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假使重生八十年代

正文 第八十七章 潘笛生 文 / 霍當天

    拿出一百萬港元做慈善,對當前事業正起步的潘笛生等人來說,不多不少剛剛好。

    何況,對在座諸人而言,重點不在於一百萬,而是通過建立慈善基金,一來博得好名聲,二來作為紐帶把大家圈到一塊。

    這感情再深厚,走動少了,利益薄了,交情也就淡了。

    剛說完慈善基金的事,霍振霆就衝著張紹平笑罵道:「你這傢伙做事就是不靠譜,天馬行空的,誰也不知你下一步想什麼,做什麼!幾個月前,你和我說要建什麼高級私人會所,叫我去拉人,說什麼肯定很多人感興趣,結果我跑了一輪下來,磨破嘴皮、累死累活的,就郭孔成和趙事光兩人明確表示參一份兒。」

    張紹平沒好氣地問:「你們霍家現在忙著做什麼?」

    霍振霆奇怪地看了他一眼,說:「投資內地啊!你問這個幹嘛?」

    「都投資什麼行業?」

    「你不是都知道嘛,酒店、基建、房樓市」

    張紹平拍掌道:「中啊!你們霍家在搞基建、房樓市,別的人也是搞這個,大家都忙著抄底,你能找到人才怪呢。」

    說是抄底,完全不為過。

    李家誠的長江實業、李照基的新鴻基、胡應相的合和實業、鄭浴彤的新世界,以及恆基兆業、華懋、南豐、信和、君鷹這地產界後起的新興龍頭為最,趁著股災及房地產泡沫破碎,屢屢狙擊著老牌的地產公司。而老牌的地產公司很多因為房產泡沫破滅,導致投資失利,資金周轉不順,現在無不忙著救火,或低價賣掉手中的樓盤,或拆西牆補東牆,或乾脆清盤。

    政治也好,商界也罷,新興勢力要起來,就必然挑戰到舊有勢力的既有利益。舊勢力的很大代表,就是英資和親港英政府的華人財團,而新興的勢力就是華人財團,從金融、地產、物流、運輸、百貨一直到飲食、傳媒等等行業,都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華人財團正在逐漸掌控住香港的經濟命脈。

    這也是為什麼到後來,中英之間的幾輪談判,英政府會讓步得越來越多,因為英資撤走的撤走,沒撤走的也被華人財團收購得七七八八了。都沒利益了,便乾脆破罐子破摔,無所謂了。

    「這賺得再多,也是家族的,我除了每年分到幾百萬干紅,平時一毛錢都拿不到!」霍振霆叫起「屈」來,然後半真半假地說,「我既不像阿德可以繼承家裡的龐大家產,也不像大劉和笛生有本事闖出另一片天空,當然和你相比就更不如了,白手起家,我是想都不敢想的。我啊,就盼著你們提挈一二呢。」

    張紹平道:「我手上現在只有一個項目,就是準備做大電影院線,你要不要加入?」

    霍振霆愕然,問道:「不是吧,你還來?你搞了兩家戲院,每個月都貼補三四十萬,你還嫌虧得不夠多啊?」

    張紹平揩揩鼻尖,乾笑道:「我這不是沒做過電影嘛,虧的錢權當交學費了,但這回我可是有了充足準備,絕對可以做開的。」

    「你這傢伙上次就信誓旦旦地說,有了戲院絕對不愁會沒片源,結果怎樣?除了一些沒戲院放的片子外,沒一家正規點的電影公司願意掛靠在你的戲院下,不虧死你才怪呢。」霍振霆猛揭著張紹平的傷疤。

    「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訓,這回打算從電影公司做起,自產自足,絕對夠片源的。」張紹平指天發誓道。

    「那撲街得更快!」霍振霆脫口而出,「你看看邵六叔,他就是自產自足的,現在撲街到死!」

    邵氏影業一直執行大片廠制,制度僵化,創意貧乏,拍的不是老掉牙的舊派武俠電影,就是拾人牙慧的跟風之作。前幾年,邵氏每年都會出品三四十部電影,以量來填補戲院檔期。因為邵氏電影太操蛋了,基本上上映一個星期,上座率就掉到3成以下,然後下畫,再接著上映第二部。

