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九十一章 ——輿情需引導 文 / 弘毅知難

    就在京師迅速轉入「炒作模式」,沸沸揚揚滿城風雨的議論今早這一紙詔書之際,弘毅已經在岳樂的陪同下,紅紅火火地開始籌備自己的「皇家僕吏局」了。

    皇家僕吏局的衙門設在了前明兵仗局的佛堂之所,西鄰南海子,北靠三旗牛羊群牧處,東臨長街,南鄰後宅胡同,緊靠著玄燁外公、漢軍正藍旗固山額真、三等精奇尼哈番佟圖賴的一處宅子。選在這個地方,是皇太后、皇帝和皇二子三方面商議之後的結果。

    前明兵仗局佛堂位於紫禁城外東北角,離著未開府的玄燁居所東二所比較近便,出了玄武門西行片刻就到,也方便兩歲的玄燁隨時回宮找「奶~口」。臨著長街,有什麼事情又可以及時從西華門直接入宮。挨著佟圖賴的一處府宅,這可就是弘毅的意思了,因為,這一處府宅,也許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小玄燁的一處重要活動場所了!

    此刻,這位新任「掌印大臣」,正在草創不久的皇僕局偏殿之內認真辦公:簽發件!

    在梁功的服侍下,弘毅還是要求親自將一方玉箸篆銀質「堂印」穩穩按在自己親自簽發的第一份公之上,良久,弘毅這才鄭重其事、小心翼翼的抬起印章,通紅的滿漢雙「大清皇家僕吏局」印記赫然醒目!

    「小爺,奴才恭喜小爺終於開衙門辦公差啦!」小功子抓住時機,歡歡喜喜得道賀。

    「呵呵,我也是高興著呢……呃,但你記住了,這公差你可千萬不要想著涉足,我這是為你好!」弘毅盡量柔和地提點梁功。

    「奴才謹記!爺,這官印可真是大大的有講究呢,奴才都看出來了!」梁功認真回應,同時繼續按著自己的思路再說。

    「哦,什麼講究?」弘毅故意一問,給他一個傾訴的機會。

    「爺,首先是質地。銀的!呵呵,這可是當朝大員才能用的,也就比您貝勒爺的印信低了一個等次而已。」

    的確,當日功封多羅貝勒,福臨在皇太后的強令下,只好勉強欽賜了一方金質印。要知道,清代主要是后妃中的太后、皇后、皇貴妃、妃及皇太子、親王、親王世子的冊封印,才能是金質。同時「蔭封」貝勒的福全,也不過是一方銀質鍍金印。不過就是銀質鍍金銀,按照規制,也是只有多羅郡王冊封印才能使用的,沒辦法,誰叫這二位都是皇子呢!

    「爺,要是您最近幾日才封了貝勒,奴才斗膽,估計皇上一定會賜您金印了!」梁功對最近皇上如何親近玄燁,那是心知肚明。

    「亂說!」弘毅及時打住。

    「庶!再說這官印的鈕式,更是大有講頭了!」梁功還是不死心,非要囫圇個兒把小貝勒爺拍馬屁拍個體無完膚才好!

    「好吧,你繼續說。」弘毅端詳著手中的印信,也想聽聽小功子跟著自己的長進如何。

    「您看,這可是龜鈕!只有**妃子娘娘、和碩親王、親王世子他們的印寶才能用的規制。按理說,皇僕局不過是個三品衙門,您的印信可是在材質、鈕式上都越了好幾級呢!恭喜小爺、賀喜小爺!」小功子說完,得意洋洋。

    「哈哈,你猜我怎麼說?」弘毅故意繃著。

    「奴才愚笨,請爺示下。」

    「您可真聰明!」弘毅笑了。

    「奴才都是跟著爺您,這才長進的……」小功子受寵若驚。

    「好了,你自己留心長進才會有今日,我不貪功。但切切不可肆意而為,知道嗎?」不等小功子應承,弘毅接著說道:

