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八十三章 ——東北未禁懇 文 / 弘毅知難

    一提到那位膽大妄為、縱奴行兇的星保,兩位上位者不約而同的一個勁搖頭。

    「不可!玄燁,這次你萬萬不可恣意妄為。孫狗子判其徒留,乃是按大清律例。星保縱奴行兇,要行家法!徒流尚陽堡,這是必須的。否則,天家臉面何存?你皇阿瑪威儀何在?」皇太后準備拍板定調,不這麼辦,當日給富綬的親娘、豪格的繼任福晉,同為博爾濟吉特氏的堂妹、名義上的兒媳婦的那一張臭臉,可就白費了。

    「皇阿瑪,他才十幾歲呀!」弘毅毫不放棄,轉而向福臨投去求援的目光。

    「他阿瑪十幾歲的時候,早就跟隨太宗皇帝拚殺陣前了!」福臨也是不同意。在這一點上,他十分贊同自己額娘的果決。

    時下星保沒有任何爵位在身,而且還不是豪格嫡子,只是庶出六子,身份地位都不高。況且玄燁被毆,出了這麼大的事情,滿朝上下可都盯著呢,如果不拿一個人出來消消火,福臨重的、也是任何少年皇帝登基親政之後都會看中的所謂皇家威儀,怎麼能夠下得了台?

    「那就想一想他可憐的阿瑪,我的大伯、武親王豪格,行不行?」弘毅也是急了,脫口而出,把兩人晾在了哪裡。

    「武親王含冤而薨,留下他們幾個兄弟,自然缺少父愛,這一點,比起有皇瑪瑪、皇阿瑪疼愛的玄燁,可是淒慘許多呢!」弘毅見自己這一招初見成效,趕緊使出殺手鑭。

    果然,皇太后愣住了。豪格之死,死在多爾袞手裡,於這一點,她知道福臨至今無法釋懷,萬一哪句話說的不好不對,平白給才見起色的母子關係添堵。最好的辦法就是閉嘴、迴避。

    皇帝也愣住了。豪格是皇考太宗皇帝的長子,自己的長兄,當年和多爾袞是最有能力競爭這個皇位的。他只是一時欠考慮,在宗親大會決定皇位繼承人時,居然說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當」,放棄了爭取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上說,長兄豪格,甚至是將皇位拱手讓給了自己,無論承認與否,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如今孤兒寡母的,自己要是不顧情面處罰了他,的確有些說不過去。畢竟,那是自己的親侄子。

    「好吧,重罰可免,家法不廢。就讓他革去宗室,入侍衛跟值,也好長進一些。皇額娘,您看如何?」半響,福臨終於表態,將原定的「先革去宗室旗藉、徒流尚陽堡。之後彰顯皇室親近,改判宗人府圈禁」的策略,進行了調整,而且主動徵詢大家長、皇太后的意見。

    「就依皇帝意思吧!」皇太后如釋重負,欣然接受看似能取得的最好結果。

    「兒臣替豪格大伯、星保阿渾,謝過皇太后、皇上隆恩!」弘毅捨得下本錢,跪倒施以大禮。

    「起來起來,玄燁,你就是太過善良啊……」福臨長歎一聲,卻讓地上的弘毅為之一顫!

    弘毅暗自心驚——太過善良?自古以來,做皇帝的可不能太過善良,說要殺誰就殺誰,這才是帝王霸氣!不行,要改變這個不利於順利交接的印象才好。可,我真的不願意殺人!

    「好了好了,咱娘仨還是不能安安穩穩的吃頓飯呀!唉,算了,撤了吧。」皇太后也是聽到了福臨這一句突兀的評語,急忙吩咐道,眼神裡卻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殺機!

    撤了御膳,祖孫三人重新落座,例行「嘮嗑」。

    「皇帝,今日前邊兒可有什麼有趣的事情,說給額娘聽聽,解解乏悶。」皇太后故技重施,所謂「曲線」干政。

    「皇額娘,今日還真是沒有什麼有趣之事。」福臨望了一眼玄燁,一剎那弘毅分明看到了一絲無奈之意。

    唉,五十多歲的「年輕」皇太后,你不讓她找兒子經常嘮嗑解悶的,如何排解這後~宮的「寂寞空虛冷」?福臨小伙子,你就「將就湊付忍」吧!弘毅與皇帝「神交」一下,默默安慰。

