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四章 農耕為本 文 / 雪山神獒
河朔蒙古的首腦人物回到永清,巴根台立即下令清樂軍佔領良鄉,范陽,新城,保定。黑軍佔領安次,武清,威脅潞水。信安蕭家軍進軍清州,佔領直沽寨,窩子口,清州,興濟等運河要隘。徹底控制御河一部,劉李河,盧溝河,拒馬河中段,威脅潞水航道,完全把中都變成孤島。
這樣,在金國的心臟部位形成了一個蒙古控制區,包括霸州,大興府南部,清州西部,涿州和雄州東部,14個縣,2個州城,百萬人口。時間,只用了3個月,動用的兵力,只有20個特種兵。
金軍已經撤退,軍事上的威脅暫時解除了,但是更大的麻煩來了:糧食危機。
金國的糧食一直都不充裕,只能勉強自給。章宗末年開始,水旱頻仍,官府盤剝日甚,百姓逃亡,盜匪遍地,糧食開始供給不足。蒙金開戰,大批青壯被簽軍,土地撂荒,官府徵糧可是一斗米不能少,物力錢,戶調,各種苛捐雜稅紛至沓來。又大量濫發桑皮紙錢,套購農民的糧食,糧價騰貴,饑荒已經不可避免。
特種部隊在河朔地區的大肆破壞,至少毀掉了金國百萬石存量,這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金國的經濟徹底崩潰了。但是這意味著蒙古統治區,也陷入了糧荒。
巴根台把10幾個縣的戶籍資料集中起來一統計,總共20萬戶左右,按每戶5口人算,就是100萬人口。離夏糧收穫還有一個月,這一個月至少需要110萬石糧食,可是市場上能夠買賣的糧食不過60萬石,即使是加上私人存糧,也不會超過80萬石,糧食缺口太大了。雖然有不少百姓逃亡,但是逃入蒙古統治區的難民同樣數量巨大。按巴根台的估計,現在蒙古控制區域內的實際人口,只會比戶籍上的更多。
更可怕的是,按這些戶籍資料來看,這14個縣的耕地只有不到7百萬畝。以當時的農耕水平,一個5口之家,至少需要60畝地才能溫飽,保證官府賦稅雜課。如果按這20萬戶人口計算,就需要1200萬畝耕地,而實際耕地只有一半。巴根台真不知道金人是怎麼統治的,他們怎麼能夠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徵集到大量的糧食物資,這點耕地連百姓都養不活啊!
即使是熬過春荒,下一年呢?再下一年呢?巴根台長歎一聲,百姓哪裡還有活路啊,怎麼能不天下大亂。他太愛成吉思汗了,在蒙古,百隻羊才有一隻羊交稅,不足百隻羊的無稅。相對於成吉思汗對私人財產的尊重,對蒙古人民的愛護,金國皇帝真是殘暴不仁啊。
必須要解決糧食問題,必須保住這塊蒙古的領土,必須要推翻金人的腐朽統治,否則,人民就沒有活路。巴根台,渴望大汗的扎撒通行天下,也許這就是對這個世界最大的改變吧。
他反覆思考,決定還是先解決眼前。他把各縣劣跡較少的老吏集中起來,和因傷殘退役的有化老兵集中起來,成立了一個蒙古都糧監,由史天澤統一負責。在14個縣內實行配給制,把所有能掌控的糧食集中收購,統一分配,憑票證購買,無錢買糧的可以憑票賒買。膽敢不賣糧者,一律武力解決。而買糧的,也一律控制起來,每5口之戶,日最多購糧10斤。起碼保證貧富一致,共度難關。
河朔蒙古控制區水源還算豐沛,巴根台改造漁船,製作大型拖網,組織了幾隻大型的捕魚隊,充分利用漁業資源。在各個縣都建立了漁業加工場,醃製魚乾。甚至魚骨頭都高溫烘乾處理後磨成魚骨粉,摻雜在穀物裡製成軍糧。魚骨粉含豐富的蛋白質和鈣質,可以增強人的體質,還能節約不少糧食。
軍隊的訓練增加了大規模圍獵科目,即可以接近實戰,又可以解決一部分糧食問題。大量的肉食,可以增強軍隊體質,肚子裡有了油水,還可以節省下大量的穀物糧食。
都糧監還要負責丈量田畝,摸清耕地的實際情況。14個縣一部分是官田,原來是由各地方管理,招募佃戶耕種。現在官府瓦解,巴根台派人接管了這部分土地。當然還有大量的私田,包括女真猛安謀克的田地,大量官紳田地,真正的自耕農很少了。
金朝初期,土地分配還是比較公平的,但是隨著水旱交征,課稅日甚,豪門大戶憑借特權,侵奪嚴重,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官紳手裡。蒙古人來了以後,那些豪門官宦逃亡甚多,大量土地荒蕪。巴根台毫不客氣的下令都糧監接管了這批土地,沒有逃亡的金國官僚地主一律逮捕,查抄家產。
一部分歸附蒙古人的地主,土地田宅暫時不動,財產也可以保留。但是他們手裡的糧食,必須在都糧監的統一管理下,除了留下自己的口糧,全部賣給都糧監,再由都糧監統一發賣。有敢於黑市買賣者,一律斬首。
