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重生三國之君臨天下

大道小說網 第二十五章 袁術的野望 文 / 燕天

    第二十五章

    逄紀頓了頓說道:「不過如果不能一舉消滅徐晃的一萬白波軍,或者胡才派大軍與我們作戰,後果不堪設想,到時候不僅僅是董卓,就是袁公路也會落井下石。」

    幽靜的書房內,袁紹望著案几上的地圖,凝神沉思。

    逄紀的話不是沒有道理的,如果不能一舉消滅徐晃的一萬白波軍,後果不堪設想,但是眼前的局勢讓他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覺。

    青州黃巾軍暴早在他的預料當中,只是黃巾軍暴的規模和蔓延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他的想像,結果徹底打亂了他的討董大計。

    袁紹本來打算在四月的時候,逼迫征北大將軍胡才和自己聯手攻陷雒陽,然後重立藩王為帝,中興社稷。但這個計策隨著滎陽慘敗、黃巾軍暴、董卓退守長安,袁術等人迫於形勢背盟而慘遭失敗。

    如今河東危機正在逐步緩解,胡才已經逐步掌控了主動,即使有源源不斷的災民進入河東,也無法迫使他向討董大軍低頭了。沒有白波軍大軍的幫助,僅靠討董大軍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實現討董目的的。

    董卓的西涼軍驍勇善戰,根本不是他們才招募幾個月的兵馬可以相比的,而且董卓手中還有源源不斷的鐵騎,這是討董大軍所沒有的。

    袁紹手中是有鐵騎,但是這些兵馬他是不會用來消耗的,這是他立足的根本,如果損失了,他袁紹怎麼成為天下豪門士族的代表?

    不過董卓和胡才一旦掌握了足夠的優勢和主動,遭殃的就是討董大軍了,但兩人剛剛取得的一點優勢卻隨著黃巾軍暴的迅速蔓延瞬間毀於一旦。

    黃巾軍暴越來越厲害,不但嚴重打擊了討董大軍的實力和士氣,同時也把董卓和胡才再一次推進了困境。現在無論董卓和胡才都不想看到。

    糧草,這是董卓和胡才都想要的,現在冀兗青徐四州的黃巾軍暴已經形成了巨大的規模,如果任其肆虐而不去平定,首先就是生靈塗炭、田地荒蕪,然後就是流民之禍。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流民象蝗蟲一樣,流到哪,哪裡就會生機盡絕,暴迭起。

    河東,關中等地的災民就會源源不斷的湧入,這對董卓胡才來說,在巨大的災難。哪怕是胡才在黃巾軍呆過一段時間,但是如果仔細研究胡才的人會發現,胡才從來沒有像黃巾軍那樣破壞河東,相反,他開墾荒地,安置災民,發展生產,再加上胡才現在的身份,誰敢把他當成黃巾軍餘孽?

    逄紀的話,讓袁紹明白,如果這個時候攻擊胡才的白波軍,如果消滅了徐晃的這一萬白波軍還好,但是如果沒有消滅他們,胡才的幾萬大軍東進,他恐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袁術攻入雒陽。

    袁術是袁閥的嫡系,如果袁術攻入雒陽,這在袁閥中的影響力,可想而之。袁紹是恨胡才,但是他更擔心袁術。

    袁紹輕輕歎了一口氣,眼晴盯在了地圖上的河陽城。他不由想到了不久前曹操的一封信。

    這一段時間,王匡、韓浩等人的一萬河內軍就駐紮在河陽,動彈不得。早在袁術、孫堅等人向雒陽發起迅猛攻擊時,曹操就數次來信催促袁紹集中兵力,不惜一切代價渡河攻擊,以牽制胡軫等人的兵力,策應袁術、孫堅在雒陽南面的攻擊,趁機佔據洛陽,但袁紹迫於河內郡的嚴峻形勢和對袁術的不滿,竟然遲遲未動,白白放棄了這麼好的一個機會。

    否則的話,現在他就不會這麼的被動了,說不定現在能佔領雒陽的是他而不是袁術,如果能先進洛陽,聲名、威望將到達頂峰,不要說繼承袁閥的家主了,就是提出重立藩王為帝主掌國事估計也沒人敢提出反對。

