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防廈漳泉 文 / 弘毅知難

    曾弘毅大談如何防備鄭芝龍的反覆和威脅,而且還在第二「防」中肆意「跑題」,「順便」歸攏了皇帝、大臣對於台灣和琉球這兩處重要性的統一認識。即使如此,作為御前會議主持人的福臨卻敏銳的從「兒子」論及鄭成功的蛛絲馬跡中分析得出:這第三防是衝著他的海澄王來的!

    既然「英明神武」的青年皇帝都「猜」出來小玄燁的第三「防」是要用在鄭森的頭上,弘毅就趕緊開門見山吧!

    「皇阿瑪,兒臣的三防,乃是防其盤踞閩中,以為根基。」

    「盤踞閩中?既然封其為王,總要有他父子二人提領的地界吧?不讓他們在福建,又要去哪裡呢?況且朕也早就下旨,准其駐紮福建,例照三藩。」福臨想不出好的辦法來。

    「皇阿瑪,兒臣懇請皇上,三藩之例在這福建,一定要多行變通。」弘毅這是卻又一次顯得不依不饒起來,急忙起身離坐,跪下懇求。

    「玄燁莫急,起來詳說為何定要變通。」福臨這次沒有惺惺作態、佯裝不悅,而是和顏悅色,等著玄燁答疑解惑。

    「皇阿瑪,福建一省,原本荒蕪,為何到了唐宋就開始興盛,特別是到了前明更是盛極一時、及至今日?此中原委需要明白。」

    「哦?你不是說衣冠南渡之後,其地多有民人拓殖,又兼有出海行商之人。故而繁華起來嗎?」福臨有些摸不著頭緒,只能順著兒子的思路前行。

    「皇上,琉球中轉貿易而謀利,畢竟也離著福建不遠。」戴明說開動腦筋,果然發現了一個十分合理的理由,急忙出來給福臨獻言獻策。

    「對!道默言之有理。化之後人才濟濟。東出外海得天獨厚。福建有了這人和與地利兩條,繁華一時也是自然!」福臨衝著戴明說點了點頭,算是又親近了幾分。

    「皇阿瑪聖明。但為何前明之時,福建沿海先禁海再開海,卻總是繞著這個福建一地來回往復呢?難道諸如江南、山東一帶,不是人才薈萃、出海便利嗎?哪有為何偏偏就是福建一隅?」弘毅深入一步。

    「這……諸位愛卿,朕一時還真是被二阿哥問住了。呵呵。你們有誰知道其中原委的,說來聽聽。」福臨向幾位漢臣求援。

    幾位漢臣此時就像被點名的小學生一般,齊齊低著頭沉思不語。不是他們才疏學淺、無以為答,而是各個都動了心思,在縝密思考小玄燁此問題背後的深意——沒辦法,這個小傢伙每次發問,背後似乎都要習慣性暗藏一個大大的伏筆。必須小心謹慎才好!

    若論有明一代哪個省誰出的進士最多。首推浙江,共有3697人。之後,「第一集團」前六名的有:江西,排第二,3114人;江蘇第三,2977人;福建可以排在第四。2374人;緊隨其後的就是「孔孟之鄉」山東,合計1763人;河南排第六。1729人。若是按照清初順治朝的行政區劃,浙江和江蘇都是「江南」,那更是遙遙領先於全國進士地域分佈的「第一集團」。但前六名之內,江西、河南不靠海,做不了例證,弘毅只能選擇江南和山東了。

    若論沿海良港,其實明代江蘇有寧波港,山東有登州港,都曾盛極一時,可惜都限於倭患,最終無奈被棄。這一點,在場的漢臣們不可能不清楚。

    「呵呵,玄燁,你這一問不僅考住了皇阿瑪,就連朕的肱骨之臣都被你問懵了,哈哈!」福臨倒是受用於漢臣的沉思不語,還以為大伙是在給他留著面子。

    「皇上,微臣可否試著作答?」就在弘毅做好準備自說自話的時候,有一個一直被忽視的人脫穎而出!

    「哦,衛周祚啊!呵呵,好吧,你也是在前明做過官的,是那個……」福臨對這個工部漢尚書一直不太在意,簡直快把他當成是專業技術幹部了,所有也不太上心,隨口說道。

    「戶部員外郎、戶部郎中。」衛周祚乾巴巴說出兩個詞。

    「什麼?」福臨對這種沒有敬語的回答方式雖然不惱怒,卻有些意外。

    「臣回皇上的話,微臣在前明做過戶部員外郎和郎中。」這一次,技術幹部回過味來,套用了固定應答模式,前面加了「帽子」。

    「哦……」福臨反而無語了。

    「臣奏請皇上恩准,解答皇二子之問。」衛周祚貌似是個認死理的主兒。

    「好吧,講。」福臨淡淡應允。

    「庶!有明一朝,海禁由來已久,卻並非皇二子所言禁而復開。」當頭一句,就給弘毅弄得下不來台了。

    「玄燁求教!」你個衛周祚,我哪裡得罪你了?看看你說的對不對吧!

    「以下臣之見,前明所謂靖海之策,乃是時緊時松,毫無章法!」

    弘毅這個氣呀!時松時緊?那不還是禁而復開嘛!

    「臣以為,前明洪武時,始行海禁並逐漸強化。永樂時卻似鬆實緊,貌似鄭和下西洋為海禁大開,實則不然。永樂帝即位詔書中明載:緣海軍民人等,近年以來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國。今後不許。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又下令禁民間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為平頭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將原來的海船改為平頭船,這是釜底抽薪之法,平頭船無法在遠洋中航行,如是就斷絕了國內軍民私自下海之路,唯令朝貢海船暢通無阻。」

    衛周祚盡展技術幹部本色,從海船裝備的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這反而引起了弘毅的好感!

