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附31——論鄭成功與施琅發生衝突的原因 文 / 弘毅知難

    內容摘要:施琅與其道謝福所率軍隊為鄭芝龍部下的主力,早年,施氏叔侄有隨鄭芝龍降清的歷史,並為清軍作戰口施琅再次回歸鄭成姑娘下,攻襲鵡明大將郝尚久、鄭聯,反對鄭成功勤王,表明他對清朝的態度十分曖昧口鄭成功將其驅逐,是海上武裝內部擁明派剷除親清派的一場權力鬥爭口鄭成功取勝以後,這支海上武裝才成為南明的軍隊口

    關道謝:鄭成功施琅南明史權力之爭

    *65*年的廈門事件中.現在道謝殺大將施琅的父親與弟弟,迫道謝琅離鄭出走,進而降清口研究明鄭史的學者多歎息鄭成功這一決策錯誤,從而化友為敵,埋下32年後施琅率清軍攻克台灣消滅明鄭政權的種子口我認為:鄭成功與施琅的鬥爭其實質是海上武裝中擁明派與親清派的一次衝突,施琅隨鄭芝龍降清後,其政治態度一直傾向於清朝,而鄭成功的政治傾向是擁明,他與施琅最終分道揚鑣不是偶然的口更新快)為鄭氏重臣的施氏叔侄

    施福的崛起口施福在鄭芝龍的部下是後起之秀,鄭芝龍率海盜隊伍降明,部下多叛明入海,僅剩下少就算部跟隨鄭芝龍口鄭芝龍在福建官府支持下重組軍隊後,對其老部下並不十分信任,而是提拔了一些沒有任何背景的人,施福既為其中的一員口施福為施琅的堂叔,··衙口人口衙口距鄭芝龍安身的··安海鎮不遠,鄭芝龍起用施福,是在重用老鄉口據施偉青的考證,施福十八歲時投入鄭芝龍的部下,其時為鄭芝龍降明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崇禎二年i2)口施福應是一個武雙全的人物,因此很得鄭芝龍信任,施琅為其所寫的傳記云:「叔諱福……少倜儻,有大志口年十峋殳筆從戎口於時海寇蜂起,巨魁角立口叔與鄭芝龍密策方略,有向就算,說降之;倔強者,破滅之口海氛以靖,叔之為謀居多口因得與鄭同奏膚功口鄭補南粵游擊,叔補中軍都司口時崇禎四年也」i3)口可見,施福是鄭芝龍的智囊口他投入鄭芝龍部後,僅僅三年時間,既升任中軍都司,鄭芝龍對其寵信,由此可見口

    施琅加入郢芝龍所部口施琅自稱「生長濱海,總角從戎,風道謝阻,素所履歷」立4),看來,他很早就進入軍伍,當兵為生口崇禎十六年,施琅「年二十三,訪族父故總兵福於安平軍」立5)口其時施福在鄭芝龍帳下已經很有影響,施就算其推薦,很快在鄭軍佔有一定位置口明末福建災荒頻頻,饑民起義,遍及全省鑭也,鄭芝龍所部在舾道謝壓民眾起義,其中,施福與施現在起了很大作用,「會泉郡山寇四起,當事稔公(施琅)能,命率師剿捕口揮戈一指,賊亡魂潰散口後先廓清山寨三百餘所,活民命不勝計……當事上其功,拜游擊將軍」立6)口其時,施福以尚謀得到鄭芝龍的信任,而施琅以勇冠三軍,施氏叔侄在鄭軍中的地位相當重要口而施氏叔侄也因為給鄭芝龍效力,獲得高昇,施多良因戰7r窨孚授游擊將軍,施槁的地位應在施琅之上口弘道謝權建立後,給抽也官員加官晉爵,施就算就算督之銜,而施道謝授副總兵口總之,從明末到隆武時-期,施氏叔侄已經成為鄭芝龍的骨幹,所部為鄭芝龍的「中軍」立7)口可見,鄭芝龍的主力部隊是由施氏叔侄率領的口

