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四百五十六章 吳健彰 文 / 排雲掌

    「朝廷是不是管得太寬了?」

    吳可一把將手頭紙張扔到桌上,一臉不爽鬱悶道。

    原本,就在海關衙門收銀子收得風聲水起,他也打算從中分潤一二之時,朝廷的旨意就到了,要他阻止海關衙門不要胡亂折騰免得引出事端不好收拾。

    尼瑪的這不坑人麼?

    剛剛才和租界洋人翻了臉,這時縮回去豈不是自打嘴臉?

    他自是不可,可朝廷旨意也不能不理會。

    於是,他一邊向朝廷解釋海關衙門此番動作緣由,將洋人如何轉橫霸道不講理添油加醋詳述一通,自是將所有過錯全推到洋人頭上,把海關衙門說得有多委屈就有多委屈。

    同時也向朝廷報告了海關衙門收到豐厚關稅的好消息,希望朝廷能夠支持海關衙門繼續下去,如果有哪位大臣覺得不滿意的話,那就請他跟洋人公使談判,將每年可收入數百萬兩銀子的海關收回。

    他這份又是報喜又是埋怨的折子遞到朝堂後,自然又引起一陣軒然大波。

    之前說過朝廷財政捉襟見肘,四處要錢四處都是漏子,各地戰亂不休流民四起,哪都要大筆銀子作為軍費彈壓安撫。

    沒想到兩江總督吳可不聲不響就搞到不少關稅,起碼以後兩江地區的撥款便可輕鬆不少,而且弄得好的話還能給朝廷增加不少收入。

    這下子不要說每人敢再說閒話,就連咸豐帝都喜不自勝,在朝會之時連說吳大總督公忠體國是個大臣子,如此一來就更人朝辰敢觸霉頭了。

    吳可奏折裡那半是埋怨半是威脅的話可不是開玩笑的,誰要是敢這時唧歪,鐵鐵的要被派去跟洋人談判海關大權歸屬,這樣的苦差事誰愛去誰去。

    朝堂上消停了,海關衙門更是活躍得厲害,外洋客商大多在租界活動他們敢不著,可是大清本地商人卻不敢輕易得罪海關衙門。

    特別是讓他們知道海關衙門背後有兩江總督撐腰,就算有那深厚背,景的官商皇商也不敢輕易得罪,兩江總督的怒火豈是那般好受的?

    一時間,市面上洋貨價格連番幾番,除非必要尋常市民又不會輕易購買,致使洋貨大量滯銷眾多洋商損失慘重。

    屋漏偏縫連夜雨,就在租界一片愁雲慘霧之時,原蘇松太道吳健彰的家某日夜間突被闖入搶匪搶掠一空,引得租界治安一片混亂眾多富戶人人之危。

    這事不多說,自然是熊光宇並一干小刀會人手所為。

    原來當日熊光宇主動找上上海小刀會人馬,提議聯合洗掠吳健彰家宅。

    小刀會會眾十分心動,於熊光宇再三保證兩江清軍不會插手此事甚至還樂見其成後爽快答應下來,並秘密做了一番綢繆準備。

    說起吳健彰,在上海絕對算個大名人。

    這廝出身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珠海翠微村一個貧寒村民家。

    當時澳門經開埠多年後,葡人及洋商湧入雜居,其日常生活所需均靠珠海、中山等地居民供給,加之外國商船到達珠江口後,同樣需要補充新鮮的日用品和補給品。臨近澳門的珠中兩地鄉民得天時地利,或過關閘、或駕船隻穿梭於珠江口上,操著有限的「廣式英語」跟洋人做起小額買賣。

    吳健彰少年時期就是這群個體戶中的一個,他經營的業務是販雞,因小名叫阿爽,人稱「賣雞爽」。

    大概考慮到賣雞確實不是一份有前途的職業,自從20歲起,吳健彰便開始在洋行當差,充任洋行司事或買辦之職,遊走廣州、澳門之間,並且努力充電提升自己,逐漸學會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加上人也聰明伶俐,做事勤快,頗討洋人喜歡。

    時光匆匆流走,20年過去了,吳健彰依然還是洋行裡的一個小角色。40歲,對於一個碌碌無為的男人來講,是個尷尬的年齡。

    吳健彰此時也感覺到中年危機的來臨,於是他開始抽空去算算命,希望得遇高人,指明前路。在某一個命定的日子裡,他遇到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一個人。

    相傳有一天,吳健彰在澳門街頭巧遇一長眉相士,二人促膝長談良久,相士為吳指點迷津,其內容不得而知。

    不過巧合的是,此後不多久,吳健彰果然發達了,並在隨後的十幾年中一發不可收。

    話說吳健彰得了相士指點,又信心滿懷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當中去了。並在不久之後的一次偶發事故中「因一尿之功、立成巨富」。

