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城管大隊

正文 第七十三章 土豆大豐收 文 / 天道一念

    薛老漢今年四十九歲,這個年紀,在當地莊子已經屬於老人,可是薛老漢如今卻絲毫不覺得自己老了,反而有一種越活越年輕的感覺,這一切還要從薛老漢的家世說起。

    薛老漢年輕的時候,家徒四壁,一貧如洗,他家祖上三代貧農,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長安的藍田縣。

    薛老漢二十多歲的時候,正巧趕上修運河,被拉了壯丁,泡在水裡修了兩年多的運河,落下了一身的病根,到如今,逢陰天下雨,他還會感到腰酸背痛。

    天遂人願,薛老漢一直痛恨無比的隋政權貪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最終惹得天怒人怨,從大業九年,楊玄感起兵反隋,到大業十四年,李淵攻入長安,全國起兵者眾多,神州大地,一片烽火狼煙。

    薛老漢膽子比較小,要不然也不會差點被泡死在運河裡,所以天下起兵反隋的時候,他就躲在藍田縣的老家中,靜等起義兵攻入長安,或者是隋煬帝消滅叛亂。

    還好,隋煬帝昏庸無道,竟在全國起兵之時,還要發兵高麗,隋朝的百年基業最終毀於一旦,他說過的那句:「如此好頭顱,不知被何人砍下」也成了鄉間百姓的笑柄。

    隋朝滅亡了,最終登基稱王的乃是隴右來的李氏家族,其家族之首李淵,取國號為唐,大赦天下,頒行布公。

    在底層的百姓中,誰當皇帝並不重要,只要能讓自己吃飽穿暖的。那就是好皇帝。

    李淵登基之後。果然沒有像隋朝一樣昏聵。而是採取了休養生息,養民以農的政策,原本元氣大傷的中原子民,也是稍稍緩過了一些氣,雖然糧食和布匹依舊緊缺,可是農農巴巴還是可以過下去的。

    那幾年,是薛老漢最為辛苦也是最為開心的幾年,皇帝換了。長安周邊各縣的土地又開始了重新劃分,薛老漢分到了五十畝地,雖然土地的地質不太好,瓦礫石頭也多,可畢竟比一般農戶的地大,雖然辛苦,產的糧食還是要多一些。

    五十畝地,薛老漢全都種上了小麥,在藍田縣一種就是八年,八年期間。也算是風調雨順,沒有什麼太大的天災。不得不說李淵也算是一位循規蹈矩,頗有建樹的君王。

    可是小麥這東西的產量畢竟太低,五十畝地,薛老漢靠它娶了一房媳婦,還生了兩個兒子,日子就過的有些緊巴巴的了,家中的老房子還是八年前修的,現在每逢陰雨天氣就漏水,冬天漏風,可是薛老漢缺沒有多餘的錢來修屋。

    日子過的飛快,一晃,長安城中就發生了一件大事,已經長大成人的幾位皇子終於忍不住對皇位的覬覦,最終在玄武門上演了一場兄弟相殺的大戲,李世民成了最終的勝利者,也是一舉逼迫李淵退位,自己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說實話,薛老漢當初聽到這些消息後沒有絲毫的在意,他不在乎隱太子的黨羽還有沒有被清除完,他也不在乎李世民對於大哥大嫂一家的屠殺,他在乎的,只是家中的那一畝三分地能多些收成。

    朝中的風雲變幻,影響不到薛老漢一家,反而是天氣久久不下雨,使得薛老漢的眉頭一天比一天皺,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

    李二似乎是個煞星,他剛剛登基,那年就迎來了一場大旱,民間都傳言是他惹怒了上天,所以上天降罰於唐。

    薛老漢不知道是誰的過錯,但是看著田地中因為缺水而長勢枯黃矮小的小麥,薛老漢就心急如焚。

    還好,乾旱時期還下了一場大雨,長安周邊各縣的糧食總算是挺過了春天。

    那個時候薛老漢很是高興,還在去長安的一次趕集中買了兩塊豬肉,帶回去給自家的娃娃嘗嘗鮮,薛老漢還清楚的記得,那個時候的長安就開始微微有了一些改變,街上就開始出現了一些晶瑩剔透的水晶玻璃,還有特殊炒制的茶葉開始售賣。

