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明洋天下

大道小說網 【166】便為良醫 文 / 上官兒

    013-07-10

    第二天一大早岳峰就起來了,自己既然已經想到了就必須馬上行動起來,而且自己的時間也不多,就那麼幾天,必須抓緊時間培訓技師。

    對於培訓技師岳峰也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讓他直接去培訓肯定是培訓不出優秀的技師的,可岳峰想到還是利用大明朝的人來培訓足浴技師。

    肖掌櫃很給力,只是花了半天的時間就給岳峰找了五個泉州比較有名的推拿、按摩的高手,岳峰首先將這三人叫到了自己的房間了,他要一一檢測一下。

    當三人都進入了房間,岳峰發現他們都是老人,頭髮鬍子都白了,怪不得要說老中醫,岳峰此時才算理解了。

    他對三位郎中說道:「三位前輩請先坐下,還不知道你們怎麼稱呼。」

    其中一位個子稍大的說道:「人李愈,三代人都是行醫的,祖父曾在京城的太醫院做過醫官,到了父親和我這一代便慢慢沒落了。他們兩個一個叫張天,一個叫賈思,都是我的好友,我的年齡稍長一些,我們三人都比較喜歡在用藥的同時,對人進行推拿按摩,平日我們也一起研究。」

    「大明朝醫學發展的狀況如何?」岳峰繼續問道。岳峰只是知道明朝有個李時珍寫了一曠世傑作,那就是《草綱目》,至於明朝到底一聲在整個社會中處於一個什麼樣的地位他還真不清楚,所以在發展醫院之前有必要瞭解一些明朝醫生的現狀。

    「怎麼,岳老闆對這個也感興趣,聽說你要聘請我們在你這裡開辦藥鋪和診所是嗎?」李渝問道。

    「是的,有這個想法,只是想先瞭解一下目前大明朝對於醫學的情況。」岳峰說道。

    「那我就大概說說,大明朝官府尊崇儒學,倡導孝悌,醫學被視為履行孝悌的重要手段。「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在這樣的環境中,科舉失意的知識分子,湧入醫學領域乃必然之勢。大批知識分子由儒入醫,改善了醫生的化素質和知識結構,改變了宋時攻外科者「多是庸俗不通理之人」的狀況,使醫生的社會地位相應提高。」李渝說道。

    「看來明朝對於醫學還是非常重視的,那麼整個醫學的傳承方式又是什麼呢?」岳峰繼續問道,據他所知明朝多以父傳子等模式進行發展,所以他想知道是不是這種狀況。

    「岳老闆,大明朝道路發展很快,各大城市之間都已經建立了官道,字、書籍、印刷等信息傳遞日益進步。醫學家向大城市集中,且得以負笈四方以拜名師,深入民間作實際考察。再加上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為醫學經驗積累和傳播,醫學理論深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明代醫家中世代業醫甚多,他們或父子相繼,或翁婿相傳,極利於醫學專門化,《霉瘡秘錄》的作者陳司成便是八世業醫之家。一部著作常是父作於繼,連綿續世,始克完成。這樣形成的著作大都有專門xing、獨特性和權威性的特徵,切於實用,得到公認。如楊濟時的《針灸大成》、萬全的《幼科發揮》、薛已的諸種醫書都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李渝繼續說道。

    岳峰沒想到請來的這個郎中對於大明朝醫學的瞭解竟然這樣細緻,這讓他更要下定決心涉足這個領域,而涉足這個領域不是說一定要自己親身進入整個領域,而是將這些人集中起來,把他們的能力發揮的更大一些。畢竟岳峰有著二十一世紀人的先進理念,只要將這些帶入這裡,就可以進一步促進這裡跌科技的發展。

    瞭解了這些岳峰還想瞭解一些目前大明朝的醫學制度,以及現在的運行模式,於是他繼續說道:「李老,剛聽你說你的祖父在太醫院呆過,那麼你是不是也就瞭解目前大明朝醫學制度及組成呢?」

    「岳老闆,你是一個商人,怎麼對這個也感興趣?難道你是想出書嗎?」李渝說道。

    岳峰笑了笑說道:「其實我只是想多瞭解一些,剛聽你說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其實我是一個秀才,過段時間還要去南京的江南貢院參加秋試,如果不能考中的話,也許也會踏上你們的行當,所以想多瞭解一些。」岳峰其實對於醫生這個行當不是很感興趣,只是他對這些制度xing的東西感興趣,他知道他最大的優勢就是善於發揮其他人的長處,調集人,真的讓他從事某個專業特長的事業他還真幹不了。

    「岳老闆,大明朝的醫事制度主要分為四個,分別是:中央的醫藥機構、宮廷醫事制度、地方的醫事制度、民間醫學團體這四個部分。既然你想聽我就給你大概說說,中央醫藥機構主要有太醫院的設置、南北兩京太醫院、太醫院的分科、太醫院的職能,這裡太醫院的設置是說太祖皇帝自稱吳王之初(1364),即仿元制設置全國性的醫藥行政管理機構——醫學提舉司。司中設有:提舉、同提舉、副提舉、醫學教授、學正、官醫和提領。吳三年(1366年),改醫學提舉為太醫監,設少監(正四品)、監遠(從五品)。洪武元年(1368),仍設太醫院,職官設置亦無大的變動。當時無御醫一職,洪武六年(1373)始設御醫。」李渝詳細的說道。