    「之後的宣德至正德年間,明廷儘管仍多次下達海禁之令,然而收效甚微,民人私自出海貿易卻逐漸興盛起來。直至嘉靖年間,倭寇之患愈演愈烈,

    甚至登峰造極。嘉靖二年在寧波發生的『日本爭貢』事件引發明廷憂慮。於是屢下禁海令。使得這時海禁之嚴遠超以往。雖如此,民人走私與倭患混雜,最終一紙禁令只能是形同虛設。」

    弘毅暗想:這位衛周祚的眼光的確深邃,看出了問題的實質——民人走私與倭患混雜!

    「於是,前明隆慶元年,福建巡撫上書要求開禁並得到准行。究其原因,一者。倭患民禍之果。倭寇實則多數是沿海民人,而其頭目也多為沿海富豪。就連朝廷命官也多認為造成倭患的原因,是海禁造成的後果。所謂『海上居民,近來海禁太嚴,漁樵不通,生理日蹙,轉而為盜。』福建巡撫譚綸也說:『閩人濱海而居。非往來海中則不得食。自通番禁嚴。而附近海洋漁販,一切不通,故民貧而盜愈起。』朝廷上下如此認識,開海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者,白銀通行之需。明朝自開國以來,雖禁用金銀、銅錢卻形同虛設。永歷年間白銀需求之大。實在是非開海禁不足以填補虧缺。三者,府庫虧空之險。嘉靖之後。帝王生活奢侈、官吏貪污成風,各級國庫名存實亡。開海設關收稅已是解決如此危機的一大良策了。而福建沿海多港口,民人多出海,故而海禁反覆,尤在福建。錯漏之處,請皇二子斧正!」

    衛周祚言簡意賅,將整個大明朝的禁海開海始末及其原因說了個清清楚楚!

    「玄燁欽佩之至!」不但是弘毅,就連皇帝也對這個一直不聲不響的悶葫蘆技術幹部刮目相看了。

    「不過,玄燁還有一處思量,就是這福建得天獨厚的地利,才能讓故明朝廷放心大膽的在這裡放開海禁。」弘毅感覺衛周祚的解答還不是十分貼合自己的主旨,於是親自上陣。

    「哦?衛愛卿坐下歇息,聽聽玄燁所論。」直呼其名變成了愛卿,足見態度的轉變。

    「庶!」不知道謝恩的衛周祚,也就老老實實坐下歇息了——好一位實誠人!

    「明朝以來,南洋諸國對中原物產尤為喜好,紛紛來朝貿易。但朝廷回賜之物,數量樣式不可能盡如其願。因此,民間私自貿易就蓬勃興旺起來。但民間私貿雖能富民,卻不可強國。假若南洋諸國都從民間走私之中賺的好處,又有誰會千里迢迢來他大明稱臣納貢呢?因此明廷長期嚴格執行著限制民間海上貿易的海禁政策,除了少數洋商可以行勘合貿易外,民人出海結為禁止。誠如衛大人所說,即使到了後來不得不重開海禁,明廷對於選在那裡開海還是費了一番腦筋的。」弘毅不像衛周祚還有些顧慮,對於前明種種,他說起來毫無忌憚。

    「哦?難道就是福建?」好學又聰明的皇帝學會搶答了!

    「皇阿瑪聖明!恰是福建,全在閩南!閩南廈門漳州泉州三地相距頗近,都處在晉江、九龍江之下游,地貌平坦舒緩,海岸綿長曲折,又多有港灣島嶼,自宋以來一直是南方極重的商港之地。最最緊要的卻是廈漳泉地區面闊大海,背倚群山,出海則暢通無阻,入陸則關隘重重!」玄燁最後一句話,可謂一語中的、發人深省!

    大伙都不說話,默默回味的功夫,弘毅繼續說道:

    「適才衛大人言及,慶隆年間福建巡撫譚綸在其《條陳善後未盡事宜以備遠略以圖治安疏》中曾言:『閩人濱海而居,非往來海中則不得食。』後來在萬曆年問曾任福建巡撫的陳子貞也曾說:『閩省土窄人稠,五穀稀少。故邊海之民,皆以船為家,以海為田……。』一旦嚴格執行海禁政策,民人生計蕭條,情困計窮,勢必嘯集。實際上,嘉靖倭亂中,福建人亦為多。」

    「福建一省,丘陵、山地遍佈,多山少田,民人生活賴於外地供應,廈漳泉三地可謂偏僻之所。其實故明之所以在此地開海禁,正如後來福建巡撫許孚遠所承認的,在於『於通之之中,寓禁之之法。』在遠離內陸、重山相隔的閩南廈漳泉開放民人海外貿易,便可以行之有效地對其他方實施嚴格的海禁了。」

    「故而,兒臣這第三防,就是大防於閩南廈漳泉三地!」

    大防廈漳泉,其實是要斷了鄭氏雄起的老根!

    寧波港,明代以前稱作「明州港」,盛極於宋元時期。入明後,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了避「明」國號諱,改明州府為寧波府。因明州屬下有「定海縣」,取「海定則波寧」之意,仍以原明州府治鄞縣縣治為寧波府治。寧波之名,從此開始。

    登州港,其實就是蓬萊港。蓬萊港古稱登州港,是中國古代北方重要的對外貿易口岸和軍事要塞。唐代時同中國南方的泉州港、揚州港和明州港齊名,並稱中國四大港口,或稱之為「四大通商口岸」。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