    去年,邵氏和死對頭嘉禾聯手對付新藝城,除了要扼殺強敵於萌芽,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邵氏的電影蛋疼到連一個星期的上映都撐不了。邵大亨為了減少虧損,不得不腆著臉,和死對頭握個手暫且言和,「借」鄒大亨的片子來撐門面。

    嘉禾和金公主看到這種情況,真是心有慼慼焉,越發覺得大片廠制的不可行,心下便就越發認可衛星制的優越性。但這種極具隱憂的衛星制,在未來很快就會成為定時炸彈,這裡暫且不提。

    聽到霍振霆的話,張紹平無語了,丫的,有你這樣當朋友的嘛,還沒開始呢,就唱衰俺的戲。

    其實,這也怪不得霍振霆對電影投資無感,不懂行的人進去,玩撲街掉的一抓一大把。光是想一想香港有名有姓的電影機構曾一度達到400家左右,而今能叫得出名來的不過50家,就知道玩這個得坑爹了。一句話概括,就是霍振霆對張紹平搞電影完全沒信心。

    正當張紹平興趣缺缺不想說了的時候,冷不防潘笛生插口道:「我倒覺得香港的電影大有可為,未來的幾年裡,電影市場絕對會像乘火箭似的飛昇。」

    張紹平詫異地瞄了他一眼,問:「難不成潘兄也有意進軍影業?」

    在原本的時空裡,潘笛生兩年後出手收購了洪金保、岑健勳成立的德寶公司,然後趁著邵氏式微之際,租下了整條邵氏院線。以此為根基,德寶徹底取代邵氏,成為與嘉禾、新藝城鼎足而立的三巨頭之一。不過,德寶的壽命也極短,在88年的時候就結業。很大的原因,是因為這廝搞電影純屬為了泡妞——討馬來西亞小姐楊子瓊的歡心。當抱得美人歸的時候,電影公司就立馬結業。

    媒體報紙都還沒傳出楊子瓊當選馬來西亞小姐的消息,妞還沒出現,這傢伙就準備插一腳影業,泡什麼?想到這,張紹平感到滿頭霧水,難道後世的「網軍」口水噴錯這傢伙了?他也是真心在做電影的!

    「呵呵呵,紹平老弟,我跟你老實說吧,在你和振霆兄談起電影之前,我從來沒往這方面想過,但現在我倒真的想做了。」潘笛生笑說著,大方承認自己心動了。

    楊敏德白了他一眼,嗔道:「你以為做電影是做品牌啊,瞎湊合的。」

    潘笛生被自家婆娘一說,面皮掛不住了,不服氣地道:「你還別說,這做電影不就是做品牌嗎?製作公司好比廠家,發行公司好比批發商,院線就是商場,而電影就是產品,電影搞得好就是名牌,搞得差就是雜牌。要做成名牌,就要走精品路線。要做精品也簡單,首先劇本要一流,有創意,有噱頭,然後找個好導演,請些好演員,資金到位,一切都k了。」

    潘公子說得吐沫飛濺,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劉灤雄聽了卻表示質疑,道:「不對吧,應該是有好演員,才能拍出好片的吧?你看看啊,新藝城拍《最佳拍檔》,可是花了200萬片酬外加3%的日本票房分成,才把許貫傑從嘉禾挖來的。還有啊,前幾年,嘉禾和羅維影業為了爭奪程龍大打出手,甚至使出綁架恐嚇的下三濫的小手段。就更別說李曉龍在世時,一人帶旺整個香港電影了。你們說,一部電影是不是演員最重要?」

    霍振霆搖頭道:「大劉雖然說得對,但卻不全然是,一部戲最重要的還是導演。不說別的,就說程龍,以前羅惟幫他拍戲,拍一部撲街一部,但他跳槽到嘉禾後,拍的《師弟出馬》立馬就首破1000萬票房,接著好萊塢導演幫他拍了部《殺手壕》,又撲街到不能撲街。同樣一個演員,不同的導演,片子就有不同的下場,這還不能說明問題嗎?」

