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7章 真兇現形,西梁紛爭 文 / 剎時紅瘦
金堂玉厥內,這一處稍顯樸實無華的書房。
書案上,幾張人物畫像依次排開,邊上的紅衣男子一手抱在胸前,一手摸著下巴,眼瞼略微咪起,眸光沉晦,似乎是在思考著艱深的疑難,卻忽而眉心一散,唇角凌厲頓緩:「殿下的畫藝又精進了。」
書案一側,立著的一個親兵裝扮的男子下巴往底一掉。
「還以為五郎驚異的是殿下的記憶能力呢,五郎當日不曾目睹那一場驚險,實在是……不想殿下草草幾眼,便將那些陳屍當場之刺客模樣牢記,甚至連逃脫的幾個活口中,也能靠著回憶畫出一人來,我從前雖聽五郎說過殿下有『過目不忘』之能,還以為有誇大的成份在……」
話未說完,便聽門外一聲突兀的噴嚏,兩人轉身,見三皇子捂著鼻子一步邁入門檻:「我就說一路之上,怎麼鼻子發癢,竟是有人在溜鬚拍馬?」一揚衣袖,免了兩人見禮,笑看著孔奚臨:「小五來了?可是姚會一事有了什麼發現?」
原來,三皇子自從聽說姚會「醉死」後,便修書一封,托孔奚臨暗中打探這事,自打歸京,久不見孔奚臨登門,這時見他,自然以為是有了進展。
孔奚臨卻是輕輕一哼:「真不知殿下緣何關注那個一無是處,哪有什麼發現,就是在妓坊裡飲酒過多,縱慾過度,早被美色掏空了身子,據順天府察明,當日是服了過量的五石散,才致猝死,只姚家還顧及這一無是處身後名聲,才找了個醉死的借口。」
據說西魏時,世家貴族素喜服食五石散,多有那些因過量致死之人,後來前明、東明兩朝嚴禁,及到大隆,此行更為世人不恥,便是那些聲色犬馬之紈褲,偶爾服食,也得掩人耳目,張揚出來是要被鄙視的,服食五石散,倒比留連勾欄等一般紈褲之行更屬「下流」,引人側目。
順天府尹陸澤雖是勳貴出身,但為人可稱忠正,與金相黨羽只維持著面子上的交情,他既然定了案,總不會是受人收買行枉法之事。
只不過嘛,又怎知姚會過量服藥是否自身行為?也有可能被人謀害,但連姚家自己都對這個嫡子灰心喪氣,只覺他連被人謀害的資格都沒有,更不論世人會怎麼看待了。
也難怪孔奚臨雖因三皇子所托,在此事上花廢了一些心力,但從一開始就沒想過能察出什麼蹊蹺來,只他這時滿腹憂怨,又重重一哼:「殿下瞞得我好苦,今日若非聽家父之言,還不知道并州之險。」
一邊親兵下巴再是往底一掉──怎麼覺得,書房裡有股匪夷所思的酸味?
三皇子拍了拍孔奚臨的肩頭:「我不是沒見著你嗎?並非有意相瞞。」
「蘇氏五娘果然於殿下有救命之恩?」孔奚臨一挑眉梢,顯然甚是懷疑。
親兵默默轉開目光。
「多虧她那一箭,射殺了此賊。」三皇子伸著指頭,點了點書案上的一張畫像,卻轉頭問親兵:「東昌,讓你察的事如何了?」
這位親兵兼親信薛東昌,正是唯一知道三皇子曾受箭傷的人,但對於為何明明只發一箭,卻能傷了兩人的異事,他當然不會廢心琢磨,這時聽問,當即滿面佩服:「殿下所料果然不錯,屬下今日與朱雀碰了頭,據他辨認,指出其中兩人是四殿下暗培之死士,尤其這一個!」
薛東昌拾起一幅畫像,在手裡揚了幾揚──相比另一個刺客的濃眉鷹目,畫中之人甚是眉清目秀,稱得上是小白臉了。
「也當真是碰巧了,當日饒幸脫身當中,殿下獨獨畫出此人,卻偏是他數日之前現身四皇子府,只四殿下防範及嚴,朱雀不能探得兩人交談。」
朱雀顯然也只是一個代名,是三皇子早就安插在四皇子府的耳目,眼下多少還得些信任,只不過還沒到四皇子行刺殺一謀前,會與之謀商的程度。
