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明洋天下

大道小說網 【179】科舉之道 文 / 上官兒

    013-07-28

    這兩天的更新估計會有些問題,暑期培訓加上家裡有人住院了需要照顧,精力根達不到,腦子也亂亂的,所有希望大家見諒。

    ————————————————————

    生死輪迴,因果報應,岳峰相信這個,一切都是時間問題,時間到了自然一切都會有的。

    根據岳峰的瞭解在大明朝這個官地位顯著高於武官的朝代,取士途徑有四,即科舉、舉貢、吏員、至於。

    科舉即舉人會試不第可申請入國子監為舉監,再由薦舉或考選入仕,吏員則是由吏進升為官及薦舉通過在朝官被推薦入仕。薦舉,行於明初,明英宗後不常舉;吏員,雖能選拔甚多官吏,但並非科舉範圍,故不論;至於舉貢,雖與科舉有關,但不屬正途出身,於明中葉後亦漸廢棄故明代主要的入仕途徑為科舉。

    也就是說岳峰目前想入仕的最好的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參加科舉考試,他這來應天府南京的目的也就是參加此次的秋試。

    要參加考試自然要有一個應試資格,就像先行的高考一樣,你要想參加高考,必須是中考錄取的在學生或者是補習生,學校、縣、市、省已經對你建立的學籍,並通過網上報名,有了參加統一高考的資格,那麼在大明朝提倡學校與科舉結合,參加科舉者須為國子監或府州縣學的學生為免遺漏人才,又許官員推舉具學行而未仕的士子,或未入流的吏員應舉惟娼優子弟,父母丁憂者及被罷的吏員,一律不准應試

    明朝每三年一次,在京城和各省舉行考試,考試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其實就是最基的一個選拔xing考試,也可以稱之為童試或者縣試,縣試分為三級,分別是由知縣主考的——縣試,由知府主考的——府試及由提督學政主考的——院試。每逢寅,巳,申,亥年舉行考試通過三階段童試而中舉者,稱生員或秀才,無論士子年紀多大,凡未通過童試者,皆稱童生。岳峰目前就是這個身份出現的,他目前就是秀才出身。

    現在來到應天府的江南貢院。參加的將是第二階段的考試,俗稱鄉試。

    通過童試的生員可參加鄉試鄉試分別在各省舉行,共有三場,由皇帝派遣正,副主考官主持,中式者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因鄉試於秋天舉行,又稱秋試。考試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初九舉行,每隔三日舉行一場

    岳峰此次參加的就是嘉靖二十八年己酉科應天府的鄉試。

    一旦能夠順利通過鄉試將進入第二個階段,會試,通過鄉試的舉人,須於次年春天到京師,應禮部主持的會試會試由皇帝特派正,副總裁主考官主持。考試亦分三場,中式者稱貢士,第一名稱會元。因在春季考試,又稱chun闈或chun試。考試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初九舉行,每隔三日舉行一場。

    最後一道官口,也是最最重要的一道關口,殿試,會試中式的貢士最後須經廷試,廷試原由天子親自策試,但明代皇帝多不出席,委官員代試目的僅在評定進士的等第,貢士通過廷試後便稱進士,故貢士於廷試中不會被黜落考試通常在三月朔ri舉行。經廷試後,進士被定為三等,即一,二及三甲,一甲有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及探花,稱賜進士及第;二甲有多名,稱賜進士出身;三甲亦有多名,稱賜同進士出身,而第二,三甲的第一名稱傳臚。此外,明代亦設武舉,入仕程序與科舉相同,亦分秀才,舉人及進士等級,所試的是各式武藝,中式者獲授武官。

    那麼在這裡岳峰根據自己的瞭解,以及這段時間在應天府的走動,結識人墨客以及考生,他對大明朝科舉也有了自己一些看法。

    岳峰首先認為,進士出身稱要,在明朝內閣,在成祖一朝開始發揮重要性,大學士有機會參與國家大政內閣大學士乃從翰林院中挑選,自英宗以後,非進士出身者不能入翰林自此只有進士出身者,才能入內閣即進士出身→翰林院→內閣,《明史職官志》說:(英宗)天順二年後,(翰林)纂修專選進士,由是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誠然,明代大學士由進士出身的佔十分九明代內閣相等於宰相機構,只有進士出身者可選入,暗示從科舉出身才能任中樞要職。這裡則給岳峰提了一個大大的要求,自己的舅舅明朝首輔張居正已經進了進士的序列,根據歷史的發展他將從現在的小官一步步開始慢慢向上爬升,自己目前還沒見到自己這個舅舅,如果自己不能考取一定的功名,只想靠上這棵大樹,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

