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五百三十三章 怒其不爭 文 / 排雲掌

    公元1860年6月26日(五月八日)俄公使伊格那提也夫告法公使願予以外交協助。

    7月2日(五月十四日)沙俄侵佔中國海口海參崴,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為「控制東方」。

    7月11日(五月二十三日)俄船在北塘投遞俄、美兩公使致軍機處照會,被拒。

    7月21日(六月,四日)軍機處接俄公使照會,願為中國與英、法調解。

    8月1日(六月十五日)格蘭特和孟達班率英法聯軍,由俄國人引路,趁守備空虛,不戰而據北塘。

    9月8日(七月二十三日)允俄商赴伊犁貿易,春間由霍爾果斯卡倫行走。

    9月26日(八月十二日)俄公使伊格那提也夫與額爾金、格蘭特於張家灣會晤,提供北京詳圖。

    10月31日九月十八日尚書瑞常等與俄公使伊格那提也夫會談。俄方提出和約12款。

    11月14日(十月二日)欽差大臣僧格林沁??與俄公使伊格那提也夫於天津城外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准烏蘇里江以東屬俄,喀什噶爾通商,庫倫設領事。

    11月19日(十月七日)伊格那提也夫會晤僧格林沁,提出贈送槍炮,派俄軍官來中國教導槍炮製造使用,並代運南漕。

    11月23日(十月十一日)以俄國接濟槍炮事,命先派人往恰克圖學習。

    12月30日(十一月十九日)命倉場侍郎成琦、吉林將軍景淳與俄使查勘中俄東界。

    這一樁樁一件件寫得詳細之極,讓徐有壬看得好一陣目瞪口呆又大感欽佩,吳大總督得花費多大精力來搜集這些有關俄人的詳細情報?

    同時心中卻是隱藏不著的憤怒,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徐大巡撫怎麼也沒想到,一直不怎麼顯山露水的俄國人,暗地裡已經做出這麼多錯事!

    「看到沒,俄國人就是那喂不熟的白眼狼!」

    吳可對徐大巡撫複雜的神情很是滿意,彈了彈那一疊好不容易收集得到的情報件,輕輕搖頭嘴角滿是猙獰恐怖:「特別是最近兩年,徐撫台沒有發現俄國人的動作越發頻繁了麼?」

    「難道朝廷就沒半點警惕?」

    勉強壓下心中的驚濤駭浪,江蘇巡撫徐有壬有些不敢置信問道。

    「眼下這種時局,朝廷就算有防備又能如何?」

    吳可卻是不屑冷笑,一語直指其中要害:「為了京畿防務,朝廷可是一直不停的從東北抽調滿洲還有蒙古騎兵南下,東北留守的人馬卻是少之又少!」

    「怎麼會如此,怎麼會如此!」

    徐有壬一副深受打擊的摸樣,喃喃自語臉上神色複雜之極,顯然對如此殘酷的現實有些難以接受。

    「怎不會如此?」吳可搖了搖頭滿臉嘲諷:「東北那麼大地方,用地廣人稀都不足以形容。別說眼下朝廷從東北抽調大股騎兵南下,就算沒有抽調朝廷想要防備那麼長的邊境線也不容易!」

    屋裡一下子安靜下來,徐有壬明白吳可話中所指,可那是朝廷的禁忌話題,他人老成精可不願意落下什麼話柄於人。

    「可惜啊……」見徐大巡撫不接話,吳可明白他心中顧忌也不以為意,放下茶盞輕輕轉移了話題。

    「可惜什麼?」徐有壬頓時來了興趣,順著吳可的話便問了出來,對他而言能不說那敏感話題自是最好不過。

    「可惜俄人一直在東北邊境招搖過市,幾次天津和京畿戰役都沒有他們的人馬,我還真想和這頭北極熊的兵馬交交手,看看他們的具體成色!」

    吳可不耐煩拐彎抹角,官做到了他這個地步,很多時候都沒必要顧忌太多。

    「督台大人還嫌京畿不夠亂麼?」

    徐有壬聞言先是一愣,而後很是好笑說道。

    「我倒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

    吳可搖了搖頭端起重新滿上的茶盞,輕抿一口,唇齒留香,輕瞥了徐大巡撫一眼解釋道:「俄國跟大清之間的距離可不短,他們哪有遠隔萬里投送大股兵力?」

    徐大巡撫默默無語,事已至此再後悔氣憤也無用了不是?

