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夢穿康熙換乾坤

正文 第二百零二章 ——入閩戰功考 文 / 弘毅知難

    圖海一句關於清軍入閩所謂大戰「大抵都是定親王誇大其詞、以圖軍功的謊報」的定論,直擊多年以來清軍業已形成的「天下獨尊」的習慣認識,怎麼能讓在場的各位滿洲大臣一時間就輕易信服?

    但圖海卻好似心中篤定,見到吳拜被自己氣得晃晃悠悠,急忙十分熱情地上前攙扶,卻被老吳拜十分乾脆利落的抖落袍袖,不再理睬。

    「吳老大人切勿動怒,晚輩說的卻是實情。當年皇上尚在沖齡,朝政也被睿親王多爾袞把持。今日也是到了大白真相的時候了。至於之後如何,是順其自然還是撥亂反正,自有主子聖裁,我等做奴才的,卻是需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是?」圖海就乾脆站在吳拜的身邊,好言好語勸解起來。話雖然衝著吳拜,道理卻是說給所有人聽的。

    「嗯,圖海言之有理!朕對當年的許多政務,至今還不是十分明了,今日諸位愛卿就和朕一起聽聽圖海的說辭,也算是拾遺補缺。至於後事如何,朕自然是要和諸位好好商議再做決定的。」

    聞聽說到多爾袞把持朝政,福臨一下子堅定了讓圖海和盤托出的決心。畢竟,博洛所作所為,是不是有多爾袞在背後指示,可能永遠無法從死人嘴裡的到答案了。但,真相卻是要弄清楚的。

    「奴才遵旨。」吳拜無奈之下,只好服從皇帝的意思。眾人也只能忍住到了嘴邊的對圖海的種種詰難。

    「奴才謝過主子!」圖海心中激動,也是用自己往日絕少採用的「奴才」、「主子」的稱謂感謝福臨。

    「說吧。」福臨滿懷期待的看著圖海,准許他暢所欲言。

    「皇上,吳大人剛才提到了八旗入閩歷次戰役,那奴才就逐一分析一二,其結果自然是皇上您來決斷。」

    「好!」

    「庶!奴才通覽朝廷和南明偽政當時之書,梳理之利才得以如此確定。那就先說仙霞嶺之戰吧。」圖海從容淡定。細細道來——

    仙霞嶺是閩浙邊境第一大關,也是從浙江到福建的必經之地,凡往來閩浙暨之京師者。以其路捷而近,莫不爭趨焉。這裡的山道陡峭。只能過一人一馬,自古以來,入閩者多苦浦城山路。因此,在這裡設關置兵,足以擋住外來雄兵。

    仙霞嶺的地位如此險要,自然成為隆武帝的防禦重點。早在隆武稱帝之際,便派鄭鴻逵率部駐守仙霞嶺。進攻徽州的清軍,曾被打得大敗。此後,鄭鴻逵與隆武帝的戰略發生矛盾,隆武帝要求鄭鴻逵大舉進攻。鄭鴻逵認為:防守尚可,進攻是自尋死路。二人的矛盾最終不可調和,隆武二年三月二十五日,鄭鴻逵因隆武帝不肯採納其意見,棄軍而走。剃髮為僧,所謂「關門守禦俱馳,而有輸款清朝者矣」。造成隆武二年(順治三年)三、四月間,仙霞嶺無人把守。

    隆武帝失去鄭鴻逵後,不得已依重鄭芝龍。同時。為了牽制鄭芝龍,隆武帝還派出了官作為監軍,「以鄉紳張調鼎同道臣趙秉樞扼守永定關、謝紹芳同府臣周維新扼守大安關、黃大鵬同台臣鄭為虹扼守仙霞關;務要調和兵民,偵御奸寇,與守關兵將有功同賞、有罪同罰,違者三尺不宥。」六月份,卻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巡關御史鄭為虹叱責平夷標下將官陳俊、鄒太爭奪船隻,芝龍密訴於上。上曰:『干戈寧謐,全藉武和衷。為虹叱責,亦是代卿約束,卿幸勿芥蒂。應以王臣、王事視為一體,等於同舟,尤所殷望』。」六月十六曰,「平夷侯鄭芝龍調曾德回守仙霞關,上從之」。由此可知,迄至六月份,鄭芝龍尚直接管轄仙霞嶺的守軍。

