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二三四章 整軍以及李鴻章 借兵 文 / 魯東道夫

    接下來的十多天裡,楊浩忙於處理戰爭善後事宜。儘管有蔡渠等坐地戶的幫助,很順利的解決了本縣種種問題,涉及到海州、青州、萊州三府地界的,就比較麻煩了。

    尤其是海州,乾脆就是另一個省的。之前與楊氏也沒有直接的往來關係,要說連帶責任,楊氏想要否認他們也沒轍。

    不過楊浩並不打算幹那種事兒,所謂危機危機,貌似麻煩的危險之中往往蘊含著進取的機緣。周圍這幾個州縣,畢竟還是多少都受到了楊氏的影響,一些本縣人知道的東西,他們多半也知道。

    因此,在公祭之後,他當即命人昭告四方,此次戰爭所致的房屋及財產損失,都可以來找楊氏商議賠償事宜。總而言之,房子燒了的,要麼給你錢,要麼給你重新蓋一座。

    要說損失了多少值錢的東西,那就有點扯淡了。又不是地主富戶,基本是窮的吃不上一碗白飯的平頭百姓,全部家當加起來也沒有幾兩銀子。

    很有些人打算趁機獅子大開口,聚眾敲詐勒索點好處什麼的。對此楊氏也有言在先——好說好道的,給錢,給房子,給工作。想要搞歪門邪道胡來的,一律嚴懲不貸!

    這樣做法看似霸道,卻是非常管用。周圍各縣大多數的富商鄉紳多半跟楊氏有間接的生意往來,他們還巴望著能得到炎華商業銀行的項目扶持,搞一座工廠啥的賺大錢。光瞅著眼前一點利益跟楊家鬥?那是腦袋壞掉了。

    令人詫異的是,張佩綸居然也一反常態,積極主動的幫忙。以他從三品正經朝廷官員,天下聞名的清流領袖,李鴻章女婿等多重身份的尊貴,走到哪裡也沒人敢不給面子。便是已經開到了沂水的清軍旗營,都不敢跑過來扎刺兒。沂州府和青州府,甚至還派人來噓寒問暖,幫忙打下手,妥妥當當的就把事情給平了下去。

    幾天之後,楊浩乾脆就騰出手來了,這讓他有點看不大懂了。

    老油條邱寶仁卻給點出其中關竅:「張大人剛剛復職,正是要弄功績穩定官位的節骨眼,天賜如此良機給他發揮所長,只要把各項事務處理妥當,必然能博得朝廷上下一片讚揚。屆時順利轉任一方大員,或者登堂入室,那也不在話下。」

    「**,弄了半天還是為了當官啊!」

    楊浩算是明白了,說一千道一萬,人家就是為了刷政績,顯示存在感,弄官聲,積累進階的功勳點數。跟幫不幫他的忙根本毫無相關。哪怕過段時間他楊家造反了,人家張大人從頭到尾做得只是安撫難民、平息事端的正事,說不定還能被渲染成「為朝廷爭取民心,防止楊氏圖謀不軌」,立下大功。

    官字兩張口,更何況清流的一支筆,那是黑的能描成白的,無中可以生有,簡直比神仙的虛空造物都利害。

    對於這種人他是徹底無語了。不過也不得不佩服,人家這官當的,就是不一般!

    他索性把事兒丟給張佩綸隨便折騰,反正具體到付錢辦事談判賠償工作的都是自己人,也不可能被姓張的忽悠了去。

    回過頭,楊浩專心籌備軍事上的諸多事務。

    造船廠這裡,沒了張佩綸的掣肘搗亂,進展速度立即加快。從旅順、大沽、江南乃至福建調來的那一百多名工人,經過近一個月的培訓後,基本都學會了簡單的焊接技術。隨後,他們其中一部分被調入另外的車間裡,打著「練手」的名義,與楊氏的造船工人一起,加班加點的完成四條千噸級炮艦的分段製造工作。

    源自劉胖子設計的炮艦,結構和分段盡可能照顧水平一般的焊工。在本世界根據第一艘的數據直接切割出來的船板,採購來的各種零部件,在這裡照葫蘆畫瓢的加工。

    他們採取的也只是比當代的鉚接造船技術進步了一點,即分段建造——預舾裝——預塗裝的路子,而非現代造船那種分段建造、區域舾裝、區域塗裝,乃至亮、舾、塗一體化。

    這樣搞雖然速度會慢不少,卻極大的保證了在當前造船工人水平一般的條件限制下,不會出太大問題。

    有如此一大群熟練工的加入,四條炮艦的製造速度再次加碼。

    而兩條北洋戰艦的改裝工作,卻由一群新培訓出來的學徒工,從摸索著拆解上層建築和切割甲板開始,慢條斯理的穩紮穩打的,一步步深入。

    那些事情,自然由楊海衛和焦海具體負責。楊浩自己,則把所有的部隊召集起來,通過選拔確定了第一個團級編製的構架。

    依然是按照三三制原則,從下到上的班、排、連、營,全部是三個為組成單位。另外分別配備火力班、排、連,以及炮兵營的重武器加強編製。

    最小單位的班仍然是十個人,擁有一個兩人輕機槍組,使用兩腳架的pkm。兩個四人戰鬥小組,分別由正副班長帶領。其中士兵全部攜帶莫辛納干卡賓槍(53式步騎槍),以及4-6枚67式木柄手榴彈。班長一般是一停**沙衝鋒鎗,另外有一把54手槍的兄弟款式——採用9發彈匣的南斯拉夫款式m57手槍。這同樣也是機槍手的防衛武器。

