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紅警之大國崛起

正文 第244章 北斗耀世 文 / 龍騎士

    近六千架各式戰機的行動,對於空軍的指揮調度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其複雜性已經不是人力所能完成。

    有信心讓鍾義謀劃這樣的大行動是「北斗」。

    得益於基地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小型化的歷程也並沒有想像的那樣難。「筆記本」概念的提出,讓「北斗」通訊指揮系統,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

    在仲謀指揮艦上,在阿斯馬拉,陸、海兩套指揮系統對接成功,標誌著北斗系統最強大的聚星功能試驗成功。

    所謂「聚星」,就是將分屬不同軍種,不同部隊的指揮系統信息匯聚到同一個指揮部內,並實現共享。這與後世的c3系統相比,所差也只不過衛星信號而己。隨著遠程火箭技術的成熟,發射通信和偵察衛星的計劃早已列入了帝國的議事日程。

    相對而言,就算沒有通信衛星的支持,這個時代的「北斗」也足夠強大,預警機、雷達站的情報、指令都可以通過指揮部的中轉和指派,傳達到機群中每個編隊的長機、傳到陸軍團一級作戰部隊、傳達到海軍的每一艘主力戰艦上。

    當然,指令在即時性和詳細性方面,還有欠缺,這是第一代北斗的最大不足之處。但足夠正確表達出指揮部門的命令,可以說多兵種、多部門的聯合作戰模式,在帝**中,尤其是在近衛軍團中已經初見雛形。

    正是依靠「北斗」通訊指揮系統,親臨阿斯馬拉的空軍司令雲九,可以在短時間瞭解到各個機群的所在位置及完成任務的情況,可以根本傘兵反饋回來的信息,及時調整後續部隊空降的地域和制空部隊的支援區域。

    作為「雷霆」行動的副總指揮,雲九首次嘗試高科技為部隊帶來的戰鬥力方面的提升,空軍懷念大喊了三聲「爽、真爽、真xx的爽!」

    通過北斗系統,那種對參戰部隊如臂使指的感覺,對於指揮官來說,的確是舒爽到極點。你不需要通多過多的猜想和分析去判斷戰場的形勢,因為每一處戰場的變化都能及時呈報回指揮部,指揮官只需要戰場變化做出相應的決策。

    「雷霆」行動地面部隊指揮肖國興中將同樣也對「北斗」的作用感到驚奇,以前只是聽陛下經常推崇信息化作戰,真正用上「北斗」後方知陛下所言非虛。

    第一批實施空降的近衛第7軍的20、21傘兵師,是帝國最早的傘兵部隊,即在日本新潟登陸時,實施第一次大規模傘兵作戰的老部隊。在之後,他們又曾空降東京,攻佔羽田機場,為解放東京立下了汗馬功勞。

    這樣的一支功勳部隊,在「雷霆」行動中再次擔當重任,最苦最難的第一拔空降將再次出現老兵們的身影。

    拉斯烏什、提納、卡卜以及坎塔拉這一段修建在提納鹽沼上的運河最狹窄段,就是第7軍傘兵們的作戰目標。雖然有國際公約的約束,英國以及任何交戰國都不得破壞運河航道,但明顯蔣雲志沒有相信英國人,確切的說是邱吉爾的人品。《君士坦丁堡公告》說的是:運河為大不列顛帝國保護下的中立區,規定不論在和平還是在戰爭期間運河向所有國家的船隻開放。此外公約還規定在運河水域裡不得有任何敵對行動,並不得在其沿岸修建防禦工事。

    「大不列顛帝國保護下的中立區?」打的就是你大不列顛帝國,你還會中立嗎?

    首批空降就是提納鹽沼區,目的就是保住這一段最容易遭到破壞的運河。一旦英國要炸毀運河,只要保住這一段,那麼對於其他的運河段,疏通都更容易些。

    同時發起戰鬥的,還有運河起始的陶菲克和蘇伊士城。皇家海軍北部艦隊的奉先號、元江(張濟)號戰列艦和興霸號、子義號重巡洋艦組成了戰列艦隊,進入蘇伊士灣,對英軍重兵防守的蘇伊士城展開了無差別炮擊。

    根據公告,運河的沿岸不得修建防禦工事,這一點,英國人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違。但他們在蘇伊士城中修建無數的暗堡和秘密兵站,一個皇家龍騎兵團和第9長槍團和英印第19師等兩萬多人的部隊駐紮在此。

    因為周邊的大多數機場在盟軍的第一拔空襲中即遭摧毀,英國皇家空軍並不能給予運河區守衛部隊以有力的支持,在運河上方呼嘯而過的大多數是有著金龍標誌的漢軍飛機。為了防止誤炸運河,空軍並沒有對沿運河發展起的城市群進行轟炸,但失去了制空優勢,漫天敵人的飛機,足以讓英軍部隊膽顫心驚。

    尤其是沒有了英軍飛機的威懾,漢軍艦隊的戰列艦隊可以肆無忌憚的對沿岸英軍陣地進行轟炸。其實也算不上陣地,只是一些用沙包和木料壘起來的簡易工事。在戰列艦410毫米艦炮的轟擊下,這些……工事沒有任何懸念的被轟飛至渣。無差別的炮擊還造成了蘇伊士城中大量平民的傷亡,當然那些英軍修建的地堡和秘密兵站也無法倖免,英軍指揮官準備堅持巷站的計劃也隨著這一通不講理的炮擊而灰飛煙滅。

    沒有部隊在無工事防護的狀態下在戰列艦炮擊中堅持戰鬥,這正是現代海戰中戰列艦最大的作用。兩艘諸侯級戰列艦,光主炮就有12門,410毫米的口徑,每一炮下去都會造成近百米直徑的圓型無人區。還有兩艘重型巡洋艦308毫米的主炮,也遠非一般陸軍炮所比,兩個小時的炮擊讓運河沿岸的英軍傷亡慘重,英國指揮官被迫下達後轍的命令,雖然他知道,這會將登陸場拱手讓人,但沒有人可以在那樣的炮火堅持下來。他很懷疑,如果他不及時下達後撤的命令,前線的軍士會不會激起兵變?

