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妖清

正文 第219章 最後吶喊(下) 文 / 獨孤冷者

    baidu_clb_fillslot("892774");

    「與華作戰,沙俄必敗!」阿列克謝耶夫的最後吶喊,被各國媒體作為頭條不斷刊登在了各國的報紙上,隨即更是引發了全世界對這場華俄戰爭的議論紛紛。阿列克謝耶夫的最後吶喊,一時間成為了全世界最為熱議的一個話題。不少以此為主題的藝術品和文學作品更是接踵而至。比如,當時代的法國雕刻藝術家奧古斯特·羅丹,就以此為素材直接創作了流傳後世的名雕——《上將的最後吶喊》,而世界著名的法國畫家保羅·高更也以此為素材創作了世界名畫《最後的吶喊》。

    阿列克謝耶夫的最後吶喊,更是極大地鼓舞了大華國民戰勝沙俄帝國的信心,使得原本曾一度陷入僵局的東北大移民計劃得以按照原定計劃實施。移民計劃提出之初,不論是新併入大華的山東還是南方諸省,百姓們大抵因為懼怕戰爭而不願移民東北,哪怕是在**這位皇帝極力倡導並開出了豐厚的移民條件之後。

    但自從阿列克謝耶夫在被槍殺時高喊出沙俄必敗的吶喊之後,國內的百姓們便也不再忌諱沙俄,紛紛響應皇帝的號召,開始舉家遷往東北。一股移民熱潮,被華麗地掀起。

    山東省自併入大華之後,土改政策便是開始在山東境內全面推行。在山東省內土改政策大規模推行的同時,為了吸引更多的山東百姓遷往東北以一定程度上解決山東境內可耕土地不足的問題,大華帝國給山東百姓開出了相比於南方諸省更為豐厚的移民條件,盡可能地讓山東百姓舉家遷往東北。

    按照移民政策,大華將會給每一個符合條件的移民者發放10華幣的移民補貼,並承諾了東北境內十畝面積的可耕土地。而為了吸引更多的山東百姓移民東北,大華發放給每一位山東移民百姓的移民補貼由標準的10華幣提升到了20華幣,承諾的可耕土地的面積更是提升到了每人12畝。隨著白銀的貶值,以及南方經濟的快速發展,以黃金作為本位金的華幣與大清平庫銀之間的兌率已經由華武元年的1:1下滑到了1:1.1。也就是說,一元華幣目前等值於1.1兩白銀。發放給山東移民者的20華幣,面額等值於22兩白銀。以當時代一個中農家庭一年不到50兩的總收入折算,作為移民補貼的20元華幣對每一個山東農民而言都是一筆大錢。網畢竟,如果一個農民家庭持有三口符合移民條件的成年人的話,大華帝國政府發放給每一個山東家庭的移民補貼便是高達60華幣,面額等值於66兩白銀,這已經大大地超過了一個中農家庭一整年的收入。

    在待遇優厚的移民政策下,在人口和土地矛盾已被相對激化的山東境內,大量的百姓開始在大華政府的統一安排下,開始舉家遷往東北。另外,受豐厚的移民政策的影響,大清治下的河南、山西甚至是直隸省內生活相對艱苦的貧民開始以一種流民的方式流入山東境內,隨即也加入到了移民東北的隊伍之中。

    相比於山東省和大清治下的其他省那龐大的移民隊伍,大華治下的南方諸省響應移民號召的百姓卻是並不多。在大華一系列惠國惠民的農業政策下,南方的農業已經得到極好地發展,已經被分到土地的南方農民已經開始享受著吃得飽穿得暖的幸福生活,一些勤懇且懂得經營的農民家庭甚至已經過上了糧食滿倉、錢銀滿箱的小康生活。對南方的中國百姓而言,每人10華幣和10畝土地的移民補貼並不具有足夠的吸引力。當然,大量的南方商人大抵還是看到了開發東北那巨大商機,他們緊跟著大華皇家商團的腳步,並將大量資金投向了東北。同樣的,不少南方家庭也把移民東北當成了發家致富的捷徑,並加入了移民熱潮之中。

    作為在東北投資最大的商人,**命令一直都在持續壯大的皇家產業不斷將分廠開設在東北境內。在**的政令下,一大批有著國有企業性質的重工業工廠不斷在東北境內聳立而起。大華皇家能源總公司,將紅得發光的眼睛瞄向了東北境內那富饒的魔晶礦和魔核;大華礦業總公司瞄向著東北境內那儲量驚人的各種礦藏;大華鋼鐵總公司直勾勾地盯緊著東北的鐵礦資源和隨後兩年必將蓬勃發展起來的鋼材市場;鑒於東北大建設的需求,大華皇家水泥公司的管事們制定了一次性在東北境內開設十個水泥分廠的擴建計劃;大華造船廠提出了一個在旅順港開設船廠分廠的計劃;大華運輸總公司擴展了數條山東沿海往返遼東大連灣的海運航線,成為了跨越渤海灣的海上橋樑……