    事情是這樣的,吳健彰當時在洋行負責經辦貨物出入。一年冬天,洋行新來了兩船煙土和皮貨,為避免受地方官的敲詐,大班囑咐吳將貨物分批入庫。機靈的吳健彰先把貨物存放在碼頭附近所租的空屋,伺機分小批入庫,這一招連洋行大班都不知道。

    不料洋行倉庫失火,驚慌失措的大班跑到吳健彰的住所查問,卻見吳雙手趴牆,兩腳顫顫,正在小解。大班見狀誤以為兩船貨物皆付之一炬,吳嚇得瀨尿,心灰意冷之下服毒自盡。

    其實吳健彰患有砂淋,病(尿路結石),每逢小解便痛苦不堪。大班死後,洋行關閉,職工遣散,價值白銀二百萬兩的貨物成了吳健彰囊中物。他也憑這筆橫財開辦了同順行。

    那場大火之後,卻是讓吳健彰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並順利躋身廣州十三行承充行商,且財富日漸暴漲。

    話說廣州十三行從清初開始壟斷對外貿易,至乾隆年間達到鼎盛。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始,十三行成為中國唯一的官方特許海外貿易經營機構,負責與外商貿易並管理約束外商。而承充十三行行商的,則是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商人,承充者要求身家殷實,且在報請廣東官府批准後,領取行帖,才可開業。

    道光十二年(1832年),吳健彰開設同順行開始承充行商,此時,行商壟斷對外貿易的地位已經衰落,不少行商由於拖欠外商借款和官府稅捐紛紛破產,甚至遭抄家、下獄、充軍的厄運。

    這一現象到《南京條約》簽訂後更甚。但吳健彰的同順行卻站穩了腳跟,憑著他的精明,經營茶葉貿易,積累了巨資,家財漸與當時的十三行總商伍崇曜相匹敵。

    道光十九年三月(1839年4月),他與十三行總商伍崇曜、盧繼光一起,陪同廣州知府和林則徐所派的委員,與美國、荷蘭的領事及其他外商商議禁止鴉,片入口的具結問題。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吳健彰結束廣州的生意,帶著殷實的資產來到上海,經營茶葉貿易、典當業等,成為上海灘響噹噹的大買,辦。

    此時吳健彰的身份已非昔日的「賣雞爽」可比,連洋人都改口稱他為「爽官」了。

    到上海之後,吳健彰主要做了兩件重要的事情。一是1847年,他合股美商旗昌洋行,成為該行首個中國股東。

    二是1848年,在英美列強的支持下,野心勃勃的吳健彰又以大手筆捐資50萬兩白銀,出任蘇淞太兵備道(即上海道)兼江海關(上海海關)監督,成為中國近代最早涉足政治舞台的買,辦。

    這件事對於吳的意義是,他從此完成了由一個單純的買,辦商人向政界要員的華麗轉身,成為上海乃至中國政經兩界的風雲人物。

    上海道、江海關,這可都是當時最肥的缺,可謂一手握政權、一手握財權。而吳健彰捨得花大血本瞄上這兩個缺,也見其眼光和魄力。

    自此,吳健彰在自己的地盤上,肆無忌憚地從事他的投機行為,走私鴉,片、貪污索賄,無所不為。

    咸豐三年(1853年9月),上海發生小刀會起義。在鎮壓搜查城內義兵期間,有一次,吳健彰要求屬下一名「千總」帶齊部下士兵(共1000人)來捉拿「反賊」,結果「千總」帶來的只有不到300人。

    吳健彰張口就罵:「你那一千人馬怎麼連300人都不到?你說,到底吃了多少空餉?」「千總」面不改色,將一張500兩的銀票塞給吳,吳低頭一看,立即話鋒一轉「以後可要好好帶兵啊!」

    任職上海道期間,吳健彰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實力均達到頂峰。正所謂「水滿則溢」,風光十餘年的吳健彰於1854年因「通夷養賊」遭彈劾並被革職查辦。多年的傳奇戛然而止。

    遭革職查辦後,吳健彰使出渾身解數,大肆賄賂查案官員以求自保。而得了好處的朝廷官員,也算「仗義」,查案時紛紛為其掩飾。

    其時,太平軍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進攻腐朽的清軍。清廷也意識到「非和夷不能滅賊」,需起用吳健彰這樣的通夷人才才能取得列強的支持。

    1856年春,經清朝大將向榮保薦,吳健彰留在向的江南大營效力,同時,咸豐帝還讓廣東督撫發還其原籍被查抄的家產。

    咸豐八年(1858年),吳健彰官職由前一年的候補知府升為候補道。

    而就在今年,吳健彰更是傳出辭官歸因因的風聲,加上此時清廷跟洋人關係不睦,正是一個下手的好對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