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二百二十零五章 清高宗 文 / 藥醫

    「前代所以亡國者,曰強藩,曰外患,曰權臣,曰外威,曰女倡,曰宦寺,曰奸臣,曰佞幸,令皆無一彷彿者——乾隆自評我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本不需外夷貨物,……朕體諒西洋各國的難處,所以准許在澳門開設洋行,滿足夷人所需。……天朝法制森嚴,每一盡土地都開於版圖,不容分制,英人請求賞給土地一事,斷不可行,……爾國王惟當善體朕意,益勵款誠,永矢恭順,以保全爾有邦,共享太平之福」——乾隆答外國通商使臣

    清高宗乾隆帝,姓名愛新覺羅-弘歷,謚號「高宗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卒於嘉慶四年(1799)正月,是清朝第五任皇帝,入關後的第四任皇帝。他是雍正帝第四子,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於雍親王府。雍正元年(1723年),弘歷被立為太子,十一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與軍國要務。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弘歷即位,改年乾隆。由此,他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施展其「文治武功」。乾隆在位六十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他60年的穩定統治,維持了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他的時代,是中國封建政治、經濟、文化諸方面經過漫長沉澱之後的集大成的時代。

    乾隆帝執政60年後,雖禪位與其子顒琰(嘉慶),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了3年統治(一說乾隆的實際統治期持續至其逝世)。所以,弘歷是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

    生平索引

    1、早年

    2、登基

    3、武功

    3.1、西北戰事

    3.2、西南戰事

    3.3、對越戰爭

    4、文治

    4.1、文字獄

    4.2、下江南

    5、十全老人

    6、乾隆與和珅

    7、馬戛爾尼入覲舉

    8、晚年

    9、退位

    10、傳說

    11、家族

    11.1、后妃

    11.2、子女

    1、早年

    愛新覺羅-弘歷是雍正帝諸子中最有才幹的一位,自小甚得其祖父康熙喜愛,康熙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一些史學家認為,正因為康熙認為孫子弘歷在為人處事的方式上與自己極為相像——在十數歲時就精於無數,並對藝術創作十分著迷——所以才傳位於其父雍正。

    在雍正即位當年,弘歷就被以「秘建皇儲」的方式確立為繼承人。由於弘歷行事恩威並施,手段寬猛相濟,雍正時常指派他作為自己的欽差出京辦事。政治上的能力,使其逐漸得到了雍正的恩寵。

    2、登基

    在弘歷正式登基前,其皇儲的身份早已廣為天下知。弘歷深受其祖父康熙與父親雍正的喜愛,在其父執政期間,時常參與軍國要務。據傳由於雍正並不希望其子陷入自己曾經經歷過的奪儲之爭,將傳位詔書置於乾清宮的牌匾後,直到自己駕崩後方可打開。1735年,雍正崩,乾隆順利繼承皇位。

    3、武功

    乾隆是一位傑出的軍事指揮家,利用清朝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少數民族之間的隔閡,他曾兩次平定西北的準噶爾部,一次平定xinjiāng回紇部,兩次征服西南的大小金川,一次鎮壓台灣林爽文起義,一次出征緬甸,一次出征越南和兩次出征尼泊爾的廓爾喀。其中對歷史影響最大的是西北方面的軍事行動。

    3.1西北戰事

    蒙古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被康熙擊敗後,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在西北仍擁有很大的勢力,控制了xinjiāng、xizang、青海等地,煽動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與清廷為敵。策布阿拉布坦死後,其子噶爾丹策零繼續統領其眾。乾隆時代,遇上準噶爾部內亂的大好時機,果斷地在1755年出兵攻佔伊犁。但噶爾丹策零外甥阿睦爾撒納降而復叛,清廷在1757年第二次出兵,終於完全清除了準噶爾部的反叛勢力。這場戰爭,從噶爾丹時代算起,已持續了近70年。

    準噶爾部平定之後,維吾爾族的首領大和卓木、小和卓木回到xinjiāng,策動維族各部反清。乾隆被迫第三次對西北用兵,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年,終於迫使大、小和卓木逃亡國外。隨後,乾隆設置伊犁將軍,並在喀什等地設參贊大臣、領隊大臣等職位,同時大幅減輕了維族地區的賦稅負擔。西北19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終於鞏固在中央政權之下,這是乾隆對中國歷史的一大貢獻。