    但是現在……。

    曹操多次提醒他,曹操是他的好友,他看不起袁術,認為他文不能文,武不能武,即使進了雒陽,做了袁閥的家主,也幹不出什麼大事。曹操一門心思希望袁紹趁著雒陽南面戰場上激戰正酣、雒陽北方兵力空虛的時候,渡河攻擊從而一舉佔據雒陽,但袁紹的猶豫和遲緩讓他非常失望。

    袁紹有袁紹的難處。

    三月,黑山軍白繞等十幾支軍隊同時下山,二十多萬人的大軍從不同的方向攻擊冀州魏郡的鄴城,河內的蕩yin、朝歌,他們不但切斷了冀州和河內的聯繫,還向東南方向的黎陽、頓丘等地頑強挺進。

    黑山軍的意圖很明顯,他們想渡過黃河,攻擊兗州的東郡,和兗州、徐州等地的黃巾軍會合。如果兩支大軍會合,黃河要隘被他們打通,青州和兗州的黃巾軍隨即就會北上攻擊冀州。這樣一來,冀、兗、青、徐、豫五州全部遭殃。因為戰亂而失去家園和田地,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求生的流民將達到千萬之巨。

    這幾年由於各地叛亂不止,災患頻繁,流民災民本來就多,如果再經這麼一番大亂,流民將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數量和規模。這麼多流民缺衣少食、飢寒交迫,勢必要造成空前的災難,

    由於黃巾軍暴,今年冀、兗、青、徐、豫五州肯定要欠收或者顆粒無收。這五個富裕州郡沒了糧食,他袁紹的大軍怎麼維持?除了袁術的大軍外,他需要十幾萬大軍的糧草,這都需要冀州等地的支持。

    袁紹不能眼睜睜的看著他的根據被毀。胡才為什麼在意河東,董卓為什麼在意西北,因為這是他們的根據,而冀州就是他袁紹的根據。雖然現在冀州不在他手中,但是在他看來,這冀州就是他的。

    如果他絕不允許黑山軍和黃巾軍破壞冀州,但是這些黑山軍和黃巾軍勢已大成,各州各郡想平亂卻困難重重。

    兗州牧劉岱、濟北相鮑信、廣陵太守張超等人的軍隊被黃巾軍阻擋在了濟yin郡一帶,寸步難進。

    袁紹這時只有一個挽救局面的辦法,那就是集中兵力,把黑山軍阻擋在黃河以北。把兗州黃巾軍阻斷在黃河以南,堅決不讓兩地的亂軍會合,然後在魏郡、河內戰場上擊敗黑山軍,在兗青徐豫四州交界地的泰山、魯國、東海、彭城、沛國一帶擊敗青州黃巾軍。即使平叛時間長一點,也比讓他失去根據強。

    在兗州戰場上,兗州牧劉岱指揮各路兵馬攻擊徐和的黃巾軍,阻止他們向西北方向的東郡前進。在冀州魏郡,冀州牧韓馥指揮兵馬攻擊黑山軍,阻止他們向東南方向的黃河前進。

    河內的袁紹很苦,他同時要面對三個戰場。河內太守王匡率軍陳兵黃河,假做三萬大軍威懾雒陽。高幹率軍在野王、山陽一帶和於毒作戰。淳於瓊、韓瓊的大軍在朝歌、鹿腸山一帶攻擊白繞。袁紹在兵力和糧草都不足的情況下,只能集中力量先打黑山軍了。

    但是如果在這個時候,白波軍攻入河內,對袁紹的打擊可想而之,剛才袁紹之所以提出給白波軍一個教訓,是想先下手為強,但是他心裡卻東西胡才不受這個妥協,如果白波軍知道和他開戰,他手中就沒有多餘的兵力了。

    所以袁紹的想法雖然是好的,但是逄紀等人卻不同意,因為這可能讓他們萬劫不復。在逄紀他們看來,最重要的討伐董卓,如果勝利了,袁紹的威望也達到了巔峰。

    但是偏偏袁術勢如破竹,他和曹操們的幾路大軍卻寸步難行。這如何讓他不怒?

