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西晉五十年

大道小說網 3、虛無之初——玄學的產生 文 / 王曄秋

    縱觀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種思想像玄學思想這麼讓人感到無奈,因為全新、古老、合理、荒誕、高深、淺薄,這麼些互相矛盾的詞,卻是用來形容同一種思想,而且還是在一百多年裡給全國造成了巨大影響的思想,所以我們有必要,來看看這種思想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地方,能在那個年代,迷住那麼多代表中國人智商最高程度的西晉士族精英。

    道家學說在西漢初期的時候,也曾經作為過治理國家的基本國策,可是在漢武帝決心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之後,他強迫式的把儒家思想作為治國的唯一權威思想,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就不吃香了,在以後的時間裡,道家思想逐漸變成一種宗教和煉丹吃丹的養生術,專門信奉道家思想的人,還被人起了個稱號,叫做道士。

    東漢末年的黃金起義首領張角,就是利用道教的一個支派——天師道,弄了一大堆信徒,後來發動了大規模起義。因為這個原因,在曹魏帝國時代,道教不僅不吃香,還成為當時政府非常警惕的一種准邪教,但即使是這樣,還是有非常多的高官貴族相信道教,成為他的忠實信徒。可以這麼說,在曹魏帝國乃至西晉時代,道教已經成為當時中國的第一大教派。

    但道家思想之所以能被士族看中,並且重新抬到治國理念的高度上,不是因為他們信仰道教,而是因為它提倡的思想十分符合自己的利益。

    道家思想的核心,正是提倡無為而治。無為而治的本來意思,是要求君主盡量簡簡單單的和老百姓相處、不要淨折騰老百姓。可是到了士族這裡,就把無為而治的意思給變了。士族從誕生開始,就拚命的努力擴大自己家族的勢力,同時盡力排斥中央集權的影響,老子的無為而治,正好符合他們的願望:如果皇帝真的像老子說的那樣什麼也不管,那麼士族風光的日子也就到來了。

    玄學思想的創始人,是何晏。

    要說起這何晏,大家一定十分熟悉,他就是被司馬炎的爺爺司馬懿幹掉的那個曹爽的首席高參,當時被稱為明白人的智囊團首領,他不僅僅是士族子弟,還是曹操的乾兒子、標準的貴族子弟。

    可能大家想不到,何晏雖然是創造玄學的老祖宗,可他並不是一個專門研究道家學說的人,他在儒家思想方面的學問,反而比在道家方面要深的多,他甚至還和同時期幾個名士為孔子的《論語》做了專門的註釋,成為了當時十分權威的《論語集解》,據說整整寫了十本書。

    事實上,何晏並不像後世想像的那樣,是個只相信虛無的敗家子兼半仙級人物,如果讓我客觀、完整的評價他,那麼我認為,他是處在東漢舊傳統和新思想之間的一個思想家,東漢以來傳統的東西,在何晏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像曹魏帝國曹丕、曹睿時代的很多名士一樣,何晏也參與討論了用人到底應該是重德還是重才的問題,通過反覆論證名聲與實際的關係問題,他得出了一個和歷代名士都不同的結論,創造出了自己的新思想——玄學。

    何晏認為,虛無是一切的根本,所有一切都是從虛無之中產生的。把這個思想放到政治制度上來說,完美的帝王是什麼都不管的,他不求功、不求名,一切東西都不看在眼裡,所以才能包容一切求取功名的人,所以才能成為天下的主宰。何晏認為,真正有本事的人,根本不會在乎什麼東西,因為他做什麼事情,只要吹口氣,光當一下就萬事ok了,說白了,就是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在如何做官上,何晏認為,雖然聖人也就是完美的帝王可以什麼都不在乎,但是一般人並不是聖人,所以該做官還是要做官,該遵守儒家的倫理道德還是要遵守。也就是說,何晏的虛無思想裡,還是承認人是要擁護現實的封建等級制度的。