    「這印信裡面的含義,你自己明白就好,小心出去亂說,回來要記在檔冊上!」

    「奴才知道了!」梁功發自肺腑的承諾道。

    「季先生、談老先生、朱之錫大人,還有楊雍建、閔敘二人那裡,你都去說了?」弘毅轉而問起自己一直在關心的事情。

    「回小爺的話,今日一早,奴才就按照您的吩咐出了宮,趕在**頒詔之前,把其中要義都和幾位大人、先生都說了。讀書人腦子就是好使,奴才只說了一遍,他們全都記在心中了。」梁功壓低了聲音。

    「哦,他們怎麼說?」弘毅關切詢問。

    「他們都是異口同聲,都說立即去找自己的同僚、同鄉、師友之類的,要將聖旨深意好好宣講一番,也好讓天下讀書人都明白皇上的用心良苦。」

    「好!」弘毅十分滿意,接著呼喚一聲。

    「瑪拉!」

    「奴才在!」應聲而入的,正是門外廊下站立許久的四品二等侍衛瑪拉!

    看到如今對自己早已是忠心耿耿的瑪拉,弘毅剛要開口,卻想起什麼,頓了一下,這才開口說道:

    「瑪拉,自今日起,你就伴隨我的左右,不必門外侍立了。」

    「奴才不敢,奴才就是一個護衛,不敢造次!」瑪拉一如既往的耿直。

    「哈哈,不要客套,你可不是一般的侍衛,你如今,和小功子一樣,都是我的貼己人,都是我左膀右臂一般親近!」弘毅說完,看到瑪拉還要固執,就直接命令道:

    「就這麼定了,無需多言!」

    「庶!」下面這位倒也實在,起身就站在了弘毅身後、梁功身旁。

    「唉,我說你,我還沒問完話呢,你就跑到後面去了,你讓我歪著脖子和你說話呀!真是!」弘毅扭頭,假意嗔怪。

    「嘿嘿,奴才忘了……」瑪拉這次沒有施禮賠罪,而是憨憨笑著,拍著腦門又轉了回來。

    「呵呵,你呀……」弘毅和小功子都開心的笑了起來。

    「我問你,你可去了琉璃廠?」弘毅止住笑容,認真問道。

    「回爺的話,今早奴才去過了,找到了當日那個瘸腿乞丐,也是按照您的意思,讓他回去抓緊散佈去了。」瑪拉回答的言簡意賅。

    「好,窮苦人也應該知道朝廷的旨意是何意思。你們二人做得好!」弘毅滿意的笑了。

    「奴才效命貝勒爺萬死不辭!」兩個心腹異口同聲,主僕三人爽朗融洽。

    「對了,瑪拉,這幾日你還要常去季開生大人府上和張歲寒松竹齋多走動走動,一是替我多多宣慰談遷老先生,二來嘛,也要照顧一下松竹齋的周全,留意是否有朝鮮死士對張歲寒有所介懷,以備萬全。」

    「奴才照辦!」瑪拉痛快答應。

    「爺,為何不讓奴才去照顧一處?也好幫著瑪拉大哥輕省一些呢。」一旁的梁功有些耐不住寂寞,主動請戰。

    「你?不要忘了你的身份,出宮辦差,還不是你能做到的!記住了,你是公公,要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切不可學那吳——吳奴,手伸得太長!」弘毅和顏悅色告誡著。本來是想把吳良輔稱作「吳閹奴」的,話到嘴邊卻想起同為閹人的小功子的切身感受,及時更改。

    梁功何其聰明伶俐,玄燁稍一語塞,立即明白了其中主子對奴才的眷顧之情,瞬間也是千言萬語不知如何表白,只好單膝跪地,鄭重其事說道:「奴才叩謝貝勒爺眷顧大恩,一定謹記爺的教誨,誓死效忠!如若違背誓言,天誅地滅!」

    一旁的瑪拉,雖然沒有明白梁功為何突然如此發下毒誓,卻也能夠體味跟著如此一位英明主子的激動,也是跟著跪倒立誓:「奴才誓死效忠!」

    「好好,我也不要你們誓死效忠於我,而是要你們心懷天下,各司其職,當好差,做好人!」弘毅也是有些激動,來到大清兩年了快,第一次有人誓死效忠,說明自己已經初步建立起一些家底了!