    也許是明白了小玄燁的無聲之語,也許是看到皇太后臉上的陰暗失望,福臨愣了一下,還是繼續匯報起來——

    「要說有,倒是還真有一件,皇額娘聽聽,可算有趣。」

    「太好了,玄燁也想聽呢,皇阿瑪!」弘毅急忙歡呼雀躍一般,以示對福臨的鼓勵。

    「哦,只要不算干政,額娘倒是樂意聽皇帝說說,取個樂子也好。」皇太后如願以償,立即換做期待之色。

    「庶!」福臨不知為何,突然學著大臣的樣子在凳子上佯作打千兒,逗得他老娘真是樂開了花一般。

    「好了,皇帝,叫外人瞧見了,那不是亂了體統,哈哈。」布木布泰心情大好,笑著嗔怪。

    「說那遼陽府知府,叫做張尚賢的……」福臨說得輕描淡寫,提不起十分興趣,卻不料這第一句話,就把一旁準備聽故事的弘毅給驚住了!

    學國際政治的曾弘毅,當年對剛入關不久、頗具戰鬥力的中早期清政府居然對沙皇俄國鯨吞蠶食外興安嶺大片土地視若無睹,十分不理解,冥思苦想之後,得出若干原因。其中就更是萬分糾結一條:為什麼不移民屯守?為什麼荒蕪廣袤良土?若是大行墾耕,成了後世的「北大倉」,那個當權者會忍心捨棄?

    弘毅百思不得其解,於是到圖書館查閱了大量資料,忙活了一個月才弄明白。(各位,弘毅上大學是在上世紀末,那時候要查個學術資料,就要去圖書館,因為,連電腦還都不能普及,也木有互聯網,更不要說什麼「度娘谷哥」了!現在的孩紙們,你們現在寫個畢業論有那麼費勁嗎??!)

    原來,清初有過一段時間鼓勵向關外移民,可惜康熙六年,開始在山海關、喜峰口等九處邊門設關卡稽查,對人們出山海關嚴格限制。之後幾年裡多次修築柳條

    邊牆,劃關外為禁區。到了乾隆朝才更上層樓,把「龍興之地」變成了「漢人禁區」,從而開始了「康雍乾嘉道」五朝近二百年的東北封禁,也直接導致了外興安嶺以北大片土地的拱手相讓。一直到咸豐十年,清政府才首先開放了哈爾濱以北的呼蘭河平原,翌年又開放了吉林西北平原,直到最後東北的開禁放墾。從這一點上說,康熙朝是東北封禁的罪魁禍首。

    但,現在的弘毅,一想到康熙六年,那時候玄燁還沒有親政,四大輔臣死的死、慫的慫,就是鰲拜自己說了算了,照現在這位皇太后熱衷保守的勁頭和決心,估計封禁就是她和鰲拜的主意了。當然,也不排除康熙親政後對保守勢力的妥協和迎合,才導致了大片國土的荒無人煙!

    而最先發現東北地廣人稀之危害的,貌似就是這位叫做張尚賢的人,還在順治十八年,不顧順治皇帝剛亡故、康熙初登基的微妙時刻,上了一個《謹陳奉天形勢疏》的折子,引起了朝廷軒然大波,也促成了只有幾年功夫的小小移民潮。不過弘毅清初記得,那時候他已經是「大名鼎鼎」的奉天府府尹了,而不是遼陽知府……

    「張尚賢……知府?」弘毅又犯了老毛病,自言自語,幸虧聽著滿語,有了語言環境,也是用滿語跟著說的。

    「哦?玄燁知道此人?」皇太后依舊那麼機警,立即撂下皇帝,轉問弘毅。生怕這位「皇二子」居然連關外的漢人官吏都開始結交,自己卻被蒙在鼓裡!

    「啊?孫兒不認識這個什麼張知府……」弘毅急忙開始轉入鬥智模式,開動腦筋尋找對策。

    「那你為何發問呀?」皇帝也是好奇。

    「哦……玄燁只是不明白,盛京所在乃是我大清龍興之地,為何讓一個漢人做了知府?」弘毅故作無知。

    「哈哈,他雖是漢人,卻是在旗的。況且本朝入關以後,朕多次下旨要開墾關外,這個你確實不知。因為……」福臨終於找到一件小玄燁不明所以的事情,很是自得,故意賣起了關子。

