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三零七章 變法失敗,楊浩造反(一) 文 / 魯東道夫

    一個多小時的風雨變幻,超出譚嗣同三十年人生經歷的所有經驗見識。

    從上千米高空中騰雲駕霧的離開京城,讓他深刻體會到什麼叫做天上人間,什麼叫做不可思議。哪怕明知道這都是科技或者說格物的力量,他依然震撼的腦袋發麻,一路上捨不得閉上兩眼,貪婪的俯瞰大好河山。

    不過,等熱氣球從北洋大學操場緩緩降落之後,見到笑容滿面率眾前來迎接的楊浩,譚嗣同劈頭一句喝問:「楊先生!譚某已決意以一腔鮮血喚起民眾之覺醒,你卻強插一手救了我的命,卻讓此等大計中道崩殂,是否太過分了些?!」

    換做旁人,估計得惱羞成怒的翻臉。哥們費那麼大勁救了你的命,不但不表示感謝,還擺出一副興師問罪的模樣,什麼毛病這是,矯情?

    楊浩大略能理解其心思。這樣的時代,很是能產生一些悲歌慷慨的仁人義士,他們可以輕生死重然諾,為理想不惜流血犧牲,無懼無畏,慷慨大義。論節操之高潔,後世的幾千萬官員捆一塊兒都趕不上他們。

    在那黑暗的歷史時期,能夠經受住殘酷考驗的黨員,無愧於「特殊材料做成的人」的評語。譚嗣同必然是其中之一,他這樣的精神貴族,在億萬人之中可謂鳳毛麟角,罕見之極。

    有了這樣的理解,楊浩並不生氣,不過嘴頭上一點都不肯退讓,甚至咄咄逼人的反問:「譚兄莫非以為,以你的一顆透露和一腔熱血。就能喚醒沉睡千百年的國民?我覺得你有點太樂觀了些啊!」

    譚嗣同給他這一副憊懶模樣氣的胸口發脹。更覺得這廝有點強詞奪理。憤然道:「革命總要有人犧牲。譚某願為先驅,必將有後來者前赴後繼,無計旦夕禍福,庶幾可得大業成功。」

    楊浩笑道:「如果不用你白白丟掉性命,留下有用之身能夠發揮百倍的作用,你不覺得更好一些麼?況且,經過這一番的折騰,你還覺得滿清那些人有指望?如果不能為後來人指明正確的革命道路。你死的甘心麼?有價值麼?」

    譚嗣同語塞、默然。

    這個問題,他在天牢之中多日,已經思考的非常明白。

    當初他興起革命以復興中華之念,卻在行進道路之中耐不住滿清的宣傳誘惑,抱著萬一的心態去支持光緒變法。結果就是現在的下場,充分說明滿清到底是一幫什麼貨色,他們所倡導的變法又是一種怎樣的噓頭花腦,似是而非的鬧劇。

    如果人生有的選,他已經不會再去當那個糊塗蛋。現在他意外的沒死成,那麼當初的一些想法。是不是還要照常?

    楊浩把人救下來,不只是憐惜人才難得那麼簡單。譚嗣同之所以成立「共和黨」。並拿出那麼完善的黨綱,背地裡都是楊浩在搗鬼,讓人從側面引導其「發現」並接受種種理論的。嚴格來說,人家落到今天的地步,跟他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楊浩才要大費周章的把人救下來。

    雖然這麼看起來,似乎楊浩有點婦人之仁。搞革命麼,必然要有人當先烈來犧牲,做大事的領袖要注意保護好自己。不管掀起多少次革命,他必須要躲在安全的地方。比如孫大炮這位「遠距離革命家」的作法。

    不過楊浩覺得自己節操滿滿,這等害人性命來達到自己目的的做法,他良心上過不去。無論如何,人都要救回來。

    譚嗣同詞窮,他又是個光明磊落的人,在不清楚楊浩暗中策劃的情況下,對其救命之恩不能不有所表示,也就不再繼續追問下去。

    楊浩卻把面子上做得足夠完善,語重心長的道:「復生兄,如今的中國能夠看清楚清廷真面目,又覺悟到革命道理的人終究是太少了。任何一個的死難都是整個民族的絕大損失。為了中國,為了中華民族,你必須保住有用之身,至少也要把你的心得體會傳播給足夠多的人知道。唯有廣泛的喚醒民眾,我們的革命大業才有成功的可能。那卻要比你一死了之要有用的多。」

    自古艱難唯一死。譚嗣同又不是那種頑固不化的書獃子,相反他的思維活躍開闊程度,乃是當世罕見的。聽出楊浩的話外之音,他只能幽幽一歎,苦笑道:「多謝楊兄救命之恩。譚嗣同別無所長,這一條性命,便任由你差遣了吧。」

    楊浩卻不樂意了,正色道:「倘若復生兄還是如此迂腐作態,以後就不要再與楊某見面的好。我所敬重者,乃是你一身錚錚鐵骨,拳拳愛國之心!振興中華之大業並非只有一條路可走,誰也不知道究竟如何前進才是正確。楊浩正需要有更多同志並肩前行,各自開闢一條新路相互印證!」

