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二七八章 楊浩逼出來的變法 文 / 魯東道夫

    孫毓汶是鐵桿後黨,比起一幫清流來,對天下大勢看的更加清楚。

    楊浩狼子野心肯定沒錯,他想要挖了大清國的根這事兒也能看出端倪,可到底怎麼把他收拾了,卻需要從長計議。

    習慣了耍嘴放炮捅婁子的清流們,出的主意只會壞大事兒,這等節骨眼上逼反了楊浩新軍,遼東必然成一鍋爛粥。那時節,可別指望李鴻章再去收拾爛攤子,以新軍的強大武力,撅了他們的祖墳都輕而易舉。那結果,誰受得了?

    更要命的是,如今北方冰天雪地的,洋人的船都不來天津了,反而是楊氏的兩條大船似乎並不怕渤海上的薄冰,能自如往來停靠。這要是逼反了他們,到底誰吃虧還真不一定。

    歸根到底,是清廷如今的軍事力量太糟糕,根本沒有能打仗的。天津離著這麼近,如果沒有完全準備,楊浩只要把他租界裡的人馬開{無+出來奪了大沽炮台,之後就等著上萬新軍摧枯拉朽的直搗京師吧。

    李鴻藻這幫人是只管點火不管燒了誰家房子的。好在光緒皇帝不是糊塗蛋,被孫毓汶一番提醒,腦子馬上冷靜了不少,但更恨得幾乎發狂!

    急躁的來回轉了好多圈,他揮舞拳頭叫道:「朝廷必須加速編練新軍!無新軍則無國家安定。朕也不要向日本那蕞爾小邦俯首求和,就讓那楊浩打去吧,最好他能把日人都打出遼東,打出高麗!諸位愛卿,如何能快些更新國家軍力。可有良策?」

    一幫老臣相互瞅瞅。李鴻藻咬咬牙。上前道:「臣請聖上下旨,變法圖強!」

    另一位帝師孫家鼐上前附議:「唯有變法自強,方可內懲凶頑,外逐強虜。臣附議!」

    回京準備接替李鴻章任北洋大臣的王韶恭請:「臣附議!」

    侍讀學士廷式上前:「臣附議!」

    「臣附議……!」

    大殿之中,出乎意料的一片贊同。就連最令人擔心的後黨鐵桿孫毓汶,居然也一聲不吭,沒有表示反對!

    光緒皇帝感受到一股登基以來從未有過的暢快,曾幾何時。朝廷內部也可以如此的團結一致啊!

    一時龍顏大悅,拍案叫好:「好!如此君臣同心協力,大清再開盛世,揚威於列強實屬必然!諸位愛卿,請務必盡快擬出個章程來。」

    有了壓力和威脅,內鬥成性的清廷官僚們也顧不上折騰別的了,回去後紛紛召集人手下功夫。沒用多久,就擬出四條基本原則:「一曰下詔鼓天下之氣;二曰遷都定天下之本;三曰練兵強天下之勢,四曰變法成天下之治。」

    而這其中,練兵一條為最緊要的。在其他的條陳都沒討論出來之前。就由光緒明發詔書,諭令各省督撫立即行動起來。參照西法編練新軍,成立武備學堂等機構,利用冬季這一有利時間,快速行動起來。爭取在來年春天,拿出一股像樣的力量。

    正好這時候朝廷為了跟日本打仗,很是弄了不少的軍餉,財政也不那麼緊張,又沒了慈禧太后掣肘,趕緊的讓各省都抓緊辦理。

    近在咫尺的天津,原先還磨磨蹭蹭的動作立即加速,由兵部尚書兼步軍統領榮祿為首會辦軍務,主持練軍事宜。這其中,一個之前被許多人忽略的人物悄然浮出水面,正是被楊浩黑了又黑的袁世凱。

    不知道什麼時候,老袁花了大錢走通榮祿的門子,居然不聲不響的改換門庭。

    之後沒過多久,光緒明發《上諭》,通過報紙和四百里加急,昭告天下:「自來求治之道,必當因時制宜,況當國事艱難,尤應上下一心,圖自強而彌禍患。朕宵旰憂勤,懲前毖後,惟以蠲除積習,力行實政為先。疊據中外臣工條理時務,詳加披覽,采擇施行,如修鐵路,鑄鈔幣,造機器,開各礦,折南漕,減兵額,創郵政,練陸軍,整海軍,立學堂,大約以籌餉、練兵為急務,以恤商、惠工為本源,此應及時舉辦……各將軍、督撫受恩深重,具有天良,諒不至畏難苟安,空言塞責。」

    此《上諭》一出,天下嘩然。

    京津一帶成千上萬等著參加科考的舉子們,大多數歡呼雀躍,紛紛上書讚揚年輕皇帝的英明睿智。

    他們這半年給楊浩的思想洗禮的非常激進,平時聚會議論的都是怎麼改變國家,振奮圖強,不過說再多也不可能影響朝廷。

    如今,朝廷居然首先行動起來,皇帝本人更有如此的覺悟,可見他們期望中的盛世強大,即將到來呀!

