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二二一章 炸他個落花流水(三) 文 / 魯東道夫

    第二二一章炸他個落花流水(三)

    直至日軍艦隊全體退出10公里外,岸基炮火只有一門305大炮依舊緩慢的持續開火。其餘的130炮零星敲打,但因為夜間視野極差,每一發需要耗費很長時間來瞄準移動的戰艦,所以命中率低的嚇人。

    伊東祐亨心中篤定,看來岸防力量也就如此了。不管他們的速射炮多麼厲害,現在射程夠不到,一切都是零。陸地大炮終究趕不上艦炮,無論射程還是威力。

    反過來,他們的150、152炮卻可以勉強夠到對方,當然那精度同樣差的令人無語。

    晚上八點鐘,海岸線黑乎乎的什麼都瞧不見,漁船燈火是一樣都沒有。兩面的登陸部隊,全部靠近岸邊開始全力卸載步兵。

    各種情報不斷地匯聚到旗艦上來,伊東祐亨和大山巖等海陸兩軍司令部人員,聚集在一起研究並作出決定。

    「報告!右翼之第二攻擊隊偵察兵遭遇阻攔,已經確定是敵之民兵力量,火力微弱。海軍陸戰隊在信陽場登陸無任何阻礙,但前進卻不能,似已進入敵軍嚴防區域。」

    「報告!古鎮口登陸部隊進展順利,未發現阻擊力量。岸邊漁村已經逃散我,我們徵集到數量可觀之漁船,可增加登陸作業速度。」

    這是北方第二隊的進展情況。伊東祐亨滿意的點點頭:「看來,敵軍的防衛能力到此就是界限。他們只來得及通知漁民撤離,很是匆忙啊!」

    大山巖淡漠的道:「以滿清的統治方式來說,出現這樣的結果並不意外。他們的兵力非常薄弱,也十分不用心。沒有官員的壓制,是不可能形成有效防禦的。不過還是不能大意,我們的敵人可是很善於利用優勢地形佈置防禦的。」

    這方面吃的幾次虧,大山巖都做了深入研究。雖然他沒有得到高麗洞仙嶺陣地的佈防細節,卻從參戰士兵和軍官的描述中,能夠猜測到一二。

    在精細的沿海軍事地圖上,他特地把琅琊台山、絲山、太公山三處標明。楊家軍兵力不足,就只能依托這些險要地方做防禦。更往縣城去的海岸線,會被對方的岸基炮火打擊,那沒法完成登陸作業。

    南部第一攻擊隊的報告緊跟著過來:「第一隊已經順利登陸海州灣岸。但海軍陸戰隊在試圖越過繡針河逼近安東衛之南炮台時,遭到堅決抵抗!敵軍已經恢復了炮台的防禦。」

    「嗯?!他們的動作那麼快?」

    這消息讓兩名司令官齊齊吃了一驚。

    無論來自穆洪還是他們自家的情報人員,都一再確定,安東衛早已廢弛多年。所謂的炮台山和衛城,歷經明清數百年的戰爭,早都成為爛糊了。昔日的海防重鎮,如今也只有一哨官軍把守而已。

    大山巖微微蹙眉:「應該是他們把火炮抬上山頂臨時佈置的。口徑不會太大,數量也不應該很多,不過的確非常討厭。看來我們也只能在繡針河左岸登陸了。」

    他不得不承認,楊家軍的反應速度夠快,選擇的陣地也真是好。

    安東衛有城池的時候,就背靠三山,南望大海,形成攔截通往北部魯中大地的鎖鑰。來敵若想突破,必須強攻下此地,否則就只能西進百里去硬碰沂州,那更是一處險要所在。更兼如此必將被截斷歸途,可謂形勝。

    如今情勢也是一樣,若要北進縣城,就必須佔領安東衛。如此一來,不打一場硬仗估計是別想順利的過去。

    不過他還不是特別擔心,自己可是帶了一個師團的力量,對付區區一撮民間武裝。十比一的比例,有沒有洞仙嶺那種天然陣地,看你們在野戰中,如何抵得住帝國強兵!