    譚嗣同汗顏,雙手抱拳深施一禮:「是我想左了。鼎世兄如此胸襟氣度,譚某欽佩萬分。好,我答應你,一定竭盡全力投身革命,必要將這七尺之軀,化做國家強盛之路石,為千萬同志的階梯!」

    楊浩僅僅握住他雙手哈哈大笑:「此言當與眾同志共勉!」

    譚嗣同不主動尋死了,剩下的事情就好辦。一天雲彩散去,這位驚才絕艷的一代英才思維活泛開來,隨楊浩回返租界的路上,他忍不住問道:「鼎世兄如此大動干戈,公然挑戰朝廷威嚴,以前種種矛盾必然激化。徹底撕破臉來,你是不是就要出動大軍,一舉蕩平京津?」

    楊浩搖搖頭:「沒那麼簡單。我們準備的不夠充分,貿然動手只會引發更大的亂局。具體情況稍後你會看到詳細的解說資料。不過因你之故,我可以向天下人揭露滿清的醜惡嘴臉。卻是可以作為變革之契機,向前推進一步。」

    譚嗣同腦袋裡還是暈暈乎乎的一時想不明白。一則是局限性在那裡擺著,二則他這些天在天牢裡思考的都是自家事,很難想到楊浩那麼廣闊的韜略。不過他現在至少明白,楊浩不會再繼續按兵不動就是了。

    &nbs

    p;這邊廂譚嗣同才被劫法場救出來,楊浩的輿論宣傳攻勢就已經展開。各種報紙媒體上,天津為和租界的有線喇叭裡,連篇累牘的宣揚他署名的章。其中認真仔細分析了光緒帝下詔以來的種種所謂變法舉措,最終得出結論,所謂的變法,不過是為了進一步鞏固滿清統治,根本上的各族平等、法制治國和政體改革,壓根就沒有絲毫改變。

    反而是真正提出要革新的兩個黨派,卻遭到無情的鎮壓和打擊。這足以證明,滿清實質上不允許任何人觸碰他們的獨裁奴役式統治體系,他們只是在原有官僚體系表面換了一層皮,骨子裡都是一樣的!

    合法性和正確性被質疑,就算是光緒帝本人也沒法回答這樣的質問。他可以從各種角度去搞變法,但觸及根本的東西卻一點辦法都沒有。各族平等?官紳一體納稅?民間監督官員操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樣都做不到!既然根本東西都沒改變,那麼所謂的變法豈不是在自欺欺人?

    楊浩慷慨陳詞,凜然大義的表示,對清廷如此倒行逆施,只顧了他們幾百萬旗人的利益,不惜犧牲四億三千萬國民的福祉。這樣的統治政權,根本沒有資格代表中國,代表中國人民!粗鄙野蠻的滿人皇帝從一開始就極端仇視和禍害中國化,他們也不是中華明的繼承者,甚至還倒行逆施的導致了整個民族化的大幅度倒退!

    對於這樣一股統治力量,明國家是絕對不容許其繼續凌駕於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即便施行君主立憲,也輪不到他們之中缺德玩意當皇帝!

    報紙上,把滿清入關以來的種種罪行詳盡羅列。從北到南的一次次大屠殺;剃髮易服的殘酷鎮壓;字獄的數百年迫害;借修《四庫全書》為名全國範圍的搜集焚燬篡改中國經典;大肆污蔑宋明王朝,胡亂編寫歷史,又毀掉各種佐證。

    為了鉗制各民族的力量,不惜拒絕西方世界主動伸出的橄欖枝,導致整個國家民族在兩百五十年間不但沒有絲毫昌明進步,反而變得更加愚昧墮落……。

    一樁樁一件件,證據確鑿無可辯駁,把滿清統治者的醜惡嘴臉一股腦的揭露出來,好似大耳瓜子一下一下的抽打在他們的臉上。

    饒是清廷上下一個個臉皮厚的可比城牆,李鴻藻之流的清流們不要臉的吹捧異族皇帝,卻終究也否認不了其犯下的斑斑罪行。更有甚者,他們這些有奶便是娘的所謂士人,在此確鑿證據的對應下,反而暴露出其利慾熏心毫無廉恥的本質!

    楊浩更在章中對他們發出警告,如果還不能認清現實,順應大勢所趨改弦易轍,那麼必將與他們效忠的野蠻主子一起,被歷史的車輪碾成碎片!

    清流人之所謂為異族的臣子奴僕,依據一條「夷狄入中華則中華之」,認為滿清已經是合格的中華之統治者。可事實上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滿清從來沒把自己當作是中國之人,他們時時刻刻都想著見勢不妙就跑回白山黑水之間啃人參呢!

    如此以往,再自欺欺人的代為辯駁,那就不只是不要臉了,簡直無恥!

    楊浩的這一番宣言不啻於最後通牒,強迫天下間的人官僚作出選擇。是繼續效忠滿清,還是幡然悔悟?這將是生與死的抉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