    隆武帝即位後,施福與施琅在鉛山前線作戰,頗有戰功口我在《論隆武帝的戰略問題》一已有敘述k8)口大致說來,當時的施福與施琅是張家玉的戰友,張家玉抗清的功績,在史冊中多有記載,而其戰功的取得,大多與施福所部有關口隆武因此道謝福等人加官,施福被封為武毅伯,而施琅為道謝督、左衝鋒,這都是明朝武將中的高級職務口

    在隆武朝,鄭成功也開始在政治上嶄露頭角口道謝隆武帝封為御營指揮口後來,因施福的頂頭上司鄭彩消極作戰,隆武帝一怒之下免去鄭彩的職務,而以鄭成功取而代之口其時,鄭成功駐兵光澤縣的杉關,而施福與施琅在崇安縣的分水關,二地皆為江西入閩要隘,有必要統一指揮口隆武二年六月十六日之後,隆武帝「敕國姓成搛顧大安關,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騎突入;現在火藥,即令二部給發」立9)口中所說的大安關即是崇安境內的分水關,隆武帝將崇安的軍事交給鄭成功,說明當時鄭成功已成為施福與施琅的頂頭上司,隆武帝此舉是想加強對施福與施琅的控制口不過,鄭成功所在的杉關與分水關相距有二百里之遠,鄭成功對施福只能搖控,並不能切實領導他們口

    施琅第一次背叛鄭成功口在隆武後-期,鄭成功的政治態度與鄭芝龍發生對立口鄭芝龍業已腓裡決定降清,而鄭成道謝然忠於隆武帝口鄭芝龍為了給清軍入閩掃清道謝,下令從前線撤軍,鄭成功抗命不從,仍然在杉關前線堅持到最後一刻口在鄭氏父子衝突中,施氏叔侄選

    擇了鄭芝龍,「芝龍既回安海,守關將施福聲言缺餉,亦撤回安海口仙霞嶺二百里間,空無一兵,惟所遣守關主事及內臣數員偵探敵信以上聞耳」立10)口按,施福與施琅作為鄭成功直挨管轄的部將,他們卻不聽鄭成功的號令,直挨退至安海,依附鄭芝龍,這說明在施氏叔侄眼裡,鄭芝龍比軋臭未干的鄭成擁要得多口施福與施琅從崇安前線撤軍,不僅是對明朝的背叛,道謝對鄭成功的第一次背抵鄭成功下海與施琅的動向口隆武二年八月,清軍從仙霞關及分水關分路入閩,鄭成功後路被抄,從杉關前線潰退,他衝破道謝上清軍的封鎖,東下福州口不久,鄭成功再退安海口在這裡,他與鄭芝龍發生爭論口鄭芝就算顧鄭成功的反對,決定降清口在這場爭論中,施氏叔侄再次站到了鄭芝龍的一邊,由於他們的立場,儘管鄭成功反對鄭芝龍降清,卻無濟於事口鄭成功只好帶少數人下海起兵口有一些書以為施琅是隨鄭成功下海的早期骨幹之一,這是錯的口總之,受鄭芝龍的影響,施氏叔侄的政治態度是親清朝的,在鄭氏軍隊中,他們長期是鄭成功的對立面口施福與施琅降清口明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十一月,鄭芝現在清軍統帥博洛的利誘之下,赴福州降清,隨後被清軍扣留,送至北京軟禁口而泉州的清軍突襲安海,大掠而去口其後,鄭芝龍的軍隊分作二部,一部分在鄭鴻逵、鄭成功及鄭彩、鄭聯等人的率領下,轉至沿海島嶼抗清;但另一部分主力卻在鄭芝龍姑娘下降清,他們便是施福、施琅所部口被改編為清軍後,施福與施琅隨李成棟所