    從那時起,長安似乎迎來了一個春天,似乎是有一位從海外而來的鬼谷先生到了長安,並向陛下進貢了長生仙草,陛下便在長安南邊的山麓封給了他一塊封地。

    薛老漢不知道那人是誰,他也不想知道,他的心沒這麼大,他在乎的只是自己的媳婦和兒子能夠吃飽穿暖而已。

    薛老漢又開始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長安,他也再沒去過,可是,很快,長安就傳來了一個讓他震驚的消息,初夏之時,長安周邊各縣將會有一場大規模的蝗災,屆時,地中的糧食都會被蝗蟲吃完。

    在薛老漢的腦袋裡,蝗災是上蒼一種降罰的舉措,只有人間的帝王犯了極大錯誤的時候,上天才會降災於百姓。

    正當薛老漢手足無措之時,村長在村中宣傳了一道皇帝陛下的手諭,就是讓百姓多養雞鴨,以便防治蝗災,一家若養了二十隻雞鴨以上,到徐家莊可以換上一貫錢。

    一貫錢,也就是一千錢,這在薛老漢眼中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他急急忙忙的到西市花了血本買了十幾隻雞,加上家中的雞,正好湊夠了二十隻,這便趕到徐家莊,找到了帳房,懷著激動的心情換了一貫錢。

    從此,薛老漢開始精心飼養這二十隻家禽,家中也因為那一貫錢發生了巨大的改善,不但家禽的口糧錢有了,家裡的兩個娃子也是有錢添了新衣。

    自從聽說養雞鴨可以換錢,長安周邊各莊各縣都開始養雞鴨,一時間長安雞鴨的價格急劇攀升,頗有「長安雞貴」讓人啼笑皆非的感覺。

    薛老漢從來沒見過這樣的事,活了四十多年,他是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全都是雞鴨的情況,也多虧了這些雞鴨,原本龐大的蝗災在蝗蟲張翅的時候就得到了扼殺,漫山遍野的雞鴨四處啄食蝗蟲,也讓早有心理準備的農戶們減少了巨大的損失。

    蝗

    蟲的事情一過,家中的日子似乎變得更好了,家中養的那些雞鴨,遇到不能生蛋的就直接殺掉吃了,也讓家中的兩個娃娃大飽口福一番。

    日子在朝越開越好的方向發展,而大唐似乎也遇到了一場百年不遇的大發展時期,薛老漢去長安趕集的時候,不但聽說了大唐的遠洋艦隊滿載而歸,更聽說了長安要取消宵禁的消息。

    不過這些東西都離他很遙遠,他所關注的依然是自己的生活,一晃又是半年多,半年裡,大唐的軍隊頻頻動作,一隻代號叫「城管戊隊」的部隊,作戰勇往而不利,勝高麗、滅突厥,給大唐創造了極為良好的生產環境,長安周邊的百姓也再也不用擔心外族會打入長安。

    同時,好消息還不止這一個,其中最讓薛老漢欣喜若狂的,就是長安貼出的一張皇榜,宣佈,海外的高產作物第一批將在藍田縣試種,所種的東西叫做土豆,聽說畝產可以過五十石,這種產量,薛老漢想都不敢想,可是既然朝中都派出官員來執行了,想必一定是真的。

    藍田縣縣令雲燁帶著一幫子藍田百姓,種上了數十畝的土豆,期待著夏季的收穫,果然,到了土豆收穫的季節,惹眼的產量讓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薛老漢都直嚥口水,如果這東西真能吃的話,他相信,大唐的百姓絕對不會有再去造反了,夏季的一批收穫,全部當作了種子,繼藍田之後,又在南山,長安兩縣種上了數百畝,只需等到開春時的第三批,就可以全國種植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