    3.2西南戰事

    乾隆反對對xizang用兵,堅持以**喇嘛管理xizang地區,並派遣軍隊以維持主權。此後清軍曾遠征緬甸和尼泊爾,迫使其承認自己的宗主國地位。

    此外,西南的大小金川之戰(大金川、小金川)也打得十分艱辛,兩次反叛總共持續了近30年,貫穿了乾隆統治期的中段。乾隆先後兩殺主帥,耗銀七千萬,才壓服了這裡的藏民。

    3.3對越戰爭

    1787年,越南爆發西山三兄弟起義,末代黎朝國王出逃,尋求幫助以恢復他在升龍府(今河內)的統治。乾隆應允了他的要求並派出大批軍隊幫助他平定起義。1788年,清朝軍隊攻克了升龍府,但幾個月後的春季,便遭到了阮惠及其所部發動的強烈攻勢而再次淪陷。此後的90年中,對於越南事務和黎王及其家族,清政府只是作出了外交上的保護。

    乾隆的軍事擴張給清朝增添了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也帶來了許多少數民族——回紇(回族)、哈薩克族、吉爾吉斯族、鄂溫克族和蒙古族。軍事擴張也佔用了帝國龐大的國庫開支,這也成為清末國力衰弱,面對西方列強時清政府束手無策的一個間接的原因。

    4、文治

    乾隆帝的「文治」表現於他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為和文化上的貢獻。

    即位初期,乾隆在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釐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倚重於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使乾隆帝輝煌的一生罩上了陰影。

    乾隆帝儒雅風流,一生著文吟詩,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餘首,幾與《全唐詩》相埒。又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範圍內徵集圖書,編纂巨帙《四庫全書》,共36000卷,含完整作品3450部,用15000謄寫人員耗費20年而成。然而與此相悖的是他大興文字獄,2300部作品被查禁,350部作品被部分查禁,雖然此舉在於維護清政權的統治,但是弊端之大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本人是陶瓷藝術的愛好者,在其統治期間,中國的陶瓷工業有了長足的發展。直至今日,一些乾隆朝的收藏品和陶瓷宮廷用器還被故宮博物院、倫敦大衛基金會所收藏。

    建築上,乾隆在圓明園的建造上打上了私人喜好的烙印,並親自監督了西洋樓的建造。1750年,乾隆委託意大利天主會教士朗士寧設計了定時水鍾和噴泉裝置,以供皇家娛樂。

    乾隆帝曾六下江南,六蒞五台,奠孔林等,數十次木蘭秋獮,多次於避暑山莊宴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這些舉措對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產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視角還僅限於中國本土,對同時期已經蓬勃發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尚無足夠的認識。

    4.1文字獄

    清朝文字獄的興起旨在震懾反清勢力,其特徵是:罪狀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起,證據也由權力人物對文字的歪曲解釋而成。一個單字或一個句子一旦被認為誹謗元首或諷刺政府,即構成刑責。清王朝的歷史中,順治、康熙時期的「文字獄」還只是個別現象,到五任帝雍正在位時則成為一種暴虐的「制度」。在文字獄浪潮中表現得最為癲狂的人物則是乾隆皇帝!這裡把乾隆當政時最著名的文字獄列舉如下:

    1753年,乾隆屢次到江南遊歷,民不聊生。江西撫州、千總盧魯生假借工部尚書孫嘉淦名義撰寫勸止乾隆再下江南的奏章,辭意悲切,全國廣為傳頌。案發後盧魯生千刀萬剮,兩個兒子處斬,受牽連定罪下獄的有一千多人。

    1755年,內閣大學士胡中藻所著《堅磨室詩抄》中有詩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認為他故意把「濁」字加在「清」字上,居心叵測,處斬。廣西巡撫滿族人鄂昌跟胡中藻作詩唱和,在《塞上吟》一詩中稱蒙古人為「胡兒」,乾隆認為鄂昌自己就是胡兒,詆毀同類,喪心病狂,下令自殺。

    「:「……乃近來多效漢人習氣,往往稍解章句,即妄為詩歌,動以浮誇相尚,……即如鄂昌,身繫滿洲,世受國恩,乃任廣西巡撫時,見胡中藻悖逆詩詞,不但不知憤恨,且與之往復唱和,實為喪心之尤!……著將此通行傳諭八旗,……倘有托名讀書,無知妄華,哆口吟詠,自蹈囂凌、惡習者,朕必重治其家!。乾隆20年3ri庚子。」——乾隆

