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二七七章 狗急跳牆的清廷 文 / 魯東道夫

    楊浩拿出的是典型的「合資建廠」附帶協議。

    那十萬套單兵裝備和武器不過是個引子,洋鬼子更在意的其他產品,他們肯定只需要生產技術,而不希望購買產品的。

    這時代,只要是沾點兒「新技術」邊的東西,都是暴利。楊浩可以拿出成千上萬種,只要他們有那個能力消化掉,能把市場打開。

    不過要想得到技術,以他們往常的巧取豪奪策略根本行不通。就算他們現在知道楊氏的老巢在一個小地方,可誰都不認為那裡是一切產品的發源地。沒別的,時間太短,建造工廠根本都來不及。

    摸不到根底,找不出源頭,連生產工人都不知道在哪兒,就沒法盜取專利和設計,唯一的辦法只能是跟楊浩合作。

    而楊浩提出來的要求貌似也很簡單,想要哪一種產品,可以,在中國建一個工廠先。

    還不是隨便他們糊弄的工廠,必須是按照楊浩給出的設計要求,實打實的建立起來,裡面的設備也是洋鬼子能夠提供的最好的,並且他們必須提供所有的工程技術人員。

    這些工廠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中國帶學徒,培養人才。

    楊浩把整個思路跟眾人說差不多,總結道:「憑借列強提供的工業設備和從建設開始的人員培訓,可以讓我們在很短的時間裡建立起一整套的基礎工業體系。更重要的是擁有基礎知識的人才。那之後,再對他們做進一步的提高,就能形成我們中國人自己的、真正的工業力量!」

    先不說他這計劃能不能成功吧。所有人對這一打算無不表示極高的讚賞。

    怡和洋行買辦梁炎卿由衷的歎道:「鄙人今日方知如何是做洋務,朝廷綢繆二十餘年,一直停留在『用』的層面,從未想過在『理』的根基上下功夫。如此才一直受制於人。而今以楊先生所綢繆經營,數年之後,中國可真正在工業一事上與列強比肩!」

    另一位太古洋行的鄭翼之連連點頭:「正是正是!不料竟有一天,洋人須得求到咱們頭上。以我中國人聰明智慧,必不會取得弱於他們之成就。可喜可賀。可喜可賀呀!」

    一大幫子買辦商人,亂哄哄的喝彩,不知道有幾成是出於真心。不過至少幾個月來,他們摻和的所有項目都賺錢了。這也增添不少的信心。

    楊浩向來不信任商人和買辦的節操,中國肯定會有許多真正的實業家出現,卻未必一定會產生在這群人裡面。做熟了買辦生意的,對低買高賣之間的暴利習慣已久,同時他們也最擅長借洋人的勢,以他們掌握的那點外洋知識來糊弄沒見識的本國官員。如今要逼著他們走實業路線,說立馬就轉過彎來,誰信啊!

    不過楊浩不著急,他現在有的是東西對這些人誘之以利。畢竟這些人是中國目前視野最開闊、腦子最靈活、膽子也最大的一群。把他們用好了。也會帶來極大的初始便利。

    因此,等他們紛紛發表完感慨,楊浩意味深長的道:「我希望在不久之後。諸位可以憑借多年來與洋人打交道的經驗,把咱們中國自己產出的商品,賣到洋鬼子的地盤上去!把他們從這裡賺走的錢,十倍的賺回來!這才是一名大國商人應有的氣魄!」

    「是是是!楊先生所言極是!」

    「的確應該如此,以前都是洋人在咱們地頭上張牙舞爪,而今咱們也得趁機會還回去。都不缺胳膊不缺腿的。憑啥就一定吃他們的湯水?」

    「我看行啊,咱手裡也不是沒有硬傢伙。何至於一直受制於人?咱中國人學什麼都快,我估摸著有個三年五載,也就差不多了。」

    不論出於真假想法,楊浩的結語博得一片聲的喝彩讚譽。

    接下來,他們就即將進行的與各國談判事宜,開始確定基本原則,擬定談判內容,商定條件細目,選拔代表人員,以及相應進行的同步消息報道,外界輿論宣傳煽動。甚至談判過後具體的設廠地址和資金調撥,都要作出預案。