    「起來,都起來。你們不負我,我斷不負二位!」弘毅伸手相攙,這才發覺死沉死沉的印信還拿在自己手中,於是趕緊將碩大的龜鈕銀印小心交給剛爬起來的梁功收好,又拿起自己剛剛寫好的公,自言自語道:「《大清皇家僕吏管理條例(暫行)》!好……」一遍遍看著用繁體正楷字、自右向左豎排書寫而就的這篇《條例》,弘毅驕傲萬分!

    畢竟,中國執行幾千年的官吏制度改革,現階段無法一蹴而就,但,可以另闢蹊徑,培養一批另類的僕吏,最關鍵的是,他們,將始終掌握在皇家,或者說是小玄燁的手中,並且,還會從皇僕局這個小小的衙門,走進數以百千計的宗室覺羅、皇親國戚、王公大臣們的家中……

    即使僅僅從內容上看,這篇《條例》也是史無前例的!

    其主要內容包括總則、義務與權力、職務等級、錄用、考核、獎勵、紀律、職務升降、職務任免、培訓、交流、迴避、俸餉福利、辭職辭退、退休、申訴控告、管理與監督和附則等,共計一十八章八十八條,全部是弘毅自己憑著後世的記憶,又結合大清朝當時的現實情況,一條一條冥思苦想之後寫就的。

    例如《職務等級》一章,就十分體現出與現實相結合的特點:

    皇家僕吏共分為九等,最高級別為「僕吏管帶」,與「驛丞、閘官」同樣品級,均為「未入流」吏員。其下八等,由高到低分為:僕吏首領、僕吏頭目、僕吏、一等僕、二等僕、三等僕、四等僕。新招募的皇家僕吏,定等之前有一年時間「見習」,為試用期,不定等級。一年之後考核合格,定四等僕。

    僕吏管帶俸餉等同於「從九品兼未人流」,即每年俸餉31兩5錢,祿米31斛半。其中,皇家支付銀16兩,祿米16斛,其餘為差使人家支付……

    只有現如今已經身兼大清國多羅貝勒、火器營左總統大臣、下五旗宗室總理、宗人府左宗人和皇家僕吏局掌印大臣這「一爵四職」的弘毅自己明白,這「皇家僕吏」,在後世,也許就成為「國家公務員」了!

    與此同時,弘毅親自導演的這場民間大討論,正在皇城內外席捲開來……

    今北京萬壽興隆寺。

    即慶豐司。清初官署名,清內務府所屬機構。初名三旗牛羊群牧處,康熙十六年(16並歸掌儀司,二十三年另置慶豐司。掌牛頭羊畜牧事務。內務府每年派總管大臣輪值管理。本司設郎中、員外郎、主事、委署主事、筆帖式、書吏等員。在皇城內及南苑、豐台、張家口外、盛亦、打牲烏拉等處,設有牛羊圈、牧廠等,均有專人負責。

    小篆的一種。箸,俗名筷子。因小篆的筆畫圓如玉箸,所以叫玉箸篆。玉箸篆又作「玉莇篆」,顧名思義,字體筆畫粗壯,猶如玉箸一般線條。如「永通萬國」。玉箸篆在字形上呈長方形,結構往往有左右對稱的現象,給人挺拔秀麗的感覺。明代公印字體多用玉箸篆,意味著自古以來「九疊」禁錮公印的冰山已經鬆動。清代百官印等級區分十分嚴格,印章普遍有所增大。其字體有蒙古楷書、滿、漢篆等。最常見的是漢滿對照同時出現在印面上,這也是清公印的一大特點。其中漢篆中,九疊也已不太興盛,出現了玉箸篆、懸針篆、柳葉篆、芝英篆等等。

    清代官印的特質首先表現在質地方面。清代御寶質地以玉為主。銀質官印是除御寶而外的實際鈐用印信中的最高品質,主要為一、二品要員用印,也包括個別三品印。終清一世,有權使用銀質官印的機構與臣僚,統計《會典》、清三通等,大率有如下巨職。內外官為內三院、宗人府、衍聖公、軍機事務

