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科技修真決

大道小說網 第二章 孝女湘舫 文 / 笨人一哥

    更新時間:2011-07-15

    邊疆戰事頻發,男女這防就看得比較放開,甘若瓊聽姐姐說方林思想進步跳躍,心中不服,便主動提出男女之問,看他怎生回答。方林好笑之餘也認真地交出自己的想法,現代男女開放度是高,但卻不及古時有序有規了,女孩子天性需要呵護照顧,這是本心使然,要是刻意改變這點,那她便離幸福快樂遠矣。女強人之所以活得苦累,不外乎心中定位不明,要真看得起自身,幹嘛要跟男子漢相比較呢。

    正如方林之前所說的,人之生於天地而自有其功,既是身為女子,哪就做個自身就成,要做智勇雙全的才女可以,但主要是你覺得這樣舒心,並不是為跟男相爭而限難支撐的。同樣嫁人與否象不由你說了算,但男兒身還不是有太多無奈之事嘛,所以盡力爭取,在可以努力之處體現自性就成。

    正說著間,玲瓏姐發覺若瓊小妹的資質也不差,所以方林就提出七星伴月的畫冊,聲言甘若瓊跟仙道有緣,願傳授她拳法一事。若瓊妹子當然大喜,想不到自己還真有福緣得到仙家拳術,便認真禮拜畫冊,謝過方林傳授之德,兩人便從辯論轉為打拳了。

    玲瓏姐正自觀察若瓊的變化,卻不想蘇訓帶三女趕來了,也對,在此地也停留多時,以他們的品性,也該不顧一切來救援的。不過蘇訓現在臉色並不好,早聽聞方林是以女色引誘吳鄭賊軍追擊,現在又見到他二人親密相對,明是練拳,跟打情罵俏何異。枉自己拚命趕來,可憐上官姐與陸姐姐擔心哭泣,他倒好心情花叢漫步了。

    蘇訓現處於清淡之力的臨界點,又剛遇小玨兒柔情蜜愛中,心情偏因方林遇險而自責焦急,好不容易辛苦追上方林了,卻是這等景況,心中的煩躁就變為怒火,發洩出來了。他哼了一聲,冷語出口:「本還擔心國師奔波勞碌,一定心急民眾疾苦,狼狽疲憊。誰知方大人有眾美相伴,卻是花前月下寫意無比,可歎上官姐和陸姐姐死命苦趕,卻換來眼前表演的郎情妾意,敢問師傅,世間事變幻無常,當應如此及時行樂了?」

    上官琪三女是有點不平衡,但更不想這君臣有矛盾啊,這於國民可是大災難了。而甘若瓊也大急淒苦,這話分明是說給她聽的嘛,一場奔波得不到皇家一絲慰勞獎贊,居然便先挖苦譏諷,心中酸憤難消,正想出言頂回,但方林卻用眼色止住了她。甘若瓊也知曉對方是當今帝王,現在她也正為姐姐的奏表操心,邊關三城是否歸順朝廷還沒定論,這要是一反駁犯上,怕是連累周邊將士,禍及可大了。

    方林卻微笑歡喜,這蘇訓有進步了,也把他當自己人,不賴嘛,於公於私,若蘇習之有點心計,斷不會為此小事與方林較勁的,他可是天命月使,民望比君王要高得多,現在國家未統,邊關紛戰,賊匪橫行,實不宜當眾跟國師衝突的嘛。而且男女之事是私家案件,方林再胡作為也不關公義,何況他根本沒怎樣呢,而偏這蘇訓一來,沒半句皇家場面話語,就直指其非,擺明不怕方林不羞怒反臉,這變相也是對他的信任關心了。

    方林卻不直面回應蘇訓的質問,而是打機鋒:「哦,原來聖上拋卻國事來這,是為看戲對辯的了,難得有此閒心,想必是雄才大略,胸有成竹,不知對當前形勢把握幾何呢?」蘇訓更是大怒,臉漲紅接口罵上:「別跟我文縐縐來這套,這皇帝我可以不當的,但你對不起兩姐姐我就一定得管,我等一聽你有危險就憂心萬分,不顧一切趕來,卻是看到如此的寫意畫面,你倒給我說道一下,對得起咱們嗎?」

