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立鼎1894

正文 第三二六章 順水推舟 文 / 魯東道夫

    在宋雲生親眼見證下,楊浩簽發了全部買斷各大洋行出口訂單的命令。?.中國五大口岸的貨物,有多少他屯多少!

    沒有楊浩折騰的1895年,清國出口貨物可達14329萬兩白銀,進口可達17170萬兩。因為馬關條約的刺激,這個數字會連年激增,並在十年後達到出口22800萬兩、進口44710萬兩的額度。

    可以說,列強正式展開對中國資源財富掠奪的時間點,就在1895年起始打破。

    中國民族工業誕生並發展帶來的社會財富增長,都會被西方列強一層一層的扒下來吞吃的一點渣都不剩。這也導致了在1911年辛亥之後,中國的經濟繼續惡化到一點錢都拿不出來,袁世凱不得不搞善後大借款那種借2500萬英鎊、還6700萬英鎊的高利貸。

    列強各國的手段非常簡單直白,搜刮一切中國產出的工業原料,然後將本國製造的工業品大肆傾銷衝擊中國手工業也剛剛起步的民族工業。因為赫德為首的西方稅務司集團操控下,中國只有5%的關稅標準,等於將國門完全洞開,任由西方貨物以排山倒海之勢衝進國內市場!

    在經過幾十年這種瘋狂掠奪之後,中國損失以千百億計,民生凋敝財政困頓,工業實力甚至還趕不上甲午之前,普通地主士紳都開始破產。這樣導致了他們都不得不站出來參加革命,實在是地主家都沒有餘糧,不革命也活不下去了!

    綜合來說。這種雙管齊下掠奪的瘋狂程度。是隨著清政府掌控力和威信下降而逐步增強的。甲午之後的那幾年間。雖然有對日本的兩億兩賠款,但因為民間與朝廷的空前團結奮起,立志革新變法圖強。三年之間好似打了雞血一般的振作,帶來短暫的亢奮。

    可隨著變法失敗,義和團等亂民興起,清廷刻意用滿人大臣架空奪取漢臣的實權,原本還算和諧的官僚體系開始分裂。大臣們開始為自己的後路做打算,袁世凱這種軍頭開始綢繆擁兵自重。結果到了1900年庚子國變時,便鬧出「東南互保」這種戲碼。滿清在中國的統治,進入事實上的分崩離析階段,盛宣懷這種頭腦靈活的人,也開始公然的吞噬國有資產,與買辦們一起形成一股協助洋鬼子瓜分中國財富的強大走狗力量。

    而有了楊浩出現的這個時空中,一樣的列強瓜分大幕拉開,一樣的變法成為鬧劇,一樣的清廷大臣各懷鬼胎,獨獨不同的是。出現了他這種力挽狂瀾的英雄。

    1895年的最後一個季度,列強聯手操作下累積了三個月、總數將近四千萬關平兩的貨物。被堵在中國口岸!更有甚者,一直到第二年的大量訂單也被拋棄,因此可能導致的貨物積壓總數甚至可以達到一億兩白銀!

    這樣一個數字,即便是清政府也會怵頭,地方督撫看到了更是眼暈,束手無策!甚至因此而引發一連串的民間暴亂,都不是意外。

    沉重的負擔,如同高山陡坡滾下去的巨石,那不是有力氣就能抗住的衝擊,自恃身板堅強衝上去阻攔的,必然要被砸成肉醬!

    關鍵時刻,楊浩公然宣佈,一切貨物,照單全收!

    天下震驚,列強大喜,商人變色,萬民歡聲雷動!