    隆武二年五六月間,鄭芝龍因陳謙一事與隆武帝的矛盾激化,而其個人也於六月中下旬被派到福州去監督本年度的科舉考試。鄭芝龍離開閩北後,防守仙霞嶺的閩軍實力薄弱,《隆武紀略》一書記載:「芝龍僅留兵二千人,分守松關、崇安及政和、松溪、壽寧等處。」上述四縣一關皆位於福建邊境,總共二千人的部隊分守四個縣,實際上根本沒有力量。鄭芝龍退往安海之後,七月份,他進一步將他所能調動的鄭家軍全部撤回沿海,使得仙霞關完全空虛。這顯然是鄭芝龍策應清軍的一個佈置。

    在這一背景下,八月十三日,清軍過仙霞嶺時,仙霞嶺已是「守者無一兵」,「清騎遂從容過嶺」。福建方面記載,清軍八月十三日過仙霞嶺,十七日占浦城縣,前後用了五天時間。由此可知清軍基本是在行進間順利佔領浦城縣,沒有受阻。所謂清軍在仙霞嶺大戰黃鳴駿根本是不可能的。

    「皇上,這一事實證明,圖賴等人所謂大戰仙霞嶺、攻克浦城等等戰功完全是子虛烏有。」圖海詳盡的史料論證,聽得所有人觸目驚心,卻無力反駁。

    「嗯!」福臨信服的點了點頭,示意繼續。

    「我們再來看看分水嶺之戰及後續戰事。」圖海旗開得勝,大受鼓舞,一口氣說了下去。

    分水關是福建與江西邊界的一道大關。位於閩北崇安縣與江西鉛山縣之間。明代的旅路指南記載了從崇安到鉛山的山路:「四十里至大安驛,有望郎回山,其石似婦人手牽子立在山頭,常有雲霧,人常不見。若見,大吉利,對過吉門關但七站陸路,若取小轎,與弟子男子俱仔細,或至五六十里,便走此七站。……此一站俱山路。二十里至分水關巡檢司。在嶺頭。有為閩中首地,回字。過江地界四十里車盤驛,一里至於規嶺,下有子規鋪,五十里至鵝湖驛,鉛山縣管。」由此可見,分水關山路要走數日,也是一道險關。若明軍認真防守,清軍很難突破。

    清軍採取的策略是:分兵略福建,攻分水關。破明唐王將施福,入崇安。斬所置巡撫楊英等,下興化、漳州、泉州。」施福是鄭芝龍家將之一,他的部隊是鄭芝龍所部的中堅。他主要在崇安縣分水關外的鉛山河口鎮駐紮,並在這一帶作戰,以掩護分水關。假若施福一直在鉛山駐守,清軍從分水關入閩,一定要先打敗

    施福所部。然而。隆武二年,陳謙被隆武帝殺害之後,鄭芝龍即離開延平府,「芝龍既回安海。守關將施福聲言缺餉,亦撤回安海。仙霞嶺二百里間,空無一兵,惟所遣守關主事及內臣數員偵探敵信以上聞耳。」

    由此可見,施福已在清軍入閩以前。遵鄭芝龍之命從仙霞關(或是分水關)撤兵。他不可能在分水關與清軍大戰。施福撤兵之後,南明兵部主事唐倜在建寧府城招兵數百人前往鉛山防守。八月十三日,清兵一部打到鉛山,唐倜在此戰歿。

    總之,清軍進入分水關也沒有大戰。僅是在江西的鉛山縣受到唐倜招募的義勇抵抗,而唐倜所部僅數百人,不可能產生較大的作用。因此,清軍從分水關入閩,也沒有大戰,更不可能與施福所部大戰。

