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女不二嫁 文 / 弘毅知難

    福臨忍無可忍,終於爆發了!

    爆發的導火索,是弘毅剛才繪聲繪色描述了琉球三司官鄭迥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明初,明太祖希望加強與琉球的友好往來。當時琉球國貧瘠落後,朱元璋便將善於駕舟航海的「閩人三十六姓」賜予琉球,幫助琉球發展中琉朝貢貿易。長樂人作為「閩人三十六姓」之一奉旨遷往琉球。這是最早的琉球閩人鄭氏移民。

    嘉靖年間,倭寇在中國沿海燒殺搶掠,橫行無忌。倭寇攻入長樂時,被俘虜到日本後漂落琉球。此時琉球閩人移民及子孫已經凋敝,通識中國語言字的人才稀少。琉球國王賜他房舍,定居久米村以補閩人不足。鄭肇祚成了琉球閩人鄭氏的另一支。

    福建移民把中國的先進化技術帶到琉球,使得琉球國逐漸變得「風俗淳美」、「易而為衣冠禮儀之鄉」。琉球政府對中國移民也極為重視。閩人除了在對外活動中扮演主要角色外,還在琉球政府部門中擔任重要職務,有許多人擔任國相及法司官(最高行政長官)。最早擔任琉球法司官,在琉球歷史上產生影響的當數長樂鄭氏後裔。

    鄭迥16歲來華讀書求學,歸國後主管中琉交往事務。他多次隨同或帶領進貢使團來華朝貢,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因功勳卓著被封為法司官。此前法司官為琉球貴族擔任,平民外族尤其是移民華裔是首次。可見鄭迥卓越不凡的才能。

    鄭迥剛毅果敢,疾惡如仇。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派人到琉球要求其稱臣納貢,並暗中贈送黃金百兩給鄭迥。鄭迥正直不阿,對日本的蠻橫行徑極為不滿,退還金銀,怒斥日本來使,堅決維護中琉藩屬關係。日本使節無功而返。不久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想從朝鮮借道入侵中國。鄭迥得知日本圖謀後立即密告中國政府,鄭迥遂為日人所痛恨。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日本薩摩藩集三千精兵揮師南下入侵琉球。鄭迥率眾堅決抵抗。終因孤力難支。連同琉球國王尚寧及王室貴族百官被俘至日本薩摩。日人將他囚禁在魚肆中。時值盛夏,蚊蠅肆虐,惡臭難擋,他泰然處之。日本又派人勸降。鄭迥義正詞嚴。日使理屈詞窮悻悻而退。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9月薩摩把尚寧王室及百官集中寺廟。要求他們在投降書上簽字,表示對日本的臣服,同意割讓琉球北方五島等。尚寧王及各王子被逼無奈在降書上簽字。鄭迥卻大義凜然、拒不妥協。薩摩藩主大怒。命人架油鼎。鄭迥厲聲斥責,歷數日人惡行,威武不屈。

    藩主惱羞成怒,命武士架起滾沸的油鼎。剎那間濃煙騰起,遮雲蔽日。琉球百官面色鐵青,瑟瑟發抖,無人敢視。就在日本武士一下子把鄭迥投進油鍋之後,鄭氏奮力掙扎,使盡吃奶的勁兒把兩個按住他的日本人也給拽到了油鍋之中!最後三個人同歸於盡。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尚寧王悒鬱不已、憂勞成疾。彌留之際,囑托世子及眾臣兩件大事:一是另行造陵。因尚氏王室自受中國冊封以來,世代守領琉球兩百多年,一向國泰民安。及至尚寧,國破受辱,無臉見世代先王,因此另置陵寢;二是以尚寧親手繪製的一副「三首左旋太極圖」為尚氏王族家徽。此家徽須世代相傳,永不更改,這就是為了紀念鄭迥為國為民傲然不屈、慷慨就義的英勇壯舉!鄭迥「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關於這個「三首左旋太極圖」還有一段題外話,是弘毅當時所無法描繪的——「三首左旋太極圖」雖是尚氏王族家徽,琉球人也從此將其當做了自己的國徽。此徽的正中間是一個紅圓圈,紅圓圈內有三個黑色的c,其實就是象徵著鄭迥拖著兩個小日本在油鍋裡被煎死的情景,三個黑色的c記錄著華人鄭迥支援琉球、誓死抗倭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鄭迥高義!恩格德、胡世安,速速將其供奉太廟,永享祭祀!」福臨似乎是含淚下旨。

    「奴才遵旨!」恩格德急忙接旨。

    「臣遵旨!」漢臣胡世安第一次沒有隨著恩格德的大流兒,而是朗聲作答!

    不過這一聲下來,卻提醒皇帝記起了什麼,突然將滿臉悲慼換做一臉怒容,高聲質問道:

    「胡世安!你們修得什麼《明史》?你們做的什麼臣子?你們安得什麼居心?」福臨這一次是真的憤怒了!

    原來,福臨發怒的導火索雖然是琉球的被征、鄭迥的被害,可背後真正的原因,卻是他這個大清皇帝,在冊封琉球這件事情上,一直被有意無意的隱瞞著!

    弘毅想明白了這一點,卻突然腦子跳閘,幽怨的暗語:

    去年我過「滿口」前後,不就是琉球進表求封之時嗎?您小皇帝當時主要精力放在什麼上面了呢?還不是讓我的「再生娘」佟佳氏違心為你牽線搭橋,在老閹奴吳良輔的威逼利誘下,去把董鄂氏誆騙進了這間正殿旁邊的寢殿之中?你那時候如果真的潛心國事,今日又何必如此?唉——最近一段時間怎麼沒有聽聞你和你的弟妹之間有啥緋聞了呢?哦,對了,最近有我的「姑姑學姐」孔四貞彌補了你的年少空虛呢!

