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新列強時代

正文 第五百五十章 形勢複雜 文 / 排雲掌

    吳可真是大開眼界,原來漢奸群體在晚清時期便如此猖獗了?

    與後世抗日戰爭時期不同的是,此時的漢奸成分大多以底層百姓和流氓混混為主。

    還真不能小看這些低層百姓的能耐,所謂蛇有蛇道鼠有鼠路,這些底層百姓有效聚合之後能發揮出的能量,當真不可小覷。

    起碼帶個路,刺探個情報那真是小菜一碟,至於裝扮成清軍在後方搗亂也不是不能,只看洋人個的籌碼夠不夠了。

    那些英國佬也真是搞笑,竟然在與朝廷談判之時,正式要求朝廷不許對付那幫漢奸,這不是火上澆油麼?

    果然道光皇帝恨意難平,下詔要求清算漢奸:「此等莠民,若不詳查情節,濫行保釋,又未免失之過縱。著劉韻珂等細加查核,其有助逆抗拒官兵及為嚮導內應者,即與叛逆無異,天理難容,必應按律懲辦。

    其中情罪較輕者,即不加誅戮,亦應牢固監禁,以杜後患;如查明實系脅從,並無逆跡,平日亦無為匪犯案各情,方准保釋。分別遞回原籍,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取具鄰保人等甘結,造冊查核。並照軍流徒犯在配章程,按期查點,毋任脫逃,不得日久生懈,視為具。」

    對此,英使馬禮遜立即照會清廷,要求執行《南京條約》。經此一戰,道光皇帝生怕戰端再起,只好答應放過「漢奸」一馬。

    14年後,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這次英法聯軍所到之處,廣州沿海等地行商、小商販、蛋民、匪徒、會黨等各色人物又一次成為「漢奸」。1857年英法聯軍佔領廣州後成立由廣東巡撫柏貴為首的傀儡政權,還造就了一大批「漢奸」官員。

    在這些形形色色的「漢奸」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廣東勞工,他們是英軍從香港徵召來的隨軍苦力隊伍。這些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中國貧民,只因為英軍給了不錯的報酬和衣食待遇,就毫不猶豫地為英軍服務。

    在征戰前,他們接受了英軍騰普爾上尉的訓練。《倫敦畫報》還特意刊登了這些苦力的素描群像。

    在圖片上,他們站在一個牌坊前面,身穿中國深色棉布衣服,配白色挎肩斜帶,上面用中英兩書寫編號;頭戴小斗笠,斗笠外沿圍以白色帶子,上書英「militarytrain」(軍訓)」,每人手持一根長竹槓,以用於擔運物件。

    這群廣東勞工很快以他們的勤勞勇敢贏得了英軍的喜歡,並得名為「苦力之王」。英國人在非洲、印度等其他所有的地方都沒見過這麼能幹的苦力,他們簡直為這些苦力的表現驚呆了。

    甚至還有英國報紙公開讚揚這批勞工:

    「啊,那些強壯耐苦的苦力們!在攻擊的那一天,他們背著軍火,緊跟在我們隊伍的後面;當一顆炮彈把他們當中一個人的頭打掉的時候,別的人只是喊一聲『哎喲』,跟著就大笑起來,隨即同過去一樣歡樂地工作下去了。他們的行為始終是令人欽佩的!」

    在官方報告中,英軍對這群苦力的表現也是讚不絕口,在一封寫給額爾金的信中,寫信者提到這些苦力「是如何在愉快心情的氣氛中工作,他們對於命令是如何服從,對於所受的照顧和恩惠是如何表示感激。這種善良的品行一直地表現在整個的戰役中」。

    在葉名琛後繼任兩廣總督的黃宗漢曾在奏折中提到廣州英法聯軍中有一批「從逆進城之唐人奸匪」,說的就是這個苦力隊,並說他們的人數在五六千。

    當英軍聯軍北犯京津後,這支苦力隊也隨軍北上,作為聯軍最為重要的後勤輔助力量存在,給予英法聯軍前線作戰部隊以極大幫助。

    吳可記起來了,好像劉銘傳跟他匯報過,說是偷襲了聯軍一支規模不小的後勤輜重部隊,一下子俘虜了兩千給聯軍做活的中國勞工。

    只是後來劉銘傳奉命增援西郊的另兩處皇家園林,這兩千俘虜勞工交到了後續趕來的增援清軍手中,好像是給了從河南趕來的兩江清軍部隊吧?

    他當時沒怎麼在意這些事兒,好像在談判桌上,聯軍高層向僧王提出要回這些俘虜勞工的要求,僧王以及身邊的談判團成員還糾結了一陣子。

    吳可當時沒怎麼注意這些情況,見僧王很不好意思的提出,他確實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大手一揮那兩千俘虜勞工全部轉交給了僧王,就是不清楚後續談判結果如何?