    ……

    兩江府衙接到《中俄天津條約》全時已近年關,等吳可組織手下官員一齊討論過一輪之後,咸豐十年的新年也就不知不覺過去。

    這個年過得真叫沒滋沒味,就在咸豐十年大年三十這天,從京城方面陸續傳來朝廷與美國,與英國以及法國相繼簽訂了所謂的撤兵條約。

    根據吳可的要求,留在京城的兩江清軍將領,第一時間將僧王與列強聯軍談判的經過,已經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正以四百里加急方式第一時間動抵兩江總督臨時衙門。

    於是,春節期間兩江府衙除了互拜新年,就是集體討論這些新鮮出爐的不平等條約,讓一干兩江要員明白列強國家對大清的野心,省得以後在做什麼針對列強行動的時候,唧唧歪歪什麼田朝上國不能這樣不能那樣的傻話。

    「看看,大家都看看朝廷跟美國簽訂的這份條約,真真讓人看不明白!」

    咸豐十一年初二這天,常州街面上聲聲爆炸連綿響起,臨時總督衙門大堂也是高朋滿座,趁著兩江各地趕來拜年的五品以上官員大部分都在,吳可乾脆在衙門正堂開了個新年堂會。

    在座兩江官員大多知道吳

    大總督對這些條約的態度,一個個正襟危坐連大氣都不敢多喘一口,認真仔細的聆聽衙門書抑揚頓挫的聲音。

    「《中美天津條約》全如下:第一款一、嗣後大清與大合眾兩國並其民人,各皆照前和平友好,毋得或異;更不得互相欺凌,偶因小故而啟爭端。若他國有何不公輕藐之事,一經照知,必須相助,從中善為調處,以示友誼關切。

    第二款一、俟大清大皇帝,大合眾國大伯理璽天德既得選舉國會神耆大臣議允,各將條約批准互易後,必須敬謹收藏:大合眾國當著首相恭藏大清大皇帝批准原冊於華,盛頓都城,大清國當著內閣大學士恭藏大合眾國大伯理璽天德批准原冊於北京都城,則兩國之友誼歷久弗替矣。

    第三款一、條約各款必使兩**民人等盡得聞知,俾可遵守,大合眾國於批准互易後,立即宣佈,照例刊傳;大清國於批准互易後,亦即通諭都城,並著各省督撫一體頒行。

    第四款一、因欲堅立友誼,嗣後大合眾國駐紮中華之大臣任聽以平行之禮、信義之道與大清內閣大學士交移交往,並得與兩廣、閩浙、兩江督撫一體公,往來;至照會京師內閣件,或交以上各督撫照例代送,或交提塘驛站繼遞,均無不可;其照會公,如有印封者,必須謹慎繼遞。遇有咨照等件,內閣暨各督撫當酌量迅速照覆。

    第五款一、大合眾國大臣遇有要事,不論何時應准到北京暫住,與內閣大學士或與派出平行大憲酌議關涉彼此利益事件。但每年不得逾一次,到京後迅速定議,不得耽延。往來應由海口,或由陸路,不可駕駛兵船;進天津海口,先行知照地方官,派船迎接。

    若系小事,不得因有此條輕請到京。至上京,必須先行照會禮部,俾得備辦一切事款,往返護送,彼此以禮相待。寓京之日,按品預備公館,所有費用自備資斧;其跟從大合眾國欽差人等,不得逾二十人之數,雇覓華民供役在外,到處不得帶貨貿易。

    第六款一、嗣後無論何時,倘中華大皇帝情願與別國,或立約、或為別故,允准與眾友國欽差前往京師,到彼居住,或久或暫,即毋庸再行計議特許,應准大合眾國欽差一律照辦,同沾此典。

    第七款一、嗣後大清國大臣與大合眾國大臣公,往來,應照平行之禮,用「照會」字樣。領事等官與中國地方官公,往來,亦用「照會」字樣。申報大憲,用「申陳」字樣。若平民稟報官憲,仍用「稟呈」字樣。均不得欺藐不恭,有傷友誼。至兩國均不得互相征索禮物。

    第八款一、嗣後大清國督撫與大合眾國大臣會晤,或在公署,或在行轅,均須彼此酌定合宜之處,毋得藉端推辭。常事以移往來,不可煩瑣會面。

    第九款一、大合眾國如有官船在通商海口游弋巡查,或為保護貿易,或為增廣才識,近至沿海各處,如有事故,該地方大員當與船中統領以平行禮儀相待,以示兩國和好之誼;

    如有採買食物、汲取淡水或須修理等事,中國官員自當襄助購辦。遇有大合眾國船隻,或因毀壞、被劫,或雖未毀壞而亦被劫、被擄,及在大洋等處,應准大合眾國官船追捕盜賊,交地方官訊究懲辦。

    ……

    兩江府衙正堂鴉雀無聲,只有衙門辦抑揚頓挫的聲音,一干兩江五品以上要員沉心靜氣,將衙門辦所念條款全部聽入耳中靜靜思量,心頭沉甸甸的滿臉沉重,正堂氣氛越發沉重壓抑,感覺呼吸都有些不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