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二三五章 談判條件 文 / 魯東道夫

    一天後,楊浩抵達天津美租界,在炎華銀行大樓的辦公室裡,等來了風塵僕僕的丁惟汾。

    一個月不見,丁惟汾明顯黑瘦許多,精神頭卻是十足,尤其一雙眼睛格外有神,舉手投足透著一股子沉穩幹練。

    楊浩心中讚歎:「果然出生入死最能磨練人。」

    丁惟汾之前一個月時間,都以《國聞報》記者的身份跟著馬玉昆的部隊。明面上採集新聞,實則暗中觀察清軍之中值得挖掘的苗子,順帶考驗施劍飛的表現和素質。

    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的差事。以清軍那尿性,首先都不樂意看到記者在周圍晃悠,他們也知道自家不爭氣,生恐讓人把醜陋的一面給暴露出來。嗯,從這方面說,他們還知道害臊。

    再者,清軍戰鬥指揮混亂配合失當,又沒人去管記者死活,急眼了抬槍就能把他們打死,這要比面對日軍的槍炮危險都大。雖說楊浩給他配備了防彈衣和自衛手槍,也還是難以保證安全。

    幸而施劍飛上次立功得到賞賜提拔,得了個四品都司的職位,受命統領一營人馬。由此,丁惟汾等人的安全有了進一步保障,一個月下來,全都完好無損的完成任務回來。

    不回來也不行了,清軍在鴨綠江口一場大敗,僅僅守了三天防線即告全面崩潰,數萬兵馬往北逃竄,國門自此洞開,任憑日軍長驅直入。

    楊浩滿意的點點頭:「這一趟大家的工作成績很令人滿意,你們都辛苦了!」

    丁惟汾謙遜的擺手:「我們這算不得如何。先生率領部隊力抗日軍,取得空前大勝。令國人在遍地悲觀中尋得一絲希望。才是真的勞苦功高。哎。若是清軍能有一成我軍的顏色,又何至於背靠堅城,卻敗得那麼慘!」

    他親眼見證了整個作戰過程,清軍從裡到外的腐朽不堪,指揮之混亂,組織之無序,都與自家的革命軍相差千里之遙。

    不說別的,清軍參戰部隊三萬餘。其中空額居然就有一萬!其餘的兩萬人裡,也就是馬玉昆、聶士成的部隊還有點戰鬥力,其餘的要麼充斥各種臨時招募的新兵,武器甚至都不齊備。要麼就是紀律渙散的兵痞,打仗不咋地,禍害地方時一把好手。

    最要命的是,各部之間相互並不和諧,山頭林立各有小算盤,宋慶空有諭令也調不動他們。配合什麼的根本談不上,指望打贏沒有退路、背水一戰的日軍?門都沒有!

    以前只是從紙面上看問題。丁惟汾還覺不出多麼糟,今番算是徹底看清楚差距到底有多大。對於造反事業的信心。也越發的充足。

    楊浩通過不間斷的報告瞭解整個戰鬥的詳情,哪怕之前他不斷地通過報紙呼籲提醒,到頭來還是什麼也改變不了。說起來,他也是一肚子火。

    「保衛國家安全,振奮民族信心的事情還得我們來做。這個先不說了,最近幾天京津一帶的消息是怎麼傳的?我們已經引起清廷的忌憚,按道理說就算李鴻章急著抓救命稻草,也應該縝密從事才對,怎麼事兒還沒辦成,就傳得沸沸揚揚?」

    李鴻章借兵的消息幾乎同步在京津一帶傳開,坊間甚至有說他楊某人要趁機接受朝廷收編,一舉上位的小道消息。由此不少人很是羨慕嫉妒恨的,就連嚴復都有點坐不住的架勢,話裡話外諸多試探。

    丁惟汾也蹙眉不解:「此事透著古怪,我們分析,極可能是李鴻章自己放風造勢。一則迷惑外界視線,引開緊盯著他不放的朝廷政敵。二則,未必沒有製造輿論氣氛,向您施加壓力的意思。畢竟,以他如今的處境,除非能一舉將日軍徹底趕出國境以及高麗,迫其認輸。否則,他下台是一定的了。如若能將您拉入其陣營,則可能一舉扭轉乾坤。」