    想著,袁紹又想到了胡才,如果不是他,自己的選擇會這麼難?

    胡才想要的是平衡,是制衡,但是這並不是袁紹想要的,胡才和白波軍想代表一方面,這是袁紹不想見到的。胡才崛起不過一年,他憑什麼和他平起平坐?董卓是因為有十幾萬大軍在手,有天子在手,才能成為天下第一諸侯,但胡才有什麼,他不過有幾萬白波軍和一個河東而已。

    他袁紹代表的是什麼?是袁閥,是天子豪門士族,胡才雖然是士族出身,但不過是個武人,是個沒有學問的武人,這樣的人想制衡三方?

    他袁紹有渤海,有冀州,有天下豪門士族的支持,憑什麼向胡才低頭?

    更重要的是,制衡之策雖然可以暫時解決大漢的危機,但對士人的打擊和對未來社稷的危害是無法估量的。

    袁紹堅決不同意制衡,就是因為他知道胡才所提的三方制衡中的其中一方,其實不是他袁閥,而是整個大漢的士人階層。答應了制衡,投降的不僅僅是袁閥,而是大漢的士人,是士人對武人的投降。

    這絕對不是他想見到的,所以他袁紹絕不上當。袁紹憂心忡忡,焦慮不安、日夜等待著來自各方的消息。

    就在這個時候,雒陽傳來袁隗一家被殺的消息,袁紹立刻被氣的怒火攻心,他明白這意味著什麼,袁隗的死,給袁閥一個重要的打擊,特別在這個時候,討伐董卓是以袁閥為急先鋒,袁隗的死,給討董打擊蒙手的陰影。

    而且袁閥的兩個繼承人,袁紹和袁術誰為袁閥家主?這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袁紹和袁術勢如水火,如何沒有指定的繼承人,很可能讓袁閥分裂。袁紹非常明白,如果袁閥分裂意味著什麼。

    …………

    河南尹,大谷關。

    大谷關位於嵩山與龍門山之間的峪谷(今偃師寇店鄉水泉村),距離洛陽五十里。此谷長三十里,谷內溝壑縱橫,溪水潺潺,群峰削立,灌木叢生,而關隘的東西兩側有牛心山、牛嘴山、老羊坡、歪嘴山、大風山等險要地勢。此關乃洛陽正南方向的第一關,是拱衛京都的重要門戶。

    袁術大將紀靈率軍趕到嵩山與龍門山之間的峪谷後,停了下來。

    「此處地形複雜,極易中伏。西涼軍只要在東西兩側山上下伏兵,我們必遭重創。」陳蘭手指深谷,心虛地說道,「這裡歷來是攻打關東的主戰場,中伏失敗者比比皆是。以我看,我們還是駐軍於谷外吧,這樣穩妥些。」

    紀靈三十多歲,體格健壯,高大的身軀在黑色盔甲的映襯下,顯得非常威武。他是汝南人,袁閥的門生,曾經受辟於太尉府,後來被袁逢舉薦到豫州梁國任都尉。他是袁術的手下第一大將,掌控袁術的五千精銳。

    紀靈猶豫了很長時間。進谷探察軍情的斥候回報,谷內一切正常。

    袁術離開前,一再囑咐自己要聽從孫堅的調遣,但孫堅給自己命令非常費解,自己是不是一定要聽從呢?孫堅命令自己急速逼近大谷關,並迅速展開攻擊。這個命令很好笑,孫堅讓自己率五千人馬攻擊大谷關,不是成心要葬送自己的大軍嗎?

    孫堅想幹什麼?在紀靈看來,孫堅是野心勃勃之輩,他並不一定真心實意的投靠袁術,紀靈覺得孫堅是想犧牲他手中的五千兵馬。

    袁術手中雖然有四萬大軍,但是真正在袁術手中的不過兩萬,而孫堅自己就有一萬,如果他手中的五千兵馬被滅,袁術怎麼壓得了孫堅?

    孫堅在書信中信誓旦旦地說,這次一定能拿下雒陽,但紀靈就是想不明白,他憑什麼拿下雒陽?

