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假使重生八十年代

正文 第八十二章 名家李惟定 文 / 霍當天

    剛北上京城,累死累活地跑了兩天,沒歇,就又馬不停蹄地南下滬市,舟車勞頓的,把張紹平累得夠嗆。

    說起上海,故事太多了,道也道不盡,比如《上海灘》、《大俠霍元甲》,說的全是發生在民國時上海灘的故事。而經廣東台和張紹平不遺餘力地為《大俠霍元甲》宣傳吹捧,再加上一經播出即萬人空巷的恐怖收視潮,上海電視台終於也忍不住了,從廣東台手上獲得播放權,然後打著上海人看上海故事的噱頭,正在創造著收視奇跡。

    對此情況,張紹平已經很淡定了。北上的時候,《大俠霍元甲》刮起的收視龍捲風還沒吹到北國,但當他南下滬市的時候,情況已生變,因為各地方台的播放,《大俠霍元甲》很快為人所知,成為眾人見面時所熱談的話題。

    《大俠霍元甲》已在內地掀起一股誓不可擋的武打片風暴。黃元紳儒雅的書卷氣,憂鬱的眼神,整個人儼然就是憂國憂民的大俠形象;梁曉龍穿著黑色學生服,梳著整齊頭髮的陳真造型,成為許多人模仿的形象;米雪塑造的性格開朗、有主見又會打的趙倩男,使她成為風靡一時的大眾情人;而魏秋華飾演的櫻子更是搶了不少風頭,甚至觀眾對她的喜愛還蓋過了「趙倩男」。

    「看歸看,但千萬別太多人擠在一起看啊!」張紹平下榻後,聽到賓館的服務員熱論著《霍元甲》的劇情,心裡不免祈禱著。誰叫上海人有前科來著,當年《蝦球傳》熱播時,許多觀眾擠在一個小木樓上觀看,竟發生了塌屋死傷14人的慘劇。這由不得人不擔心啊。

    打前站的工作人員,為全家樂快餐店挑的地方,主要在徐家匯、南京路和淮海路。張紹平特意到這兩條路走了一圈,最終圈定南京路。原因也很簡單,人流是一方面,百貨公司集中在此是另一方面。

    南京路向來有中華第一街的讚譽,極為繁華。全家樂所在地址是南京東路676號,恰好位於十字交叉路口,對面是綢緞商店、第十百貨商店,斜對角是東亞飯店、服裝商店、第一食品商店。

    挑好了地點,其它的簽約之類的全是旁枝末節,自會有滬市的幹部跟進,即日就能簽好合同。

    到東亞飯店吃了午飯,張紹平也不忙著去拜訪李天伈,而是認真地逛起滬市。

    滬市的公交不同於京城,除了無軌電車不少外,更多的還是被當地人稱之為「巨龍車」的鏈接公交車,據不完全統計,滬市此時的「巨龍車」已突破3000輛,很駭人的一個數字。至於風行全國的黃海汽車,暫時還沒登上歷史舞台。

    南京東路夠繁華了吧,可張紹平蹲在這近個把鐘頭,來來往往的近七成是公交車。這就造成現時的馬路,兩側的人行道特寬,中間的機動車道極窄。但就算如此,人行道的人流依然是密密麻麻,擁擠得不行。滬市的幹部誇張地說,還好現在是寒冬,如果是盛夏的話,走路都要排隊。

    張紹平特意到第十百貨商場和服裝商店看了下,發現自家的漢唐風行服裝單獨掛在精品區叫賣。問了下店員,價格幾何,買的人多不多,好不好賣。

    此時商場商店的店員都是牛氣哄哄的,服務態度差得不行,他們對張紹平的詢問愛理不理的,直到滬市的幹部板著臉說,張紹平是香港同胞,大老闆來的,店員的態度才好了許多。

    一女的道:「買的人不多,但賣得還行。」

    張紹平就納悶了,買的人不多,怎麼賣得還行呢?對於他的疑問,店員解釋道:「買的人幾乎都是來華工作的外國人,一買就是兩三套。300塊人民幣的售價太高了,國人很少買得起。」

    這價格確實是少部分人才有能力承擔。

    漢唐風行服裝分兩類,男裝叫士紳,女裝稱仕女,但兩類又細分三個檔次:白鑽、白金、白銀。白鑽主要是純手工製作,由漢唐公司頂尖的設計師為客戶量身裁剪,最好的裁縫加最好的布料,現在香港的豪門名流幾乎全是白鑽一類,一套衣服少說也要7、8萬港元起跳。白金面向高收入階層,最好的布料機制,但款式不是獨一無二的,8000港元以上。而白銀的主客是白領階層,1000港元起跳。

    漢唐風行服裝之所以強勢,一投入就所向披靡,主要是因為張紹平的介入,帶來了後世的許多創新設計理念,風尚和審美觀領先了這個時代足足二三十年。但優勢是暫時的,別人終究會取經,學會這一套,比如「金利來」已經開始有樣學樣,照著《時尚》雜誌製作了不少衣服。

    所以,聽到店員的話後,張紹平心裡已萌生想法,打算專為大陸的客戶開闢一個新檔次的衣服:白銅品牌。100-200塊人民幣,這個價碼估計可以吸引到一些先富的國人,但到底可不可行,張紹平心裡也沒底。