    至於清軍佔領建寧府過程,更是不戰而獲。

    建寧府城就是今天的福建建甌,歷史上曾名建州,是閩北重鎮。無論是從仙霞嶺進入福建,還是從分水關進入福建,首先遇到的大城即為建寧府城。因此,自古以來,建寧府城都是入閩軍隊首先要攻佔的要塞。元末明初,紅巾軍入閩,經過四次慘烈的戰鬥才攻佔建寧府城。隆武帝來到閩北後,多數時間住在建寧府城,它因而成為清軍攻襲的重要目標之一。但在隆武二年八月清軍入閩時,建寧府城並無大戰。清廷建寧府第一任知府是程益,他是順治三年以原官投誠而被任用的。程益後來主持編修了《建寧府志》,其中記載:「八月十九日,大清兵破建陽,二十一日至建寧府,本府楊太爺率程三府、高四府、葉二府、李建安、王甌寧出城降清。大清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督軍入城。」可見,清軍於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一日佔領建寧府城,當地明朝官員集體投降,到城外迎接清軍,清軍是不戰而獲建寧府城。

    所謂的延平府城之戰,卻是這個樣子:

    延平府城即為南平,此地距建寧府城僅一百多里,因此,清軍的前鋒占建寧府城之後,略作休息,便直奔南平。據《南平縣志》的王士和傳,士和於七月二十六日被隆武任命為延平知府,八月二十二日,清軍兵臨延平府城下,「時百僚已爭先擁衛去,獨公留守,欲背城借水,而諸軍皆亡。已而登陴力守,士民復逃竄殆盡。」於是,清軍不戰而下延平府,王士和自殺身亡。鄭芝龍在降清時,曾經自吹「復回延平之卒」,可見,守延平之軍逃走,至少有一部分是鄭芝龍的「功勞」。

    關於汀州城之戰:

    八月二十二日,清軍襲占南平,隆武帝在此前的二十一日離開南平,二十四日到順昌,得知清軍襲占南平消息後,拋棄部眾向汀州奔去。「從者止何吾騶、郭維經、朱繼祚、黃鳴駿數人。」他所率福州衛所兵組成的御營,不戰而潰。清軍前鋒隨後追蹤而來。隆武帝在半路遇到汀州派來接他的周之蕃部閩軍,才鬆了一口氣,於八月二十七日抵達汀州。他在這裡停頓一天,於八月二十九日晨出發。但跟蹤而來的清軍已來到城下,他們冒充明軍哄開城門,輕騎突進,殺死前來查詢的周之蕃,擒獲隆武帝、諸王及其家眷。清軍得手後,押著俘虜返回南平。而後從崇安入閩的李成棟所部清軍,為跟蹤隆武帝,從邵武南下,稍遲數日進入汀州城。汀州之戰的情況不過如此而已。

    說到這裡,圖海著重強調道:

    「我朝史料之中,此處如此記載:『明唐王自延平走汀州,復遣巴牙喇纛章京阿濟格尼堪、杜爾德等帥師追擊,克其城,執唐王及其宗室諸王送福州。明將姜正希以二萬人夜襲汀州,已登陴,我軍出御,擊殺過半』。折庫訥,我說的對否?」

    「圖尚書所言無差!」

    學士折庫訥急忙放下手中疾書不斷的毛筆。起身恭敬認同。

    「謝!如此一來,汀州城之戰紀略不同,其關鍵差別在於:當時有沒有二萬明軍夜襲汀州城?如果有這一事。那麼,襲占汀州的清軍不僅俘獲隆武帝及諸王。而且還大敗明軍二萬餘人,是大功一件。但在事實上,所謂『明將姜正希』卻是一個子虛烏有先生。在南明史冊及汀州方志中,根本找不到這一個人的影子!而且,此時的明軍,大部集中於贛州城下與我大兵決戰,不可能在汀州有一支二萬人的隊伍而不使用。所謂姜正希率部二萬人反攻汀州。只是我軍將領為了誇張自己的戰功而編造的謊話!」

    眾人呆若木雞,一語不敢發!

    「再看福州城之攻防!」圖海不為所動,繼續擺出猛料!

    福州是福建省會,位於閩江下游。弘光二年七月,唐王稱帝於此,改元隆武,並將福州改名為天興府。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離福州而至閩北。鄭芝龍被留於此地任留後,主持徵稅及造槍炮之類的工作。隆武二年八月二十二日,清軍佔領南平後,原可順流而下,攻襲福州。不過。因隆武帝向汀州逃去,清軍進攻方向轉向西部,福州因而有了喘息數天的時間。

