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西晉五十年

大道小說網 4、三陳伐吳 文 / 王曄秋

    在襄陽呆了很短的一段時間之後,杜預對羊祜當時的設想有了底。和羊祜一樣,杜預也看出來曾經爆發步闡之亂的西陵,對於東吳的重要性,只要晉軍能突破西陵,益州(四川)的水軍就可以順流直下,整個荊州(湖北湖南)的吳軍就再也不能阻擋住西晉軍隊前進的腳步。

    其實西陵對於東吳的重要性,東吳內部早就有人理解到了。早在五十多年前,陸抗的老爸陸遜就曾經說過,西陵是東吳的西大門,丟掉西陵則等於丟掉整個荊州。所以,從陸遜到他的兒子陸抗,從沒有放鬆過對西陵的控制。但是陸抗死後,孫皓害怕自己控制不住陸家軍,反而讓陸抗的幾個兒子分別帶領陸抗的軍隊,使得湖北湖南守軍的兵力更加分散。

    這個時候的西陵,已經比陸抗的時代更加不堪一擊,只是,駐守在這裡的總督是東吳的名將張政,不除張政,西陵很可能成為未來戰爭中晉軍前進途中的巨大障礙。於是,杜預想出了了一條借刀殺人的毒計。

    杜預警心從軍隊中挑選了一批精銳力量,命令突然他們偷襲張政。張政雖然對杜預的到來有所警惕,但萬萬沒有想到杜預一上任就來偷襲,結果被打的損兵折將。仗是打輸了,可是張政害怕無人性的孫皓懲罰他,不敢把真相報告給孫皓。杜預知道以後,馬上故意把在西陵抓到的俘虜送到孫吳的首都建鄴,還向孫皓表示了一把晉吳親善。孫皓一看這麼一批俘虜,自己居然一點兒不知道,氣的破口大罵,把張政迅速的召回,任命武昌監軍劉憲接替他的職務。杜預兵不血刃,就除掉了消滅東吳的道路上最後一個障礙。

    一切都準備好了!

    公元279年8月,杜預正式向司馬炎上書,請求平定吳國。這時,駐守在淮河前線的省長王渾得到情報,說東吳要大舉攻打西晉。賈充、荀勖等反對派乘機散佈先防守、後進攻的言論,弄得司馬炎對杜預的請求也開始猶豫不決,最後同意將滅吳的計劃推遲到下一年。

    杜預知道事情又變卦,又急又氣。他再一次上書請求伐吳。在這裡,我們以杜預原話的白話版本獻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杜預當時的心情:

    「今年開始以來,東吳只是防守嚴密,並沒見下游地區的吳兵沿江而上,按照道理和形勢推測,東吳現在已經是無計可施,他的兵力已經無法保衛整個長江,只能保住武漢以東苟延殘喘,絕不會派兵增援西陵,而使首都建業空虛。但是陛下卻由於聽信東吳可能進攻的誤報不去伐吳,放縱敵人而留下了後患,實在是可惜。過去假如舉兵有可能失敗,那麼也可以不舉兵;現在既然已經決定出兵,就一定要堅決的做下去。假如能夠成功,那麼就開創了太平的基礎;假如不能成功,也只不過白白耗幾個月,有什麼不敢去試試的呢?!如果還要再等,恐怕就物是人非了,我擔心到時侯伐吳會更難。當前的舉動萬分妥當,絕沒有失敗的可能,我已經下定了決心,決不能再猶猶豫豫留下隱患,請您明察。」

    第二封信遞上去以後,又是石沉大海。杜預苦苦等了一個月,仍然沒有等到司馬炎的任何回復。杜預這個急啊,好,你皇帝還是不說話,我就還給你寫!看你說話不說話!