    清廷上下,最初被驚得一陣慌亂。連慈禧太后都繃不住勁,連續數次令人分別發電報詢問盛宣懷、李鴻章還有一些官員:「姓楊的小子當真有那麼多錢?如此多的貨物他吃得下麼?可別又是一場騙局,弄出民變來可不好收拾!」

    光緒皇帝也讓信得過的股肱大臣多方瞭解,匯總來的消息讓他和慈禧太后大為寬心。楊氏雖然豪富,然終究產業折騰的太多太分散,有再多的銀錢也消耗乾淨,決然拿不出幾千萬現銀的。

    與楊浩合股的那些錢莊票號洋行,原本都與清廷各級官員相互勾連,通過他們分別瞭解,就能大略知道炎華商會根本騰不出資金。眼下他們扶植全國工商業的工作正開展的如火如荼,炎華商業銀行內留不下多少頭寸,大筆資金都是隨進隨出,沒有可能調配。

    各大錢莊票號也都私下裡決定了,不往楊氏自己的炎華洋行收購行動裡摻和。除了平遙商幫和山東商幫等少數集團幫襯了幾百萬兩之外,其餘的全部靜觀其變。

    清廷上下登時篤定了,光緒皇帝連續陰鬱了許久的情緒,難得的亢奮不少,大煙鬼似的灰敗臉色居然有了紅暈,並多吃了幾大碗飯。

    慈禧太后則安心的歎道:「祖宗保佑,姓楊的張狂過頭,這是要遭報應了,該。不過也得叮囑下邊兒那些個當官的,想個法子好生體恤黎民百姓,可不能教他們吃了大虧,沒個活路是要鬧事的。」

    各方督撫紛紛應命,拍著胸脯保證不會鬧出民變。私底下,他們卻都在加緊調集頭寸,靜待楊浩大包大攬的買賣崩盤之後,趁機抄底,大發橫財!

    呆在天津緊盯著楊浩動作的洋鬼子們,確定南方各大口岸的炎華洋行開始大肆收單,一天內收下超過一千萬兩貨物,頓時放下心來。

    他們紛紛在各自的使領館內舉辦酒會慶賀,主導整個計劃的英國佬洋洋自得。寶克樂公使毫不客氣的將功勞據為己有,得意的叫囂:「我認為,或許根本不必動用皇家海軍,我們就可以用金融和政治手段輕而易舉的幹掉這個遠東最危險的敵人!先生們,為即將到手的空前財富歡呼吧,慶祝我們在遠東的事業有了絕妙的開端!」

    公使館內登時一片歡呼聲。

    寶克樂的作風跟之前的歐格訥那些人完全不同。剛剛結束對非洲瓜分行動的他們,很瞧不起前輩們那種過度謹慎的溫和外交方式,而更喜歡用粗暴、直接、強硬的手段。

    面對一個地域廣大、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且財政潛力巨大的落後國家。寶克樂認為這簡直是一個加強版的印度。不迅速把它分割佔領。徹底納入

    入到大英帝國的統治版圖,還等什麼?

    事實證明,他們連區區日本都打不過,空有四億三千萬人口卻找不出一支能打仗的部隊,讓一個半點根基都沒有的海歸給造了反,簡直太荒唐!

    這麼軟弱的統治力量,不趁機把他們操控了,還上桿子幫他們變法革新圖強。這不是吃飽了撐得麼!

    瓜分,掠奪,搶劫,強佔!

    歐洲強國在美洲、南美、非洲和東南亞曾經用過的各種手段,全部用到中國身上就好了嘛!

    現在,他一上手就得了個大頭彩,名利雙收,能不興奮的發狂麼?

    列強各國中,也只有美國人始終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他們並不熱衷參與圍剿楊浩的行動,也不在乎對滿清的貸款獲利多少。田貝公使甚至私下裡叮囑屬員們:「千萬不要低估了我們的朋友。不能用常規思維來界定他的能力。在戰鬥沒有徹底見勝負之前,美利堅不必衝到第一線去。」

    中國商人們卻是另外一種反應。

    多數與楊浩有生意往來和合作的老闆都心裡沒底。習慣性的採取了保守觀望的態度,既不參與到楊氏與列強以及清廷的鬥爭,也不立即把股份撤出來。

    這些人的做法是傳承幾千年的慣例,即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漢唐之間那些世家大族,向來都喜歡把手下的精英人才分散到幾方勢力之中,這樣不管誰最後獲勝了,他們的家族都能得以延續。這可算是從先秦千百年的紛爭中得出的經驗吧。