    鄭芝龍在福州一直待到九月十四日才撤往安海。當時,他降清的秘事尚未被南明小朝廷所知曉,他的手下也尚在福州佈置防務。於是,鄭芝龍列大炮於洪塘,福州城守尚顯鞏固。但鄭芝龍之意不過是搶時間將福州的軍火運往安海,等到他一切安排妥當,也就是他的兵船盡泊南台幾天之後,等到搬運完城中舊日北庫所蓄火藥兵器,一把火將北庫燒了個乾乾淨淨!當時「巨炮震發,勢如山崩。」

    清軍卻是在鄭芝龍撤退後的九月十八日才進入福州城的。清軍進入福州,得到永福縣黃氏大家族的接應。永福縣鄉紳黃煥父子起兵接應清兵,逐縣官,「伐山開道,親至延平。朝貝勒。」由於黃煥父子的引導,「大清兵別由山徑竟達省城,遂克之」。

    「皇上,諸位大人,由此可見,清軍進入福州也是不戰而勝!」圖海一口氣說完餘下的所有原本的大戰始末,禮節性頓了一頓,等著有人反駁。可結果卻是出奇的安靜。既然如此,圖海只有做一個總結性論述了。

    &nbs

    p;「據此,圖海斷言:順治三年我大清兵入閩中,幾乎沒有打大的戰役。各地隆武官員或逃或降,少數自殺。我軍根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這與當年鄭芝龍的裡應外合有絕大關係。不過,大兵既得閩中,諸位將帥便遇到了一個如何報功的問題。假使如實上報入閩情況,各位將領很難得到重大獎賞。為了得到大功,於是在博洛和圖賴的授意之下,各級將校統一口徑,誇張了南明偽政的抵抗,從而使攻佔福建成為大功一件。我朝書中有關八旗大兵苦戰而得閩中的記載,其來源大概在此。」

    還是沒有人說話。

    「正因為要博得大大的軍功,我軍將領要誇張自己的功勞,他們就一定要抹殺鄭芝龍迎降之功。否則,主子知道鄭芝龍撤關兵為大清掃清障礙的真相,給博洛等人的功勞就少了。因此,不論鄭芝龍如何為清軍效力,他已經注定沒有好的封賞,只能是被擄掠北上而已!」

    包括福臨在內,所有人只能默不作聲。

    圖海的論述史料詳盡,分析得當,幾乎難以反駁。應該講,歷史已經被真實地還原。但,福臨卻如何表態?恢復歷史的原本面目?不可!斯人已作古,博洛還是自己的長輩親王!即使不顧死人的面子,現在宇內未靖,公佈了真相就是給大清八旗抹殺戰功,就等於自斷臂膀!一群稍稍安服的前明遺民,更不會錯過這樣一個千古良機!

    充耳不聞?圖海將真相在一群漢臣面前公之於眾,不做表示就不能服眾……

    橫豎一個左右為難!

    看著皇帝沉思不語,一直在納悶圖海真實意圖的弘毅靈機一動,急忙說道:

    「皇阿瑪,圖海大人所言句句屬實的話,可見同安王入閩首功算是坐定了。但為何這許多年,卻不見他有任何自辨?有首功而不貪戀,足可見其忠心事主之志!」

    「嗯!有理!」福臨看到了平穩化解尷尬的曙光。

    「既然如此,皇阿瑪何不依照適才聖裁,請折庫訥在詔書之中在三言兩語明確其平閩之功,不必著重筆墨,卻要情真意切。本來就是讓他同知閩粵兩省了,再提及當年入閩功勞,如此一來,同安王自然之道皇阿瑪已經明白了他當年的不二偉業,心中豈有不感恩戴德之理?兒臣據此推測,大清大行海商之策,他也會更加擁戴了!」

    弘毅盡量揣摩圖海的真實意圖,給出一番建議。

    「貝勒爺真知灼見,奴才叩請皇上對同安王鄭芝龍當年之功加以宣慰!」

    圖海突然軌道,拜求聖恩!

    弘毅恍然大悟!原來圖海不惜得罪一群滿洲武將,卻是為了力挺自己重用同安王的策略!這代價看似好大呀,而且繞了好大一個圈圈!

    不過,也就是這樣,才能讓弘毅明白,圖海真的是做了他自己的心腹之人!

    好吧,圖海,不知道原本的歷史中你是如何,但,在我即將開闢的康熙盛世之中,我,康熙皇帝,會記住你的功勞和用心!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