    由於是豁出去了,杜預索性也就不再客氣,我們來看看一貫奉承皇帝、巴結權貴的杜預的第三封奏章是怎麼寫的:

    「羊祜原先沒有廣泛地和大臣們溝通,只是和陛下一起秘密的施行這個計劃,所以其他大臣們就有意見。可是任何事情都應該比較一下得失,現在伐吳的行動,好處佔十之**,壞處只佔十之一二,最多只是沒有功勞而已。如果一定要讓大臣們說出計劃的弊端,也是不可能的。他們之所以對伐吳有不同的看法,只是因為計劃不是他們制定的,自己沒有功勞,即使這些人知道了自己以前說的不對,但還要堅持自己的意見,其實是為了保住面子而已。

    近來一段時間,朝廷裡邊的事情無論大小,總是能弄的烏煙瘴氣七嘴八舌,雖然說人和人想的都不一樣,但實際上是由於只考慮自己的面子而不考慮國家的後患,所以很輕易地表示自己相同或者不同的意見。自從入秋以來,我們伐吳的舉動已經越來越明顯,假如現在中止行動,孫皓就會有時間備戰,遷都武昌,更完備地組織長江防線,進行堅壁清野,到時候我們攻城攻不下來,找糧草又找不到,那麼計劃就可能全泡湯了。」

    這封信,是杜預的真情流露。此時的杜預,皇帝也好、權貴也罷,都不能阻擋他討伐吳國的決心,因為他真正忠於的不是任何人,而是這個多災多難的、將近一百年都保持分裂狀態的國家。杜預身上承載的,是羊祜無盡的期盼,是自己一生的理想,是近百年來中國百姓盼望的和平統一夢,所以杜預已經退無可退,無法再等。

    這一天,司馬炎正在和張華下棋,杜預的奏章被送了過來。張華知道這是杜預的奏章以後,立刻推開棋盤,向司馬炎行禮:「陛下聖明英武,國富兵強;孫皓邪惡凶殘,誅殺忠良,現在就去討伐他,可以一戰終結,希望您不要再猶豫了!」司馬炎嚴肅的看著張華,終於發出了一生之中最重要的命令:「我意已決,準備伐吳!」

    司馬炎命令張華為度支尚書(軍事後勤部長),按計劃從水路運糧。這個時候,賈充、荀勖、馮紞等人仍然堅持不同意伐吳,繼續擺了很多大道理,可是這回司馬炎勃然大怒,賈充這些人嚇得馬上脫帽認罪,當然心裡仍然不服。當時的尚書令(國務院總理)山濤退朝回來還跟別人說:「古人說的好啊,只有聖人才能能做到內外無憂,假如不是聖人,沒有外患就必然有內憂。以西晉目前的情況來看,放著東吳做個外部威脅來激勵咱們,不也挺好嗎?」

    然而在此時,聖人也好、高人也罷,都已經不能再阻擋司馬炎的決心和歷史的潮流了。

    279年11月,杜預終於等到了司馬炎發動滅吳戰爭的總動員令。司馬炎命令:鎮軍將軍、琅邪王司馬胄(咒)攻擊塗中(江蘇**),安東將軍王渾進攻江西地區(安徽中部),建威將軍王戎(就是竹林七賢最年輕的那位)進攻武昌,平南將軍胡奮進攻夏口(湖北武昌),杜預從襄陽直接南下進攻江陵(湖北江陵)。任命賈充為滅吳戰爭總指揮,冠軍將軍楊濟作賈充的副手,協助賈充協調總體戰略部署。

    賈充這個時候還是堅持自己的意見,勸司馬炎不要伐吳,還說,自己已經老了,擔當不起這總指揮的重任了。司馬炎給賈充發下詔書:「你要是不去,那我只好親自出征了。」賈充一看這回司馬炎來真的了,只好接受了任命,率領中央軍從首都向南駐紮在襄陽,負責各部隊的部署、調度與節制。

    杜預伐吳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他即將帶領羊祜留給自己的軍隊,去圓多少中國人百年來的統一夢,然而,具有戲劇性的是,最終圓了這個夢的,卻並不是杜預本人,因為除了名義上的總指揮賈充和各路以步兵和騎兵為主的陸軍集團以外,西晉還有一路以水軍為主力的海軍,這支部隊的指揮官,就是龍驤將軍王濬,一個已經七十歲的老頭兒,而就是這個老頭兒,最終壓過其他幾路人馬,以最快速度取得了滅吳的頭功。接下來,我們將介紹一下王濬,跟隨這位老人,進入司馬炎時代當時中國境內的最後一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