    經過幾個月的磨合歷練,炎華商會這個群體的股東和執行人員基本都熟悉了全新的運作模式。所有這些工作,不過是比以往單純的扶植計劃多了一點而已,可謂輕車熟路。關鍵在於能否真的把洋鬼子們得訛詐得逞,這卻需要楊浩來保證。

    等全體會議通過總則,分部門小組的繼續工作展開的間隙,宋雲生偷空來找楊浩,憂心忡忡的問:「如此這般得罪洋人,他們豈能罷休?以其豺狼性情,必然要報復回來。就是弄一些濫竽充數的人過來敷衍塞責,咱們也受不了啊!」

    這個計劃太龐大了,不但牽扯到充實北洋大學的外聘教授,更要同時興建多所專業大學來跟進工業建設所需。可以說,從一大批基礎工業的建設時,就要招收學生,在實踐中同步學習,在投入生產時完成他們的基礎知識教學。

    這裡面,外來人員的質量直接決定了最後出來的是好苗子還是歹筍。

    洋鬼子壓根就沒有讓中國強大的心思,在華的這些人也不是什麼好鳥。舉個例子,海關總稅務司赫德,不止一次的把一些英國農民和無賴水手,說成是專業人才強行塞進北洋水師,那個泰來就是其中的代表。

    另一位被李鴻章極為信任的德璀琳更是無恥,就在前不久,弄了幾個狗屁不懂的混子當成海軍專才,塞給李鴻章。因為之前有漢納根、瑞乃爾幾個還算不錯的專業人才的榜樣,李鴻章也沒怎麼懷疑。結果這幾個人到了威海衛胡說八道。給楊浩毫不客氣的在報紙上揭短披露。

    說到底,洋鬼子一貫的做生意原則就是,能騙就騙。實在玩不過去才跟你老老實實的遵循合同。說他們天生具有契約精神?扯淡!

    楊浩笑道

    :「你大可不必憂慮。我國多少也有幾百號留學歐美回來的人員。他們在清廷之中混的並不如意,全部拉來當教授還算合格的,起碼分辨來的人是水貨還是真材實料,問題不大。在後面,不還有我嗎?」

    宋雲生對此絕不懷疑。遠了不說,就眼下已經建成的第一所技工培訓學校,裡面的上百名講師。之前還都是魯東南的落魄書生、不第秀才。經過半年的學習實踐,他們已經可以照本宣科的給招收的技工學員一邊掃盲一邊指導實習。

    不過他主要擔心的還是前一樣。以洋人的尿性。肯定捨不得花大價錢老老實實買東西,能搶的何必費那勁?

    楊浩好言寬慰:「這方面你更可以放心。他們算計我也不是一兩天了,結果又能如何?最大的麻煩,不過是他們的艦隊殺過來。直接動武。有日本人的前車之鑒,我想他們會先考慮清楚後果。最後一招麼,挑唆脅迫清廷給我扣上個反賊的帽子,借刀殺人。呵呵,我卻求之不得。」

    宋雲生腦袋一暈,險些坐地上。

    他忽然醒悟了,楊浩這是已經做好跟朝廷翻臉的準備,根本不怕動武了!

    不過這時候他也相信,就算朝廷動手也沒轍。指望一群連日軍都打不過的糟糕軍隊,去對付殺日軍如屠狗的強大新軍,那是純粹的找死。只要他們有一個團人馬開到天津。京城裡就得亂成一團!誰擋得住啊!

    事到如今宋雲生才真的確定,楊浩是一定會造反的。並且他還通過各種運作,讓自己始終站在正義制高點的位置上,朝廷想要對付他都拿不出說得過去的理由來,那時候只能暴露他們滿人不允許漢人崛起的醜惡本質。

    楊浩的號召力可不是尋常造反的匪賊所能比擬,如今天下間被他潛移默化影響的年輕一代多了去了。滿清如此做法。那就是自掘墳墓。聰明的,裝聾作啞的拖延下去。玩到哪天算哪天。當真打算來個硬碰硬,那熱鬧才大發了!

    宋雲生頭疼的想撞牆。

    當真楊浩與朝廷翻臉,他們怎麼辦?是不是合起伙來給楊氏來個釜底抽薪,背後捅刀子?