巴根台重新統計了戶籍,把田地分給沒有土地的佃戶流民,按每戶5口之家60畝的標準分配,最高不超過80畝,家裡4丁以上的必須分家。
但是還是有大量貧民沒有土地可分,巴根台的辦法只有一個:開荒!軍隊的人力畜力,都必須幫助百姓開墾荒地。軍隊的鐵匠鋪子,工兵部隊,除了修理軍械,不再打造軍用產品,全部用來製造農具。
巴根台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有效的延緩了饑荒蔓延。但是以當時的農業水平,旱地畝產上等田不過1石2鬥,中田1石,下等田才8鬥,養活這麼多人,這麼多軍隊是不可能的。巴根台憂心如焚,夜不能寐。
烈日炎炎,驕陽似火,大道上卻人流如織,家家戶戶都在挑水澆地。軍隊的馬匹,也套車拉水,有的甚至要到2、30里之外的河渠取水。
兩個騎馬的客人由遠而來,白馬上是一個黑袍輕紗的美貌女人,黑馬上是一個綁著左臂的冷漠少年,正是巴根台和瑪蒂法。巴根台傷重,但是他要到莊稼地裡去,和農民們談一談,切實掌握這個時代的農業水平。瑪蒂法也只能陪著他,防止傷口在炎熱的季節發炎。
巴根台下了馬,蹲在地頭抓起一把土又聞又看,還算細膩,說明這是深翻
翻細耕過的。這是一片麥田,tian一tian,土質明顯含鹽鹼過多,這樣的土地是不可能有很高的產量的。根本原因,還是缺水啊,水澆地之後很快蒸發,把水中微量的鹽鹼留在土地裡。而這個時代的農民,還沒有掌握完善的堆肥技術,造成土地肥力急劇下降,用不了幾年就會變成鹽鹼地,沒法產糧了。巴根台歎了口氣,這才是造成土地開墾困難的根本原因啊,如果不解決農業技術方面的問題,即使是開出荒地,糧食問題還是無法根本解決。
正好一個老農挑水而過,巴根台抬手招呼:「這位老丈,歇一歇吧,日頭太毒了。」那老丈說道:「不行啊客官,你看這莊稼,都曬的打蔫了,缺水缺的厲害。還有10幾里地吶,耽誤不得啊。」巴根台說道:「不耽誤這一會兒,待會兒我們用牲口幫你挑水如何?」
老丈哈哈笑道:「也好,那就歇口氣。」說罷,放下水挑,蹲在巴根台身邊。
巴根台問道:「老漢,我從保州來。我看拒馬河南岸從保州一直到滄州,都有水田的痕跡,說明咱們這裡可以有水澆地。可是為什麼後來都荒廢了呢?為什麼我們這裡只能種粟、豆、苧麻、麥什麼的旱作吶?如果是種稻,這產量可以達到2石到3石,可比旱作高多了。」
老漢長歎一聲,說道:「聽祖上說,這還是大宋真宗年間的事情,當時滄州臨津令是閩人黃公,看見拒馬河南岸塘泊池澱甚多,類似閩粵之地,因此建議朝廷種稻。後來真宗皇帝派何公承矩主持種稻,大獲成功,從保州一直到滄州,500里沿河都是水田啊。可惜後來戰亂不休,水旱頻仍,這水稻就種不下去了,現在也就沒人會種了。」
巴根台哦了一聲,說道:「原來是這樣。可是咱們雖然有水,終究不能和江南相比,什麼樣的稻種能在這裡成活啊。我真想回到100年前,問問黃公和何公啊。」
老漢呵呵笑了,說道:「不用那麼麻煩,我聽說那是一種很耐旱的稻種,叫做占城稻,好像是從安南之地引進,現在南邊的大宋所以糧食無憂,就是因為這種稻種啊。」
巴根台重重的點了點頭。老漢站起身,說道:「好了小哥,老漢要走了。」眼睛卻看著他們的馬。瑪蒂法笑了,說道:「放心吧,我們說話算話。」
巴根台也笑了,幫著老漢把水桶懸繫在馬鞍上,牽馬而行,和老漢聊的不亦樂乎。送到老漢地頭,拱手作別。瑪蒂法看到老漢走遠了,笑著說道:「我們草原男兒也要做農夫麼?」
巴根台說道:「百萬百姓,不把糧食問題徹底解決,我們能在這裡立足麼?」
瑪蒂法笑著說道:「我們打通河道,從宋國買糧就是,費這個力氣幹嘛?蘇湖熟,天下足,宋國的糧食便宜的很。」
巴根台問道:「如果宋人不賣呢?」
瑪蒂法笑容一斂,嚴肅的說道:「那就只能用我們的駿馬彎弓,好好勸一勸他們了。」
巴根台卻笑了,說道:「你一個女人,動不動就動刀動槍,將來誰敢娶你為妻啊。無論如何,糧食是安定的根本,手裡有糧食,到底心裡踏實。」
瑪蒂法說道:「道理我何嘗不知。只不過就是看不慣我們的草原英雄,手裡不拿彎刀利箭,卻去拿鋤頭,難道真要變成卑賤的農夫麼?」
巴根台說道:「誰說農夫卑賤?我不過是一個巴爾虎牧人,我沒覺得我比農夫高貴。」
瑪蒂法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巴根台,這還是那個狼性少年麼?她又想起了范橋鎮他說起的那個夢,他不會真信了那個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