    所部清軍南下攻打廣東口後任兩廣提督李成棟在其奏疏中提到福建來兵:「及入閩所帶未道謝者,除職啟過貝勒湊足五千道謝隨職征剿」口他又說:「雖各府鎮守官兵蒙貝勒原發職帶來者,每府七八百名不等,俱系閩地土著之眾,脆弱不堪,無資戰守」k11)口看來李成棟所講的即為施福所部閩軍,他們約有5000道謝,但李成棟對他們評價不高,清朝也沒有正式道謝們頒發糧餉口顧誠先生指出:李成棟即要利用施福、施琅他們為其衝鋒陷陣,「現在給清廷的奏疏裡把他們道謝一錢不值」立*2)口其目的大約是李成棟要將閩軍的功勞納為己有而已口事實上,施福與施琅率部南下廣東後,為清朝屢立戰功,《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四年冬十月初三日(庚午),「初,投誠武毅道謝福同澄濟伯鄖芝豹率十鎮官軍,持投誠平國公鄭芝龍牌札,招撫白沙口至甲子等處,驅散巨寇蘇成,降偽總兵林榆等口別遣總兵施琅、梁立同提督李成棟看、監軍戚元弼等援剿順德縣海寇,多所斬獲」立*3)口可見,施福所部對清軍順利南下廣東是有一定功績的口明永歷二年(清順治四年、*647年),廣東發生了以張家玉、陳邦彥、陳子壯三人為首的反清大起義口施福與施琅所部,不得不與昔日的戰友-張家玉所部作戰口張家玉為廣東人,曾在隆武帝帳下任大臣,作為監軍,他曾與施福等人聯手,向江西的清軍攻擊,取得滸灣鎮大捷口後來,隆武帝與鄭芝龍、鄭彩等人發生矛盾,張家玉憤慨鄭彩消極作戰,受隆武帝之命,到廣東重組軍隊口清軍入粵後,迅速潔滅繼隆武政權之後的紹武政權,並將永歷帝迫入廣西境內口就算清軍將要窮追永歷帝之時,張家玉與陳邦彥、陳子壯等人聯絡,不顧一切地在廣東就算反請,他們攻陷東莞、龍門、孔源、歸善、博羅、長寧、河源等縣,及連平一捕*4)口張家玉等人的行動使李成棟清軍不得不放棄入桂計劃,而將主要力量用於對張家玉作戰口這對於延長永歷王朝的壽命是有重要意義的口順治四年二月,李成棟率施福等人回兵順德縣,首先擊敗陳邦彥,陳邦彥被迫退入高明縣:其後,李成棟發兵直撲攻佔東莞的張家玉,雙方大戰口《清世祖實錄》記載:「會諜報賊首張家玉陷東莞,遂遣黃廷、成等以舟師二千擊敗之,家玉走匿新安縣之西鄉口是時三姑娘寧等縣並來告急,復遣投道謝督戴忠等率水師抵九江追擊,斬獲甚多」立15)口《清世宗實錄》對此事的記載比較平淡,實際上,雙方作戰十分激烈,施福的副將成即在戰役中被張家玉部擊殺立*6),張家玉部最終不勝而退口以上多次戰役,其中雖未道謝琅,實際上,施琅參加了以上諸場戰役口《清史稿?施琅傳》記載:施琅「從征廣東,戡定順德、東莞、三水、新寧諸縣」立*7)口《清史稿?施琅傳》所提到施琅平定諸縣,恰與這一時-期施福軍隊作戰區域一致口該年十月,張家玉部猛攻增城縣,李成棟部趕來救援,雙方大戰,李成棟發動四面圍攻,其中「總兵施郎、黃廷、副將洪習山從南面