    弘毅在這裡天馬行空,其他人可就不敢懈怠了!

    「皇上息……」所有人幾乎是從凳子上「彈」到了地上,顫巍巍的聲音勸慰皇上。

    「住口!」眾人那個息怒的「怒」字還沒出口,福臨就用更高分貝的怒吼止住了他們。

    「朕來問問你們!前明君臣昏聵無能。坐視一個好端端的屬國範例,終究淪為倭寇家賊的奴才,連朕都替明洪武臉熱!你們為什麼不寫進史書?難道你們對此事就一點兒也不知道嗎?」

    「皇上……」胡世安還想往回掰扯掰扯。

    「止聲!朕還沒有說完!」福臨這次可絕非上次對小玄

    燁那樣在演戲,而是動了「真感情」!

    「連一個前明遺民談遷都能知道的故事,你們這些朝廷大員居然不知道?還要等著朕的兒子來告訴你們嗎?他是如何知道的?不也是博覽史書?朕養著你們這些才子能臣,給你們從全國徵調前明史書閱覽集萃,你們這幾年就編成了那屈指可數的幾篇出來!你們……你們!你們讓朕心寒!」

    福臨本來是要將「你們讓朕後悔用而不疑」這句話脫口而出的,好在關鍵時刻卻記起旁邊的小玄燁今晚努力論證的辛勞,這才沒有把話說破說死。

    「若是知道琉球之事,去年你們為何卻要眼睜睜看著朕去冊封他琉球王?你們的票擬都做什麼用的?若是朕當日就知道了此事。萬萬不能冊封其王!」

    「朕會如何。你們知道嗎?朕會下旨給福建巡撫、給鄭森,讓滿洲大兵繞道南下廣州,乘船出海,直奔琉球!就把福建讓給鄭森又如何?朕會放下與東南鄭氏的一家之恨。甚至會省了皇家威儀。親自修書一封。申明大義也罷,苦苦哀求也好!就與鄭森等合兵一處,先去琉球國滅了那些什麼薩摩藩的倭寇。了結了這樁前明留下的國仇!國仇未報,家恨何如?到那時,即使再拉開陣戰與鄭森較之高下,也為時未晚!」

    「皇上萬萬不可呀!皇家威儀事關社稷……」老糊塗胡世安此時好不「開面兒」,人家皇帝只不過是在拿著不曾發生過的事情來「打比方」而已,他卻認真起來,想從大義方面進行規勸!

    「有何不可?前明洪武也曾是天下共主,只可惜其子孫後代暴殄天物、不順天意,弄得屬國離散、天下崩壞!朕早就昭告天下,故明曾為清之主,太祖皇帝亦曾為明皇之臣。前明辦不了的事,自然是我奉天承運的大清皇帝來替他們辦成才行!」

    福臨拿出當日和同安王一起祭奠崇禎的舊日章,一下子堵住了胡世安的嘴!

    「你們滿洲家奴也罷,漢家臣子也好,時至今日也只是看到我滿洲替了你漢家天下,卻不知道,中國之事、浩浩湯湯,千秋功過、誰予評說?終歸只是自己人的事情!而如琉球一般忠心事大的臣國,徒遭倭寇征伐,這就不是自己兄弟倪牆的家仇了!這是什麼?是國恨!」

    「倭人素來不服中國、不尊天朝,他曾有幾時是真心歸順的?在朕眼中,無論滿漢、不管中西,誠若湯瑪法等人,不遠萬里前來天朝,又忠心事主、忠貞不二,這就是我自家人了!但那倭國擾了前明,又幫著南明偽政掣肘於我大清,你們就不想一想?無論是誰得了中原,大清也罷、南明也好,他都會與之為敵作亂!倭國,他才是忘我中國之心不死的賊人!他才是我中國之人的宿敵!」

    此言一出,弘毅好不感動啊!好一個「國仇」與「家恨」!好一個「自家」與「宿敵」!在小日本面前,還有什麼「家恨」可以計較?還有什麼正統偽政?還有什麼滿漢之別?

    你們有氣力去罵別人「鞭子」、「滿豬」的,對著歷史噴糞,還真不如少買一點日貨、少看一點日劇,真刀真槍和今天的倭寇硬碰硬!但凡是對著中國國籍的自己人喋喋不休、動輒誅心的人,才是真正的不識時務!才是真正的誤國鼠輩!

    可為什麼福臨會有如此高的「覺悟」呢?也許從年輕的皇帝十分看重西人湯若望、漢臣陳名夏這幾點中可以「管中窺豹」:他的確有著包容萬象、為我所用的胸襟。

    但他又為何會對日本強佔琉球有如此大的憤恨呢?當日自己和他闡釋領海屬海、給他上演努~爾哈赤托夢好戲的時候,都曾經提及小日本的可恨可惡、該殺該剮,可當時也沒見他如此激動呀?對於其中原委,弘毅一時並未思考明白,直到福臨說出了下面這句話:

    「你們漢臣最知禮義,可你們懂得最粗淺的『一女不嫁二夫』的道理嗎!」

    憤怒至極的福臨,終於給弘毅一個最簡單的道理——「一女不嫁二夫」!原來如此,真的好生動!

    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市(縣級市),地名取自《詩經》「長安久樂」之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