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五百四十九章 漢奸『誤國』 文 / 排雲掌

    吳可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尼瑪的,看這架勢好像漢奸遍地走似的。$

    之前他一直都領兵在內陸晃蕩,哪見過這樣的糊糊事兒?

    無論河南還是兩江地區,都是久經戰亂流民遍野。真要是出現了大量漢奸的話,都無需他人稟告他直接便滅了它丫的!

    沒想到一來廣州,面臨的卻是如此狀況。

    可以說,朝廷在民心向背的掌握上,可是著實差了洋人好幾條街。

    要問他為何知道得如此詳細,廣州城那幫官員可不會在他初上任時,便說這些有的沒的惹他煩心。

    不過總督衙門的卷宗裡可沒少這方面的介紹,這些日子一有空閒時間他便泡在衙門裡的檔案室裡,挑揀了最近三十年的重要卷宗仔細翻閱分析,裡頭可沒少了這方面的介紹。

    初看之時真把他嚇了一跳,尼瑪的沒想到廣州這邊的民心竟是如此『活躍』,洋人給點好處就願意替人賣命,就不怕官府秋後算帳麼?

    另外,自從他當上安徽提督那會,因著對列強在華勢力的關注,這麼些年也陸陸續續派了不少人手趕到廣東這邊打探消息,經過身邊幕僚團隊的整理很有些有用的內容,其中自然也包括了這些漢奸事跡。

    想到廣州民心如此不穩,以後出了事還不知道百姓是站在官府一方,還是跟著洋人混賺大錢?

    他可不敢保證自己的待遇,就比前幾任兩廣總督要好,說不定情況依舊糟糕。

    只能說幸好他帶了三萬心腹鄉勇隊戰士一同趕來赴任,有了這批心腹人馬起碼不用擔心關鍵時刻出了亂子被打個措手不及。

    他可不想一邊跟洋人作對,一邊還得防備轄內的漢奸搗亂。

    不過想要解決廣州地區龐大的漢奸群體,就得從根源上入手才成,要知道百姓為何甘當洋人走狗,漢奸的罵名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承受的起的。

    想要瞭解廣東漢奸群體的具體來源,就得從當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說起,那時候正式廣東漢奸從無到有興起之時。

    話說在一開始,道光皇帝還希望與英軍展開一場「漢奸爭奪戰」。

    他在給奕經的上諭中說:「奸民之甘為夷用者,一則貪彼重利,一則畏我科條,今若予以自新,懸以重賞,必有自拔來歸為我間諜者。」

    但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節節失利,道光帝的防範心理逐步佔了上風,甚至開始擔憂「漢奸」會混進清軍內部。他諭令南方的各地大員,在地方上招募義勇時一定要防備「漢奸」。

    隨著戰況的逐步惡化,「漢奸」兩字幾乎讓道光進入了焦慮狀態,他懷疑就連京畿地區也遍地是漢奸了。

    他在給督防天津海口的穆彰阿的諭旨中,曾讓守軍一定要拿出嚴密的防範「漢奸」的方式,否則的話,英軍「倘遣人改裝易服,於遼闊無人之境,陸續上岸,暗伏各處,迨聚多人,然後繞至炮台後面,突出逞兇……倘該夷因海口嚴防,分遣漢奸匪黨,扮作商民難民僧道乞丐及各色技藝人等形狀,潛蹤分起,溷跡入城,作為內應……」京城將危在旦夕。

    這不,皇帝都親自插手防間事務了。

    由於和外國商人的密切關係,廣州十三行的商人自始至終都有著「漢奸」的嫌疑,林則徐當初一到廣州就稱:「本大臣奉令來粵,首辦漢奸,該商等未必非其人也。」

    聽到這樣的話後,大行商伍崇曜忐忑不安地去向欽差大人示好,說他可以把全部家產拿出來為一觸即發的戰事服務。

    對此,林則徐只是輕蔑地回答,本大臣不想要你的錢,只想要你的項上人頭。伍崇曜隨後被林則徐下令監禁,他在絕望中向北京輸送了大筆錢財,方得以獲釋。

    瞧瞧,這不是逼著把在廣州一帶擁有龐大勢力的國人,向洋人懷裡送麼?

    姓伍的行商還算老實,換作了其它心思不良的行商,還不知道私底下給洋人做了多少輔助工作,難怪朝廷竟在民心爭取上還幹不過初來乍到的洋人。

    真真是天大的諷刺!

