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一百九十四章 ——預判海澄王 文 / 弘毅知難

    聞聽皇帝對同安王鄭芝龍滿懷信心,弘毅毫不意外。

    其實對於鄭芝龍,連他自己也不太相信他會有朝一日公然再度背叛清廷!別的不說,鄭芝龍做海賊,算是首叛;到泉州歸降又駕船而去,這是再叛;降明又歸清,此乃三叛。若是再叛了清廷,連個「貳臣」都算不上,結果只能是「裡外不是人、滿漢不討好」!再次背叛的成本太大,而且還看不到有何利好讓他如此抉擇,作為一個大海商、大商人,他是絕不不會去做這種風險投資的。

    「兒臣只有一處擔憂,卻不是同安王,而是海澄王鄭世森!」弘毅判斷是時候說一說鄭成功了!

    「何出此言?」福臨心中一凜,卻故作鎮定。

    對於鄭森此人,青年皇帝是再熟悉不過了。

    自打順治三年(1646年)鄭芝龍降清,鄭森勸止其父未果遂至孔廟哭廟、焚儒服後,就打著「背父救國」的旗號,率部出海,在金廈一帶繼續抗清。順治四年至七年間,鄭森率領他老爹留給自己的海上勁旅、原班人馬,連破福建同安、海澄、漳浦、泉州及閩南沿海一帶地方,進據金門、廈門。鄭森更是把廈門改名為「思明州」,成為抗清的政治中心和基地。

    直到順治十一年期間,鄭、清雙方交手數次,除了戰場之上,主要還是在招降與歸順的問題上打嘴仗。特別是順治九年之後,福臨和鄭森在如何歸降的問題上。曾經達成了廣泛而深入的「部分一致」——

    順治九年、十年,福臨曾經數次下旨,說明鄭森不降的具體原因無非是多爾袞掣肘、上情下達不利等等,先後封其為海澄公、靖海將軍,對其頒印敕諭、賜服賞銀。鄭森也和朝廷數次書面來往,深入談判。到了順治十一年四月,雙方除了在「保留髮型衣冠」、「行使地方管轄權」、「收取洋船課稅」這三個問題上始終談不攏之外,諸如駐防「泉漳惠潮」四府、兵餉撥給、管民官、原轄武官、防剿海寇、稽察洋船等等,清廷都是准許了鄭森的要求。

    為何前述三個問題談不攏?

    剃髮易服不用說了,這是滿洲同志的心結。

    行使地方管轄權。鄭森想自己說了算。清廷還要委派「州府道台」各級官吏來管理地方政務,這是仿照清初三大異姓藩王、除了吳三桂之外的普遍做法——你可以提領地方,但卻不能隻手遮天。所以福臨再三強調:「地方官評民事、詞訟錢糧等項,俱系有司職掌。自有督撫管理。爾不得干預」。

    至於收取洋船課稅一項。卻最為有趣——鄭森總結老爹鄭芝龍的經驗,認為通過對農耕經濟抽稅的法子,是很難養活自己的龐大水師的。而且不利於收攏人心,那就必須從紅毛身上抽取重利。而清廷也不是傻帽,西人身上油水多多,豈可拱手相讓、讓你鄭森用以壯大發展?於是,福臨明確要求「收取洋船課稅,仍交布政使司解京」。

    三個難點雖然棘手,但雙方卻始終保持聯絡,你來我往,各自爭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但到了順治十一年七月,情勢卻急轉直下,這從當時福臨的一道旨意中可以發現——

    「己丑(七月初二),諭海澄公、靖海將軍鄭成功曰:自古識時俊傑遇推誠待人之主,披肝效順,矢忠勿二,方能建立事功,身名俱泰。未有猜疑觀望可稱識時知命者。朕承皇天眷佑,奄有萬方,海陬一隅,何難偏師戡定?但閩嶠蒼生皆吾赤子,不忍勤兵。又念爾父鄭芝龍投誠最早,忠順可嘉,故推恩延賞,封爾公爵,給與敕印。俾爾駐劄泉、漳、惠、潮四府,撥給游營兵餉,養爾部下弁兵。朕之推誠待爾可謂至矣!爾自當薙發傾心,義不再計。」

    「今據爾疏奏,雖受敕印,尚未薙發,冀望委畀全閩。又謬稱用兵屯劄舟山,就近支給溫、台、寧、紹等處錢糧。詞語多乖,要求無厭!乃復以未徹四府防兵為辭。爾尚未歸誠,豈有先徹防兵之理?爾若懷疑猶豫、原無歸誠實心,當明白陳說。順逆兩端,一言可決!今如遵照所領敕印、薙發歸順則已,如不歸順,爾其熟思審圖,毋貽後悔!」

    由此可見,雙方矛盾的焦點就在於兩條:剃髮是否、泉漳惠潮四府是否由鄭森之軍獨自駐紮。

    幸虧弘毅橫空穿越,在當年九月力挽狂瀾,採取了「進一退一」的辦法:剃髮易服聽清廷的;不單是泉漳惠潮四府,就連福建全省的駐軍權,也都全部給了鄭森!一虛一實,孰重孰輕,鄭森自有考量。再加上福臨的告祭亡明、承認其正朔地位,鄭芝龍苦苦相勸,以及可以手刃害母仇人,種種利好,鄭森終於成為大清的海澄王!