不過薛東昌關於碰巧的判斷,引三皇子略一挑眉。
當然絕非湊巧,那日雖然事發危急,可三皇子還是留意到這白面刺客只是「一人之下」的地位,那個險些傷他性命的鷹目,多得白面率眾掩護,才能輕易擺脫侍衛對他發起突襲,後來,又是這白面一聲令下率人奪路而逃。
至於其他幾幅畫像,都是與三皇子交過手的,已盡數陳屍當場。
想來都是鷹目手下,往常還沒有資格出入皇子府,朱雀才對他們全無印象。
但既然認出鷹目與白面,便已足夠。
不過三皇子當然不會天真到做出以此為據,狀告御前,揭穿四皇子為主謀的行動。
他眼下深覺玩味的是:「我這個四弟,當真多疑謹慎,居然連自己岳家都信不過,也果然狠辣,眼瞧著秦相出面犯險,他也不提個醒。」
薛東昌一臉不明所以,孔奚臨卻品出幾分味道來:「殿下以為,此事與秦相無干?」
「當然無干,否則,他也不會輕易出面在聖上面前質疑金相。」三皇子一斜唇角:「秦相之狡詐,比金榕中過無不及,倘若他知道是老四主謀,怎麼會全無顧及,把自己暴露出來?應是他自認為清白無辜無懼謗構,又意識到聖上剷除金黨的決心,才會無所顧忌的出頭。但若非聖上為明察秋毫之君,這回難保不會懷疑秦相借此機會,欲行刺殺之事,嫁禍金榕中。」
四皇子自己隱藏得穩穩妥妥,袖手旁觀秦相冒險,這東床快婿當真孝順。
薛東昌方才恍然大悟:「難怪朱雀多年苦心賣命,至今才得五、六分信任,依然被四皇子排除在核心親信之外。」
「這樣,也就夠了,若他當真得了老四的全心信任,我倒得懷疑朱雀所言可信程度。」三皇子輕笑。
薛東昌抹了一把冷汗,這還真是,論到多疑,三殿下也是不惶多讓。
「殿下意欲如何?」孔奚臨卻問:「眼下,四皇子顯然已經將您當作了眼中釘。」
「眼中釘倒不至於,絆腳石更準確一些。」三皇子搖了搖頭:「只他這回計劃落空,必然也會更加謹慎,不會再輕易出手,再說留著他,作用倒比清除了要強,這次的事情,就當吃個啞巴虧罷。」
「殿下所見甚是。」孔奚臨極為贊同。
「不過金榕中遇刺一事也是疑點重重,並且眼看大禍臨頭,他就甘心束手就擒?」三皇子又再蹙眉,他始終感覺,旖景是有意使金榕中脫嫌,不至牽涉到刺殺皇子一案當中,但她這樣做有何目的?
真是難以理解。
孔奚臨卻又問道:「殿下與蘇氏五娘之事,可有何進展?」
「小五,她眼下已是廣平郡主,這就是進展。」三皇子先示意了薛東昌離開──他雖視薛東昌為親信,但有的事情,能少一個人知道,還是不要大意地好:「皇后已經起意替我爭取了。」
孔奚臨嗤之以鼻:「那時皇后也為殿下爭取過蘇氏大娘,結果呢,人家還不是成了福王妃。」
這話讓三皇子心裡大是添堵,重重一哼:「你就知道潑我冷水,有皇后爭取總比沒有強吧?」話雖如此,三皇子終究還是覺得興致索然下來,皇后說得沒錯,關健還是得爭取旖景的意願,但唯有在旖景面前,他竟然屢屢碰壁,便是經過并州之行諸多接觸,又同歷生死之險,那丫頭待他依然是禮節周道,卻疏遠敷衍,讓人恨得咬牙。
一時不想再提,遂又說起另一件事來:「待今年萬聖節後,我應當會出使一趟西梁。」
孔奚臨纖長的眼角一斜:「在這關頭?」
「無可奈何之事,也是聖上的意思。」三皇子蹙眉,這才說了仔細。
