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西晉五十年

大道小說網 3、千年西北血淚史C 文 / 王曄秋

    從西漢以來,大西北的少數民族和漢族就只有兩種關係,不是打仗,就是投降。在反反覆覆的打仗和投降的過程中,大西北的少數民族也逐漸更深入的遷入到漢族內地,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大多數少數民族並不是自願遷入的,而是漢族王朝為了同化和削弱他們,故意把他們遷到漢人聚居區的。

    羌族人被遷入的次數和人數是最多的。尤其是東漢,幾乎每一次和羌族打完一場戰役以後,都會有上萬的羌人被俘虜或者主動投降,然後這些人就被安置到雍州(陝西南部)一帶,方便強大的漢族部隊就近監視和鎮壓。而氐族更是因為被夏侯淵打敗,才被安置在離長安非常近的扶風郡(陝西咸陽西)、天水郡(甘肅甘谷東)、南安郡(甘肅隴西東南)。曹魏帝國後期的名將鄧艾在不斷擊退蜀國進攻的時間裡,一次性就把幾萬鮮卑人安置在雍州(陝西南部)、涼州(甘肅、寧夏)交界地方。這樣,在漢族王朝的刻意安置下,整個大西北甚至西都長安附近,都遍佈著羌人、氐人、鮮卑人。到了西晉時代,大西北的少數民族,不僅佔據了蒙古高原,還分佈在遼闊的大西北,他們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大,一直發展到西晉王朝已經再也無法忽視這些人的利益。

    大西北的生態環境,本來就非常惡劣,也可以這麼說,即使到了現代,除了渭河兩岸的關中平原以外,其他地區都不能說是水清草美的地方。這樣惡劣的環境,本來糧食產量就少,再加上斷斷續續幾百年的戰爭,讓這裡的社會秩序多次崩潰。但是我個人認為,多麼惡劣的環境,如果人們能夠團結一致,不說把沙漠變草地,起碼能在沙漠裡弄出幾個綠洲來。事實證明,在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裡,大西北並不是一直都在打仗,如果碰上一個開明的、善解人意的地方官,大西北也是可以保持很長時間的和平的,在西漢、東漢、三國,大西北也曾經出現過民族和諧的場景。

    其實除去少數極度偏激的人,正常的人,不管哪個民族,都是嚮往和平生活的,不是走到絕路上,誰願意撇下老婆孩子去打打殺殺。歷史上造反起義的漢族人,比少數民族要多不知多少倍,少數民族的起義造反,和漢族人並沒有本質區別,都是要爭一口飯吃而已。

    縱觀大西北從西漢一直到三國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的發現,激起大西北民族戰爭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民族壓迫和民族敵視,再往深說點兒,就是民族歧視。

    民族歧視尤其是對少數民族的歧視,一直是人類社會中一個最醜惡的毒瘤之一。產生民族歧視的原因,是一個民族比另一個民族先進。不可否認,在整個地球上,各個民族的文明先進程度確實是很不一樣的,即使到了現代,有的民族仍然過著原始社會的部落生活。先進的人看落後的人,不可避免會有一種自高自大的心理,但有的人只是自我感覺良好或者自大,有的人卻把自己的心理變成行為,然後對不如自己的人進行傷害,當這種行為成為一個民族的心理和行為的時候,就成了民族歧視。

    無法否認,直到明朝前期,漢族仍然是地球上最為先進的民族之一,更別說在西漢那個時候了,當時整個地球上能和西漢王朝比一比實力的,也只有一個歐洲的羅馬帝國。漢族這麼先進,自然難免驕傲,在當時漢族人的眼中,其他的民族都是劣等民族,他們類似於人類和動物之間,當時的漢人看待少數民族,就好比今天我們看黑猩猩。所以,隨著漢族的擴張,羌族人和氐族人的利益不斷受損,但是,漢人根本不會考慮羌人的感受,識相的就趕緊滾蛋,想抵抗的就消滅,這也難怪,兩千多年以前的古人,我們哪能要求他們那個時候就有民族平等的意識呢?

    在這種民族思想下,我們就能想像到遷到大西北的鮮卑部落回受到什麼待遇了。就因為是少數民族,就因為生活方式的不同,就要無端被歧視、無端受著各種不公平的待遇。

    按理說,羌人、氐人以及後來的鮮卑人,已經生活在漢族帝國的境內了,即使是為了漢人和漢族王朝自身的利益,也應該讓這些少數民族同胞安居樂業。可是,從西漢到三國,在大漢族主義的支配下,政府看待少數民族起義,從來不反省自身的失職,反而認為少數民族是天生好戰、天生愛造反的胚子,對少數民族不是鎮壓,就是鎮壓,恨不得少數民族人直接從地球上蒸發掉最好。

    曹魏帝國繼承的是曹操時代的少數民族政策,也就是民族瓦解和民族壓迫政策。像對待并州(山西)成千上萬的匈奴人和鮮卑人一樣,曹魏帝國也有意識的削弱河西鮮卑人。一方面,曹魏努力的想盡各種辦法把鮮卑人原先的部落組織給瓦解掉,讓他們給帝國種地當兵;另一方面,如果鮮卑人像羌人、氐人一樣反抗,曹魏就把他們直接變成官奴;甚至在鮮卑人老老實實種地當兵的時候,他們也會大量被地方官們非法的賣為私人的僕人、奴隸,當然,有時候曹魏即使知道這種情況,也根本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鮮卑人的遭遇,就好比兩漢時代的羌人、氐人,而西晉王朝又繼承了曹魏帝國的民族政策,在這種情況下,被壓迫的少數民族再次聯合起來反抗,只不過這一次,反抗的主力不再是羌人、氐人,而是鮮卑人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