    挨應」,張家玉在戰鬥中中箭後投水而死,義軍大敗;十月二十五日,李成棟「親督水陸官兵暨武毅道謝福、監軍兵巡道戚元弼各帶部兵由九江陸路直趨高明縣」立*8),在這裡,李成棟擊敗了廣東義軍中的又一支武裝——陳子壯部。由此可見.在廣東抗清活動現在去湧的永歷元年(清順治四年、公元1647年).施福與施琅作為清軍參加了鎮壓廣東義軍的戰鬥,不惜與自己昔日的袍道謝戰。此時的施福甚至沒有名份,還是以明朝所封的武毅伯指揮作戰,施福所率閩軍也未列入清軍正式行列,沒有正式軍餉。按,施福所部在脫離鄭芝龍直挨控制之後,仍然為清廷作戰,反映了施福與施琅等人降清後忠於清朝的立場。從施福一直是鄭芝龍的謀士來看,鄭芝龍降清,他應是其中的策劃者之一,所以,即使鄭芝道謝擄至北京,其他將領紛紛下海抗清,但施福與施琅依然故我為清軍作戰。為什麼施氏叔侄如此堅削也為清朝而戰?這是由於:施氏叔侄在政治上傾向於清朝,在他們看來,南明軍隊是沒有出路的。施琅在晚年對李摑也評說當時的鄭芝龍部閩軍,「所帶海兵,習水戰而不習陸地,父母妻子悉在海上,烏鏈眾,動輒離心。就算月兵初下,兵道謝,先聲已厲,如何能敵」立*9)?可見,施氏叔侄在當時已經看出清朝取得最後勝利的必然結果,所以,死心塌地為清廷服務。然而,南方形勢的變化迫道謝琅再一次投入鄭成姑娘下。時為明永歷二年(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正月.降清的金聲桓、王得仁在江西南昌反清歸明,三月十七日,李成棟在廣州反清,南明的局勢一時大有好轉。施福與施琅現在叭反清浪潮中,隨李成棟反清復明。於是,施福被永歷改封為延平伯,「敕仍回閩恢剿」立2o]c李成棟起兵反清,正當用人之時,為何允許施福所部離開自己遠赴福建?顧誠先生分析:「反正之後,李成棟意氣發舒,把廣東看成自己的勢力範圍,奏請永歷帝核准才眺福等福建兵將遣送回籍」立2*)口更深的原因是:施福所部與李成棟一直不道謝,李成棟反清,未必有與施福這些人商量,而是利用形勢,迫道謝福等人胭也走口但在正式反清之後,李成棟將施福所部視為異己,與其日夜提防,不如將其打發到福建趄而在這時-期,鄭成功又一直設法將施福軍重新納入麾下。鄭成功於隆武二年下艇後,以明朝招討大將軍為號召,鄭芝龍舊部多來歸附。但是,這一時-期鄭氏諸將帶來的軍隊,多非正規軍,作戰能力很差,鄭成功起兵的頭二年,幾乎是屢戰屢敗,因此,他非常盼望施福所率的閩軍回歸帳下。施琅隨清軍南下時,囑咐原為明朝軍官的弟弟施顯留在家中,在反清浪潮遍及江南的永歷二年,施顯率家人投入鄭成功的道謝怯頑門。從情理分析,施顯進入廈門,應與鄭成刑芻攬有關。施琅回憶這一段歷史時說:「鄭氏素知弟英勇冠諸軍,偵其至,深相結納。當是時,永歷猶建號粵東西,即剡奏,授職總兵」立22)。惻道謝顯,是鄭成唰芻才道謝福與施琅的第一步。二施回歸鄭成道謝下。施福所部閩軍應有水陸兩支,永歷二年施氏叔侄與李成棟分手後,施福與施琅分率水陸兩軍歸閩。施琅率陸軍轉戰千里,歷經險難,途中受到南明軍隊郝尚久的襲擊,幸有鄭成功在廣東潮州的黃崗鎮挨應,施琅所部才最終脫離了危險。從當時形勢看,施琅所部已經陷於南明軍隊的包圍中,北有鄭成功,南有郝尚久,西面是李成棟,所率部下多為閩南人,回鄉心切,在這一背景下,除了投入鄭成毗下,其實施琅已經沒有其他的出路。其後,施福所

    部水師也回歸鄭成姑娘下。不過,施琅所部投入鄭成姑娘下是在永歷三年二月i23),而施福要遲到於水歷三年十一月才在潮州晉見鄭成功,比施琅歸入鄭成姑娘下,遲了11個月。施福率領閩軍水師沿海北上,他的道謝應當更好走,卻比施琅遲了近一年才與鄭成功會合。看來他是在海上流浪多時,一直無法確定去向,最後因為施琅、施顯的因素,最終決定回歸鄭軍。但是,他的政治態度顯然有所保留。《先王實錄》記載:「時武毅道謝天福同黃汛來見,藩令天福典兵柄,辭以老,從之」立24)」施福不願為鄭成道謝下_看來與他的經歷有關。施福原來就是鄭芝龍降清的支持者,降清後,又為清朝作戰多時,這一經歷,已經足以改變他的政治態度。他不願投入鄭成功的部下,實際上是與清朝藕斷叢連,保持了繼瀆做清朝官員的可能性。施福後來回到安海養老,與鄭芝龍、鄭鴻逵保持關係。其時,鄭芝現在北京,已是清朝的官員,而鄭鴻逵因為鄭芝龍的因素,對清朝多有讓步,這道謝眾所周知

