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中華民族的皇帝

正文 第二百二十零六章 清仁宗 文 / 藥醫

    嘉慶帝顒琰,清高宗弘歷第十五子。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五十四年(1789)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初一登基,改元為嘉慶,在位25年。卒於嘉慶二十五年(1820)。終年61歲。廟號仁宗,謚號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光裕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葬於河北易縣清西陵之昌陵。子五人:第一子未名夭。第二子宣宗。第三子敦恪親王綿愷。第四子瑞懷親王綿忻。第五子惠端親王綿愉。

    顒琰,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六十年(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佈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ri,受乾隆帝禪位即帝位。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乾隆帝死後,開始親政。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

    國內階級矛盾尖銳,農民起義如火如荼。顒琰即位後,傾盡全力,大舉圍剿鎮壓川、楚、陝農民大起義。更易統兵大員,嚴懲鎮壓不力的將吏。嚴密軍事部署,實行剿撫兼施的兩手政策,分化瓦解起義軍。實行寨堡團練的堅壁清野政策,割斷了起義軍與人民的聯繫。嘉慶十年(1805年),川、楚、陝農民起義被鎮壓,清統治力量也受到嚴重削弱。嘉慶十五年(1810年),鎮壓了爆發於東南海疆的蔡牽起義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顒琰下詔罪已,同時嚴令對衝進皇宮的起義軍血腥屠戮,無一倖免,並捕殺在城外的頭目林清等。天理教起義被鎮壓。

    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對英國提出的幫助清朝鎮壓起義軍,幫助澳門葡人抵禦法國的居心叵測的要求,明智地嚴辭拒絕。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闢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卒謚受天興運敷化綏猷崇文經武孝恭勤儉端敏英哲睿皇帝。廟號仁宗。咸豐帝即位,於「孝恭」前加上「光裕」二字。葬河北易縣清西陵昌陵。

    嘉慶統治時期的敗筆:

    嘉慶本人碌碌無為,國內農民起義不斷。嘉慶元年,川楚陝邊境地區爆發了白蓮教起義,後波及川、楚、陝、豫、甘等省,歷時九載。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九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滿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徵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四百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餘名,滿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滿清元氣大傷,此後滿清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乾隆五十九年至嘉慶十五年(1794∼1810),東南沿海爆發了蔡牽在福建、浙江、廣東沿海聚眾反抗滿清統治的武裝鬥爭。康熙中葉,滿清政府加劇對民眾的壓搾,迫使東南沿海廣大民眾下海謀生。乾隆五十九年,福建同安人蔡牽率領福建泉州、漳州一帶沿海破產漁民及無業民眾,在海上劫商自救,後以閩浙沿海為基地抗清。嘉慶七年(1802),率船隊攻廈門海口的大、小擔山,500餘眾登岸,奪炮13門。清廷命浙江水師提督李長庚赴閩造大艦30艘,鑄炮400餘門往攻。次年初,蔡牽在浙江普陀海面遭李長庚襲擊,敗退福建海面,僅餘船24艘,處境不利,遂向閩浙總督玉德詐降,又用厚金賄賂閩商更造巨艇,恢復作戰能力。九年夏,移屯台灣海面,集大船80艘,突入福建海面,擊殺溫州總兵胡振聲,焚其戰船26艘。清廷命李長庚率閩浙水師往攻,在浙江海面擊敗蔡牽。十年冬,蔡牽yu取台灣建立據點,聚戰船百餘艘,先攻佔台灣淡水、鳳山(今高雄)等地,得當地民眾支持,隊伍發展至2萬餘人。蔡牽被推為鎮海王,率眾包圍台灣府城。清廷急調廣州將軍賽沖阿為欽差大臣赴台督辦軍務,命李長庚率水師3000渡海入台鎮壓義軍。蔡牽沉舟鹿耳門港,阻滯清軍艦船。十一年初,李長庚分路圍堵鹿耳門及其附近港口,阻止義軍突圍。蔡牽趁海潮驟漲、沉舟漂起之際,奪航路突圍至閩、浙海面。十二年底,在廣東黑水外洋迎戰李長庚及福建水師提督張見升,受挫後僅剩大船三艘、小船十餘艘。清軍乘勝追擊,並以火攻船掛住蔡牽座船後艄,蔡牽於船尾發炮,擊殺李長庚。張見升畏怯,遂退出戰鬥。蔡牽移師遠海休整。清廷命王得祿、邱良功分任福建、浙江提督,合兵圍攻。起義軍長期作戰,傷亡甚重,內部分裂。十四年八月,蔡牽與清軍閩浙水師連續交戰於浙江漁山外洋,遭清軍圍擊,寡不敵眾,發炮自裂座船,與妻小及部眾250餘人沉海。次年,餘部1300人降清。至此,蔡牽起義失敗。

    嘉慶七年(1802年)七月,廣東博羅縣陳爛屐四發動上萬人參加的反清的天地會起義。

    嘉慶八年(1803年)閏二月二十日,嘉慶從圓明園返回大內,將進順貞門,突然有一漢子衝出行刺,嘉慶的隨從一百多人一時被驚呆,虧得在場的幾個親王賣命格鬥,才將刺客擒住。原來,他叫陳德,是個平民,因貧困無告,憤恨滿清統治的壓搾,才捨身潛入皇宮,準備刺殺皇帝。事後,陳德一家被殘殺。

