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草原特種兵

正文 第七十五章 百年大計 文 / 雪山神獒

    巴根台在烈日下奔波了幾日,收穫很大,掌握了很多實際情況。要想把農業徹底搞上去,養活越來越多的人口,第一步是合理的分配土地,開荒種田,提高耕地面積和耕種效率,這一步已經開始邁出了。第二步,就是改變糧食結構,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大規模種植高產作物,提高單產。

    因為河朔地區水旱交征,所以種植的最多的還是粟、豆類、苧麻等旱地低產作物,這很難保證百姓的口糧,更不要說養活大量軍隊了。如果想短期內提高畝產,只有推行稻麥兩熟農業體系,春種水稻,秋種小麥,形成稻麥兩熟。中國南方之所以幾百年土地肥力不減,跟這種先進的農業體制有很大的關係。

    收割小麥之後,麥稈短茬經過一冬的腐爛,會成為很好的肥料,有利於第二年的春耕。我國古代很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不過那時候冬季是種植苕草、紫雲英、蠶豆等,這些很難作為口糧,種小麥即有效的利用了地力,又能保證肥田效果。

    春季放水入田,種植水稻,這避免了種植小麥乾旱造成的鹽鹼冗余,鹽鹼現象再不存在,開墾的土地幾年就荒掉的情況再不會出現了。

    推廣稻麥兩熟制可以把旱地畝產提高2倍以上,2、30畝地就可以養活5口之家。再加上大規模的開荒,糧荒問題將不復存在,還有餘糧養活大量的軍隊。但是一切,還是取決於水利啊,必須要大興水利,沒有水利就沒有水田,沒有水田就沒有一切。

    巴根台下令數十萬流民參與到水利工程項目中去,以工代賑。巴根台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庫,加固堤壩,沿河地帶數十里之內修建水渠,開墾水田。開荒多少,就分給流民多少。流民興高采烈,拚命的幹,早開出荒地,自己家裡就早分到上好的水澆田啊,誰不賣命。

    每條干渠都修建水閘,調節水量。在遠離水源,無法修建溝渠的地方,巴根台的辦法是打井,建造腳踏水車提水。他有強大的工匠隊伍,這些都不是問題。河朔地區風力資源豐富,巴根台修建了大量的風車,用來取水和磨面,大大節省了人力。

    水利問題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施肥技術的改善就容易的多。總體來說,河朔地區的土地是漸趨貧瘠,乾旱造成大量的砂土、粘土和鹽漬土,不改善土地肥力,想提高畝產是很困難的。在這個時代,農民已經懂得了肥料的熟化對地力的巨大幫助,主要是用人畜糞便和植物莖葉堆肥為主。但是這還在原始的階段,跟現代堆肥技術不能相提並論,堆料配比不靠譜兒。堆後管理不善,遍生蛆蟲,污水橫流。水分掌握,通氣程度,腐熟的標準都沒有一定之規,對土壤的改良作用有限。

    巴根台和幾個老農在一起,天天在臭氣熏天的屎尿中堆肥。他告訴農民們,在堆肥場上,一定要設置通氣溝。在已平整夯實的場地上,開挖「十」字形或「井」字形溝,深寬各15—20厘米左右,在溝上縱橫鋪滿硬堅的作物秸稈,作為堆肥底部的通氣溝,並在兩條小溝交叉處,與地面垂直安放木棍或捆紮成束的長條狀粗硬秸桿,作為堆肥上下通氣孔道。在堆肥處,還要挖掘排水溝,把肥料出的污水排走。

    巴根台製作的基肥主要是函肥和草塘泥肥。草塘泥主要是用河泥材料,需要在冬春季節堆制,現在這個季節不合適。而函肥任何季節都可以堆制,巴根台和老農們製作的就是這種基肥。

    主要配比是各種作物秸桿、雜草、落葉等1000斤左右,糞尿200—300斤,水100—200斤。每一層可以適當覆蓋一層薄土,當然最好是用石灰和泥炭。為了加速腐熟,按道理應該加酵母菌。但是這個時代是不可能有這東西的,只好加入適量騾馬糞或老堆肥、暗溝泥或者肥沃泥土,促進腐解。巴根台在現代野戰部隊也種過地,養過豬,當地的老農常說一句農諺:草無泥不爛,泥無草不肥。就是這個道理。

    堆積場的通氣溝和排水溝挖好之後,將已處理好的生料逐層堆積、踏實。並在各層上潑撒糞尿和水,再均勻的撒上羊馬糞或者老堆肥或接種高溫纖維分解細菌。每層需「吃飽、喝足、蓋嚴」。直至高達4—6尺為止。堆好後及時用2寸厚的稀泥、細土和密實的葦席密封,有利保溫、保水、保肥。

    一般堆後3—5天,堆內溫度緩慢上升,7—8天後堆內溫度顯著上升,可達60—70c。高溫容易造成堆內水分缺乏,所以在堆制期間,要經常檢查堆內上、中、下各個部位的水份和溫度變化的情況。檢查方法,就是用一根長的鐵棍插入堆中,停放5分鐘後,拔出用手試之。手感覺發溫約30c,感覺發熱約40—50c,感覺發燙約60c以上。檢查水份可觀察鐵棍插入部分表面的乾濕狀況。如果成濕潤狀態,表示水分適量。如果呈乾燥狀態,表示水分過少,可在堆頂打洞加水。

