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一百九十章 ——倭賊侵琉球 文 / 弘毅知難

    福臨對倭國日本如何將原本富裕的琉球弄得貧苦積弱很是在意。但國際政治關係專業出身的弘毅,卻必須清楚這裡面隱藏的本質——日本對於中央王朝統治體系下「東亞地緣政治格局」的又一次挑戰!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明王朝在內憂外患的困境中,國力日益衰落。而日本則隨著豐臣秀吉統一大業的完成逐漸崛起。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格局出現了「此消彼長」的變化,由明王朝構築的傳統東亞國際秩序受到日本的挑戰。

    日本積極推行大陸擴張政策,同時謀求將朝鮮半島和琉球群島置於日本的勢力範圍。特別是1592年和1597年豐臣秀吉兩次發動侵朝戰爭、德川家康奪得政權後,日本將戰略重點迅速轉移到了琉球群島。在日本的挑戰下,傳統東亞地區的國際秩序開始動搖……

    奉行貿易立國的琉球,很早就與日本的薩摩保持著官方貿易往來。但在日本,薩摩的坊津港幾乎壟斷了對琉球的貿易。1471年,琉球國王尚圓給薩摩守護島津立久的官方書信中,自稱「金丸世主」,而且從其內容可以看出,琉球與薩摩的關係是對等的。但是薩摩單方面地將琉球與薩摩的對等貿易當作了「朝貢」。

    為了加強對「薩琉」之間來往商船的管理,薩摩藩從1508年開始向琉球渡航商船發行「印判」(許可證)。1566年後,薩摩藩加強了對琉球渡航商船的管理,對沒有「印判」的商船採取沒收商品、扣押船隻的嚴格取締措施。但是,琉球國並未重視。照舊允許一些沒有「印判」的商船在那霸港從事交易活動,這引起薩摩藩的不滿。1574年,薩摩藩將琉球多年來的「違約」案件整理成送交琉球,並警告若不「痛改前非」,必將導致雙方關係惡化。1575年3月,琉球王國派遣「紋船」(琉球國王的外交官船)赴薩摩藩祝賀島津義久繼位時,薩摩藩重臣當面發難。要求琉球使節對近年來琉球的「違約」案件以及「紋船」來遲、賀禮微薄等做出解釋。薩摩藩借「紋船」發難實際上是想通過強迫琉球王國接受薩摩藩的「印判」制度,控制琉球王國的海上貿易。

    1590年2月。薩摩藩遣使赴琉,要求琉球王國向日本朝貢。琉球王尚寧不想得罪日本,遂向薩摩藩遣使,獻禮修好。1591年10月,薩摩藩致書尚寧,稱豐臣秀吉計劃進攻朝鮮,要求琉球負擔部分糧餉。尚寧王接受了**、對華友好的總理唐榮司的意見,拒絕了薩摩的要求,並且通報了明朝政府。豐臣秀吉於是惱羞成怒,威脅進攻琉球王國。尚寧被迫答應交出一半糧餉。剩餘部分薩摩藩提出願為墊付,但要求日後償還。琉球王國答應了薩摩藩的要求。這樣,琉球王國就欠下薩摩藩數筆債,而討債成為薩摩藩入侵琉球的一個借口。

    1602年末,一艘琉球王國的貢船遭遇風暴。漂流至日本陸奧地區。1603年初,德川家康指示薩摩藩將琉球船員送回琉球王國,並希望琉球王國「來聘」(遣使進貢致謝)。1604年2月,薩摩藩藩主島津家久要求琉球王國向江戶幕府遣使「來聘」。琉球國王尚寧依舊未予理睬。1605年7月,德川家康又令平戶藩藩主松浦鎮信派人與琉球王國接觸,要求琉球王國「來聘」,又遭拒絕。1607年5月,德川家康再次命令薩摩藩催促琉球王國「來聘」。對於江戶幕府和薩摩藩三番五次地要求「來聘」,已經升任「三司官」的對華友好派鄭迵嚴詞拒絕。因「來聘」問題產生的矛盾成為薩摩藩入侵琉球的又一個借口。