    雒陽一地集中有董卓的三萬大軍,函谷關還有牛輔、李傕和郭汜的三萬大軍,這幾萬大軍如果反撲而來,孫堅、孔胄、李旻,還有自己的三路大軍,兩萬五千人馬能對付得了?尤其雒陽還有董卓的兩萬西涼鐵騎,這身經百戰的西涼鐵騎,誰是對手?

    紀靈一籌莫展。

    不聽孫堅的,勢必要和孫堅鬧翻。對袁術很不利。袁術現在正在為繼承家主的事頭痛不已,如果他能率兵進佔雒陽,那麼這個家主十有仈jiu就是袁術的了。

    不過紀靈不得不承認孫堅能征慣戰,特別是自從孫堅趕到魯陽後,京畿南面戰場隨即爆發大戰,形勢也立即發生了變化,袁術的聲望突然間就增加了數倍。這次汝南、穎川和南陽的許多袁閥宗族子弟之所以願意到宛城和袁術商量繼承家主的事。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袁術不但攻打雒陽,而且還打數了個勝仗。相反,袁紹那邊不但打了敗仗,連聯盟都快解散了。

    對於袁術來說,佔領雒陽是他成為袁閥家主至關重要的一步,如果能夠成為袁閥的家主,他袁術就比袁紹強,以後整個天下,整個豪門士族就是以袁術為首。

    所以本來對討伐董卓沒興趣的袁術,開始調兵遣將,準備佔領雒陽。

    不過袁術現在雖然對孫堅信任,但還是派出了心腹紀靈,目的雖然是平衡,但也沒改變他對孫堅的信任。

    紀靈自然明白袁術的苦心,袁術能拿下雒陽,他就是袁閥的家主,但如果不能拿下洛陽。那他就更需要孫堅的支持了。孫堅和袁術的關係非同一般,從他一路北上連殺兩個朝廷大員就能看得出來。他相信袁術,無視律法,一殺就是兩個大官,震撼大江南北。就憑這種關係,孫堅肯定會鼎力支持袁術繼承家主。

    其次是孫堅的實力。孫堅的實力非常強悍,這對袁術繼承家主有很大的助力。孫堅的一萬大軍裡,有一部分是從吳郡就開始追隨他的悍將,這些人都參加了中平元年平定黃巾軍的南陽大戰。所以說,孫堅這一萬人馬大部分都是久經戰陣的將士,其實力遠遠超過了袁術的兩萬大軍。有孫堅相助,就是拿刀砍,也能把這個家主的位子搶過來。

    紀靈想到這裡,再不猶豫,斷然揮手道:「傳令,大軍進谷,直逼大谷關。」

    ………………

    河東,安邑。

    此時胡才已經返回了安邑,現在董卓已經離開雒陽,胡才的目的已經達到了,為了防止袁紹狗急跳牆,他命令吳慶率領青龍軍前往東恆。

    胡才相信,在兩萬大軍的壓力下,袁紹不過向白波軍開戰。

    胡才在幾個護衛的暗中保護下走在街道上,這是他第一次獨自一個人走在安邑的街道上,這安邑因為經過上一次與李傕的大戰,讓不少人誠惶誠恐,哪怕已經四個月了,安邑都沒有恢復昔日的繁華。

    安邑現在的總人口不過二十萬,這還不到雒陽的五分之一,這雖然是戰爭的原因,同時也因為安邑的世家被胡才洗清,這讓不少人逃離了安邑。

    不過胡才並沒有因此而優傷,爭霸天下這是不可避免的,他不能因為自己的心慈手軟而放棄爭霸天下。婦人之仁只會敗亡。

    現在胡才急需要處理的是安邑的災民,雖然他安排了大量的災民在北屈等地屯田,同時建立了十萬屯田兵,但是在安邑還有幾萬災民,這幾萬災民本來想安排在東恆一帶的,但是這些人本來就是從東恆來的,他們不願意返回東恆。

    胡才擔心引起暴所以沒有強迫,想到自己接下來的計劃,就讓他們全部呆在安邑。

    「讓一讓,讓一讓。」這時前面傳來急促的吆喝聲把胡才驚醒過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