    1764年,秦州知州賴宏典向běi警官員請托謀求陞遷,信裡說「點將交兵,不失軍機」,乾隆認為他明目張膽謀反,砍頭。

    1778年,江蘇東台詩人、原翰林院庶吉士徐駿早已去世,遺著《一柱樓詩》中有「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舉杯忽見明天子,且把壺兒拋半邊」。乾隆認為「壺兒」就是「胡兒」,顯然誹謗政府,嘲諷滿清沒文化。徐某剖棺戮屍,兒孫和地方官員全部斬首。

    乾隆非常賞識內閣大學士沈德潛,作詩常請他刪改,乾隆作不出詩時還請他秘密代筆。沈德潛死後,乾隆命他的家人進呈沈的詩集,發現他把代乾隆捉刀的詩也收錄其中,這對乾隆的虛榮心是一個極大的打擊。恰好詩集中有詠黑牡丹一首,有詩句「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乾隆認為是影射入主中國的滿族為「異種」,下令剖棺戮屍。

    1781年,休致在家的前大理寺卿尹嘉銓所著書中自稱「古稀老人」,又有句說「為王者師」。乾隆說「我自稱古稀老人,早已佈告天下,他怎麼也敢自稱古稀老人?」絞死。

    上面列舉的是乾隆朝有代表性的「文字獄」案。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乾隆製造的「文字獄」是強加給文人身上的「莫須有」罪名,其目的旨在維護清政府的統治需要。

    有關此節的詳細情況,參見

    4.2下江南

    乾隆和七世紀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亡國暴君楊廣有一個同樣的愛好,那就是喜好去繁華似錦的江南遊玩。乾隆的祖父康熙皇帝也曾到過江南六次,但康熙下江南的目的主要是看堤防和瞭解東南地區的社會和民生疾苦,每次都很儉樸,且多數情況下是微服私訪。沒有驚動更沒有騷擾地方百姓。乾隆也曾六下江南,聲言他的目的和祖父一樣,但是與其祖父相比,乾隆的南下往往帶著更多的炫耀心理。

    乾隆的南巡聲勢浩大,每次都在萬人以上,所到之處極盡奢侈糜費,地方供給極盡華麗壯觀,百姓的財富經歷巨大的浩劫。江蘇學政尹會一曾上奏章說南巡造成「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大為光火:「民間疾苦,你指出什麼地方疾苦?怨聲載道,你指出什麼人載道?」被乾隆封為「大清第一才子」的紀曉嵐曾趁便透露江南人民的財產已經枯竭,乾隆怒不可遏:「我看你文學上還有一點根基,才給你一個官做,其實不過當作娼ji豢養罷了,你怎麼敢議論國家大事?」乾隆南巡的花費超過康熙百倍以上,和儉省自律的祖父形成鮮明的對比。乾隆從不「微服私訪」,即使有也是出於「獵奇」的用心,難得瞭解民生疾苦。據說乾隆第二次下江南時,就因為「微服出巡」,於秦淮河徹夜不歸,皇后在傷透了心的情況下把萬縷青絲一刀剪下,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截發皇后。

    乾隆除了下江南遊蕩獵奇外,還花費巨資在běijing西郊營造繁華蓋世的皇家園林「圓明園」。東造琳宮,西增復殿,南築崇台,北構傑閣,說不盡的巍峨華麗。又經文人學士,良工巧匠,費了無數心血這裡鑿池,那裡疊石,此處栽林,彼處蒔花,繁麗之中,點綴景致,不論春秋冬夏,都覺相宜。又責成各省地方官,搜羅珍禽異卉,古鼎文彝,把中外九萬里的奇珍,上下五千年的寶物,一齊陳列園中,作為皇帝家常的供玩。從前秦二世胡亥築阿房宮,陳後主起臨chun、結綺、望仙三閣,隋煬帝營顯仁宮、芳華苑,華麗也不過如此,所不同的是前兩位是著名的亡國君王。

    乾隆在內政方面創舉不多,其最大的成績是繼續施行雍正時期的「攤丁入畝」、「改土歸流」等政策,並以個人的威望維持統治高層的穩定,使社會經濟在穩定發展中達到繁榮。晚年乾隆的揮金如土,使康熙、雍正兩朝辛苦積攢的「家當」很快被消耗殆盡。