    後來對此幾乎沒什麼印象,以僧王和列強聯軍高層簽訂的那一系列垃圾條約,估計他是頂不住壓力將人給放了。

    現在想來真真失策,根本就不該給洋人收買人心的機會。

    越想越好似心煩,涉及到底層百姓的事兒可不好處理,稍一不慎便可能引發難以想像的惡劣後果。

    別忘了,廣州除了洋人的勢力極大之外,反清武裝組織天地會的勢力也不小。

    天地會會眾大部便出身底層百姓,要是他逼迫過甚的話,不是將民心往天地會那兒送嗎?

    不是他害怕天地會這樣的反,政府組織,實在是不想在他們身上浪費太多精力,兩廣還一大攤子糊糊事呢,哪有功夫整日裡琢磨這些爭鬥?

    而且說老實話,因著太平軍崛起一事,廣東天地會也沒少跟著折騰。

    可惜的是,天地會裡不缺亡命之徒,卻十分缺乏像洪大天王以及楊東王那樣的領導者,結果卻是可想而知。

    只能說畫虎不成反類犬,初期之時藉著太平軍的光確實好好風光了一把,還成立了一個什麼『成國』之類的偽政權,得到了太平天**隊的大力支持和幫扶,可惜爛泥終

    終究扶不上牆。

    待到兩廣清軍反應過來,輕而易舉撲滅了天地會的鬧騰。

    當然,天地會就是現實中打不死的小強,被朝廷壓制了差不多兩百年,依舊頑強的堅持到了晚清時期,不得不說生命力極端頑強,想要徹底剿滅他們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吳可對此卻是有深刻認識,天地會說白了就是依托底層貧苦百姓為根基的涉黑團伙,想要徹底剿滅那幾乎沒有可能。

    只能撫剿並用,並且是安撫為主剿滅為輔。

    關鍵問題是要提高底層百姓的生活狀況,起碼也要達到溫飽水平才成,只有這樣才能壓縮天地會的生存空間,迫使他們得不到底層百姓的全力支持。

    想想也是這個理,但凡能勉強填飽肚子,誰還樂意跟涉黑團伙攪合在一起?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

    這話可不是說說玩的,搞不好在哪次火並之中掛了,甚至更倒霉的殘了算誰的?說不定還得波及家人,讓家人無辜受牽連那真叫一個糟糕。

    當然理想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想要讓大部分底層百姓家庭,達到勉強溫飽水平又談何容易?

    就是放在後世,溫飽這個口號也喊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更不要說眼下時局混亂外有洋人虎視耽耽,內部貪官污吏橫行又戰亂頻繁的晚清時代。

    吳可在兩江之時,推行幾道利民政策便艱難無比,官府內部和外頭的阻力重重,要不是他掌握的實力太過雄厚,想要將那些利民政策推行下去還真不容易,可就是那樣期間還需要派出總督衛隊時時監督,稍一不慎便會出現各種各樣的麻煩和亂子,他對此可是深有體會。

    說老實話,兩廣的經濟基礎不如兩江,而且各種情況比兩江還要複雜得多,想要推行某些利民政策,真不是那麼簡單。

    吳可在來廣州赴任之前,便與身邊幕僚以及心腹大將商量過多次,都認為兩廣地區實在太過敏感,吳可又是初來乍到很多事情都不好動手。

    想要插手官府人事安插心腹干將,又擔心會引得當地官員人心惶惶聯合反彈。

    兩廣清軍戰力一般卻是盤根錯節,與地方鄉紳勢力牽連甚深,想要插手其中不僅借口難尋,也的防備這些傢伙裡通外敵聯手作亂,最後倒霉的還是吳可和兩廣百姓,他可不好拿這個來試探兩廣原有清軍,要慢慢圖謀才成。

    至於兩廣經濟更是讓人大感頭疼,自從洋人毅力堅船利炮強行轟來大清國門以來,作為洋人來往最頻繁的兩廣地區,經濟發展幾乎是以一種讓人瞠目結舌的速度迅速雄起,短短二十來年時間便超越中原不少傳統膏腴地區,成為朝廷新的財政收入支撐地區。

    可是,構成兩廣經濟基礎的成分太過複雜,有傳統的霸佔外洋貿易近兩百年的廣州十三行,有新近崛起的買,辦勢力,有地方本土產業勢力,更有來勢洶洶的洋商,哪一方面都是不好輕易撼動的主。

    所以選來選去,除了防備洋人和天地會搗亂之外,吳可初上任便能插手的區域,便只有民生政務一途。

    「大人,英國駐廣州領事求見!」

    就在吳可正煩惱著如何在兩廣首開局面,為此想得腦袋都有些大了時,身邊的衛隊參將突然湊了過來小聲提醒……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