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假使重生八十年代

正文 第九十六章 改組 文 / 霍當天

    英皇道。

    鼎盛文化公司。

    會議室裡,各個期刊部門的頭頭腦腦擠在一起。

    張紹平坐在位子上,開頭第一句話就是:「今天,我們鼎盛大家庭又多了幾位新成員,在座的各位應該都認識,他們是陳柏生、舒琪、李綽桃、羅惟明四位大才。」

    「認識,怎麼不認識呢,今天之前,我們兩家還是冤家對頭呢。」岑健勳一臉「幽怨」地說,「我們的可是狠狠地追過!」

    「是追過,所以才會嫁入鼎盛的嘛。」陳柏生笑答。

    這兩人說話頗含玄機。

    當初,張紹平說要做影視方面的雜誌,陳冠忠立馬想到的就是併購現有的電影雜誌,而因為被看成是的延續,有歷史淵源,有一定的既有受眾,最主要的是,它年年虧損,不值多少錢,但偏偏搗鼓出一個香港金像獎,在業界算是個畸形的奇葩。

    派去和陳柏生談判的人,就是岑健勳。兩人說沒幾句,就被陳柏生斷然拒絕,岑健勳只得怏怏而回。

    方才兩人的話,岑健勳意有所指地說,我們雜誌當初想併購你們,你們卻不願,現在還不是被併購了。陳柏生毫不含糊地反擊,是被鼎盛買去的,言外之意,我們這是做了「家屬」而不是「眷屬」。

    兩人話裡藏機鋒,張紹平笑了笑,不予理會,繼續說:「套句邵爵士的話:『我先是個商人,其次才是電影人。』做報刊,也是一樣的道理。從我的角度看,不賺錢的刊物,不如不做,因為做了一直虧損,耗資耗力不討好,而且關門大吉也快。」

    陳柏生聽了這番論述,心下大不贊同,但張紹平正在說話,他也不好打斷反駁,只聽張紹平繼續說下去。

    「在我看來,天底下所有的生意都是可以賺錢的,做雜誌也是一樣。做傳媒類的生意,尤其是紙質的傳媒業,有兩點最重要,一是銷量,二是廣告。這兩者是企業的生命線,一切都要圍著這兩樣轉。在座的都是行業中的翹楚,我不深說,大家也心裡有數。」

    「張生,照你這麼說,豈不是要以女明星的艷照來博眼球?這樣做,又與、、等雜誌何異?」

    聽了張紹平說了許久,來來去去都繞著「賺錢」兩字來轉,只覺得張紹平簡直是掉進了錢坑裡,陳柏生忍不住了,插口反問。陳柏生這時後悔把賣給張紹平了,只是木已成舟,悔之已晚。

    或許是反感的緣故,陳柏生的話不免帶著質問語氣。談正事時,張紹平是很討厭別人打斷自己說話的,但陳柏生畢竟是頭次參加公司的會議,他也不好怫然變色,便皺了皺眉,說:「大家有什麼問題,可以等我說完了,暢所欲談,提出意見,但我說話的時候,請安靜地聽我說。」

    張紹平不點名,大家都知道他指的是陳柏生。陳柏生漲紅著臉,感到萬分憋屈,正要憤然起身,卻被舒琪拉了拉他的手,搖搖頭,讓他別衝動,稍安勿躁。

    張紹平不理陳柏生,再接著說:「銷量和廣告其實是因果關係,只要銷量大了,廣告自然會上門。那怎樣才能提高銷量呢?我歸納為幾點,必須營運有序、定位明朗,其次還要特點清晰、風格出色。

    營運有序,這是一家正規企業永續經營的先決條件,我就不多說了。談到定位明朗,下面先讓我們聽一下公司市場銷售部門的統計報告吧。」

    張紹平對陳冠忠點了點頭,後者吩咐了一聲,便見他的秘書拿起稿件,說道:「各位,我們以為例來說吧。第一期內地銷量8萬本,每本定價5毛人民幣,約18元港元;香港本地銷量4千本,每本定價55元港元。扣除編輯工資、作者稿酬、工本費、派送費用等,虧損13萬多第四期,內地銷量30萬本,香港本地銷量6萬本,扣除編輯工資、作者稿酬、工本費、派送費用等,盈餘5萬港元。」

    「為什麼銷量節節攀升,而我們雜誌的盈利卻沒見起色呢?」張紹平沉聲道,「那是因為我們這幾期的雜誌,是乘著等港劇在內地熱播的東風,才賣那麼多的。而在香港本土,我們的雜誌名氣還是太小了,只有各大電影機構有興趣。內地銷量好,但廣告費太低,而香港這邊要想引來廣告商的青睞,銷量起碼得10萬本以上。」

    鼎盛旗下的各大雜誌,半死不活的,純屬是張紹平裝門面的招牌,而寄予厚望的、兩本雜誌,創刊號各自刊印了1萬本,結果一共只賣出7千多本,剩下的雜誌一些送到機場、高級酒店、電影院去,另外一些直接在幾個大學校園裡免費發送,賠錢賺吆喝,當作打廣告。

    內地的銷量倒是不斷攀升,漲得快,但貼補到香港的窟窿裡,利潤就微薄多了。

    反倒是雜誌的銷量令人驚喜,第一期在兩地就一共賣出了15萬本左右,到第四期更是衝破了67萬,而且大陸、港澳台、日韓、新馬泰等地區都陸續有人訂購,光是廣告費就勝過所有雜誌銷售利潤的總合了。

    「當然,雜誌一共才出了四期,便有這等銷量,我們花的心血並沒有白費,大家的努力還是值得肯定的。」張紹平的語氣剛鬆了下,接著又一轉,「可是都是同時創刊的雜誌,為什麼的銷量就這麼火爆呢?差距這麼大,總得有原因的吧?」

    邱世聞好歹是個股東董事,見氣氛太過嚴肅,笑道:「道理很淺顯,因為雜誌的受眾比較廣,男女皆宜,而影視雜誌的受眾就窄多了,銷量當然就低多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