不比東明,大隆高祖與太宗二帝對萬聖節皆沒有鋪張慶祝,聖誕當日,不過是接受百官朝賀,在宮內行宴而已,當今聖上自然秉承祖訓,登基以來,並未大慶誕辰,可今年卻是天子四十正生,又有以西梁為首之小國君主紛紛送上國書,懇請大隆帝君四十大慶之際,能允各國遣使來朝恭賀,眼下不比建國之初戰亂頻繁,已經歷了二十餘年的太平盛世,又逢天子正生,各國國君又這般虔誠,滿臣文武爭相附議,聖上自然會體恤臣民與友邦的盛情,此年臘月萬聖節,大行慶典難免。
當三皇子奉諭前往并州不久,西梁王的信函便抵錦陽,除了恭賀萬聖一事,也提說了另一件──西梁太子竟然在秋狩中,被猛獸所傷,不治身亡。
與中原泱泱大國君主一統不同,西梁是由三盟聯合執政之國。
長久以來,西南楚州銅嶺關外,分散著十餘小國部盟,本是各自為營,發展至後,以烏梁、金鐘、雲邊最具規模,世人常以西南三國代稱。但東明時候,北原人狼子野心,不僅屢屢侵犯中原,更將疆域往西擴展,逐漸威脅到西南三國。
各自為營,已不具備抵抗北原之力。
存亡旦夕,烏梁國君率先發起「自強自保」之治,先是收服了不少周邊散落部盟,擴大國土,進一步增強國力,漸成西南三國之首,又召集三國聯議,與金鐘、雲邊國君達成同盟,建立西梁政權。
西梁建立之後,雖以烏梁宛氏為王室,但一**政卻由三姓決策,建立了一個特殊機構,稱三盟政會,由烏梁宛氏、金鐘胡氏、雲邊慶氏組成。
當今西梁王正是三皇子之外祖父。
西梁王有兩子一女,女兒來了大隆和親,長子被立太子,不想卻在秋狩時喪命。
還有一子,卻並非王后親生,這時年不及冠,身體也甚是孱弱。
西梁王已近殘年,又因喪子之痛,一病不起。
故而寄書大隆天子,想見見女兒留下的血脈,也就是三皇子。
這當然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其實,西梁太子因意外薨歿後,西梁王屢屢提議立幼子為儲,卻被三盟政會以並非王室嫡系否決。
已故太子原有兩子,不幸夭折,唯有一女,尚且十三,待字閨中。
西梁素有傳統,王爵之位只以嫡出血脈為繼。
若無嫡子,也可接受嫡女之夫或者兒子承襲,稱為「嫡女夫繼」或「嫡女子繼」,這與中原女嫁從夫,與娘家無涉的禮法頗有出入。
西梁王嫡出血脈唯一子一女,眼下皆亡,女婿是大隆天子,當然不能去西梁繼承王位,三皇子同樣有繼位資格,但他是堂堂大隆皇子,莫說聖上不願讓他去「蠻夷小國」為君,便是西梁國內的三盟政會,也不可能通過。
除此之外,已故太子之女未來夫婿也能名正言順繼承王位。
這便是三盟政會否決西梁王讓庶子繼位的根本原因,胡氏與慶氏打的無非是讓自家子侄婚配宛氏,名正言順地讓王室易姓的盤算,而當年三國同盟,也的確有這麼一條協議,假若宛氏嫡系無嗣,可擇胡、慶兩姓嫡系為王,便是實行嫡女夫繼,也當在胡、慶兩姓擇選婚配。
可當今西梁王素以「鐵腕」治政,多年以來,不斷打壓三盟政會,已大見成效,當然難以接受「嫡女夫繼」,使王室易姓。
但兩姓勢力雖大不如前,也還沒有徹底根絕,再說兩姓堅持的又是祖制,名正言順,西梁王欲逆制行事也不容易,要「和平」解決此事還得爭取外援。
大隆帝國的態度就顯得尤其重要,而聖上讓三皇子出使西梁,無疑是暗示──他會支持岳父西梁王。
這對「蠻夷小國」的貴族來說,必然是沉重的打擊,他們在西梁已是處境堪虞,更何況再加上泱泱大國之君的阻力。
三皇子到底是西梁公主之子,血脈一半歸屬宛氏,自然不會置外祖父不顧,因此這一趟,他是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