    何晏雖然是最早提出玄學思想的人,但是最終把道家和儒家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的人,叫做王弼。

    王弼,字輔嗣,山陽郡人(河南焦作),他出自東漢時代著名的山陽王氏家族。

    山陽王氏可以說是源遠流長,據說,這個家族的祖先,居然是紂王的叔叔比干。不過,這個家族真正靠譜的開山祖師爺,是東漢順帝時的太尉王龔。在王龔之後,他的兒子王暢當了司空,也成為東漢的三公。王暢有個兒子叫王謙,而王謙的兒子,就是號稱「建安七子」之一的家王粲。

    王弼的爺爺叫王凱,和王粲是平輩兒,是王粲的堂兄。在東漢末年,王凱和王粲為了躲避戰爭,從老家一路南逃到戰亂相對較少的荊州(湖北湖南)。當時,統治荊州的軍閥是劉表,劉表本身也是個名士,所以他對出身名門的王家兄弟非常照顧,還想把女兒嫁給他們中的一個。王粲雖然名氣和文化修養都比王凱要高出一大截,但是他長得醜,劉表不願意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一個醜八怪,就把女兒嫁給了王凱,王凱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叫王業,而王業,就是王弼的爸爸。

    王粲雖然沒有娶上劉表的女兒,但是在那個年代,他還是不愁找對象的,後來他一連生了兩個兒子。王粲死得比較早,他的兒子在曹操時代的末期,受到轟動全國的鄴城魏諷謀反事件的牽連,全都被鎮守鄴城的曹丕殺掉了,這樣一來,王粲就絕了後。為了給王粲在名義上留個後人,王業就繼承了王粲的爵位,這麼一來,王弼名義上就成了大才子王粲的孫子。

    其實王業繼承的不僅僅是王粲的爵位,還有他價值連城的大量書籍。根據《博物記》記載,東漢末年的國寶級才子蔡邕非常欣賞王粲的才氣,以至於在他晚年的時候,特地把他一生積攢的書裝了幾大車,全都送給了王粲,王粲死後,這些各式各樣的書珍奇藏書,全都流傳到了王業的手裡。

    在那個年代,出身於名士之家的身份,再加上這麼大量的藏書,幾乎注定會造就出一個新的名士。王弼天資聰穎,在長輩的教導下,讀了很多書,在十多歲的時候,已經口才出眾、博學百家。當時的很多高官名士,都和王弼辯論過儒家、道家學說裡的內容,王弼雖然年紀輕輕,但是每一次都能把對方駁倒,所以他的名聲,也就越來越大。

    王弼生活的年代,基本集中在曹芳時代,當他成年以後,曹爽和何晏的權勢已經如日中天,王弼是典型的公子哥,也是標準的青年名士,這樣的人,自然會受到何晏的喜歡。據說,何晏一見到王弼,就對他大加讚賞,說:「孔子說過,後生可畏,像王弼這樣的小伙子,可以直接和他談宇宙人生啊!」也就是說,在何晏的眼裡,王弼小小年紀,學問就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連何晏這樣極度自戀的人,都非常欣賞他的學問。

    雖然很多人都是這麼的力挺王弼,但是唯獨卻有一個人看他非常不順眼,這個人就是曹爽。

    王弼得罪曹爽,其實完全是因為他自己。客觀的說起來,王弼智商很高,可是情商很低,過於優越的生活,讓他連基本的人情世故都不懂。何晏和王弼都是一類人,所以他很喜歡王弼,總是在曹爽的面前說他的好話,曹爽也就真的重視起來,還專門叫人去請,想看一看這位名震洛陽的小伙子到底有什麼能耐。王弼到了以後,神神秘秘的說有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和曹爽說,曹爽一聽,趕快就把旁邊的人都支走了,沒想到王弼接下來一直都在說老子、道家那一套,別的什麼都沒說,曹爽送走王弼,心裡一肚子火,心想你小子真能跟我裝啊!打這以後,曹爽認定王弼是個只會吹牛皮的花架子,一提起他就皺眉頭,王弼本來應該非常順暢的政治前途,就此打住了。