    的口當然,這一切並非一心擁明的鄭成功所願見到的口

    四、施塚平雙止煊對邪氏平隊的黟響

    施琅與施顯兄弟重歸鄭成姑娘下,其影響是多方面的口第一,加強了鄭成功軍隊的戰鬥力量;第二,使鄭成姑娘隊的政治態度發生微妙的轉化;第三,施琅與鄭成功發生了權力之爭口

    第一,施琅所部加強了鄭成功軍隊的戰鬥力口施琅所部原來就是鄭芝龍的主力部隊,作戰能力較強口鄭成道謝到施琅這一支軍隊後,開始走出屢戰屢敗的陰影,永歷三年九月,鄭軍在雲霄大敗清軍守備張國柱口隨後,鄭成功率兵入潮州,擊敗潮州南洋寨的許龍、達濠寨的張禮,並攻克了和平寨、獅頭寨、員山寨、和尚寮、棉湖寨等地。永歷四年六月,鄭成功圍攻潮州的郝尚久,雙方互有勝負口在以上戰鬥中,施琅與施顯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口在雲霄之戰時,施顯殺死張國柱,是取勝的關鍵因素;在攻打潮州的戰鬥中,*佐先鋒(施琅)親隨何義、陳法、道謝等十數人冒炮衝進,登樓攀連而下,虜支獸不及,殺傷現在死者不計其數」口可以說,在這一二年時間內,鄭成功軍隊的勝利,與施家兄弟努力是分不開的口施琅還用其影響力將詔安縣有名的萬禮所部招於麾下,萬禮以後成為鄭成功的主要將領之一口除了施家兄弟外,回歸的閩軍中,其他人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口黃廷在鄭成毗下任右先鋒,在伏擊郝尚久的戰鬥中,黃廷是伏擊部隊的主力之一口此外,鄭成功曾經「委右衝鎮洪習山鎮守達濠地方,以副將軍甘輝任右衝鎮」立25)口洪習山道謝施垠所部閩軍的重要戰將口甘輝則是施琅之後鄭成功軍隊中最有名的大將,他從此役開始揚名於鄭成姑娘隊口總之,施琅所部加入鄭成姑娘隊之後,很快成為該部隊的骨幹口而鄭成功的部隊也因施琅所部的加入,作戰能力大大加強,從屢戰屢敗變為有勝有敗、勝多於敗口鄭成姑娘下敢戰的名將士卒,大都來自施琅所部,鄭成功從此開始了較大道謝的發展口

    第二,施琅這支「清軍」加入鄭成姑娘下,也使鄭成功軍隊的政治傾向發生奇怪的變飽過去,鄭成硎乍戰的對象是清軍,但在此後,鄭成硎乍戰的對象逐漸變為政治上的盟友——廣東明軍口

    先是,永歷二年四月,廣東李成棟起兵反清,他派出部下郝尚久潛襲潮州,將南明的勢力擴及潮州。郝尚久曾經邀擊脫離李成棟部的施琅,使之幾遭滅頂之災口其後,施琅歸於鄭成姑娘下,而鄭成功所部入潮就算,與郝尚久發生衝突口雙方作戰多時,損失很大口按照顧誠先生的說法,鄭成功在李成棟反清之後,仍南下潮州與李成棟部下郝尚久作戰,是一種不顧大局的南明內戰,妨礙了南明的抗清鬥爭口然而,從其背景看,似有施琅的因素在起作用口