    如果堆內水分、通氣適當,一般堆後頭幾天溫度逐漸上升,一個星期左右可達到最高,維持高溫階段,不得少於3天,10天以後溫度緩慢下降。在這種正常情況下,經20—25天內進行翻堆一次,把外層翻到中間,把中間翻到外邊,根據需要加適量糞尿水重新堆積,促進腐熟。重新堆積後,再過20—30天,原材料已近黑、爛、臭的程度,表明已基本腐熟。就可以使用了,或壓緊蓋土保存備用。

    巴根台每天臭烘烘的和老農民混在一起,瑪蒂法被臭的實在受不了,大發雷霆,說他再這麼在田間地頭斯混就再不給他換藥了。她的草原英雄,絕不能是臭農夫!巴根台笑了笑,說道:「那也不是不行。如果我不幹,我就成立一個司農監,專管農田技術,你來當司農監長官如何?」

    瑪蒂法呸了一口,說道:「我才不幹!讓納爾丁干吧!」

    巴根台笑道:「納爾丁不適合啊,他是天生的情報軍官,冷靜,敏銳,忠誠,他還有大用。史天賻大哥傷好的差不多了,這些臭烘烘的事情,還是讓他來幹吧。」兩人瘋狂的大笑起來,樂的前仰後合,好像是多麼可笑的事情。

    巴根台命令司農監和札八兒火者聯繫,從南宋採購來

    大量優質的占城稻種和棉花種子。在這個時代,棉花已經在閩粵一帶大量種植,當時叫白疊子。這個時代的織物,主要是木棉和苧麻,棉花的產量大,棉布又要舒適的多,蒙古和金國每年都大量從宋國採購棉布。

    不僅如此,棉花做的袍服被褥,保暖性、透氣性、舒適性都要好的多。甚至可以用棉花直接製作棉甲,節省大量的皮料,雖然不如皮料防護性好,但是勝在價格低廉,加工方便。內襯絲綢的話,對弓箭的防禦能力還會增強。顯然,種植棉花的利益,遠遠強於麻和木棉。

    在巴根台的計劃裡,不僅僅有稻麥兩熟制,還要推廣稻棉兩熟制。他下決心種植棉花,並且製造紡車,織布機,染布坊,形成強大的棉布產業。不僅自用,還要換來他們急需的物資,鹽、鐵、硫磺、硝石、銅、馬匹等等。他曾經想過植桑養蠶,但是那見效太慢了,至少要3年之後才能產桑葉。他實在是等不起,那只能是以後的事情。

    司農監的官員,主要是當地一些擅長耕種的老農,巴根台在田間遇到的那位老丈也在其中。老漢姓張,也沒有大號,巴根台就稱他為張老丈。一番交流,他發現當地農夫對種植水稻和棉花太缺乏經驗。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他決定花大價錢從南方宋國請來水田高手,進入司農監,指導當地農民耕種。

    「如果人家不來怎麼辦?」史天賻為難的說。

    「那就派特種兵去綁,我們的司農監裡,一定要有擅長種水田的人!」

    「是!」史天賻立正答道。

    除了耕地分配,農業技術的改革和推廣,興修水利,巴根台還大力推廣家畜養殖業。任何分到田地的農戶,必須要建立豬圈,養豬蓄肥。每5戶百姓,必須要公養牛一頭。在每個縣,司農監在各個縣建立了大規模的養雞場,為蒙古軍民提供禽蛋肉類。

    巴根台和史家軍、蕭家軍一起,團結一致,拚命的建設家園,收容流民。這個時代河朔地區出現的大規模饑荒沒有在蒙古統治區出現,這裡成為了一片亂世中的樂土。沒有豪門權貴的侵奪欺壓,沒有人因飢餓而死,每個人都在拚命的幹,每個人都充滿了希望。

    一天,巴根台去看望賀老夫人,老太太問他:「孩子,你多久沒有睡覺了?」巴根台說道:「大概有2天了吧,我沒有時間睡覺,我的事情太多了。」

    老夫人十分痛心,說道:「你這是圖什麼啊,你傷還沒好,你會累死的。」

    巴根台站起身來,看著堂下蔥鬱的樹木,目光彷彿超越的時空,他緩緩說道:「老祖母大人,我給你老講個故事吧。丁村之戰的時候,當時敵眾我寡,形勢危急。有一輛戰車當先衝鋒,單車衝入敵軍的千軍萬馬,帶動了我軍全線進攻,終於打敗了獨吉思忠。那輛戰車上的3個士兵全部陣亡,其中有一個士兵叫做王長福,是霸州安人,年僅16歲。當時他身受重傷,拖到當晚才死,天倪兄長對我說,他臨終最後的話是:前進!前進!

    我們史家軍,蕭家軍,為什麼會奮勇作戰,不顧生死傷殘?是因為他們受盡了痛苦,而我們給了他們希望,他們堅信這裡會變成一個人人有飯吃,人人有尊嚴的樂土,他們的親人子孫再不會挨餓受凍,被人欺凌,他們就是為這個戰鬥到死。我們活著的人,有責任實現他們的願望,我們不能讓這裡,讓我們的家鄉和其他地方一樣,成為人間地獄。我們沒有理由睡覺休息,沒有理由不努力建設我們的家園。

    我不忍看天下的戰亂和飢餓,我不忍看窮苦的人遭受痛苦。就為了這個,什麼好事惡事,我都會做,死都不怕,還怕累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