    方林笑道:「那就當如你所願狼狽焦躁了吧,故意抹點血在自身上,再蓬頭垢面,衣冠不整的,一見聖上就急問大陸變動,跳樑小丑般演給你等看。而後就應感激涕零,擁抱痛哭,一訴離情相思苦況,以慰你等辛勞之德。再來三跪九拜,對天盟誓以謝皇恩浩蕩,話語正氣昂揚而感人肺腑,這才叫對得起你等辛苦一場,對嗎?」

    這話說得蘇訓啞口無言,甘若瓊更是哧地笑出聲來,連三女孩子都隱揚俏嘴,對嘛,人家用智計退敵滅賊,自應如此寫意洒然,要不也就不是天命月使了。蘇訓終於冷靜下來,曉得自己是無理取鬧,事急從權用美人計無可厚非,傳授拳法是仙道法旨更光明正大,他硬是要方林如其想像般景況,分明是私心亂來嘛。

    所以蘇習之臉更是紅了,不安地搔頭道歉:「對不起,師傅。」但方林沒放過他:「你對不起的不是我,卻大有人在,首先是豹躍城的姐姐們,她們不惜以身犯險誘敵,卻只換來你聖上一句風花雪月,好不冤啊。邊關常年苦戰守疆,這次一見國內有難,不惜奔馳千里來援,並布下天羅地網,殺此二匪之首級。此等忠義智勇,報國胸懷,難道就如斯不值當了?」說得蘇訓大是慚愧,連忙向甘若瓊等鄭重道歉稱謝,眾人也慌忙客氣讓過,連稱不敢。

    方林繼續說:「你一念仁厚惹心禍事,卻令心亂智損,拋卻國事皇權趕來援救,自說不在乎這帝位,呵,民心歸附已現,哪有你選擇的權利了,一動靜都關乎社稷百姓,這責任你早逃不掉。萬民福祉都在你身了,卻偏說不在乎,那你視天意民心於何地?為師知你擔心,不忍深責,這也算是仁德之舉動,但此後若都單憑心意行事,怕難對你先祖無愧啊。」蘇訓默然,心中不服,他是一國之君不假,但人難免有真情實感,不能依性而為,綁手束腳的,還真沒意思。

    陸嬡嬋見他沒想通,便提點道:「無情帝王家是相對而講的,方大哥並沒叫你不顧念私情,而是要分開處理。我等出門之時不就全交代清楚了嗎,這就是於公無過了,但你剛才意義言語,卻正表露真想法,那卻都是不對的。你是當今聖上,代表皇家尊嚴發話,言詞可以直接爽快,但卻需有理據支撐,一時意氣可不適合現在的你了。」

    不理會蘇訓的略有所悟,方林又誇讚道:「不過正難得你的仁善,又把咱們當作朋友般,這很好。無情帝王絕對是痛苦的,你的性格可不適合這個,早說了要有自己的為君之道,你沒被浮華的虛象所迷惑,還繼續保持本心的純淨,身為你師傅的我,還是很高興的。不管清河濁池,本質還是水,按這條路就能見到本心的大道,你做得很不錯。」

    蘇訓羞慚得來也感動了,方林瞧得起他就是最大的獎賞啊,他信心滿滿地點頭:「我曉得的,師傅。」偏就這時情種又放,甘若瓊的真情也被小皇帝打動了,暈,這小子比我當初還厲害嘛。其實蘇訓的情種是根本激活不了的,只是每次清淡向道心提升的時候才會同步顯現。偏巧這兩次突破便有合適的美女在旁,也算他有艷福吧。

    不過這情愛也得將來再續緣了,他們告別了豹躍城諸人,甘若瓊也只怨懟地看了眼這當今聖上,便各奔前路了。蘇訓也是心有所感念,小玨兒就酸溜地說:「怎的,不捨得了嗎,她可不是姐姐軍神大人,沒啥任務的,完全可以用你聖上身份強留下嘛。」