    當時,黃門侍郎(皇帝秘書侍從)這個職位有好幾個空缺,後來成為西晉重臣的賈充、裴秀、朱整,現在還都圍著何晏轉圈圈,何晏為了回報這些小兄弟,就把他們都安排成了黃門侍郎,同時就計劃給王弼弄上這個職位。可是,當時何晏和曹爽的另一個親信丁謐明爭暗鬥,丁謐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就向曹爽推薦了和自己關係好的王黎。曹爽本來就非常不爽王弼,於是聽了丁謐的意見提拔了王黎。

    說來也巧,這個搶了王弼官職的王黎,本來和王弼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是自從王黎上任以後,王弼就再也不理這位昔日的好友了。從這裡我們也能看出,王弼並不是傳說中的那麼超然,也是俗人一個。王黎好不容易當了黃門侍郎,可是還沒多長時間就暴死了,這樣這個位置又騰了出來,即使是這樣,曹爽仍然不用王弼,而是讓另一位日後成為西晉開國功臣的王沈接替。就這樣,在曹爽時代,王弼始終沒能得到重用,何晏因為這個也非常惋惜。

    既然仕途不順,王弼就更有時間去研究各種學說。他的玄學思想的核心部分有三點:虛無本體、儒道合體、《周易》道家化。

    我們如今的絕大多數哲學思想都認為,世界上的一切是物質的,是實實在在的,人是物質的、社會是物質的、歷史也是由人創造的,而任何事物的靜止只是暫時現象,既然能夠運動的東西,自然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是不可能以我們的主觀意志來控制的。

    而王弼的觀點正好相反。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從本質上來講都是虛無的,連宇宙這麼偉大的東西,也都是從一片虛無裡誕生的。至於老子所說的萬物的本質都存在於「道」的說法,王弼認為,一切先有無、後有道、然後才有大千世界。

    在皇帝如何執政的觀點上,王弼認為,既然大千世界都是從一種東西來的,那麼人間的一切也必須要由一個人來控制,而這個人就是皇帝,所以所有人都應該聽皇帝的話,小官而要聽大官兒的話,百姓要聽小官兒的話,該幹什麼的就幹什麼,誰都不要有非分之想。

    王弼這種新牌兒的道家思想,其實和儒家那種講究上下尊卑的思想簡直不謀而合,而王弼之所以這麼想,其實也是因為他早已經綜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他甚至認為,老子不是道家思想的聖人,真正的道家聖人,其實是孔子,因為孔子宣揚的那種等級觀念和做官做事觀念,恰恰反映了道家思想的精華。

    其實這都不是王弼對我們後世中國的最大貢獻,他一生最大的一個成就,就是把《周易》這本書用道家的理解進行了一次修改,並且這種解釋方法一直流傳到今天。

    《周易》號稱中國古代傳統的書籍經典「四書五經」的第一書,由於它的內涵過於深奧,我就把它的基本思想用大白話說出來。

    《周易》一開始不叫《周易》,它只叫做《易經》,它的核心內容,就是認為世間萬物都有陰陽兩極,陰陽分別用「––」與「—」來表示。陰陽符號三個三個的疊在一起,就可以排出八種不同的圖形,這就是後來聞名全世界的「八卦」。「八卦」如果兩個兩個的落在一起,就成了六十四個不同的圖形,這就是「六十四卦」。古人還認為,陰陽按照狀態的不同,又可以分為「老yin,老陽,少yin,少陽」,於是,「六十四卦」的每一個卦都會有四種狀態,那麼《易經》裡的所有卦,就會有4069種狀態,這4069種狀態,可以推算過去、衡量現在、預測未來,可以計算出一切你想要知道的東西。

    這麼一種神奇的東西,到底是誰創造的,到現在還是爭論不斷,但是《易經》是由儒家的創始人孔子進行了系統的整理,這卻是沒有爭議的,從孔子之後,《易經》都成為了儒家的必讀教科書之一,這種情況一直到王弼而改變。