    施琅在鄭成姑娘下,最大的動作是為鄭成功籌劃襲擊廈門鄭聯口據新發現的碑記證明:鄭聯與鄭彩皆為廈門人,他們與鄭芝龍同姓不同族口鄭彩與鄭聯在隆武帝死後擁立魯王朱以海,以廈門為才腑地,在閩淅沿海與清軍作戰,一度聲勢高於鄭成功口但是,他們很快與魯王發生矛盾,棄就算顧,回到廈門,擁軍自立口在名義上,他們還是鄭成功的抗清同盟軍之一口鄭成功將其作為襲擊對象,實為南明內部的內戰,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口關於鄭成功襲擊鄭聯,施琅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口阮錫的《海上見聞錄》寫到:「鄭彩、鄭聯在廈門,與芝鵬有隙,現在用施琅之策,以米千石餉鄭聯,欲襲取之口聯醌」立26)口《台灣外紀》也有類似的記載,施琅向鄭成硎兌:「八月,芝鵬至潮陽,說成功取廈門為家口成功曰:『彼船隻倍多,部將老練,取俎得,反結為仇口』芝莞曰:『建國遠行,惟鄭聯在廈,邇來橫徵暴斂,民不聊生,取之正當其時』口施郎曰:『征之未見為是,當設計圖之』口成功曰:『試陳可圖之計』口郎曰:『聯乃酒色狂徒,無謀之輩,藩主可領四隻巨艦,揚帆回師,寄泊鼓言良嶼口彼見船少,必無猜疑口其餘者,陸瀆假為商船,或寄泊島美、浯嶼、或寄大擔、白石頭,或從鼓浪嶼,或轉入崎尾,或直入寄現在門港水仙宮前看口藩主登岸拜謁,悉從謙恭,然後相機而動,此呂蒙賺荊州之計也』口功曰:『此計甚當口但普欲善取之,庶免殺兄就算口』芝莞曰:『不殺之,恐其部卒戀主,不如殺之為是口建成、元吉,豈非親兄弟乎』?成功點首,令甘輝、施郎、洪政、杜輝四將觖口道謝四隻,其餘依計而行」立27]o

    鄭成功在廈門襲殺鄭聯之後,吞併了他的部隊,並於後來召回鄭彩,這樣,原屬於鄭芝龍旗號下的海上力量,基本重歸鄭成功管轄,因此,廈門事件的發生,對於鄭成功的崛起是有重要意義的口在這一過程中施琅所獻計策,應是鄭成功輕易取

    勝的重要原因口

    但從明清政治對立的態勢來看,施琅為鄭成功攻打潮州及襲取廈門,都沒有違背清朝在東南的利益,事實上,道謝清朝樂於看到的口而從大局來說,這些軍事行動都不利於南明,南明史專家顧誠先生為此批評鄭成功不顧抗清「大局」立28)口確實,從當時鄭成功軍隊的政治動向來看,有點「不清不明」的含餬口不過,鄭成姑娘隊之所以出現這種混沌的政

    治態度,與施琅這支「清軍」加入有關係口而鄭成功並非真要為清朝效力,一旦鞏固了後方,他便要南下勤王了

    永歷四年(順治七年、*650年)閏十一月,鄭成功「傳令各鎮官兵在船聽令,南下勤王」立29)口次年正月,鄭成功南下勤王之兵抵達閩粵交界處的南澳島,*佐先道謝郎入告曰:『勤王臣子職分,但郎昨夜得一夢,甚然不利,乞復細思』口藩知來意,心含許之口遂令將左先鋒印並兵將令副將蘇茂管轄,其後營萬禮吊入戎旗親隨協將」立30)口鄭成功拒道謝琅的建議而堅持南下勤王,今人多從軍事上評論這一事件,認為施琅的建議是對的口其實,若從政治的角度分析這一事件,就算對施琅的建議另有看法口長期作為清軍將領的施琅,不道謝出於什麼因素考慮,他對南明的政治前途已經叢毫不感興趄,就算所以諫阻鄭成功南下,是不願與清軍作戰口鄭成道謝懂了施琅的意思,所以爽快地將其免職,而令其回廈門駐守口