    大山巖毫不遲疑的下令:「第一第二攻擊隊加速登陸作業,已經上岸之部隊,立即派出有力之一部,對前方阻敵予以堅決之迫近攻擊!不要讓他們有任何的休息機會。」

    以人多欺負人少,這種事幹起來再利索沒有。兵貴神速,必須在清廷插手之前,把該幹的事兒都做好了。

    「哈伊!謹遵閣下吩咐!」

    傳令兵歡快的跑回去,乘船趕往岸邊。

    北方防禦陣地上,楊浩領著偵察兵跑回來,渾身大汗淋漓。進了兩城集指揮部,一群人呼啦圍上來,七嘴八舌的問:「前邊兒咋樣?小鬼子是不是當真上來了?他們得有多少人?」

    多半是不肯走,留下來幫忙指揮民夫的當地鄉紳宿老。這裡就是他們的家園,退無可退,老爺們有蛋蛋就不能跟娘們似的躲進山裡頭,得留下來幫一把,殺兩個鬼子才叫值當。

    唯獨一點不好,這些人的紀律一塌糊塗,遇到事兒就一窩蜂上來。

    楊浩舉起手臂喊道:「好啦好啦!諸位先等我喘口氣兒再說!」

    「那是那是,楊先生辛苦啦,這黑燈瞎火的親自出去,那風險挺大。」

    一群人訕訕的讓開,等他喝了一缸子水,擦了汗回來,簡短解說:「鬼子小隊人馬在信陽場登岸,大隊在古鎮口上來了。看樣子起碼得有幾千人,還有多條戰艦壓陣,動靜不小。今天晚上,估計是別想消停了。」

    「那要不咱們先上去抽冷子給他們搗點亂唔的?可不能叫他順順溜溜的就上來了。」

    「就是嘛!要說咱們本鄉本土的,哪兒有溝有坡全知道,小鬼子新來,制定找不清東西南北。」

    「對!打他,使勁打!***小鼻子,不讓人過安生日子。這才有點好收成……。」

    托楊家的福,他們今年秋收灌溉肥料都跟得

    上,又有從美國弄來的良種,糧食產量翻了兩番還多,一畝地能出三百斤!四里八鄉的壯勞力都跟著賺了點錢,這還打算美美的過個肥冬了,日本鬼子上門來搶劫了!

    雖然兩城集、信陽場如今都是諸城地界兒,屬於青州府的管轄,跟日照歸屬的沂州府是兩片地。當地老百姓卻早早受到影響,跟著發家致富了。

    但更往北的古鎮、夏河寨、靈山卻屬於膠州,那是萊州府的地面兒。楊浩的手也才剛剛伸過去,便有點鞭長莫及。雖然大部分漁民百姓都聽吆喝藏起來,卻總有一些心存僥倖認死理的強爆頭,槓子貨,落到鬼子手裡,真不知下場如何。

    楊浩心裡頭沉重,趕忙安撫眾人:「諸位,咱們兵力不足,沒有官軍支援,讓訓練裝備不足的平民貿然出去,那會出人命的!還是安心守好了陣地,等鬼子上來再收拾他們不遲。」

    如果是少數日軍,在別的地方作戰,他玩游擊戰術打了跑掉也無所謂。

    但來襲的是大隊人馬,日軍的凶殘冷酷又是明擺著的,如果沿途阻擊,不但無法帶來有效殺傷,卻可能因此激發他們的暴戾,發洩到無辜的平民身上。

    楊家人卻沒有拿老百姓當肉盾,輕飄飄一句「間接傷害」就交代過去的冷酷性情。

    他們寧可冒險一些,也要盡可能把鬼子集中在一起,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狠狠地打擊他們!