    「他之前已經試過了,因此,肯定有另外的意圖。」

    楊浩站起身來,從窗口往天津方向望去,透過兩側林立的腳手架叢林,隱約能看到暮氣沉沉的城市。

    只是須臾的恍惚,楊浩即可下了決斷,捏緊拳頭輕輕一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管他打得什麼主意,如今大勢在我,一概接下來就是!」

    丁惟汾被他的態度所感染,臉上湧起一抹興奮的光暈,用力的點頭:「沒有什麼可以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先生請放心,我們一定會提前做好應變準備,絕不給他們暗下黑手的機會!」

    楊浩微微一笑:「對此我很放心。我們『國術館』裡養著的那一群高手可不是吃白飯的。」

    美租界內,第二座投入使用的建築,叫做「精武體育會」,以霍元甲等人為骨幹,組建一支當代比較權威的武術研究專業隊伍。

    他們表面上的主要工作,是結合各門各派練武強身的手段,參照本世界拿過來的各種體育運動技術技能,總結摸索出最適合東方人體質的訓練系統。

    其目標,是要將傳統武術中的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手段,外練筋骨皮的技術,與本世界源自西方那種強調肌肉力量而容易導致傷損、加劇生命消耗的體育運動相結合,得出適中的最佳套路。

    這也包括了楊浩老媽宋愛蘭親自主持的醫院各種現代設備的輔助。

    畢竟,在本世界已經找不到幾個肯出來顯示武力的高手。放嘴炮耍套路的「大師」倒是比比皆是,奈何一上場都成了潑婦打架的鬧劇。

    在乙位面,卻有著一大批已經或即將成名的高手,可供宋愛蘭以各種現代儀器透視分析,結合中西醫術,說不定能鼓搗出什麼好東西來。

    「精武體育會」對外以傳授基本武術技能,整理現代體育運動技巧為主。在內部。則另有一個秘而不宣的組織——「國術館」。

    &

    nbsp;

    取「以術修身、強身衛國」之意。招攬功夫達到一定水準的民間高手加入其中。不過他們研究的可就是純粹的戰鬥殺人技術。妥妥兒的實證「只殺敵不表演」的嚴肅原則。

    當然,要延攬這時代的高手,不是光有錢就能行的。楊浩特地把本世界搜集到的,各種真真假假國術、武術乃至世界各種搏擊術、格鬥術的書籍,各種拍攝下來的膠片,弄成一座藏經閣。經過考核過關的人,才有資格進去借閱研習。

    這年頭,武功秘籍是絕對不外傳的。你要是偷學了人家武功。那是要被追殺取回去的。管你是多麼大的官兒,也難以搜集到後世散在街上都沒人問的武功法訣。

    所以「國術館」建成以來,通過霍元甲這種層次的人,外加十大鏢局的當家人口口相傳,如今已經秘傳天下。連「神槍」李書這等大牛都被吸引了來。

    楊浩手下買賣多,場面更多,不管來多少人,都能讓他們有頭有臉的安排好。如今「國術館」人才濟濟,「精武體育會」更是馳名京津,很有朝著全國蔓延的架勢。

    作為飯碗東主的楊浩無論去哪裡。根本不必擔心有人進身行刺。至於說聚眾用火器的,天下間還有誰比他楊氏的警衛裝備更好?

    丁惟汾等人有空也都去體育會進修的。知道這話並非虛言,當下呵呵一笑。只要不是去了京城大內,在天津地界兒,還真沒有人能動的了楊浩。

    晚上,楊浩親自作陪,把徹底對清軍傷心絕望後直接辭官的施劍飛好生安慰,給歸來的各路同志接風洗塵,順帶著安排接下裡的諸般事務。

    第二天,他依舊排場儼然的帶著一大幫手下去了津海關衙門。這一次,李鴻章沒有出面,而是讓盛宣懷給全權代表。

    這才是一國宰相應有的威儀,同時也向楊浩傳達了一個明確的信號——招攬收編的事兒,根本就是謠傳。李中堂的真實用意,恐怕還要在盛宣懷這裡才能找到答案了。

    盛大人無疑是大清朝最忙的人之一。整個對日作戰的前後支應,都是李鴻章動嘴,他來動手。也就是他多年督辦商業歷練出來的手段,八方籌措都沒讓老李的面的掉地下。奈何根基就是那樣,眼下他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眼睜睜看著前方戰局崩壞使不上勁。