    另外他們也都隨時注意楊浩的軍事力量變化。商人們大多數能看得出,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的亂世即將到來,這種時候誰的武力大,誰就可能贏得最後勝利。毫無疑問,現在的楊氏集團已經具備逐鹿中原的資格,放棄了,那就太愚蠢。把寶全壓上,與全世界為敵,這個風險太大。

    只有極少數意志不堅定的,一看勢頭不好,果斷從楊氏合作中抽身而走,哪怕違反合約並付出一定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楊浩給所有辦事機構發出命令,不管誰想走,全部放他們離開,絕對不要挽留。不過對他們的信用評級立即降低,過分的那些直接拉近黑名單。

    更有一部分人是依靠工商扶持計劃起來的,看到風勢不對,一開始就存有的私心開始氾濫。他們多數對楊浩規定的管理制度、工會制度、薪資待遇和職工福利等心存不滿,這相當於把他們可能賺到的錢給活生生切割出去一半還多!如果沒了楊氏當後台,這些個地主士紳名流強人隨便耍點手段,都能把那些泥腿子工人收拾的服服帖帖。

    用幾個工廠老闆的話說:「給那些賤骨頭吃大米白面做什麼?還讓他們每七天休息一天?一天才幹八個鐘頭活兒,天下間自古就沒那好事!有活幹有飯吃就算是他們家祖墳上冒青煙了,都這麼個享受法兒,咱們當老爺的往哪裡擱啊?」

    以為楊浩已經被兩面夾擊弄得四面楚歌,無暇顧及他們了,不少地方頭頭們開始搞小動作。讓他們的親信在工人之間製造摩擦,尋釁滋事,截留貨款做假賬,拖延還貸款,甚至找官府出來攪局打官司。

    這所有的工廠企業之中,都有「華興會」的骨幹成員擔當工人頭頭和工會主席之類的職務,財務會計以及區域財務監督公司也都是楊浩的人。那些老闆耍的小手段一點都瞞不過去,各種黑記錄源源不斷的匯總到天津總部,登時形成一股烏雲壓頂的危機!

    驟然發現居然有那麼多的人試圖翻臉,核心會員們異常氣憤的叱罵:「這些人還有一點做人的底線麼?若無我們的支持,他們哪裡有機會搞工業實業,把他們的死錢盤活,跟上社會發展的大勢?他們難道不清楚。竭澤而漁的道理?」

    殺氣極重的丁惟汾和許衍灼等人。甚至建議楊浩:「立即採取制裁措施。把這些毒瘤毫不留情的鏟掉!」

    他們幾個一直呆在魯西南搞土改,親眼目睹頑固守舊的地主士紳是如何的冥頑不靈,想要推著他們往前走幾乎不可能。反倒是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暴力方式,乾脆發動群眾起來鬥爭這些土豪劣紳,反而來的痛快直接,十分有效,也能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愛戴。

    楊浩把他們的暴躁情緒按住,耐心的分析:「中國那麼大。各地情況不盡相同,所以不能採取一刀切的粗暴辦法。當前我們的主要任務,還是盡可能發展民族工商業,這就需要盡可能的教育改造廣大舊式地主士紳,把他們當中能夠轉化的那一批先選出來,扶上正路。剩下那些死不悔改的,再痛下殺手不遲。咱們不能搞那種不教而誅的事情,免得留下後患。」

    「那怎麼辦?就乾瞪眼看著他們胡作非為?」

    楊浩森然道:「先記賬。我們的思想啟蒙行動也快一年了,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是真心實意擁護的。這不但是要考驗那些當老闆的地主士紳,也要考驗工人群眾。看看他們到底有多少真正覺悟了的,有多少能夠堅持鬥爭的信念。」

    丁惟汾等人登時悟了。拍案叫絕:「把這些覺悟的工人和開明的老闆都納入到我們的組織裡來?作為影響下層的骨幹?」

    楊浩微笑頷首,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那麼大,他和現有的「華興會」骨幹們都沒法子親自去考察選拔新成員。像本世界歷史上那種,只要人家積極主動就不管好壞的拉進來,結果弄得內部派系叢生山頭林立,思想混亂內鬥不止。