    王弼利用自己創新的道家思想,把儒家整理下來的《易經》給詳細的解說了一遍。其中,王弼對《易經》最新潮兒的認識就是,算卦不要光看熱鬧,你要理解卦象的真實意思。有時候你算的那個卦可能是4069個卦裡的下下卦,可是你不要著急,你要接著從那個卦在整個易經裡的位置來全面正確理解它的意思,算出來的卦不可能全部都是讓你高興的,但只要大體上它是順的就行,沒必要鑽牛角尖兒。從這個思想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做人難得糊塗,大事兒上一定要明白,其它的一概好說。

    在王弼之後,利用道家思想來解說《易經》就開始逐漸成型,最後,利用儒家思想解說《易經》的學說逐漸消失,而王弼和他學說繼承人的《易經》反而流傳了下來,最後風靡中國,甚至走到了國外。

    值得說的是,王弼第一次擺脫了某一種思想的束縛,開始主動研究世界、理解世界,並能把各種思想綜合起來僅僅當成研究、理解世界的一種工具,從這個角度來講,王弼是我們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一樣的人物。

    但是我們也要明白一個道理,任何人的思想,都不可能離他們那個年代太遠。何晏和王弼之所以會搞出這種思想,和當時曹魏帝國皇權急速衰落、士族勢力重新崛起的大背景是分不開的。何晏和王弼發明玄學的這幾年,也正好是曹芳年幼即位、曹爽當權乃至最後覆滅的幾年,這絕對不是巧合。

    同理,任何人的思想,也不可能離他們的身份太遠。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士族發明出虛無思想是很好理解的。前面我們反覆提到過,士族可都是最少三代的官員世家,而且很多可都是具有百年以上做官歷史的巨人家族。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還沒有生出來的時候,這些士族們的祖先們可就是國家的各級官吏,而且基本都是大官兒,起碼都是省長市長一級。所以,士族不可避免的要產生優越感。

    可是,士族這個階層很特殊,說他們是天之驕子吧,他們的祖先也只是小老百姓出身,說他們不是天之驕子吧,他們又確實把持了國家的政權,連皇帝也不敢得罪他們。所以,士族的心理很微妙,因為除了極個別情況外,從出身和社會階層上來看人種的好壞,是極不科學的,農民不一定成不了科學家,工人不一定成不了老闆,士族也不一定就比其它社會階層的人高貴,所以士族就要拚命人為的製造出這種並不存在的差異。

    任何人的差距,首先表現在思想上,所以士族就必須在思想上標榜高深,進而標榜高貴。

    因為士族是人為製造出高深思想,所以這種行為,就叫做造假,造假造出來的思想,最終表現出來的就只能是一個字:虛。

    因為是造假造出的清高,所以嘴裡天天說虛無的玄學家們,事實上一點兒也不清高。在實際生活中,何晏和王弼這一批人,在做官做事上,是又假裝清高又癡迷官場,可以說是好話說盡、爛事做絕。所以,當時就有人對何晏之類有一句精確的評價:說得好像特別大氣實際上很小心眼,嘴上一切好說實際上全是騙人,做人全憑一張嘴,損人害己,禍國殃民。

    何晏是曹爽一方的人物,而王弼又是何晏最為器重的小兄弟,在司馬懿發動政變的那一年裡,何晏被殺死,王弼被免職,又在當年秋天暴死,玄學兩大創始人,就這樣在同一年雙雙斃命。司馬家族是提倡儒家老傳統的,他們掌權以後,又正式重新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何晏和王弼曾經風靡一時的玄學思想,也就伴隨著司馬家族的政變而突然衰落了。

    然而,像道家學說論述的那樣,低谷,往往又就是新增長的開始。玄學看似沉寂了,但是在不久的將來,將會以前所未有的強勢捲土重來,最終進入它的鼎盛時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