時的「世界第一城」,它的設計和佈局思想,對後世都市建設及日本、朝鮮都市建設都有深刻的影響……

    隋文帝楊堅於公元584年命宇文愷率眾開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漢代漕渠故道而東,至潼關入黃河,長150多公里,名廣通渠。這是修建大運河的開始……大運河對於中國來說遠比長城對於中國更重要。大運河連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連接了兩個文明。使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逐漸成為一體。

    「鴻恩大德,前古未比。」「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鹹暨,尉候無jing。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無凌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先王,足以參蹤盛烈。」這就是隋書裡的「開皇之治」。李世民永遠也達不到的高度。唐初統治者完全是仰視羨慕隋文帝所開創的大隋王朝的。

    楊堅開創的「地廣三代,威振八紘」的大隋王朝存在的時間有539年,建立正式行政區域實施有效管轄的範圍超過了以往。唐朝到630年也未完全恢復隋朝的疆域。隋朝的軍隊殲滅或重創了突厥、吐谷渾、契丹、高麗……拖延阻止了異族的強大與崛起,為盛唐一系列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道:「隋朝消滅了其前人的過時的和無效率的制度,創造了一個中央集權帝國的結構,在長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區發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識,這一切同樣了不起。人們在研究其後的偉大的唐帝國的結構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時,不能不在各個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國歷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唐朝是隋朝的延續,因為唐朝的國家體制政治經濟制度都是照搬隋朝。短暫的隋王朝,留給我們子孫後代的財富、對後世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卻很多。如大運河、科舉制度、義倉的創立……

    但隋文帝的第一個缺陷是過於嚴苛。因為過人的勤政節儉,楊堅在中國史上留下了很高的聲望。然而,仁壽年間的大隋臣民們感覺到更多的卻是老皇帝晚年變本加厲的猜忌多疑。也許是因為老年的人格改變,越到暮年,楊堅越擔心大隋天下的安全。為了震懾天下之人,他用刑越來越酷。一開始是「盜邊糧者,一升已上皆死,家口沒官」,後來甚至發展到「盜一錢已上皆棄市」的程度。(《隋書-刑法志》)百姓舉手投足便有可能觸犯刑法,弄得怨聲載道、人心惶惶。

    同時隋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善於搜刮的皇帝,他一再巧立名目,提高稅率,壓得老百姓喘不過氣來,甚至饑荒時也捨不得打開倉庫救濟百姓。

    隋文帝「素無學術」,對文化十分輕視。晚年甚至認為學校沒有什麼用處,各地學校,均予廢除。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