    「很好,你繼續說。」岳峰聽得很仔細,他這個來自二十一世紀的後生這個時候必須認真聽,只有瞭解了這些才好慢慢實現下一步的行動。

    李渝頓了頓繼續說道:「至於南北兩京太醫院說的是明代太醫院分為南京、běijing兩處。洪武元年(1368),南京太醫院設有院使、同知、院判、典簿,洪武十四年(1381)改設太醫令1人,太醫丞1人,吏目1人,御醫4人。洪武二十二年(1389),又改太醫令為院使,太醫丞為院判。永樂十九年遷都běijing後,南京太醫院僅設院判、吏目各1人,掌管醫事,下設醫士和醫生。同時於běijing建太醫院,設院使1人,院判2人,御醫4人(後增至18人),吏目1人。隆慶五年(1571)設御醫10人;吏目10人,下設醫官、醫生、醫士若干人。兩京太醫院均設有生藥庫,設大使、副大使各1人,掌管藥物。每年藥材由產地派人解納,按藥材的質量、炮製、燥濕程度分類。由太醫院御醫和藥庫大使辨驗入庫,禮部派人監放並登記造冊,一式兩份,一留太醫院備案,一送禮部查考。生藥庫年入庫量很大並逐年增加。」

    岳峰沒想到李渝對於這些知道的如此詳細,這也再一次印證了他的祖父是太醫院出身,只是不知道為什麼到了他這一代家道中落,只能開個小藥鋪維持生計。

    岳峰繼續問道:「哪太醫院的分科及太醫院的職能又是什麼呢?」

    「太醫院的分科是指明代太醫院分為13科,即大方脈、婦人、傷寒、小方脈、針灸、口齒、咽喉、眼、瘡瘍、接骨、盎鏃、祝由、按摩,同元代13科相比,風科改為傷寒,金瘡分為金鏃和瘡瘍兩科,雜科改為按摩,取消了禁科,較前代更適合臨床需要。而太醫院的智能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是醫療保健,一個是醫官的任免和派遣,太醫院御醫以上每天分兩班在內府御藥房值班,為皇帝及內宮嬪妃服務。遇皇帝出巡,太醫院醫官作為隨行,沿途為皇帝、隨行官員和侍衛作保健服務。各親王府、藩王府及接待外賓的會同館均設有醫官,他們遇有疑難病症,常向太醫院請求醫藥方面的幫助。明代規定,各王府請醫,不能直接向太醫院提出,須上奏皇帝,經批准後由太醫院奉旨派遣醫官或醫士前往診治。武大臣及外國酋長有病,太醫院亦奉旨往視,將治療結果具覆奏。發現疫情,太醫院有向軍隊、監獄、邊關隘口等處派遣醫官治療的任務。全國各府、州、縣的醫學機構中的醫官,均由太醫院考核委派。」李渝說道。

    聽了這些岳峰對太醫院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於是又問道:「那麼宮廷醫事制度又是什麼呢?」

    「明代宮廷除為皇帝服務的御藥房外,還設有專為皇太子、後宮嬪妃和王府服務的醫療機構。他們主要包括御藥局和御藥房、東宮典藥局、後宮醫藥機構、王府良醫所四個部分,其中御藥局和御藥房吳元年(1364),明太祖皇帝設尚藥局,尚藥御奉品階為正六品。洪武六年(1373),內府設御藥局,始置御醫。御藥局設尚藥御奉2人,直長2人,藥童10人,俱以內臣充之。御醫4人由太醫院醫官擔任。御藥局主要任務是監製御用藥餌,兼管收儲各地進貢的名貴藥材。1373年又設御藥房,由提監、太監理其事,近侍醫官無定員,分兩班掌管御用藥餌,官階與太醫院醫官相似。嘉靖十五年(1536),改御藥房為聖濟殿,又設御藥房,由御醫輪流值班。」李渝說道。

    「你是說從現在已經出現了御醫輪流值班嗎?」岳峰問道。

    「是的,東宮典藥局是洪武二年(1369),東宮設典璽、典藥、典膳、典服、典兵、典乘六局。每局設局郎1人,局丞1人,內使10人。典藥局郎、局遠及內使負責皇太子的醫療保健。京師各親王府在承奉司下置司藥2人,以司親王府的醫藥工作。建間(1399∼1403)。京師親王府增設典藥1人。後宮醫藥機構洪武五年(1372),後宮設六局,由尚食同負責醫藥,內設司藥2人,掌管醫方和藥物,並有典藥2人,掌藥2人,均由女官充任。永樂間(1403∼1424)及其後,這些職務均轉由宦官擔任。皇后及嬪記有病,多由太醫院醫官診視。後宮設安樂堂,專供後嬪養病;設有月子房,供宮內孕產用。後宮設醫官3人,醫士36人,還配有穩婆、ru婆、醫整數十人。王府良醫所明代備藩王府均設良醫所,主管王府醫療保健。洪武四年(1371),良醫所設良醫正、良醫備1人,壽官數人,俱從官,由太醫院推薦,吏部任命。」李渝繼續將自己知道了告訴了岳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