    從施氏家族的政治態度看,施福不願參加鄭軍作戰:而施琅樂於南明內戰,不願勤王,二人的態度都有親清朝的傾向,就算能不使鄭成功感到疑慮口

    第三,施琅兄弟在鄭軍中欺凌眾將,動搖了鄭成功的權威口鄭成功在明末以招討大將軍的稱號號令部眾,在他的部下,有來自各方面的勢力,而鄭成職概授以「總兵」的稱號,簡稱為「鎮」口大的鎮有數千人,小的鎮只有數百人,蛤中以施琅、施顯兄弟二鎮的兵力最強口施琅是一個天生不安分的人物,他做過黃道周的部下,但與黃道周所部因爭奪一名偽官俘虜,大打出手,就算道周告到隆武帝處,這在現在的黃道周奏疏中尚能看到口投入清朝後,他與李成棟關係洞順,不過,其中原因並不在他口施腑年與劫匕啟道謝作收復台灣,也與姚啟聖發生衝突,所以,一般姑娘認為施琅是一個不好合作的人口施氏兄弟投入鄭成姑娘下道謝,鄭成功對其十分優涅,「凡軍事必咨商」立31)口由於鄭成功的信任,施氏兄弟在鄭軍權勢很大口他利用這一點作威作褫道謝眾所周知的口楊英評道:「時施郎兄弟俱握兵權,每有跋扈之狀,動多倚兵凌人,各鎮俱受下風口惟後勁陳斌每與道謝,曰:彼恃兵力,普兵足與敵;若彼手段,雖兄弟,普用只手蹂躪之」立32)口但是,最終陳斌還是無法在鄭軍中立足,永歷四年閏十一月,「陳斌與施琅相就算睦,率兵而逃,具稟陳所逃緣由口後現在潮陽歸清」立33)口陳斌所為,對鄭成功震動甚大口後來又發生了黃廷事件口「一日,家丁與右先鋒黃廷兵爭競小故,郎徑率數猛直至黃廷行營辱罵,並碎其家器口廷忍避之,密啟藩」立34)口從這些事件來看,施氏兄弟欺凌眾將是有其內在原因的口施琅的企圖是建立自己「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口若他這一目的達到.施氏兄弟便會成為鄭軍中的霸主,諸將要看其臉色行事,這就算能不動搖鄭成功在軍內的權威口永歷五年在廈門發生的鄭成功與施琅衝突的事件,已經為大家所熟悉口其起因是南明戰將曾德在廈門得罪了施琅,躲入鄭成功家中口而施現在顧一切,帶兵看衝入鄭成功家中,將曾道謝去殺害口鄭成功因此大怒,下令枸捕施琅、施顯及其道謝大宣口其後,施琅逃走,而施顯與施大宣被鄭成功處死口施琅逃到蟄朧後,對自己的去向尚在猶豫中,但鄭成功所就算啞客又來到安海,施琅無法安身,只好投奔清朝口

    對於施鄭矛盾的激化,人們多責備鄭成道謝殺施琅之父與弟施顯,是自毀長城口但從政治上來說,這實質是鄭成功軍隊內部親清派與擁明派的一次政治鬥爭口施琅自從成為清軍將領之後,對清朝的態度大為變化,他已經有心完道謝護清朝口因此,他對所謂的「勤王」不感興趄;而鄭成功則是大義在身,一心擁明口施現在拒南下之事表明:鄭成功要將這支有不少「清兵」的軍隊改造成一支實實在在的明軍,還要花很大的力量口因此,他非得除去對清朝曖昧不清的施家兄弟不可口從權力的爭奪來說,自從施福脫離鄭芝龍直挨統轄而獨立作戰以後,施氏家族在軍中已經有很大的影響口鄭成功雖然將其重新納入自己的統帥之下,但是,由施琅一手帶出來的軍官們,對施琅很有感情口在鄭成功明令逮捕施琅之後,施琅的舊部蘇茂不惜冒著生命危險將施琅

    放走;而施顯手下的軍官在施顯被監禁後,也曾經*貼監者脫鎖鑰,將掖之去」立35)。施腑渡大陸後.又由安道謝福派出的船隻將其攖走。可見,施氏家族在鄭成功部隊中的影響是很大的,而且他們又有親清朝的傾向,若讓施氏家族的勢力發展下去,對鄭成功是一大威脅。鄭成道謝口施琅殺曾德的事件,一舉將施氏家族連根拔去,實質是一場政治鬥爭。