    眾人還是相信他的多一些,隨後紛紛散去,繼續幫忙支應後勤。待會兒槍炮聲起來,可不能雞飛狗跳。

    南部戰場相對要好一些。在官軍徹底讓出營地之後,劉勇率領兩個連主力雀占鳩巢,首先在南炮檯布設了足足六門75山炮上去。隨後又在後面的阿掖山佈置下另外六門122榴彈炮。居高臨下,俯瞰整個安東衛。

    沿著繡針河則挖開長達五公里的塹壕陣地,日軍無論是沖灘,還是從對岸強攻,都將異常困難。

    晚上九點鐘,相距七十公里的兩面陣地不約而同爆發戰鬥,日軍偵察小隊剛剛露頭,就被毫不客氣的打了回去。

    與此同時,李鴻章也接到從青島發來的電報,一看日軍居然朝著楊浩去了,老頭子頓時樂不可支:「叫你小子折騰,這回算是招災上門了吧?」

    笑完了,李鴻章又大為著急,沒別的,「鎮遠艦」和「來遠艦」都在那兒呢!如果給日軍奪了去,如同從他身上割肉一般。

    無論如何,「鎮遠艦」是決不能有失的。

    他當即給山東巡撫李秉衡去電說明此事,但結果其實早就預料到了。

    李秉衡,是他的政敵,清流一派。因為楊浩間接搞掉翁同龢,表面上又與李鴻章合作的關係,對楊某人早就看不順眼。

    楊浩給北洋修戰艦的事兒他也有所耳聞,卻並不肯相信。日照小縣,哪裡來的那種造船廠?一定是李某與楊氏合夥兒貪錢罷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不光是李秉衡一貫的自大,他九月底才到山東,換掉了與李鴻章關係較好的前任巡撫。隨後,就開拔來到膠東,巡查海防,根本沒工夫搞清楚楊氏的底細。

    之前章高元的三千兵馬已經調集到了萊州,還沒來得及運往遼東,就被他全部壓下來控在身邊。省內的官員皆提請加緊募集二十營新兵,他也不許,種種作為,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是日本人的內應。

    眼下,他卻已經來到煙台,還在沿著海岸線巡查的路上。對於李鴻章的告急電報,他只是冷冷一笑:「李某誇大其詞,日人專為奪取遼東與北洋水師,去謀區區日照小縣有何用處?不要理他!」

    話是如此說,他卻暗中下令調集青州府的一營旗兵出動,進駐沂水,就近防護,提防有個萬一啥的。

    不過這一切交鋒,楊浩還都不清楚。他也壓根沒指望上頭那幫官老爺能幫上忙,全部精力都用在應付眼前的日軍身上。

    晚上十一點,兩翼日軍前鋒之陸戰隊各自匯聚數百人馬,在拖了兩門小炮的幫助下,各自朝前方刺探出來的陣地發起夜襲。

    但他們剛剛衝到近處,遠方忽然一陣爆響,成群的炮彈呼啦啦悶頭砸下,登時炸得人仰馬翻,屁滾尿流!

    分別部署在前方的75山炮,一改之前美式1小炮的慢吞吞射速,各自可達到每分鐘25發的驚人速度,上來先給他們來了個下馬威!

    伊東祐亨的船隊此時才回過頭向南,突然接到此報告又是嚇了一跳。不過大山巖卻異常淡定:「這一定是他們的陸軍炮。早就聽說他們擁有射速極高、射程很遠,且威力也不小的步兵炮,肯定是偵察部隊遇到他們的重要防線了。」

    不怕對方不出力,就怕他們不暴露。如此急躁,說明他們的兵力捉襟見肘之下,已經失去了冷靜。這樣的敵人,一定可以輕易的打敗。

    他卻不知道,在炮陣地上,自詡為老兵的原火力連和火力排炮兵們,正手把手的教導新兵:「別擔心彈藥消耗!難得這回可以放手大幹一場,狠狠的操練,誰能把手邊兒大炮管子燒紅了,上頭重重有賞!打好了,咱們就能升為專門的炮兵營,全天下頭一份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