    岳峰還認為科舉為入仕主流,這是岳峰一直以來的一個看法,自己在大明朝已經幾個月了,雖說在商業和擊殺倭寇上自己的也已經小有收穫,可這些功勞自己根不敢攬到他的身上,再沒批上官的身份時,岳峰知道他目前只能做一個幕後英雄,還沒法走到前台。明初取士途徑有四,但至中葉只餘吏員,舉貢及科舉,以科舉最為稱要如只有進士出身者可入內閣,為科舉出身者,提供最高的仕途保障,且較重要的京官,亦多為進士。趙翼《陔餘叢考有明進士之重條》說:凡京官稱要之職,盡進士出身,舉人皆不得與。其實,地方較重要的官員,亦多用進士,在陞遷上,科舉出身者亦佔優明代雖有多種入仕途徑,然最稱要的,只有科舉一途。

    可見在當時,如果不參加科舉想通過其他的辦法走上治國平天下的道路簡直是難以上青天,全力以赴應付此次的鄉試比什麼都要重要。

    岳峰對明朝科舉的第三個特點總結認為,學校與科舉結合。明太祖認為治國之要,教化為先;教化之道,學校為。這是洪武二年詔,遂規定設立學校,在京師設國子監即太學,地方設府,州,縣學,社學和書院洪武八年頒行學校貢舉事宜,規定凡應科舉者,必出自學校,二者的關係如《明史選舉志》說:天下人才學校以教育之,科目以登進之……學校者,儲才以應科目者也。又說:科舉必由學校,而學校起家者可不由科舉之說,即國子監學生表現優者,可直接得官而無須再經科舉。換言之,參加科舉者必經學校,但學校出身者又有機會不經科舉,直接授官。另一方面,科舉及第後的一甲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必授翰林院編修等職,以在翰林院加以磨練。故翰林院為變相學校,專責培育官員可見學校與科舉的關係緊密。

    從這一點上岳峰知道考試只是一個途徑,自己必須瞭解和執行這樣的一條道路,泱泱五千年華夏孕育的化講究一個墨守成規,講究一個遵循守舊,很多事情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律去辦事,踏著前人的足跡,路也許會好走很多。和岳峰所來的二十一世紀一樣,你必須是科班出身,你才有了進一步晉級的資格,你的很多晉陞才能踏上路子,假如你只是一個打工仔、小工、廚師、商人之類的,你上升的空間始終有限,而且是很有限,僅有的那麼一點空間,讓你很快就爬到了,剩下的路你就被完全堵死,隨著時間的推移你將沒有任何機會。

    學校是一個象牙塔,這也就造就了一個走向上升空間的平台,這也就是多少大官、富商、底層人民、工人、農民、服務商人的唯一的、共同心願,不管怎麼樣都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大學,送到好一點的大學,送到最知名的大學,因為他們懂得,這是一個捷徑,在岳峰看來,無論現在還是過去,走這條路獨好。

    中國以農立國,商人向受歧視,自漢以來,政府一直壓抑商人的社會地位,如禁止商人入仕。但在大明朝由於社會經濟發達,商人擁有強大經濟實力,政府亦不得不作出讓步明代規定,商人不可於鄉應考,但准其在其他地區落籍,再以新的戶籍報考。如此,商人亦有機會為官,形成前所末有的士商混融現象。當然這也是岳峰最期待的一個鏡像,岳峰知道官有多好,岳峰亦知道商有多好,一旦擁有了雙重身份,岳峰更懂得這將是一種什麼樣的鏡像,樂在其中,悠悠然輕鬆行走於官場、商場,以使得他在今後大的戰場上發揮出巨大的作用。以實現商為吾用,官為吾通。

    而根據岳峰的瞭解,岳峰還發現了一個特點,明朝的科舉取士名額南多於北,自整個經濟及化重心南移後,科舉取士限額亦受影響。錢穆《國史大綱》指出,科舉的取錄額,有南多於北的趨勢。太祖洪武三年南方的鄉試取士額為310人,但北方限取200人;英宗正統五年南方鄉試取485人,北方僅限255人會試取錄額方面,會試分為三卷,即南卷(南方地區)北卷(北方地區)及中卷(指廣西,雲南等南方地區),整個會試取於南卷之士占55%,中卷占10%;北卷僅佔35%殿試及第人數方面,由洪武四年至萬曆四十四年,共245年,每科狀元,榜眼,探花及會元共244人,南人竟佔215名,北人僅佔29名反映明代化重心已經南移,科舉亦出現重南輕北之勢,形成南人恆多;北人恆少的現象。

    而岳峰目前自己的身份來自於南方,這也就給自己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如果再能發現一部分武將,對其能夠善待中重點培養,必將成為一股不容小噓的力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