    乾隆時代(也包括整個清朝前期)文化成就的特點是,缺少創造型的成果,而較多的是考訂、編撰、總結這一類的成就。這與這個時代的特點有關。清代的「文字獄」到乾隆時代達到了高峰,數量之多,株連之廣均遠超過前代,累計達130多起。與他的前輩康熙、雍正相比,乾隆更熱衷於此道,且明顯在借「文字獄」來強化自己在思想文化界的壟斷地位。在編撰《四庫全書》期間,有十幾萬部圖書因各種原因犯忌而被禁毀,這也是不得不提的一樁文化公案。

    5、「十全老人」

    乾隆統治的中後期,隨著自身逐漸老邁,本性變的好大喜功,喜歡周圍人的頌揚。乾隆本身具有優秀的文學功底,但除了炫耀他的「絕世文才」外,還挖空心思渲染他的「蓋世武功」。乾隆曾得意的自封為「十全老人」,有如下功績:-

    1747年:平大小金川;-

    1755年:平准部;-

    1757年:再平准部;-

    1759年:平回部;-

    1769年:平緬甸;-

    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

    1788年:平台灣;-

    1789年:平越南;-

    1791年:平尼泊爾;-

    1792年:再平尼泊爾。

    已現在的角度去看乾隆的「十大武功」,並非都能稱作「武功」:大金川(四川靖化)和小金川(四川懋功)是xizang民族部落間的紛爭,清政府加以干涉;台灣是漢人林爽文的抗暴革命;這三大武功都是血腥的對內鎮壓。平緬甸、平越南和平尼泊爾都經歷了持久戰和失敗。乾隆最大的功績只有征服準噶爾汗國,開闢xinjiāng省,可乾隆卻把這一個分為三個——平准部、再平准部、平回部。一百九十萬平方公里遼闊疆土的開闢,僅此就足以成為中國歷史上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可乾隆非要湊足十項不可,從此可以襯托出其晚年的心態。

    乾隆的虛榮心還體現在帝國的「外交」上。他的外交理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進貢」。凡是肯向中國「進貢」的國家都是小國和窮國。中國和這些國家「建交」並沒有多少實質性的「益處」,他們向中國進貢的目的很少是出於「友好」的動機,而是貪圖中國的「賞賜」。乾隆皇帝為了鼓勵中國以外的國家向他「進貢」,對前來「進貢」的「藩屬國」的「賞賜」十分豐厚,賞賜的價值往往十倍甚至百倍於「貢金」的價值。例如中國與印度之間有一個芝麻國巨坎堤王國,它每三年向中國進貢一次,每次進貢砂金一兩五錢(價值相當於一個人兩周的伙食費)。中國的回報則是堆積成山的綢緞、銀幣和茶葉。假使世界上有一種一本萬利的交易,那就莫過於向乾隆皇帝進貢了。當周邊的國家發現向乾隆進貢的好處時,就紛紛利用進貢的名義敲詐中國,並不惜用戰爭相威脅要求增加「進貢」的次數。乾隆為了自己的「面子」,把百姓的稅錢不當回事,使清政府的財富大量外流。

    有關此節的詳細情況,參見

    6、乾隆與和珅

    晚年的乾隆對部下的阿諛奉承有狂熱的愛好,這一嗜好直接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的大貪官和珅的出場。

    和珅是一位侍衛出身的滿洲公子,青年和珅有著不錯的辦事能力和抱負,並因為特殊的機緣受到乾隆的信任和重用,並在他統治的後期被擢升為大學士、軍機大臣和九門提督。和珅熟諳做官技巧,在肉麻的諂媚和恭謹的外貌掩蓋下,把乾隆玩弄於股掌之上。在官場上浸淫多年後,和珅的全部行政才能就是貪污和弄權,對乾隆重用他的回報是在全國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貪污系統,把清帝國的牆基掏空。乾隆死後,和珅也跟著倒台,嘉慶查抄出他的家產折合白銀九億兩,相當於全國十二年財政收入的總和。如果包括他揮霍掉的和親人貪污的款項,總數應該不下二十年的財政收入,和珅當權剛好二十年!