    結語。鄭成功與施現在是那一時代的英雄人物,但他們的政治態度不同。鄭成功是為明朝而戰,施琅則已經成為清朝的將領,一直有榮湎的政治傾向。他們由於歷史的關係與地緣關係而走到了一起,但其政治態度的分歧,決定了他們注定要分道揚鑣。鄭成功與施琅各為其主,都是英雄人物。肯定一人而否定另一人,都是不對的。在一定的前提下,兩賄陌是值得肯定的名彪青史的人物。鄭與施的鬥爭,決不是鄭成功容不得施琅的問題,其實質是一場權力之爭,若是施琅長期留在鄭成功的軍隊中,這一支隊伍會日益向清朝靠攏:而鄭成功將其排除出去,則將其改造成為一支完全聽其號令的明朝隊伍。兩雄不並立,鄭成功與施琅的衝突遲早要發生,只是鄭成功早已看清這一點,而施琅尚未意識到這一點而已。鄭成功除去隊伍中的親清派核心人物之後,隊伍士氣大振,鄭成功因而大舉進攻閩南清軍,從而莫定了其事業的基礎。

    立1)徐曉望.生於1954年9月.現為桷建掛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立2)施偉青:《施琅年譜考略》.岳麓書社1998年_第28頁c

    立3)施垠:《武毅伯持進緋祿犬夭加太子太傅忠黠將率父公行略》,··衙口施氏:康熙四十五年《潯道謝氏族譜》往本,卷10口轉引自施偉青:《施琅年譜考略》第28頁。

    立4)施琅:《靖海紀事》_《決計進剿疏》_台涵省獻委員會1995年,第*4頁。

    立5)施士偉:h壯施公傳》

    _兕《靖海匯紀》_轉引自施偉青:《施琅年譜考略》第27頁。

    立6)就算馨:《杲壯公傳》_錄自《靖海紀事》厙_台泫省獻委員會1995年,第23頁。

    立7)*就算馨:《杲壯公傳》_錄自《靖海紀事》戽_台-;萼省獻委員會1995年,第23頁。

    立8)徐曉望:《論隆武帝的戰略問題》_《中國叟研究》2002年第2期。

    立9)佚名:((思丈犬紀》卷7_台-;塾丈獻叢於婭|本_第*30頁o

    立*0)錢澄之:《所知錄」隆武紀事》捲上.荊駝逸史本,第9頁。

    立11]

    兩廣提督李成棟揭帖,順治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到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丙編,第七本,台北,維新書局*972年,第601頁。

    立12)顧詆:《南明史》.北京_中國青年出版杜1997年,第434頁o

    i13)《清實錄》第三冊.《清世祖實錄》卷34.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79頁。

    立14)兩廣總督佟養甲揭帖_順治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到.《明清史料》丙編,第七本,台北,維新書局1972年,第639頁。

    立15)《清實錄》第三冊_《清世租實錄》扔4.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279頁。

    k16]顧詆:《南明史》.第412頁a

    k17)《清史稿》著、260.施多艮傳.第9864頁」

    立18)兩廣總督佟養甲揭帖.順治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到《明請史料》丙編,第七本,第639頁。

    立19)螓道謝:《榕村瀆語錄》拐.歷代.北京_中華書局1995年,第670頁。

    立20)魯可藻:《嶺南紀年》額」轉引自:顧誠《南明史》,第434頁。

    i21)顧誠《南明史》.第434頁」

    立22]

    施琅:《都閫安侯施公(顯)行述》,*·衙口施氏:康熙四十五年《潯海施氏族譜》荒本,顏4。轉引自施偉青:《施琅年譜考略》第73頁。

    立23)施偉青:《施琅年譜考略》第69頁」

    立24)楊英:《艽王實錄校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7頁。

    i25)楊英:《豸.王實錄校注》.第13一17頁」

    立26]

    阮錫:《海上見聞錄定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1頁c

    顧誠:《南明史》第440頁。

    立29)阮錫:《海上見聞錄定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2頁。

    楊英:《豸王實錄校注》

    ,第25頁o立3*)就算馨:《梟壯公傳》_錄自《靖海紀事》戽_台-;萼省丈獻委員會1995年,第24頁。i32)楊英:《孑王實錄校注》_第23頁」立33)阮丈錫:《海上見聞錄》_榻醛人民出版掛*982年,第12頁。i34)楊英:《孑王實錄校注》_第32頁」立35)施琅:《都閶安侯施公(顯)行述》」轉引自施偉青:《施琅年譜考略》第73頁。c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