    康有為的弟子梁啟超,雖然找不見老師了,卻不耽誤他秉承師命多方奔走,到處聯絡學子為更張做準備。此時見到皇帝諭令,激動的痛苦流涕,在聚會上拍案讚歎:「吾輩何其有幸,生於當今之世,更遇明君聖主,此誠為開天闢地之大機緣,諸君當齊心戮力,共襄盛舉……。」

    歡呼鼓噪,一時間從京津迅速蔓延全國,更引來無數人的讚揚支持。不但各省督撫的支持折子堆滿了皇帝的案頭,更有一千多舉子聯名上書。

    當然,無論在哪一個位面,這裡頭絕對不會有康有為就是了。在本世界,這個不要臉的玩意厚顏無恥的宣稱「公車上書」是他組織的,如今徹底沒了造假的機會。不過梁啟超摻合進去,是確有其事了。

    如此驚天動地的大舉措,從皇帝發奮到拿出詔令,前後只有幾天時間。時逢日軍攻佔海城,清軍第一次反擊失利,因此不得不再讓新軍北上幫忙。

    這時候楊浩敲詐列強導致對方反擊,俄國人從中搗鬼添油加醋的消息已經瘋傳的盡人皆知。

    楊氏公然糾集無數官商向列強售賣武器,換取工業設備和技術人才。這事兒老百

    百姓說不出到底對不對。但他們都清楚一點。清廷是絕對容不下這麼一個強大異類的存在。等楊氏新軍打敗了日軍。或者作戰中遭受重創,就等著卸磨殺驢吧。

    楊浩自然不可能束手就擒,能忍到現在沒有發飆,那也不過是因為日軍沒有打出國門去,他不能壞了自己定下的規矩。等中日戰爭結束時,估計就要圖窮匕見,那時候不定得打出狗腦子來!

    之前不被看好的朝廷,隨著《上諭》中提出編練新軍。全國各省督撫一起響應,外面流傳出來練軍總數必然超過十萬以上。於是乎風向立即大改,不少人開始為楊浩擔心了。

    說到底,新軍到目前為止也只有一萬人而已。你再能打,遇上十倍裝備一樣的對手,還能有個好兒嗎?特別能抗的美租界,到時候指不定一頓炮就轟散架了,這將來如何不知道,天下肯定要亂啊!

    你來我往,各方面都在爭分奪秒。

    列強洋鬼子也都知道了楊浩的險惡用心。給他們的東西都不一樣,開始還在用拖延戰術。打算等這廝被清廷逼得走投無路,再落井下石。

    但就在這幾天裡,一條從未見過的戰艦突然出現在楊家海軍的序列!

    「威海級」護衛艦,標準排水量只有1150噸的炮艦,頂著四門127mm單管速射炮,看上去很不起眼。

    但公然在渤海黃海之中出沒的這條炮艦,卻成了之前十條200噸魚雷快艇的旗艦,更是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炮艦!

    在各國海軍窺視之下,這條修長優美的戰艦輕鬆跑出比魚雷艇都快的25節以上速度,令他們瞠乎其後!精準的海上打靶速射,讓他們所有的戰艦都感到十足的不安全!

    當初「東明」、「東昇」兩條武裝貨輪的火炮多厲害,他們可都從日軍那裡瞭解的門清。現在這條戰艦居然有四門之多,加上這樣的速度,收拾掉他們這些裝甲薄弱的老傢伙,根本不費力啊!

    震撼不止如此,自從這條戰艦出現後,對日本海軍艦艇的襲擾從由暗轉明,把「和泉號」帶隊的艦艇不停襲擾的不得安生。不但不敢再靠近渤海北部,就連高麗沿海都變得不再安全。對遼東日軍的後勤支援,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此時所有國家也都確認,楊浩根本沒有在他們任何一家的地盤上鼓搗軍火。於是不少人開始懷疑這傢伙是不是從某個偏僻的群島中鑽出來的,日照不過是其第一前進基地?

    不管怎樣,他們都意識到一個嚴峻的問題,清廷對楊浩的獲勝幾率,由此將迅速降低好幾成。

    從他們搜集到的情報可知,光是一個日照造船,不但能維修萬噸大艦,製造小型民用船隻的速度也高的好像下餃子。區區一千多噸的炮艦估計也就幾個月的週期,誰知道他是只有一條,還是一次性開工了一堆?

    恐怕是一堆的可能性佔了多數啊!

    各國公使們預感,一旦有成群的這種新艦出現,北洋海軍指不定就姓楊了。到時候加上兩條改裝後的強大鐵甲艦,楊氏海防將無人可制!

    不過幾個打算合作的國家都很默契的封鎖消息,沒告訴俄國人。英國首先在甲午年結束之前的一月份,與楊浩初步簽訂了合作協議,隨後法國、德國、美國也相繼簽約。

    他們並不太吃虧,馬上得到一批先進裝備增強軍事實力,另外可以獲得那些槍械、子彈、火炮的專利許可,一次性買斷。而不必付給楊浩太多的金錢——他們的紙鈔楊浩也不要。

    各國只需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黃金,剩下的全部以各種工廠設備、聘用人員,外加大宗煤炭、石油、鐵礦石、棉花等原材料替代。其實也為仍舊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的各國,解決了不小的就業困難。

    消息通過報紙宣佈之後,清廷摩拳擦掌的準備往楊浩頭上扣帽子,可一看簽約機構的名字,登時把鼻子氣歪!(……)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