    「兒臣愚鈍,請皇阿瑪明示!」弘毅一臉急迫,更是讓福臨十分得意。

    「玄燁別急,因為啊,你那時候還沒有出生呢!哈哈!」福臨得逞。

    「玄燁請皇阿瑪示下才好呢!玄燁要多多增長見識,才能襄助天子呀!」弘毅決定滿足一下他的小小虛榮心。

    「好,好,朕就告訴你吧。我大清入關以後,關外民人爭相從龍,於是田地荒蕪、人丁銳減,一片蕭條之色。於是,朕親政以後,數次頒發條例,獎勵移民開墾,以增稅賦。」

    弘毅急忙點頭,心中卻在想:什麼「民人爭相從龍入關」呀?遼東荒蕪,還不是因為明末清初,遼東地區戰亂頻仍,導致百姓流離,田野荒蕪,人煙稀少。再加上清室入關時,為了使百萬滿族人能「從龍入關」,絕其後顧,清兵還毀壞了大量村鎮房屋和田地農具。也使明朝二百餘年間,不間斷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才從山海關到開原,形成的「五里一堡、十里一台、三十里一城」的遼東密集型城鎮建築體系,毀於一旦,東北一下子變得萬戶蕭疏,滿目瘡痍,空曠如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自順治元年至康熙六年的二十三年間,清廷曾幾次頒發條例,獎勵移民開墾,以增稅賦。這倒是實情。

    看到玄燁連連點頭,福臨更是來了興趣,講的越發詳細:

    「十年,朕就曾頒布過『遼東招墾令』,無論滿漢,視招墾人數,予以加官晉爵:能夠在遼東招民開墾至百名者,授知縣,武授守備;招至六十名以上者,授州同、州判,武授千總;達到五十名以上,授縣丞、主簿,武授百總。倘若數外多招,每百名加一級。」

    「去年五月,遼陽知縣陳達德故去。因他響應招墾令,招眾出關,才得任為縣令。他死後,老百姓想擁戴他的兒子繼任,朕就下旨道:『陳達德為首招眾出關,因俾為縣令。今歿,而百姓願戴其子,必其子同有招徠之勞,故樂與共事。應如所請,從之。』」

    「如此一來,去關外開墾之民日漸增多,且多是漢人,自然要多用一些漢人知府、知縣才好管理,此即所謂『民治州縣』。皇額娘,兒臣所言對否?」福臨說道最後,得意的去向皇太后徵詢意見了。

    弘毅聽完,感覺和自己記憶中的那段歷史真是相吻合,不由自主的點頭確認。看來,要是眼前的順治皇帝沒有早早死掉,也許這關外封禁,就不會那麼容易發生了,什麼「龍興之地不得擅入」,唉!

    可對面的皇太后布木布泰卻似乎不是十分感興趣,甚至有些不耐煩的意思。

    「皇帝只顧著撿拾一些陳年舊事來在玄燁面前賣弄,怎麼就不顧額娘要聽今日的趣事這一處?還是先講講那張尚賢如何了吧!」布木布泰給了福臨一枚軟釘子,一下子扎碎了年輕皇帝爸爸鼓舞起來的雄心壯志一般。

    「是,兒臣遵旨……」

    弘毅真是越來越同情這位改革派年輕皇帝了。

    星保,豪格之第六子,1643年生,時年十二歲。後康熙朝頭等侍衛。

    前邊兒,坐在後~宮之地說前邊兒,暗指紫禁城的前朝。

    遼陽府,契丹天顯十三年(公元938年)置府,治所在遼陽(今市),轄境相當今遼陽市附近地區。遼代為五京之一。「遼五京」分別是東京遼陽府、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南京析津府。元改為路。轄境約當今遼寧遼河下游以東,太子河以南和阜新、彰武、新民等市、縣地。明初廢。清順治十年(1653年)復置府,轄遼陽縣、海城縣。十四年(1657年)移治瀋陽,改為奉天府。遼金置東京於此。遼東京道、金東京路、元遼陽行省皆治此。

    1657年(清

    清·順治十四年)盛京城設立奉天府和奉天將軍,從此,瀋陽又有奉天之稱。

    盛京:後金(清初)都城,即今遼寧省瀋陽市。1625年清太祖把都城從遼陽遷到瀋陽,並在瀋陽著手修建皇宮。1634年清太宗皇太極尊瀋陽為「盛京」。1644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瀋陽為留都。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運」之意在瀋陽設奉天府,故瀋陽又名「奉天」。

    民治州縣,也就是用漢人習慣的州縣設置來管理以漢人居多的地方。清朝順治十年清政府在東北設立了最早的「一府三州縣」:遼陽府及領轄的遼陽、海城兩縣。這是清代「民治州縣」制的開端,其目的是為了對漢族民人流入東北進行管理。東北地區管理漢族民人的州縣制的設置與漢族民人流入東北地區的有直接的關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