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四百五十八章 巡視 文 / 排雲掌

    從情報上來看,香港的英軍駐軍並不多,也僅僅五六千之數而已。

    加上法軍人數,堪堪近萬進攻商可想要做佔領之用卻是太少。

    英法陸軍部隊不足慮,麻煩的是他們的海軍戰艦。

    雖然調到遠東地區的英法海軍都是其國內最次之軍,但也比整個大清的水師加起來還要強大,可以說得上大清海域任其馳騁。

    至於他為何如此關注洋人的動作,這不剛剛陰了洋人一把,估計洋人鐵定嚥不下這口氣,指不定什麼時候又殺奔京畿地區去了。

    不管怎樣眼下洋人的事兒倒是不急,大沽口敗後起碼也得休整幾個月,有這時間足夠他將兩江政務徹底整頓清楚。

    南通此時還是一個小小城鎮,並不像後世那般繁華熱鬧。

    因為這裡離上海甚近,吳可視察一通便絕對在此駐軍一部,連同蘇州左右挾制上海,逼洋人不敢在此鬧得過分。

    之後又沿海一路視察泰州,鹽城,淮安,最後停在海州(連雲港)。

    一路上看到的情況倒還算不錯,民生安定雖比不得蘇州等江蘇精華地帶繁華,但當地民眾能吃得一口敗飯,在當時已算極為不易。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為靠山這些地方最好經濟支柱便是曬鹽,雖顯單薄但關乎民生倒也能夠持久。

    按照後世經驗,沿海之地最易發展經濟,吳可自然也有此等想法。

    他也正欲尋得良港再開對外貿易通道,分得上海商貿利益降低租界影響力。

    別的地方可能他不清楚,但海州9連雲港0可是後世大名鼎鼎的對外貿易港口,正好趁空閒之時做好規劃直接建設。

    他是如此想的更是如此做的,一邊視察海州周邊情況一邊上報朝廷,請求開海州為新的對外貿易港口,在奏折中他也將如此行事的利弊一一道明。

    朝廷倒是樂見其成,上海的經濟地位實在太過重要,偏偏洋人在上海的勢力比朝廷的還大,如此經濟重鎮掌握於外人之手,不說每年的銀錢損失有多巨大,單單被外人掐脖子的滋味就絕不好受。

    海州地理位置確實不錯,其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長江三角洲北翼,江蘇省東北部,山東丘陵與淮北平原結合部。東臨黃海,與朝,鮮、韓國、日本隔海相望;西與山東臨沂市和江蘇省徐州市毗鄰,南與宿遷、淮安和鹽城相連,北與山東省日照市接壤。

    如果海州真能發展起來,不說比擬上海(那幾乎不可能),只要能有上海經濟實力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便能帶動周圍一大片城市都跟著受益。

    當然,朝廷並不關注這點吳可也沒在奏折上提,等到實際效果出來的朝廷自然知道該如何行事。

    眼下,只要能給洋人找麻煩朝廷就樂意。

    不過,朝堂之上也不是一片贊成之聲,總歸與洋人打交道的事情朝廷都十分謹慎,有朝臣提出洋人在外海實力強大,要是想對海州不利該如何是好?

    吳可對此也很是頭疼,不過他決定做的事兒,在沒發現明顯錯漏之前,就算有再大困難也會堅持做下去。

    洋人戰艦厲害在外海幾乎無敵,吳可這時就是想建現代化海軍也晚了,不過只做近海防禦部署的話也沒那麼困難。

    眼下英法列強是沒法溝通了,他們一心想著進京換約,不僅要維持原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還想著依靠武力威懾增加不屏風條約數目。

    這樣的事兒朝廷如何會答應?

    沒錯,大清朝廷是腐朽了,而且還落後西方列強甚多,又封閉又保守,就吳可說來無論大清內部如何糜爛,也輪不到外人插手渾水摸魚。

    封閉保守也有封閉保守的好處,起碼不是被外人逼到絕境基本別指望朝廷會退讓半步。眼下大清的對外局勢比起同時期歷史上要好得太多,首先便是去年的天津之戰並沒有戰敗,簽得那一系列不平等的天津條約。

    不久之前的大沽口勝利更是助漲了朝廷的心氣,洋人再想依靠單純的武力威懾,想要達成目的可不那麼容易。

    既然有朝臣主動提出了海防問題,朝廷也沒錢在海州修建連綿成林的炮台工事,吳可既然提出了建設海州的想法自然有解決的法子。

    英法美不趁手,不是還有西班牙和荷蘭這等國力不強但造船工業不弱的西方三流列強小國麼?