    但英軍並非是廢物的黑人部隊,撤出戰列艦炮火範圍之後,指揮官仍制定了反擊的計劃。蘇伊士英軍唯一的一支裝甲部隊——第5皇家龍騎兵團,最新列裝的52輛「克倫威爾」中型巡洋坦克,是英軍反擊蘇伊士灣盟軍登陸部隊的最大利器。

    因為「十字軍式」在戰場上被漢軍坦克爆成了翔,英國的「騎

    騎士」和「半人馬座」式巡洋坦克均被認定無法在戰場與漢軍的猛虎抗衡。

    白金漢鐵路與車輛公司接著重新設計了「半人馬座」的車體,安裝了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生產的「梅林」式600馬力航空發動機,在1942年初,製造出了第一批a-27m,即克倫威爾-1式。「克倫威爾」式坦克重32噸,乘員5人,前裝甲厚度達到了125毫米,安裝75毫米滑膛炮。而且「克倫威爾」沿用了經典的「克裡斯蒂」懸掛裝置,英國坦克優秀的機動性在「克倫威爾」身上也被傳承下來,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六十公里。

    在這方面,就連漢軍的坦克也要服氣的自歎不如。不過,陛下對於「克倫威爾」的仍然是呲之以鼻,「跑的快有什麼用?真要比跑的快,咱弄一批赤免越野車上去不是更快?坦克是要比火炮,比裝甲,比動力強勁和穩定的!英國人的坦克……還是等挑戰者2出來再說吧!」

    挑戰者2?問題是以陛下1942年滅亡大不列顛的計劃,英國還有機會搞出挑戰者來嗎?不過陛下的話也並非沒有道理,在現階段,漢軍需要關注的坦克無非就是老美的m4「謝爾曼」,在這款在二戰中生產數量最多的中型坦克,在美國參戰後就將很快取代英制坦克,成為多國部隊的主戰裝甲力量。

    以可靠性和易於維護的「謝爾曼」坦克,有著極其廣泛的用途,有的在炮塔上加裝60管4。5英吋火箭發射器;有的加裝噴火器成為噴火坦克。還有的將其主炮改為105毫米榴彈炮,加強軟殺傷能力。當然,主流的謝爾曼還是裝備76毫米長身管高初速主炮,可以發射穿甲彈,榴彈和煙幕彈等。

    謝爾曼最大的缺點就是它的那台汽油發動機,在非洲與盟軍對戰時,汽油發動機周圍的裝甲防護不足,使其極易被猛虎或東北虎坦克打中起火。因此美國大兵們給它起了個外號——「ronson」,一種名牌打火機。

    這種打火機的廣告是「一打就著,每打必著」。

    但是現在的英軍,對於剛剛列裝「克倫威爾」還是有著相當的信心,英國國防部宣稱這是英國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巡洋坦克,在威猛的戰列艦炮火中逃出生天的英軍士兵,將反擊的希望都寄予在龍騎兵裝甲團的那五十二輛「克倫威爾」身上,他們似乎已經看到,剛剛登陸上海灘的漢軍士兵,被坦克重新趕回海水中的情景。

    只是英軍士兵們不知道,被安排在蘇伊士灣登陸的部隊,並非是普通的盟軍部隊,他們是大漢最早成建海軍陸戰一師,是身披無數榮耀的王牌部隊。同時,也是第一支列裝海航直升機的部隊。

    悲催的「克倫威爾」在首戰就遇到了坦克天敵——武裝直升機。

    登陸開始後的三十分鐘內,兩棲船塢登陸艦中衝出的海像兩棲坦克與雲豹裝甲車的確遇到了很大傷亡,「克倫威爾」巡洋坦克75毫米滑膛炮發射出的穿甲彈,對於海象不足一百毫米的前裝甲威脅相當的大,更不要說雲豹幾十毫米的輕裝甲了!

    英軍裝甲部隊的突然出現也打了陸戰一師的措手不及,本以為在戰列艦的炮火轟擊下,英軍能保持不崩潰就不錯了!

    但第5皇家龍騎兵團的威風也僅限於他們突然出現的前三十分鐘。三十分鐘後,船塢艦上的海航直升機團開始出動,wz-41海鷹武裝直升機的出現,是「克倫威爾」的悲哀,也是皇家龍騎兵團的末日。

    改良後的紳士企鵝輕型對地導彈給予「克倫威爾」的殺傷,絕對是致命的,無論英國人為「克倫威爾」焊接了多麼厚的裝甲,但頂部的薄弱的防護在紳士企鵝的打擊下,都變成了無用功。

    英軍精心準備的沙灘反擊戰因為第5皇家龍騎兵裝甲團的全軍覆沒而變成了雜亂的大潰敗,埃及殖民軍隊、阿三白頭軍,甚至是精銳的蘇格蘭長槍團,一多萬英軍都開始在「海鷹」的無控火箭彈打擊下變得脆弱不堪,又一次喪心病狂的大逃亡開始上演。

    兔子有了,那麼海航的直升機部隊,有打兔子比賽的傳統嗎?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