    為了保證組織純潔和團結,不得不一次次的進行清洗,期間不可避免的出現誤傷和擴大化,導致許多的冤假錯案。那付出的代價,也太大了些。

    如今他有足夠的時間和資源,大可不必搞得那麼急急火火的,不妨利用空前的危機,來考驗經過一年思想洗禮

    後的受惠者們。把其中那些懂得感恩,明白正理,肯投身正義事業中的人篩選出來,有一個算一個的,有序擴大組織影響力。

    不過這麼干同樣風險很大,一段時間置之不理,必然有些基層組織會遭到破壞,一些人會受到傷害。更有可能,形成大範圍的風潮之後,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讓他們當真以為楊浩要完蛋了,那可能形成多米諾效應,把原本堅定的人都給帶進溝裡去。

    對此,楊浩也早有準備。

    天下間的商人只要肯走出來,拐彎抹角的總能找到溝通最上層的渠道。現在有了電報和輪船快遞,哪怕他是在天涯海角,依然可以在幾天內收到京津的消息。

    不管是加入到工商扶持計劃的工廠主,還是與楊氏合作的大老闆,都在關注楊氏的動作。而在京津有代表的,則乾脆蹲在家門口盯梢。

    楊浩大肆收單,他們還不算太意外,這才剛開始嘛,堂堂楊氏集團那麼大資本,一千萬兩不可能傷筋動骨。但他們隨後發現,平遙宋家和魯東蔡家、周村孟家張家等大戶,居然各自拿出幾十萬、百萬不等的銀子,投入到楊氏這一行動中,頓時坐不住了。

    不少人都以為楊浩要成為胡雪巖第二,但現在看來卻不對勁!那些銀子,對出錢的各家來說都算壓箱底的資本了,一旦賠進去,他們搞不好得傾家蕩產,一落千丈。

    莫非這裡頭,有大章?

    一時間,前往這幾家人拜訪探聽消息的代表,幾乎踩斷了門檻。宋雲生也好,孟家張家蔡家也好,全都緘默不言。隨便你說破嘴皮子,都以魯商重信用為借口推脫。

    這麼一整,騎牆派們坐蠟了,左不是右不是,拿不定主意。

    但那些被楊氏收了單子貨物的老百姓卻高興了!他們原先都以為這回要賠的血本無歸,年都過不去了,楊浩突然出手接下來,簡直是雪中送炭!

    他們才不管楊氏叛逆不叛逆,只要能給他們活路,這就是活菩薩!

    一時間,給楊浩立牌位的人家多了好幾倍,民間讚頌誇獎之聲沸反盈天!不管誰提起來,都得豎起個大拇指,說一聲:「楊大老闆,仁義!」

    縱橫博弈的各方不為所動,大戰才剛剛開始,一時的表現不能說明什麼。外圍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羅網一點一點的收緊,看看姓楊的還怎麼掙扎蹦躂!

    每一天,都有無數的消息在傳播擴散,無數人的眼睛都頂在美租界那神秘的大樓中。

    11月底,一個令各方面驚訝的消息突如其來,楊浩的炎華洋行,居然開始交付第一批貨物!

    「這麼快就交貨了?事先居然一點消息都沒有,他是怎麼辦到的?!」

    洋鬼子們第一反應就是,不可能!所有通往中國口岸的船舶都被控制了,所有用來生產軍火裝備的原料也被他們掐斷,並且為了防止楊浩用存貨應付,他們甚至還修改了貨物樣板。

    寶克樂公使仍然表示淡定,信心十足的做出判斷:「一定是他用之前留存的原料和零部件匆忙改出來的,用來為他的合作夥伴增強信心。其實他就是在死撐而已。不信的話,我們可以仔細的驗貨,必然能找出其中的漏洞!」

    1895年12月5日,第一批貨物運到天津。在各國各方人員的監督下,袁世凱甘冒風險親臨現場,親自驗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