    處、各部、都察院、理藩院、盛京五部、戶部總理三庫事務、翰林院、內務府、詹事府、通政使司、大理寺、太常寺、各省都司、布政使、順天府、奉天府;武職有公、侯、伯、經略大臣、大將軍、將軍、領侍衛內大臣、都統、提督、總兵、鎮守掛印總兵、提督九門統領、護軍統領、前鋒統領、火器營、嚮導總領、管理伊犁、烏魯木齊、葉爾羌、喀什噶爾、阿克蘇、巴裡坤等處事務大臣、伊犁分駐爾城總理參贊大臣、辦理哈密糧餉事務大臣等。目前所見實物遺存中以武官銀印為多,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嚮導大臣之印」、「左翼前鋒統領印」、「右翼前鋒統領印」、八旗護軍統領印共八方、「三旗領侍衛內大臣印」,均為乾隆朝所制;上海博物館藏有「提督廣東水師總兵關防」、「湖南巡撫關防」,均為嘉慶朝所制。職銀印存世者,有「總管內務府印」、「襲封衍聖公印」,皆為乾隆十四年製造,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堂印」與「行印」相對,是清朝順治朝確立了「朝官雙軌印製」之後,主要高級官員在京辦公期間的公印。順治朝「雙軌印製」即「堂印」與「行印」並備。首批確定的雙印機構是「順治八年定,六部、都察院、鑾儀衛等衙門官,遇行幸扈從,每衙門別鑄印一顆,加『行在』二字。其特差侍衛等,均用鑾儀衛印信。」順治八年,福臨親政,制定了一系列朝儀,冠服等制度。八年四月乙卯,世祖首次出安定門北上巡幸,先期制定了駕出巡幸制度。鑄扈從官屬行在印信,是駕出巡幸制的一個重要內容。至順治十六年,雙印製廣及通政使司、大理寺、翰林院、太常寺、太僕寺、光祿寺、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幾乎遍及所有的朝官機構。嘉慶二十五年謁陵時,曾發生了兵部行印遺失案,《清實錄》及私人筆記均有記載。北京故宮博物院曾收購一方乾隆十四年所制的「行在太醫院印」,可知行在印之「行在」二字系加在官稱之前。

    官印的等級特徵還表現在紐式上。官印中最高級別御寶的紐式歷代相襲均為龍鈕,清代的御寶也不例外。龜鈕是僅次於龍鈕的等級。清代妃金印及和碩親王寶、親王世子寶、朝鮮國王印均為龜鈕。然而其龜鈕與古印中龜鈕形制不同。從清宮遺存的各種妃子印可見,龜的造型為首、尾均作龍形,只有身軀似龜而已。這種鈕式體現了持有此類寶印之人的特殊身份。

    驛丞,明清之制,各州縣設有驛站之地,均設驛丞。掌管驛站中儀仗,車馬,迎送之事,不入品。明各府、州、縣,據不同情況置驛丞,或有或無,或多或少,掌驛站車馬迎送。清沿置,官秩為未入流,雍正六年(1728年)規定滿人不得為驛丞。

    閘,音zha,即閘。清吏員名。掌啟閉河閘,以時蓄洩。隸屬河道總督府。

    何為「公務員」?按照《公務員法》規定,是指依法履行公職、納入國家行政編制、由國家財政負擔工資福利的工作人員。公務員職位按職位的性質、特點和管理需要,劃分為綜合管理類、專業技術類和行政執法類等類別。國務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對於具職位特殊性,需單獨管理的,可增設其他職位類別。

    但作為公務員中一份子的弘毅,對此還有個基本解釋,更好懂,就是「人民僕吏」!為何這麼說?我國草創公務員制度之初,有人建議按照東洋倭國的叫法,稱「官」。但是黨和國家領導人認為,經歷了數千年的封建王朝之後,「官」者,早就成為一種和「民」相對立的特定稱謂,不能反映我國為人民服務的概念和宗旨。又有人建議用英國的「職服務員」、「職僕人」等稱謂,但又涉嫌貶低廣大「幹部」。就在各方意見莫衷一是的時候,不知誰提出借用部隊上為機關和首長服務的士兵的一般稱謂——「公務員」。在部隊,負責機關內部雜七雜八的事物的小戰士,一般就叫做「公務員」。此提議迅速得到了高層同意,因為他既不是高高在上的「官」,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僕」,我國的公務員,應該是公民的一員,人民群眾的一份子。所以,公務員這個詞就這麼固定下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