    當時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戰事的進行,廣州眾多的小商販和無業遊民進入到「漢奸」行列中來。小商販只圖賺錢餬口,而不會理會他們做生意的對象是誰。

    在廣州,英軍「出重價買豬羊牛只,圖利奸民及貧苦之人,亦肩挑瓜果蔬筍等,向鼓浪嶼岸邊昂價售賣。」

    還有一些亡命之徒成為了「漢奸」,如清廷官員在審訊從台灣抓獲的幾名「漢奸」後發現:「賴媽來系嘉義縣人,(道光)十二年張丙逆案內,發配貴州黔西州。陳惡系風山縣人,道光七年聽從王藍伙劫事主吳邦英案內,十五年獲案,擬遣發配新疆。」

    而香港在被英軍佔領後,直接便被指稱為「漢奸」的淵藪。

    香港的「漢奸」們也把「組織機構」弄得像模像樣,組織了種種帶有黑社會性質的幫會,有聯義堂、忠心堂等「約計十餘處。」

    而那些處於社會最底層,向來受人歧視的蛋民,這時也紛紛把蔬菜衣食高價賣給正與廣東清軍大打出手的英軍部隊。

    漢奸的成分真是五花八門,總的來說都是處於社會醉底層人士。

    而從事「漢奸」行為讓這些人,與英軍合作能夠得到大大高於往日的銀錢收入。當時林則徐強硬禁止廣州商民與英商貿易後,「無籍遊民」偷運糧肉蔬菜可以獲得五倍於平時的利潤,所以眾人趨之若鶩

    鶩,販,賣走私鴉,片更是可以獲得更多的利潤,如何能不讓人眼紅心熱。

    而若為英軍提供情報,「每紙賣銀二十元」,重賞之下,當時浙江曹娥江以東地帶的「漢奸」每日向英軍呈報的消息多達數十條,「該逆不論虛實,莫不犒給銀錢,以故此輩樂為被用。」

    在原本很少漢奸的寧波,「因鬼子佔據半年,卻被洋錢哄誘,處處都有(漢奸)出沒與市集」。

    甚至還有不少「漢奸」,卻是被官兵給製造出來的。

    一些被抽調到前線的內地官兵到了廣東後,「兵將不相見,遇避難百姓,指為漢奸,掠奪財物。」

    鎮江守將海齡甚至還親自下令:「散佈旗兵,滿城捉路人作漢奸,付邑宰監拷掠,不容置辯。」

    海齡手下的兵丁則「在城上開炮開槍,擊殺貧民,指為漢奸。」以領獎賞。結果英軍還未攻城,城內已嘩變,使得英軍順利拿下了鎮江。

    然而,就是這個海齡,在歷史教科書中與關天培、葛雲飛、陳化成等一起被稱為「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壯烈捐軀的清朝愛國將領」,簡直就是濫竽充數。

    英軍在發動戰爭前即注意到了這些中國社會的內情,說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特別愛貿易」,而且「絕不熱愛他們的韃靼統治者」,所以在戰爭中要「盡量少與人民做對」。

    基於這一思想,當時的英軍首領義律一邊進行戰爭,一邊四處張貼佈告,這些用中張貼的佈告總是說,英軍的作戰對象是中國,政府而不是中國人民,它們還讓廣州人去「想一想現在他們中間的外省大清軍隊是不是真正的禍害」,試圖讓廣州人相信英國人是「這個城市真正的保護者」。

    對此,一度試圖消除「漢奸」卻收效甚微的林則徐只能慨歎:「本皆朝廷赤子,或為利誘,或為勢逼,陷入夷黨,情亦可憫。」

    林則徐覺得「漢奸」「可憫」,朝廷卻對之恨之入骨。

    當時的戰爭中不斷有官員上奏,要求將「漢奸設法究辦,以除稂莠而安善民。」

    1840年7月,清軍在定海戰敗後,道光皇帝認定「漢奸」是罪魁禍首,下令各地督撫查獲「漢奸」從嚴發落,如果各省還有「漢奸」出沒的話,則要追究地方官的責任。

    而這場查拿「漢奸」的行動,因為各種啼笑皆非的緣故,最終還是不了了之。

    1841年5月28日,即《廣州和約》簽訂的次日,奕山就迫於英軍的壓力發佈告示,命令官兵、鄉勇、水勇「各在營卡安靜住守,勿得妄生事端,捉拿漢奸。如遇各國夷商上岸……亦不得妄行拘拿。倘敢故違軍令,妄拿邀功……查出即按軍法治罪」。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朝廷正式承認戰敗。

    於是,如何處理「漢奸」就成為中英一系列善後工作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之一,《南京條約》便有了這樣一條專門針對「漢奸」的條款:「凡系中國人,前在英人所居之邑居住者,或與英人有來往者,或者跟隨及侍候英國官人者,均由大皇帝俯降御旨,譽錄天下,恩准全然勉罪。且凡系中國人為英國事被拿監禁受難者,亦加恩釋放。」

    看看英國佬多仗義啊,逼迫朝廷承認戰敗獲取大量好處不說,還不忘記給幫助過英軍的漢奸們說說話,這是想要繼續擴大中國漢奸群體的節奏啊。

    良心真是大大的壞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