    背地裡議論的時候,老傢伙們都提到過這種可能。無論天津還是上海的買辦們,都不是什麼老實人。他們之前賣洋貨賺錢好好的,現在摻合到楊浩的生意中來,卻要倒過頭來跟洋人作對。這首先就要求他們改弦易幟,已經相當不容易。

    更多的則是,骨子裡還是把楊浩當外人,現在是為了錢財綁到一塊兒,真到了有機會反盤子奪權,他們絕對不會猶豫。

    不過也只是說說,他們不敢那麼幹。楊浩首先有自己的工業基地和鐵桿的商業力量,更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保護。誰覺得腦袋夠硬,可以碰一碰試試嘛!

    那仍舊與楊氏一起被朝廷當了反賊呢?就他們晉商離著那麼老遠,官員來個抄家滅族之類的勾當,能不能來得及救援?以新軍那萬人,能殺到山西去?

    楊浩看出來他的擔憂,不過卻不在多說一個字。

    這一次,同樣是對整個合作力量的考驗,他們能不能堅定信心的跟楊氏一起走下去,在關鍵時刻保持不離不棄,才決定以後是敵是友。

    楊浩倒是真的希望有一些人跳出來,那就可以殺一儆百了!

    12月26日,一直惴惴不安的一幫朝廷重臣終於得到準確消息,楊浩的確遇刺了,但是肯可惜,刺客失手被擒,馬上就要被當著列國代表的面兒公審。

    同時發佈的消息更令他們窩火,楊浩已經與列國初步達成協定,將以炎華商會之產品技術,換取列國在華建設一系列的工業。以此,將形成從基礎研究教學,到生產銷售的整套工業體系。如此,中國將真正跟上世界技術革新的潮流,把洋務落到實處,不再受制於人。

    報紙以聳人聽聞的數字標明,將涉及上億兩白銀的出口額度,為中國帶來數以百萬計的工作機會。楊浩的的作為,可謂功在當今、利在後世,說是中華之希望也不為過。

    報紙上沒有說具體是什麼生意,小道消息卻早已傳遍朝廷。

    光緒皇帝掀翻御書案,指天罵道:「膽大妄為,簡直無法無天!公然背著朝廷出賣軍器,他楊氏心中還有沒有王法?!有沒有朝廷?有沒有我這個皇帝!?」

    大清國,私藏軍器都要砍頭,更別說製造還成批的往外賣。

    以前楊浩的武器來源都保密,還當是他從外洋購進的,又因為需要新軍打日本人,朝廷也就忍了。

    現在倒好,他居然在糾集一群當世最豪富的商民,公然準備設廠生產出售,這就是在挑釁朝廷的法度和尊嚴了。

    不管之前對楊浩有多少好感,光緒皇帝也絕對不能容忍下去,他召集重臣,疾言厲色的呵斥:「爾等到底是怎麼辦事的,竟任由那楊氏肆意妄為?大清江山都要不穩當了!到底怎麼個做法,朕要你們立刻拿出章程來。」

    李鴻藻作為清流領袖,朝臣魁首,一言決斷:「楊氏必須剷除!陛下可下旨諭令遼東各部,興兵將新軍全體拿下!而後令山東巡撫李調兵南下,掃平其巢穴!如此敵患可一股而定。」

    孫毓汶卻喝問:「下旨容易,可如今遼東戰事正酣,日人猶在進擊,正需要新軍抵禦的關口。若是逼迫他們做反,與日軍併力北上,誰人擋得住?壞了祖地龍脈,誰可擔得起那重則?」

    李鴻藻冷哼道:「與日人談和,息止戰爭可也。他們不就是想要高麗麼?給他!區區一個藩國,比不得大清安危。如此,也正好全了洋人們宣揚的所謂獨-立進步。」

    以前他是不敢明目張膽吆喝談和的。楊浩那一句「敵未出國門言

    言和者為國賊」給拿住了,現在卻有了正當理由,反把楊氏打成國賊。

    倒是另有比較清醒的大臣提醒:「諸位,楊氏可沒說他出賣軍器,我們如今知道的只是坊間流傳的小道消息。倘若就此動作,豈不是要被國人看成是欲加之罪?」

    李鴻藻叫道:「那俄國洋人提供的消息,還能假了不成?」

    孫毓汶連連搖頭:「不妥不妥,總要見到白紙黑字方才妥當啊!」

    ps:ps:感謝大家的月票支持!祝大家元旦快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