    別看新任美國公使華若瀚蹦達的歡實,又是跟英法公暗中勾結又是與俄國公使眉來眼去,還不知道暗中達成了多麼協議,但想讓所有列強國家跟它們一條心卻是絕無可能。

    只是近海防禦,用不著那種噸位超過五千噸以上的龐然大物,人家不可能賣他也沒那麼多合格水兵操作。

    炮台還是要建的,不過沒必要建成一座鋼鐵堡壘,只需在海岸線高地要地修築幾座合用的,再輔以輕便快捷的千噸以下小戰艦便可。

    果然,派去暗中跟西班牙和荷蘭富商聯絡的人手很快就傳來好消息,他們聯絡的兩國商人都答應了清人的採購要求,只不過價錢可能會稍高那麼一點點。

    這倒無所謂!

    怎麼說他也執掌兩江三省之地,過了手頭嚴重缺錢的時候,拿出幾十萬兩銀子採購足夠小型軍艦還有修築炮台所需大炮還是沒啥問題

    的。

    既然錢不是問題,人家列強商人更是爽快,再拿到了定金之後明言三月後交貨,到時候再付清餘款即可。

    不論是足見近海防禦水師,還是建設海州矛頭港口都不是一時能做成的事情,他倒也不急先暗中招募水手,同時借用西班牙和荷蘭商船訓練,莫等以後船來了人還不會開那就鬧笑話了。

    離開海州,總督行轅路過徐州直接來到了安徽淮北。

    進了淮北地界週遭環境又是一變,比起江蘇各地淮北地區的治安狀況明顯好得多。而且路上基本沒有流民身影出現,不是被淮北各地方興未艾的工坊展覽,便是加入了鄉勇隊控制下的田莊做活,總之生活倒是不差。

    特別是當年因著訓練鄉勇隊戰士工作業能力,隨手開闢的那些荒田,此時經過幾年耕種竟成了名副其實的良田。

    單單就是田莊一項。便能吸收消化流民無數,收穫的大筆糧食流入市面之後,糧價想調高都難。

    當初從河南收攏而來的上百萬流民早已被淮北消化乾淨,安居樂業很少有願意再返回河南老家的。因為淮北地區的青壯勞力一向不缺,這才使得淮北一直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

    之後更有因《保定協議》採購到的價值上百萬兩白銀各種機械設備,由鄉勇隊牽頭開辦的各累工廠開工,不僅消化了為數不少的流民青壯,同時更是源源不斷的創造著財富和利稅。

    總督行轅進入淮北地界後,吳可還特意視察了幾處運轉良好的工廠,雖然工廠環境真的一般般,但是那欣欣向榮的勞動場景,還有一馬車一馬車往外運送的產品,都說明了這些工廠的興旺發達。

    工農業都發展得如此興旺,商業自然也差不到哪去。

    一路所見市集無不人來人往熱鬧喧囂,百姓的精神面貌和衣著打扮也比江蘇那邊要好不少。多年的安定生活加上手頭多少有些閒錢,自然比那些窮得叮噹響的流民和貧民們表現要好得太多。

    淮北經過現任閩浙總督張亮基和鄉勇隊多年經營,底子實在厚實得很,就算經歷了之前延綿幾月的金陵圍攻戰,市面上一點也都沒顯得有蕭條跡象。

    而且鄉勇隊依舊在淮北各大重鎮設立兵營,彈壓地方維護地方秩序,使得淮北之地沒因換了巡撫便出什麼亂子。

    當然,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儘管吳可身為兩江總督依舊還是安徽巡撫的頂頭上司,但安徽巡撫翁同書畢竟不是他的嫡系手下,自然有自己的小心思想想法,明面上不敢破壞吳可之前的佈置但暗地裡可沒少小動作。

    吳可對此倒是不很在意,只要翁同書沒搞得太過,想要動搖鄉勇隊在淮北的根基,讓他從別的地方撈點好處也好。

    因為淮北算得上吳可的根本之地,對這裡的情況熟悉得很,所以也沒讓翁同書和淮北一眾官員陪同什麼的,只接受了他們的一次接風宴請便打發他們離開,他們想要看看一些比較真實的東西。

    在淮北和毫州轉悠了一圈,本打算繼續向錄州方向視察過去,可是天不遂人願,這是從廬州突然轉來一封來自常州總督衙門的急信,告訴了他一個很不好的消息,請他立即回去主持打大局。

    吳可不敢怠慢,見信之後便派人給翁同書和二牛打了聲招呼,而後轉頭順著來時路徑原路返回。

    來時走走停停花費了一個多月時間,回去時卻是快馬加鞭一路急趕,不過花費不到半月時間便趕回常州,回到總督衙門後他也來不及休整,第一時間將手下官員召集起來怒問:「這導師是怎麼回事,洋人又鬧妖蛾子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