    朱鈴鈴本來只是很淑女地聽著,但這時也忍不住說道:「我也贊同振霆的說法,每個導演掌握的火候深淺不一,拍片的風格更是千奇百怪,天馬行空。演員就像麵團,被導演隨心捏,捏成怎樣,全操於導演之手。」

    朱鈴鈴整個人話都不多,但一出口就是精闢的比方,說得貼切極了。可不是嘛,再叼的演員,也只能按導演的指揮來,不然就等著被搓成奇形怪狀吧。

    劉灤雄不肯服輸,爭辯道:「這樣的導演,如果碰到李曉龍、程龍兩人,就等著滾蛋吧。這兩人拍戲,導演也好,編劇也罷,全劇組的人都要按著他們的意思來。」

    霍振霆道:「他們倆這是特例,全香港有幾個這樣的演員?」

    「怎麼會沒有?麥加」

    張紹平無語了,說著說著,這兩個十足的門外漢倒先槓上了。看他們兩個較真地爭得面紅耳赤的,張紹平趕緊打圓場道:「依我看啊,一部電影就如一棟建築,劇本是設計圖紙,導演是工人,演員就是材料,全部都重要。」

    這話一出口,霍振霆和劉灤雄都不悅道:「這是兩碼事,怎一樣呢?」

    「呃,兩位繼續,當我沒說吧。」張紹平服了,直接敗退。

    潘笛生倒是用「鄙視」的眼神掃了眼爭得不可開交的兩位門外漢,對張紹平笑道:「張老弟,你這比方比喻得太好了!這世界上最寶貴的是什麼?就是設計創新。三條腿的蛤蟆沒有,兩隻腳的人一抓一大把,有錢有圖紙,還怕找不到熟練工人,買不到優質材料嗎?」

    張紹平無語了,半晌道:「老兄,你還真當香港是好萊塢了?這裡的導演、演員大半是半路出家的,哦,還有編劇,幾乎沒幾個是內行的。工業流水線、玩專業的那一套,在香港行不通的。」

    「所以這才是我糾結的地方。以我做名牌精品的投資眼光來看,香港的電影勢頭很猛,但內部亂糟糟的,沒個整合,所以後勁乏力。因此可知,香港電影會旺,卻又旺不長久!」

    這話一出口,張紹平看潘笛生的眼神頓時變了,這傢伙的眼光太毒了,一眼就看穿了香港電影的薄弱和底細。仔細想想,這傢伙投資電影的時候,正是香港影業最火爆的幾年,之後便見頹勢,最終黯然沒落。這麼看來,他的投資眼光真是頂呱呱的。

    「如果是你做電影的話,你打算怎麼做?」張紹平認真請教道。

    「我?」潘笛生很認真地想了許久,頹然苦笑道,「沒藥救!我也只能進去撈筆錢就走。」

    「不,沒試過,怎麼就知道不行呢?」張紹平用充滿誘惑的語氣道,「你們想想,如果以後一部電影拍出來,可以賣出幾億甚至十幾億的美金,你們會不會願意嘗試著去做好電影?」

    「你說什麼?我沒聽錯吧?賣幾億、十幾億美金票房?搶劫啊?」霍振霆驚呼著,一副見鬼了的樣子看向張紹平。

    其他人也覺得張紹平太異想天開了,要知道霍家現在雖然號稱香港有數的豪富,但資產現時也不過二十幾億港元,折成美金不過3億左右。如果電影真這麼賺錢的話,恐怕大家全都投資進去了。

    「這有什麼不可能?大陸那麼窮,一毛錢一張電影票都能賣出一億人民幣的票房,就更別說美國、日本、歐洲等票倉了!如果一部電影能在全世界都大受歡迎,賣出幾億美元的票房很多嗎?」張紹平撇了撇嘴,不以為然地反問。

    見慣了後世好萊塢電影搶錢一般的恐怕情景,他覺得這些人太大驚小怪的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