    7、馬戛爾尼入覲

    整個十八世紀中葉,乾隆面臨著日益強大的西方列國和不斷增長的國際貿易的壓力,但依然盲目沉浸在自己「中央之國」的地位中。在這種情況下,中英兩國一次較大的文化衝突來臨。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9月,由前駐俄公使、孟加拉總督馬戛爾尼率領的由科學家、作家、醫官及衛隊等90人組成的使團,攜帶天文儀器、車船模型、紡織用品和圖畫等600箱禮品,乘船自樸次茅斯啟程。使團帶有英王慶賀乾隆帝83歲壽辰的信函和國書。

    乾隆帝對英使首次來華極為重視。1793年8月,馬戛爾尼一行抵達大沽,旋由接待大員陪同經běijing前往熱河(今河北承德)行宮。關於覲見禮節,馬戛爾尼拒絕行跪拜禮。軍機大臣和珅在熱河約見使團,馬戛爾尼稱病不見,只派副使斯當東前往要求舉行談判。乾隆帝稱該使「妄自驕矜」,對其來華別有所圖,更具戒心,但仍表示可「順其國俗」,行免冠屈一膝深鞠躬禮。

    9月14ri,馬戛爾尼在承德避暑山莊萬樹園覲見乾隆帝,正式遞交國書並參加萬壽節活動。馬戛爾尼多次想與和討論兩國貿易和建交問題,均無結果。10月3ri,英使提出書面要求6點:-

    准英商在舟山、寧波、天津等地貿易-

    准英商在běijing設貨棧-

    於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島,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貨物之所-

    在廣州附近辟一地,准英商享有與上款相同的權利-

    英商在澳門、廣州內河運貨得免稅或減稅-

    粵海關除正稅外悉免其他一切稅收,中國應公佈關稅額例,以便遵行。

    乾隆帝以所請與「天朝體例」不合,一一駁回,並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警告英人不得再到浙江、天津貿易,否則必遭「驅逐出洋」。至此,馬戛爾尼的使命歸於失敗。10月7ri,使團一行乘船由運河南下杭州,然後改行陸路至廣州離境,於次年9月回到英國。

    有關此節的詳細情況,參見

    8、晚年

    晚年的乾隆寵信和珅,且時常下江南。乾隆登基時,清政府國庫尚有3,000,000兩白銀,1775年左右,乾隆到達了他統治的巔峰時期,國庫積有白銀73,900,000兩,甚至超過了康雍兩朝。但是長期且巨大的貪污**、數次遠征、諸多宮廷建造、個人六次南下、歷次平叛、緩慢孳生的鴉片以及個人浮華奢侈的生活,消耗了150,200,000兩白銀。1796年乾隆退位時,幾乎所有的國庫資金被揮霍一空。八國聯軍侵華時,一無所有的國庫帶給他的繼承者嘉慶巨大的困擾。

    9、退位

    1795年10月,清政府宣佈乾隆將於來年春天讓位於其子顒琰,這意味著他在位的時間要比他的祖父康熙短一年。在準備期間,乾隆搬出了在位皇帝使用的養心殿,搬入了紫禁城中另一處居所。但是就如他並未離開紫禁城一樣,乾隆並不想放開他統治了六十年的大權。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聽政三年,並實際統治至其駕崩。

    10、傳說

    有關乾隆的傳說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身世。說乾隆是一個被偷換的漢家男嬰,最早提出這種說法的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書中一個醒目標題便是《弘歷非滿洲種》。這本書還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個漢人。應該說,這本書是沒有什麼根據的。在為反清排滿大造輿論的晚清時期,極力詆毀清朝皇帝,大力渲染清宮秘聞是常事,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帶有濃厚的政治氣味。

    1925年名噪一時的鴛鴦蝴蝶派大家之一的許嘯天在上海出版《清宮十三朝演義》,從愛新覺羅始祖布庫裡雍順,一直寫到宣統大婚。關於乾隆家世,書中說:乾隆原是陳閣老陳元龍的兒子,被雍正妻子用掉包計換了來,乾隆長大後,從ru母嘴裡得知隱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但這時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只得到墓前,用黃幔遮著,行了做兒子的大禮。許嘯天編寫的雖是百年前的乾隆故事,卻融入了上海灘十里洋場的韻味,再加上文筆如行雲流水般的自然生動,因而十分投合市井小民的胃口。隨著《清宮十三朝演義》的風靡一時,乾隆是海寧陳閣老之子的說法更是不脛而走,廣為人知。

    近些年來,有關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聞仍然接連不斷地闖入文藝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便是武俠小說大家金庸的《書劍恩仇錄》。金庸就出生在浙江海寧,從小聽的就是有關乾隆的種種傳說,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緊緊圍繞著乾隆的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的小說精彩紛呈,使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說法傳得更廣了。