    出於對俄戰爭的需要,**直接撥款五千餘萬投入到了東北的道路建設之中,並建起了一支工人總人數高達十萬、持有大量工程車的建設兵團。這支由築路工人組成的建設兵團,將會在東北境內不斷搭橋築路,以最快的速度鋪設起貫穿東北的軍用交通網。**原本是想按照沙俄帝國誘使李鴻章簽訂《中俄密約》之後提出的東清鐵路規劃為藍本,建起一條以哈爾濱為中心、西至滿洲裡、東連雙子城、南至大連的丁字型鐵路,但這條有希望成為東北大動脈的鐵路全長長達2400公里,不僅耗資巨達近三億華幣,而且建造週期長,沒有個三五年根本沒法完工通車。對俄戰爭,根本指望不上這條鐵路。

    **,只得將希望寄托於運輸能力遜於鐵路但建設週期短的公路交通。因時間緊迫,再加上東北地區水泥緊缺,趕建質量好、承重大的國道公路根本不現實,故而以最快速度建立起一條條寬闊但有待進一步精加工的、以泥土碎石作為主要築路材料的軍用公路便成為了建設兵團的首要建設任務。對於隨時可能再度爆發的華俄戰爭,這一條條相對粗糙的軍用公路將會直接成為華軍的生命線。東北地區陸地交通的運輸能力,將會直接影響著整個戰局!

    鑒於z1型裝甲車在東北戰場表現突出,大華軍部通過了擴建裝甲部隊的提案,計劃通過追加陸軍軍費,將第一軍裝甲旅直接擴編為下轄六個裝甲團、持有450輛z1型裝甲車的裝甲師,同時將會在其他幾個軍陸續建立起一支可**作戰的裝甲部隊。按照擴軍計劃,除了身處南美的第二軍(軍長楊勇),原本下轄六個步兵旅的華軍第三軍和第四軍都將會擴編一個滿編製的裝甲旅,裝甲旅將取消機械步兵團編製,將直接下轄三個裝甲團,共計持有裝甲車225輛。另外,後期準備投放到對俄戰爭的三個步兵師也將會加大機械化程度,並擴編一個具有一定攻堅能力的裝甲團。

    至於在戰場上表現尚可但故障率奇高的t1型坦克,**則是打算讓這種時代早產兒再回爐深造一段時間,暫時不考慮擴編坦克部隊。畢竟,在缺乏鐵路交通的情況下,最大行程距離僅有不到200公里的t1型坦克是沒有辦法被完好地運送到對俄戰爭前線的。**也曾考慮過用重卡車運送坦克,但在東北現有路況,甚至是首期道路建設目標完成之後,東北道路的載重依舊會很是受限,用本身載重十幾噸的重型卡車運輸二十多噸的坦克根本就不太可行。除非沙俄能夠留給**足夠多的時間,讓他先把東北地區的國道網絡鋪設起來,否則,坦克這一陸戰霸主,是不太可能出現在華俄戰場上了。

    數以百萬計的百姓遷往東北境內,開墾著遼闊而肥沃的東北大平原,並在帝國農業部的扶植和指導下耕耘著東北的黑土地;大東北轟轟烈烈的大建設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商人們不斷奔走,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工廠、商店和一幢幢居民閣樓有如雨後春筍不斷聳立而起;建設兵團已經兵分數路開進了東北境內,以大城市據點不斷將一條條道路幹線拓寬並延伸;更多的軍隊開進了東北並扼守在邊境線上,帝**部針對對俄戰爭的軍隊擴建計劃也在有條不紊地實施著。

    整個大華帝國都在為即將到來的第二輪與俄交鋒準備著,整個東北在迅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大變化。

    不過,原本叫囂厲害的沙俄帝國,卻是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官僚風格——尼古拉二世口中的50萬大軍遲遲未見蹤影,而那支計劃航行三萬多公里跨海而來的東征艦隊也遲遲未見集結。

    更奇怪的是,沙俄,似乎忘記了自己正在遠東戰場與大華帝國進行著戰爭的事情,沙俄帝都聖彼得堡甚至對整個東線戰場上被俘的數萬俄軍以及在濱海省和阿穆爾省被華軍監控下的沙俄平民直接不聞不問。被俘的士兵和被華軍控制的平民,沙俄國內不管不顧也就罷了,他們竟然對被俘的阿穆爾省省長格裡布斯基、俄軍中將扎斯利奇以及俄軍中將斯捷謝利這三位昔日的遠東巨頭也不予理睬。沙俄帝國的反應,就好像直接把赤塔、尼布楚防線以東包括沙俄國民在內的一切都拋棄不要。

    沙俄帝國,甚至沒有做出任何聲明,沙俄國內對整個遠東直接絕口不提。

    沙俄的反應,讓**尤為清楚地意識到,整個沙俄帝國正在醞釀一場風暴,一場巨大的風暴。現在越是平靜,而且這平靜持續得越久,沙俄帝國的報復就越來的愈加兇猛愈加強烈。可以預計的是,不知何時會再度爆發的兩國大戰,戰況將會極其慘烈!

    這場華俄戰爭,將會如之前所預言的那般,不死不休!

    i1153

    baidu_clb_fillslot("957512");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