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西晉五十年

大道小說網 3、千年西北血淚史B 文 / 王曄秋

    漢武帝擊敗匈奴帝國在河西走廊的部隊以後,原先響應過匈奴帝國的羌族也連累遭了秧,為了刻意削弱羌人,羌族老少只能被趕出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肥沃的湟中,前往附近地區,雖然路途並不遠,但是這些地方,都是非常荒涼的山地和荒漠;而氐族人建立的王國,也被漢武帝滅掉,成立了一個武都郡(甘肅武都東北),從此納入了漢王朝的版圖。

    在這種情況下,羌人和氐人、尤其是人數眾多的羌人,對漢人有著切齒的仇恨,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向漢人佔領的地區遷移。最終在公元前61年,也就是漢武帝死了才二十多年以後,漢朝官員背信棄義,在酒席上殺掉了很多被騙來做客的羌族首領,從此點燃了羌族和在漢朝之間的戰爭。這次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二百多年,橫跨西漢、新朝、東漢三個朝代。

    西漢末年,政權被王莽篡奪,當時的中國再次陷入空前混亂。羌族趁著內戰的機會,進一步向著內地遷徙,和漢人雜居的區域也越來越大,現在不僅是青海,整個大西北,都遍佈著羌人了。由於羌族和漢族的文化不通,互相雜居的兩族經常發生衝突,而新成立的東漢王朝當然只是一味向著漢人而鎮壓羌人,於是,建國還不到十年,整個大西北就一直面臨著羌人激烈的反抗,兩個種族的打鬥規模,也越來越大,最後搞得東漢幾乎把全部財政稅收都搭進去了,還是越平越亂,甚至幾次羌族差點兒解放整個大西北。這次持續百餘年的漢羌戰爭,把東漢搞得筋疲力盡,當最後一次羌族叛亂還沒有被平定的時候,董卓就進了洛陽,東漢就名存實亡了。

    相對於羌族來說,氐族鬧出的動靜非常小。因為人數少、分佈地區過於狹窄,雖然也搞過幾次小規模的暴動,但每次都很快西漢鎮壓了,漢武帝為了進一步削弱本來就弱小的氐族,還把一部分氐族人遷到了酒泉郡(甘肅酒泉),這樣,藉著漢朝的軍隊,氐族的分佈範圍反而擴大了,以後羌族發動叛亂,氐族往往跟著一起搞一搞,逐漸成為羌族人最有力的助手。

    通過羌族、氐族的歷史,尤其是羌族的歷史,我們就可以看出來,自從有歷史記載以來,大西北就是荒涼、混亂、戰爭的代名詞,這裡大多數時間都在發生著戰爭,在戰爭陰影的騷擾下,這裡的人民風彪悍、暴力易怒,從來都是難以治理的地方。

    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又加劇了這種混亂的局面。

    就在黃巾之亂的同一年,也就是公元184年,在中國北方已經全面陷入戰火的同時,涼州(甘肅、寧夏)又發生了以羌族、匈奴族為主的北宮伯玉叛變,這一次,東漢王朝甚至連全權負責西北少數民族事務的護羌校尉都被殺死。第二年春天,北宮伯玉居然打到西都長安附近,經過幾次戰鬥,由於當時大將董卓的英勇善戰,這次進攻才被擊退。

    又過了兩年以後,西北變民內訌,其中的一個首領韓遂殺死了包括北宮伯玉在內的其他首領,然後自己成了變民軍的首領。由於東漢涼州官軍的**無能,韓遂的勢力進一步擴大,不久就和東漢軍隊裡的叛徒馬騰結合在一起,先後推舉了王國、閻忠當頭兒,王國被他們趕走,而接替王國的閻忠很快就死掉了。最後,韓遂、馬騰兩個人也反目成仇,涼州從此陷入戰亂,而雍州這裡在董卓死後,更是徹底毀於戰火,據說曾經最繁華的長安附近,都變成了千里無人的死地。

    直到二十年以後,統一黃河兩岸的曹操才開始準備再次平定這個荒涼地帶。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戰那年,曹操開始著手調解馬騰和韓遂之間的爭鬥,並且用出色的外交手段,讓馬騰帶著全家人主動到了自己的根據地鄴城,只留下他的兒子馬超帶領馬騰的部隊。