    1609年3月4日,薩摩藩派出戰船百艘,士兵三千,從山川港出發向琉球王國發起進攻。3月27日倭寇就攻陷了今歸仁城,直逼琉球王國首府首裡城。琉球王國動員四千兵力防守,但是以刀劍、長矛和弓箭為武器的琉球守軍與以火槍為武器的薩摩藩強兵相比,戰鬥力差距明顯。4月4日,琉球國王尚寧開城投降,4月5日,薩摩軍接管了首裡城。戰爭期間,薩摩藩軍隊對琉球民眾的掠奪、殺戮時有發生。雖有日本學者認為,薩摩軍軍紀嚴明,禁止針對平民的戰爭犯罪行為,但是在戰場上所謂軍紀並未被嚴格遵守。士兵素質低下和軍官故意縱容成為上述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

    德川家康對薩摩藩入侵琉球的軍事勝利給予了高度評價。1609年7月7日,德川家康授予島津家久對琉球群島的統治權。1610年5月16日,琉球國王尚寧一行被島津家久帶往江戶。8月14日,德川家康在駿府城接受了琉球國王尚寧的謁見。8月28日,幕府第二代將軍德川秀忠在江戶城接受了琉球國王尚寧的謁見。9月3日,德川秀忠宴請琉球國王尚寧和島津家久,席間德川秀忠向尚寧表示,江戶幕府無意以他姓取而代之,琉球王國的國家體制可以延續。

    在此之前,江戶幕府也曾接受過朝鮮、荷蘭等外國使節的謁見。但是,琉球國王尚寧作為一國之君的謁見其政治意義明顯不同。

    1610年12月24日,尚寧隨島津家久返回鹿兒島。1611年9月19日,薩摩藩向尚寧提出琉球王國必須遵守的15條基本法律,要求琉球王國君臣發誓效忠,並割讓奄美諸島等苛刻條件。在薩摩藩的武力威脅下,尚寧及眾臣被迫在「起請」(起誓書)上簽字畫押。只有鄭迥厲斥薩摩藩的強盜行徑。拒絕簽字,當場被薩摩藩施以油釜烹刑。1611年12月15日,琉球國王尚寧及眾臣被釋放回國。

    琉球國王尚寧被薩摩藩扣押期間,臨時負責琉球王國政務的三司官「名護親方」良豐,於1609年10月派遣鄭俊出使明朝通報「倭亂」。1610年1月,又派遣進貢使毛鳳儀通過福建巡撫陳子貞等將「倭亂」之事上奏明神宗皇帝。神宗皇帝令毛鳳儀等轉達對琉球國王尚寧的安撫,同時要

    要求福建官員將「倭亂」細節上報。之後。陳子貞收集了大量資料上奏朝廷。至此,琉球王國遭受「倭亂」的消息在明朝官員中迅速傳開。對於薩摩藩入侵琉球。明朝的許多官員最初認為「倭亂」會導致琉球王國被薩摩藩兼併。但是後來發現琉球並未亡國,只是臣服於薩摩藩,成為中日兩國「共同」的附屬國。明王朝默認了這一現實,對薩摩藩入侵琉球一直保持沉默,未向日本政府提出交涉。

    隨著小貝勒爺有些悲憤的描述,位育宮內的眾人越來越沉默,以至於氣氛也越來越壓抑。

    就在弘毅悲憤填膺的描述完「倭賊侵琉球」之後,「啪」的一聲,福臨突然發作起來,將手中的茶杯狠狠砸到了地平之上!

    薩摩國,日本古代的令制國之一,屬西海道,又稱薩州。薩摩國的領域大約相當於現在的鹿兒島縣西部。長官為薩摩守。

    坊津是古代日本九州島的一個繁華的港口名字。位於薩摩國川邊郡坊津(今鹿兒島縣南薩摩市坊津町坊)。坊津是古代日本的海上交通要道。538年出仕於百濟的日本僧人日羅在該地區建立龍巖寺(後來的一乘院)。此後該地區成為坊捨、坊主等佛教場所密集之地,因此被稱為坊津。

    總理唐榮司,為琉球國官職,主要掌管對中央王朝事務。字面理解,就是總理有關「唐」、即中國的各種「榮耀」事務的衙門主官。

    三司官,亦稱法司,是琉球國朝廷的最高執政機構,也是這個機構所有官員的官職名稱。琉球國共設三司官三人,稱號為「某某親方」。三位三司官分別監督「用意方」(管理國家財產和山川的治理)、「給地方」(管理給與役人俸祿和旅費)、「所帶方」(管理租稅和國庫的出納)三個物奉行所。三司官的官階由正一品至從二品,這是琉球士族中最高的官階,相當於中國和日本的三公或三師。雖然在三司官之上還有攝政,但攝政一般不參與政治活動,因此三司官是琉球國實質上的最高級別官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