    嘉慶十八年九月,爆發了běijing天理教首領林清起義,攻入皇宮。天理教又名八卦教,是白蓮教的一個支派,傳佈於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各地,按八卦分為八區組織教徒。河南滑縣李文成和běijing林清是主要教首。預定在嘉慶十八年九月十五日(陰曆)八方同時起義。但因李文成行動暴露,被捕入獄。滑縣群眾遂提前於九月七日(陰曆)起義,救出李文成,佔據滑縣城。李文成自稱「大明天順李真主」。林清則按期起義,在京南黃村組織武裝,以200人潛入城內,在入教太監劉進亨引導下,分由東華、西化門攻進清宮。其時嘉慶帝正在熱河圍獵,宮中驚慌萬狀。皇次子(上ri下文)寧調來火器營、健銳營兵入宮,戰於隆宗上外。義軍寡不敵眾,退出皇宮。10月16ri,林清在黃村被捕犧牲。李文成軍在奪取滑縣後,又佔領道口鎮等地。清廷調楊遇chun、楊芳率軍鎮壓。12月17ri,李文成在司寨(今輝縣地)兵敗,**而死。1814年1月4ri,清軍攻陷滑縣,李文成妻張氏在擊殺數十人後,關門自縊。起義最後失敗。這次起義,因為林清攻入紫禁城,震撼極大。嘉慶帝承認:此乃「漢、唐、宋、明之所未有」,「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天理教起義之後,昏庸的嘉慶不思減輕對人民的壓搾剝削,反而荒唐的認為是皇宮裡的樹木壞了風水,於是下令將宮內樹木全部伐掉。後代皇帝從祖訓,也不重新種植樹木,致使今日故宮古樹罕見。

    關於嘉慶的死因:

    按正史,清朝皇帝的死都是正常病故,即使是突發性猝死,也記錄的非常冠冕堂皇,例如清太宗皇太極之死,正史記載是「端坐而崩」。然而,野史、傳說就不同了,五花八門的死因,讓史家至今爭論不休。其中,嘉慶皇帝的死因最為離奇,野史傳說他是遭雷擊而亡,且說法不一:

    第一種說法較為穩重,說嘉慶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木蘭秋狩時遇疾,臥床調養,並無甚大礙,精神尚佳,照常處理政事。一ri,熱河上空驟變,雷鳴電閃,頓時寢宮即遭雷擊,致使嘉慶帝「觸電」身亡。

    第二種說法似乎浮躁,說嘉慶帝到達承德避暑山莊後,稍事歇息,即全副武裝,率領滿漢大臣和八旗勁旅,大隊人馬直奔木蘭圍場。他們追蹤圍獵多日,虎熊全無,只獵獲一些野兔,連平常遍地覓食的麋鹿也甚少見。嘉慶帝非常掃興,決定提前結束秋狩。回來路上恰遇變天,雷電交加,大地震撼,忽然平地一聲雷,那麼多人中,惟獨皇帝被擊中落馬。凱旋回營變成護喪返京,滿朝驚恐呆然。

    第三種說法有些荒誕,說嘉慶帝長期嬖寵一小太監,經常尋歡作樂,引起近侍大臣們的非議,駐山莊以後,更加變本加厲。帝之寢宮設於「煙波致爽殿」,殿後有一座小樓,名「雲山勝地」,據說此樓正是皇帝與小太監幽會場所,某日,他們正在此尋歡,忽然道道閃電劈開雲層而下,一個火球飛進小樓,在嘉慶身上炸開,頓時斃命。

    以上三種說法有一個共同點,即嘉慶帝之死與天空放電的自然現象有關,並說嘉慶被雷擊燒焦,面目全非,已經無法收殮入棺。若將事實曝光,無異於宮廷之最大醜聞。大臣們商定個辦法,將一相貌體材與嘉慶相似之太監秘密絞死,再進行盛裝打扮,真皇帝骸骨放在棺材底部,上面平躺著假皇帝屍體,以此掩人耳目,運回běijing,祭葬了事。

    總之,中國歷代王朝凡83個,帝王累計559位,傳說中由天神擊斃者絕無僅有,唯嘉慶皇帝一人。

    以上雖是野史傳聞和推測,本人卻有些相信。因為嘉慶帝在清朝的皇帝中是比較倒霉的一個。他當皇帝時,遭遇刺客險些喪命。兇手自供行兇的理由是生活貧困,無處謀生,所以yu尋短見,但是又想了斷之前必須做點驚天動地的大事,所以才來行刺皇上。他當皇帝時,起義者曾一度攻進皇宮。在城樓上插反旗,直逼皇后住所,意欲搗毀金鑾殿。這些在清代都絕無僅有,是對他統治能力的藐視和否定。他的死因傳聞,按照「天人感應」的說法,是對上天一而再,再而三示警終不悔悟者的最嚴厲懲罰。

    嘉慶帝的死因,正史雖不會如此記載,但年僅60歲的嘉慶帝死在承德避暑山莊,且是在毫無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猝然離開人世確是事實。史載,嘉慶帝死後,熱河行宮立即封鎖消息,避暑山莊大門緊閉,限制人員出入。二十七日留京王公大臣才得悉噩耗,延至八月初二日,道光皇帝向內閣發佈上諭,才告知朝廷上下。當時朝鮮國官員在盛京中江地方見清官員皆著素服,頭帽拔去花翎,驚問其故,才曉知皇帝已逝。好好的皇帝為何會突然死亡呢?宮闈之事向來保密,清廷當然不會向民間公開解釋死因,故才有了上述推測和傳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