    公元211年,曹操派部將進攻張魯,馬超、韓遂這些人害怕曹操消滅張魯以後,下一個就輪到自己,於是大西北的十路人馬再次和解,和曹操在潼關附近大打一場。最終,曹操大獲全勝,馬超、韓遂逃亡更偏遠的涼州(甘肅、寧夏),雍州(陝西南部)終於再次回歸中國本部。曹操正要追擊馬超,大本營冀州、幽州又發生叛亂,曹操只好放棄追擊,回去救老窩去了。

    曹操剛走,馬超就在公元213年捲土重來,更和漢中的張魯聯合起來,居住在雍州(陝西南部)的氐族酋長千萬、阿貴也率領族人在興國(甘肅靜寧)起兵幫助馬超,阻擋曹操部隊援救的道路。在三路人馬的幫助下,馬超幾乎橫掃長安以西,連當時的西北第一名將夏侯淵都拿他們無可奈何,最後,還是當地已經投降馬超的地方軍突然發難而且死戰不屈,馬超才全軍崩潰,最終逃到漢中投奔張魯去了,阿貴被夏侯淵殺掉,而千萬則帶領少數人馬幸運的逃到了四川,但是他大部分沒有逃走的族人,全都投降了夏侯淵。

    馬超雖然失敗,但是非常不甘心,在第二年的春天,他就從漢中再次北上進攻曹操,逃到河西走廊的韓遂也出兵南下幫助馬超,而且還帶著很多驍勇善戰的羌族士兵,當時鎮守長安的夏侯淵得到消息,立刻帶兵抵抗,為了削弱韓遂,他直接去進攻羌族人的根據地長離川(寧夏、甘肅的葫蘆河),韓遂為了保證羌族士兵還能死心塌地的跟著自己,就趕緊去救援,結果被夏侯淵包圍,全軍投降,韓遂逃跑,馬超見韓遂失敗,也逃回了漢中,不久投靠了劉備。

    公元215年3月,曹操親征漢中。張魯很快就投降了,這樣,除了涼州(甘肅、寧夏),大西北其他地區已經全部進入了曹操的勢力範圍。在這種情勢的影響下,5月,涼州的地方軍閥一起殺掉了韓遂,把這個橫行大西北二十多年的梟雄的人頭送給了曹操。從此以後,曹操的軍隊開進了涼州,整個大西北再次融為一體,不久成為曹魏帝國的一部分。

    馬超、韓遂是典型的西北地方軍閥,所以當他們想要打仗的時候,就會主動的想辦法去請大西北的羌人、氐人來幫忙。從東漢末年混戰開始,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原本十分對立的漢人、羌人、氐人,現在突然混在一起給某個軍閥當兵,而且也沒有聽說哪個部隊的士兵因為民族問題起過內訌。統一的東漢王朝從建立到滅亡都想處理的羌人、氐人問題,現在居然在分裂時代解決了,這個現象除了非常有諷刺意義以外,還發人深省。

    馬超、韓遂這些地方軍閥之所以能夠團結羌人、氐人,不是因為他們讀過多少書,有多麼聰明,學過多少現代的少數民族政策,他們之所以能夠在一定範圍內獲得漢人、羌人、氐人的一致擁護,只是因為他們能夠平等的對待羌人、氐人,把他們當做和漢人一樣的人來對待。羌人、氐人也是人,只要能讓他們吃飽飯、不欺負他們,即使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去當炮灰,他們也是可以接受的,這一點,和當時的窮苦漢人百姓沒有什麼區別。

    這樣,在大西北地方軍閥罕見的「善待」下,大西北羌人、氐人和漢人的民族差異越來越小,從馬超、韓遂這些人以後,大西北發生的各種戰爭,羌人、氐人再也不是主力,這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羌人、氐人和漢人,已經逐漸融合了。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拓跋匹孤的鮮卑部落,在曹魏帝國成立不久以後,進入了這片歷史悠久的問題多發地區。

    在三國時代,大西北處在曹魏帝國和蜀漢帝國的最前線。稍微懂得一點兒三國知識的人都知道,無論是曹魏還是蜀漢,都拚命的把對方的各族百姓拉到自己這裡,誰打了勝仗,都會把新征服地區裡的老百姓強行遷到自己的國家去充實人口。從諸葛亮對陣曹真、再到諸葛亮對陣司馬懿、再到姜維對陣鄧艾,幾乎每一個將領,都會刻意的招攬歷來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加入自己的隊伍,一直到蜀漢帝國滅亡,這種情況從來沒有改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