    方林就敲下小玨兒可愛的頭顱,笑道:「緣分是有了,無謂急於一時,這邊關戰士擔心民眾疾苦,想領軍守土保國,這是好事。但你剛吩咐要收歸兵權,他們的特殊就成了自相矛盾,挑戰皇威,所以我打算以名督戰,這就不會招人話柄了。」方法很簡單,派個人以主督察的身份統領邊關大軍,但卻告知他其實並無實權,一切先聽原邊關大將再說。龐斗等人都是兵法大家,但對邊疆戰事的確不熟,方林不交代,他們也斷不會一來就專權獨攬。之後他們顯現出才能威德,能否把軍隊收歸就全看自分本事了,只要邊關沒反心,誰作主一樣,而且軍隊統帥嘛,實力最重要的。

    還沒到燕都,哦,現在是皇都唐城了,蘇訓就接見了一位想不到的訪客,她就是趙讓的孫女趙湘舫,方林一笑,肯定是為趙公求情來了。趙家現是很是進退兩難,打嘛肯定是輸的,勝了也不划算,趙讓勾結外敵這臭棋一出,他就把自己送了了絕路鬼門,讓差臨前一腳,送他全家進地府了。

    這趙湘舫素來仁慈孝義,趙家中算是最關照蘇訓的了,而蘇訓無助無朋之間,也對這小姐姐有了依戀之情,不過他那時什麼身份嘛,當然也只能心中想想了。但湘舫妹聰明靈通,又豈會感覺不出他的情愛之意,呵,才蘇習之才十五歲小娃,惹下的情事可還真不少。這次趙湘舫是打算以當年之情來作橋樑,想為趙家尋個歸附的台階了。

    這事蘇訓可不敢再胡來,本來依他性子,早就接受投誠皆大歡喜了,他原本就念著趙讓的救命之情,養育之德嘛。不過他還是請方林作主,趙公賣國通外,可是全民公敵,蘇訓再傻,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追究此事吧。

    方林曉得趙湘舫也是靈通機心,唉,這古時人的天份就是好,但要憑言語說服自己,他還是不大信的,所以開口便說大義:「趙讓公引外敵犯邊,雖說並沒成功,但影響罪過已成定局,你好歹也先是天朝中人,再才是趙家孫女。撇開忠君愛國不談,民眾戰禍總不能罔顧吧。況且你用之前交情讓主上放過趙公,卻是要他因私忘公,受萬民指責,這似乎也並不是朋友相處的德行啊。」

    趙湘舫早淚流滿臉:「我早知爺爺這回是犯了眾怒,觸怒天條國法,但我身為孫女,怎忍見家族滅亡刀兵及眾呢。過錯已成難改,不過強行開戰豈不更增殺業罪行,刑律罰過我願替祖承受,不外先勞奴婢,再殘肢體,怎樣處置我都甘心情願沒半分怨言,只求國師念在將士城民的無辜受累,答應給趙家一個生存之機,投誠之路。」

    方林雖心中感動,但表面功夫還得做:「說得輕巧,你區區弱質女子一名,孝行雖嘉,但豈能盡還趙公之錯,不過新政皇朝初登大寶,確不宜血腥犯禁,仁義還是要得。你家族可以有生存方法,就是改投誠為歸降,必須以戰俘之身份接受聖上的所以懲罰,至於你嘛,為奴是可以,但不能以此來消減趙家的罪行的。」

    趙湘舫玲瓏心性,自是聽出了此中玄機,雖說是戰俘身份投降就證明不戰認敗,可說是奇恥大辱了,但方林卻說一切由蘇訓以皇帝名義定罰,那就是全在他一人說了算。當然戰俘是肯定半奴籍的,不能為官已成定局,但相對趙家而言卻是絕了許多人的不切實想頭,可謂好事一樁了。

    而蘇訓也大喜,他當然不敢太過幫趙家,但一個戰俘身份卻堵住民眾怨怨之口,他再關照趙家只能被說是聖上仁義,最主要趙家從此與官無緣,貴族臣功也不好處處針對他們了。到時想法子給趙湘舫一個名份,當可保他家百年無憂的。而這也是方林的法子,趙家中好人沒幾個,要他們認識只有趙湘舫一人才是全家的救命菩薩,花點功夫還是值當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