    如果不是弘毅,正史裡面到了當年的十一月份,清廷就開始敕令福建地方各督撫鎮整頓軍營,固守邊界,準備和鄭森一決高下了。到了十二月,原本就會讓世子濟度做定遠大將軍,統兵南下,真刀真槍開始幹架!儘管歷史上鄭成功分頭北進南下,打得頗有成效,甚至在順治十六年一度圍困了南京,嚇壞了小青年福臨,可最終還是功虧一簣,未能改變歷史。

    既然如此,在弘毅看來,還不如解救萬民於長年累月的戰火之中,讓滿漢早些融合,早幾年收復台灣全島,騰出時間來和洋鬼子大幹一場,開拓中華又一個三百年的不世偉業!

    「皇阿瑪,海澄王與同安王大有不同。同安王出身小吏之家,想的是廣取重利、光宗耀祖。海澄王生在倭國,幼時多被欺侮。尤其對中原正朔情有獨鍾。與其父相比,此人不重名利,看重的卻是所謂正朔一脈!」

    弘毅點睛之筆,是一句天大的實話!這著實讓所有人心驚肉跳。

    「你是說,他始終不肯承認我大清的奉天承運?」福臨最恨別人拿他當蠻夷,眼光中一下子充滿殺機!

    豈止是他?就連著大殿之內安坐的幾位漢臣,又有幾個是真心實意以為你滿清入主中原是正朔一脈的

    的?——弘毅如此想,卻萬萬不能如此說。

    「皇阿瑪,這倒也未必。故明天數已盡,大清如日東昇。此乃天意。無人敢逆天而為!」小玄燁這句話可算是把幾個如坐針氈的漢臣解脫了出來,紛紛交口稱讚、信誓旦旦。

    「兒臣擔心的,卻是海澄王骨子裡對『漢家獨大』的追思與不捨!」對民族英雄鄭成功俺可不能趕盡殺絕,但是放在後世「中華民族大家庭」的觀念裡。來解讀一下收復台灣之前的鄭森。還是可以的吧?

    「唉。看來他還是不解朕的用心良苦。滿漢一家,不但是滿洲不解,就連漢人也是辜負了朕呀!」福臨緩和了情緒。卻變得哀怨起來。

    「臣等豈敢辜負聖意?臣等萬死不敢!」劉昌帶頭表忠心,卻不知道從何說起,只好含糊其辭。

    「諸位愛卿起來吧,朕失狀了。」福臨強打精神,安慰幾位漢臣。

    「玄燁,既然如此,你的第三防,可是用在同安王之子、海澄王鄭世森的身上?」福臨聰明的猜測道。

    「皇阿瑪聖明!」弘毅深深一揖,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樣子。

    不能讓鄭成功跳出來壞了我的好事!儘管你是民族英雄,但你只不過是把原本就屬於我們中國的台灣島拿回來而已,而我要做的,卻絕非一個台灣島能夠比擬的大事!對不住了,國姓爺!

    明初,廈門稱「中左所」。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為抗禦倭寇侵犯,在廈門築成廈門城,廈門之稱從此始。城建成後,朝廷在此設置守衛千戶所。移永寧衛中、左所於廈門島,配戰船20艘,士兵1204名,時廈門地方行政仍歸屬同安縣。清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進逼福建,忠於明王朝的鄭成功佔據廈門、金門作為「復明」根據地。順治十二年二月,鄭成功改中左所為思明州,寓思念明朝之意。州署設知州及吏、戶、禮、兵、刑、工等六官,廣納明遺官員,分理軍政各事。作為南明朝廷國家級政區的一個組成部分。永歷十七(公元1663年)一月改思明州為思明縣。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清軍攻取廈門、金門,廢思明縣,廈門島重新歸屬同安縣。1935年國民政府在廈門置市時,為市區組成部分,1946年為中心區區公所。1950年人民政府改廈門市區為「思明區」,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化大革命」期間,思明區改名向陽區,直到1979年10月1日改回原名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