    不過,很快的,張紹平這個「白銅牌」的想法就胎死腹中了。在柳林路服裝市場和華亭路服裝市場,張紹平見到了許許多多掛著漢唐風行服裝名頭的水貨,什麼鑽石牌、白鑽牌、黃金牌、白銅牌、藍鑽牌、黃銅牌,雜七雜八的一大堆,看得他眼花繚亂,直感歎國人的「山寨」意識實在有夠強的。

    這些衣服最貴的也不超過50塊人民幣,便宜的甚至10塊錢上下,已經完全壟斷大陸的中低檔市場。打官司、告這些製衣廠侵權之類的,張紹平想都不敢想,因為大陸人現在根本沒這個意識,告也告不了。惟一讓張紹平有點安慰的是,擺在服裝市場裡頭的《時尚》雜誌不是盜版的。

    接下來,張紹平到過第一百貨商場、華聯商廈,經過江寧大樓,去過三角地菜場。在北京東路外灘42路、48路公交車終點站看到長長的侯車隊伍,人們裡三層、外三層地穿著厚厚的棉襖、棉衣、棉帽、棉褲、棉鞋、棉手套。大冷天的,人們瑟瑟發抖,但人人都自覺地排著隊。張紹平不免感歎,誰說中國人就沒素質的,只不過因為環境的改變,許多人的心也隨著改變罷了。

    到了傍晚的時候,戶外多了許多「街頭廚房」,阿媽阿婆、大姑娘小媳婦的全在寒風凜冽中,在街邊整起吃的來。

    看到張紹平探詢的目光,隨行的幹部解釋說:「上海很多家庭住房很小,二十幾平方米的房,住了六七口人,太擠了,只能在大街邊架個爐子整飯菜。」

    滬市有兩大在全國都少見的「特色」,一是街頭廚房,二是書刊借閱攤。書刊借閱攤,就是報亭的雛形,一般是在街邊的兩棵樹間,用繩索拉幾條線,然後把書刊報紙之類的攤開掛在線上。相當於移動型的圖書館,借閱是要給錢的,一兩分錢看一次。這種書刊借閱攤在南京也比較盛行,但因為天氣的關係,張紹平在滬市兜了一下午,都沒看到這一盛況。

    說起滬市,隨行的幹部感到很驕傲自豪,總結起來,就是計劃經濟時代,滬市從人才流、物流、資金流三方面支援著祖國的建設:大概有1113萬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上海製造」成為中國名牌產品的代名詞,滬市的財政收入曾佔全國總財政收入的18%。後世,有個很有市場的邏輯,上海人住棚戶區的人太多,是因為改革開放前,他們付出得太多了。

    不過,此時對張紹平而言,滬市的人才越多,反而是個好事,這說明能請到人才的幾率也大。

    晚飯後,張紹平帶著兩斤梨子,敲響了連環畫名家李天伈老先生的家門。

    開門的是一位二十好幾的青年,戴著一副眼鏡,斯斯文文的。他禮貌地問:「這位同志,請問你找誰?有什麼事嗎?」

    「哎呀,你一定是李惟定李畫家了,張某久仰大名,現在得見尊顏,實在三生有幸啊!」張紹平臉上堆滿笑容,要多親切就有多親切。

    這些文縐縐的稱呼,如「某某兄」、「仁兄」、「張某」、「張某人」之類的喊法,在港台一帶比較盛行,但在大陸這邊,見面都是喊「同志」的。所以,面對張紹平的「熱情」,李惟定很不習慣,扶扶眼鏡,說:「我是李惟定,不過畫家暫且算不上,充其量就是個連環畫的畫師。」

    「李畫家你太謙虛了,依我看,你已得李老先生的真傳,虎父無犬子啊!」張紹平嘴上恭維著,身子閃進屋裡,邊走邊介紹道,「我叫張紹平,來自香港,是香港影視發展公司的老闆,喏,這電視上播放的《霍元甲》就是我公司發行的。」

    李惟定阻止不及,被張紹平闖了進來,正欲發怒,忽聽張紹平這話,他不由一愣,問:「《霍元甲》是你們公司發行的?你真是香港人?」

    也難怪李惟定訝異,張紹平說的普通話雖然說不上很標準,但咬音很清晰,比很多粵省人都清晰。

    「呵呵呵,如假包換。」

    屋裡,一位年輕少婦正帶著兩個小孩在看上海台播放的電視劇《霍元甲》,聽到異響,皆不由瞄了一眼張紹平這位不速之客。張紹平衝他們笑了笑,盡量展現自己的友好。

    「張先生,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你從香港大老遠跑來,說吧,有什麼事?」李惟定請張紹平坐下,斟了杯茶水,開門見山地問道。

    張紹平大感詫異,覺得這李惟定和傳言中的性格大不相符。據滬市那位幹部所言,李氏父子都是性格比較不合群的人,對上門打攪他們創作的來客,向來不給好臉色看,門兒甭想進了。

    難道是看在我是香港同胞的份上,所以才轉了脾性?張紹平心裡腹誹著,口裡卻問道:「不知李天伈老先生在哪?」

    「咦,你是找我父親的?」

    「是!也不是!」張紹平給了個模稜兩可的回復。他揣著楊潔的介紹信,若是見到李天伈,最不濟的,李天伈也會看在僧面上,介紹些人才給他認識。

    「什麼意思?」李惟定皺眉問道。

    張紹平心忖:這李惟定比較年輕,闖勁也應該比較大,看能不能說服他南下!當下,張紹平便鼓動三寸不爛之舌,說出來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