    11、家族

    11.1后妃-

    孝賢純皇后,富察氏,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乾隆十三年,崩,年三十七-

    純帝繼皇后,烏喇那拉氏,佐領那爾布之女,乾隆二年,封嫻妃,乾隆十年,晉貴妃。孝賢皇后崩後,晉皇貴妃,主後宮事,乾隆十五年,冊為皇后。三十一年七月崩,乾隆命喪葬儀式等同於皇貴妃。生有二子,永琪、永璟,一女,夭折-

    孝儀純皇后,令皇貴妃魏佳氏,內管領魏清泰之女。生四子,永璐夭折,嘉慶皇帝、永璘,還有一個未曾命名已夭折,二女,分別下嫁拉旺多爾濟、札蘭泰。原追封為令懿皇貴妃,嘉慶即位後,追封為孝儀皇后-

    慧賢皇貴妃,高佳氏,大學士高斌之女。當乾隆還是太子時,是側室福晉。乾隆初封為皇貴妃,薨,謚為慧賢皇貴妃-

    純惠皇貴妃,蘇佳氏,乾隆為太子時,就已在服侍乾隆。乾隆皇帝即位後,封純嬪,累進純皇貴妃。薨,謚純慧皇貴妃。生一子,永瑢。一女,下嫁福隆安-

    慶恭皇貴妃,陸氏,初封慶嬪,累晉慶貴妃。薨。嘉慶曾經被她撫育過,被嘉慶帝追尊為慶恭皇貴妃-

    哲憫皇貴妃,富察氏,雍正十三年,薨,被乾隆追封為哲妃,晉皇貴妃。一子,永璜,為高宗的長子,一女,殤-

    淑嘉皇貴妃,金佳氏,乾隆為皇子時,就已嫁給他,乾隆初,封嘉妃,晉嘉貴妃。四子,永珹、永璇、永瑆,還有一個未曾命名已殤-

    婉貴妃,陳氏,乾隆為皇子時已嫁給他,乾隆間,自貴人累晉婉妃。嘉慶間,尊為婉貴太妃。薨,年九十二-

    穎貴妃,巴林氏,自貴人累晉穎貴妃,尊為太妃,薨,年七十-

    貴人,西林覺羅氏,柏氏,皆從常在尊為貴人-

    晉太妃,富察氏,初為貴人,待到道光帝時,仍未逝世,被道光帝尊為皇祖晉太妃-

    容妃,和卓氏,回族人,初入宮,封貴人,累進為妃,薨-

    忻貴妃,戴佳氏,總督那蘇圖之女,生二女,皆殤-

    愉貴妃,珂里葉特氏,生一子,永琪-

    循貴妃,伊爾根覺羅氏,滿洲鑲藍旗人-

    舒妃,葉赫那拉氏,生一子,殤-

    敦妃,汪氏,生一女,下嫁和珅的兒子豐紳殷德-

    順貴人,鈕祜祿氏,總督愛必達之女。初封常貴人,時年十八。乾隆三十三年封為順嬪,乾隆四十一年六月晉為順妃。乾隆五十三年,順妃莫名其妙的降為貴人。當年抑鬱而終,卒年四十一。

    11.2子女

    乾隆生有17子10女:-

    永璜,長子,定安親王。母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側妃)-

    永璉,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寶親王側妃蘇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親王,出為履懿親王愛新覺羅-允祹後。母嘉嬪金佳氏-

    永琪,五子,榮純親王。母愉貴人珂里葉特氏-

    永瑢,六子,質莊親王,出為慎靖郡王愛新覺羅-允禧後。母純妃蘇佳氏-

    永琮,七子,哲親王。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儀慎親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殤。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殤。母舒妃葉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親王。母嘉貴妃金佳氏-

    永琪,十二子,貝勒。母繼皇后烏喇那拉氏-

    永璟,早殤。母繼皇后烏喇那拉氏-

    永璐,早殤。母令貴妃魏佳氏-

    顒琰,十五子,清仁宗,嘉慶帝。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嘉慶帝愛新覺羅-顒琰即位後,改永字為顒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殤。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慶僖親王。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皇長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殤。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當年十二月殤。母哲憫皇貴妃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側妃)-

    皇三女固倫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時為寶親王嫡妃)-

    皇四女和碩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純貴妃蘇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殤。母繼皇后烏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殤。母忻嬪戴佳氏-

    皇七女固倫和靜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殤,葬於端慧皇太子園寢。母忻嬪戴佳氏-

    皇九女和碩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倫和孝公主(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豐紳殷德-

    養女和碩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ri生,父為和親王弘晝,母為福晉烏札庫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