    副班長可以選擇衝鋒鎗或者一條能夠發射槍榴彈的納甘步槍。

    如此一來,全部的輕重火力所需子彈口徑,就統一成7.62x54r和7.62x25兩種。威力在這時代完全足夠,關鍵是源自毛子血統的武器,傻大粗黑以生產易維護。比如**沙衝鋒鎗,那槍管乾脆是一條莫辛納干一截兩半就行。用起來也簡單方便,最適合當下剛剛從盲轉職的部隊。

    火力班則配備兩挺使用三腳架的pks重機槍,以及兩條40火箭筒/rpg7火箭彈。

    火力排則加強為兩挺12.7mm重機槍。不過以當前的後勤水平,多嚴重口徑就意味

    味著多一份麻煩。因此在出征作戰時,還是要看戰鬥需要,或者暫時以pks來代替。反正這年頭,沒有裝甲單位之類的,而一大幫新丁機槍手,給他們12.7mm子彈他也打不出更遠的精確射程。

    此外,火力排擁有兩組四門60mm迫擊炮,以及兩門82無後坐力炮。

    一個排,六門炮,六條火箭筒,九條槍榴彈,再加上單兵攜帶的大量手榴彈,這火力對十九世紀末的軍隊,堪稱變態!

    火力連更加強大,擁有三個排共九門82mm迫擊炮,外加四挺重機槍,輕裝下已經可以覆蓋五公里半徑內的目標,彈藥投送力,已經遠超日軍大隊編制好幾倍。

    炮兵營,乾脆就是一個連六門100mm迫擊炮,一個連六門75山炮/野炮,外加一個連九門105mm無後坐力炮,外加若干的運輸車輛。此外還有一個連的大口徑重機槍。

    而這還是標準配備,視作戰任務的不同,可以靈活更新為兩個75炮連,甚至加強為擁有一個105mm駝載榴彈炮的強大編製!

    如此嚴謹周全的作戰部隊結構,加上團司令部的各種配置,需要的軍官數量足足有280人,而全團總人員數量,則達到驚人的3000人!

    基本上,這種火力編製結構,足以支撐幾年不用擔心落伍。甚至一直撐到本世界二戰時期都足夠——當然了,軍事革新這玩意最說不準。只要有一個人表露出驚人的強大,其餘國家也會很快跟進,頂多也就是裝備生產技術不給力,火炮密度和機槍,卻一定會因為楊氏的存在而提前飆升。

    團一級單位是異常關鍵的組織節點,以後就算擴大為師、擴大為軍,最終投入戰鬥的還是要靠各個團來具體的完成戰鬥部署。

    為了湊足這一個團,可把楊浩愁得不輕。

    武器方面不必擔心,馬山基地的兵工廠如今已經可以生產眼下所需的各種武器和彈藥。基本上各種零部件在本世界提前初步加工的情況下,這邊也就是進行最後一步鏜槍管拉膛線,外加組裝的事兒。

    關鍵是軍官,至少280名軍官,那不是隨便拉一個人來就能勝任的。之前最早一個連的那批人,而今基本都充當起班排連長的角色;職人員、參謀人員,則來自於年輕的**進步書生,也還都在學習當中。

    營長、連長一級,合格的就真心難找了。

    哪怕有楊家父子的親身培訓,如今可用的也只有劉勇一個,被任命率領老兵組成的一營。楊浩自己兼任二營營長,至於三營,則是留給眼下還跟在馬玉昆身邊準備大戰的施劍飛。而施劍飛的正職,卻是團參謀長。

    炮兵營長則讓原火力連長朱茂林負責起來,到底能不能合格,還得看他的表現如何。

    基礎兵員反而是不需要擔心其素質的。所有人,都經過至少兩個月的現代軍事訓練,骨幹那一千人又至少經過三次戰鬥的洗禮,新兵如今也見過血打過仗,各方面素質都經得住考驗。拉出去,絕對是一支不可小覷的強大力量。

    全團編製整頓完畢,新上任的各級軍官馬上投入到緊張的合成訓練之中,新老結合,需要他們理順的事情那多了去了。

    好在場地並不缺,馬山基地的訓練營,造船廠、海軍碼頭這邊的訓練場,青島那邊的工程場地,都足夠他們耍的開。

    只不過,楊浩他們也沒得到多少時間完成整合。僅僅過了十天,一封加急電報發過來——李鴻章打算找楊浩借兵!r1152

    varwosoadconfig={cid:"23130",aid:"1036"};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