    第二次正式打交道,盛宣懷對楊浩的態度已經天翻地覆。他不但沒有絲毫耍官威的作態,還異常和氣的噓寒問暖,把場面活計一點不差的給走了一遍。

    這可相當不容易了,如今的他堪稱日理萬機,就算面對李鴻章也沒多少扯閒篇兒的功夫。如此對待楊浩,顯然不是一般的重視。

    楊浩在茶過三巡後,坦然截住話頭道:「盛大人公務繁忙,我們也就不必繞彎子了。中堂大人有何吩咐,還請明言。」

    盛宣懷讚許的點點頭:「楊先生果然明事理。那我就直說了,你們最近弄出來的動靜已經超出朝廷忍耐的限度。京中傳出話來,寧可放棄高麗與日本媾和,也斷不容許爾等成為心腹之患。英國人對此也有支持的態度,估計不日朝廷就可能有所動作。」

    「果然是『寧贈友邦、不與家奴』的一貫作風啊!」

    楊浩深有感觸的慨歎一聲,卻讓盛宣懷聽得腮幫子一抽。這評語簡直貼切的無以形容,對滿人那套思維更是刻畫的入骨三分,不愧是華聲先生,鐵口直斷啊!

    對此早有預料,楊浩也不慌張,淡定的看著盛宣懷問:「朝廷已經找好了替罪羊麼?」

    楊氏又沒有舉旗造反,若是強行栽給他一個罪名,那就得有人出面上折子提議。自然,到時候鬧大了無法收場,那人肯定得背黑鍋。

    盛宣懷道:「翁同龢。」

    楊浩深吸一口氣:「這老傢伙是鐵定要當忠臣孝子了。嘿嘿,拼著老命不要也得咬死政敵……他這是打算一石二鳥。所以中堂大人坐不住了?」

    翁同龢已經罷職養病,他一輩子的名聲讓楊浩給毀了,清流領袖,那是有仇必報的。如今楊浩有了足夠朝廷下手的罪名,連帶著把關係最深的李鴻章給拾掇了,這一招足夠犀利。

    盛宣懷坦然道:「中堂大人不想背上個賣國賊的罵名。對日作戰就算不能取勝,也決不可喪權辱國,這個底線還是要堅守。之後即便下野歸鄉,至少無愧於天下。楊先生素來主張中華振奮自強,此時也不會袖手旁觀,如此,不妨同心協力?」

    「說說你們的條件。」楊浩心中篤定,不受他忽悠。「不過我有言在先,絕不入朝為官,也不會將隊伍拱手讓人。類似的話,盛大人就不必多費唇舌。」

    盛宣懷眉頭一皺,心中一股不耐煩狠狠的翻湧起來。他如今的身份地位,和顏悅色的跟楊浩一個小年輕的平等對話,已經十分開恩了。這小子居然如此無禮,簡直不沉體統!

    有心發作兩句,但被堂外一聲低低的輕咳提醒,遂把怒氣壓下。

    衝著楊浩重重的點兩下頭:「很好!那麼本官就直說吧。近日朝廷已然下旨編練新軍,中堂大人屬意以楊氏之團練兵丁為參照,故而想以北洋新軍第一鎮之名,調派往大連前線。」

    「好手段,楊浩佩服!」

    這主意太他麼精明了。把楊浩的兵馬調離沂州,這是調虎離山之計;把他們投入戰場,這是驅虎吞狼之計;滿足楊浩當救國英雄的名聲,這是順水推舟之計;附帶解決李鴻章缺兵少將的困境,這是無中生有、借屍還魂。

    楊浩的人要是打空了,正好應了釜底抽薪。如果打輸了,那就來個關門捉賊。如果意外的打贏了,到時候功勞卻可以計算在北洋新軍頭上,來他個李代桃僵……。

    />

    裡外裡的,只需要這麼輕輕一撥弄,李鴻章不但把自己摘出來,順帶著給朝廷解決心腹大患,還把他面對的大困難給解決掉,真是好算計啊!

    最關鍵的,老頭子也是把楊浩看穿了,根本不怕他不去!這一招無論如何都得接下來,果然不愧是屹立朝堂幾十年不倒的老油條!

    楊浩深吸一口氣,肅然問:「敢問,中堂大人派誰來當這第一鎮的將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