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假使重生八十年代

正文 第一百三十一章 分析各類雜誌(上) 文 / 霍當天

    「香港出版.唯一全面報導國內外電影的月刊!」

    在「中外影畫」四個大大的文字下面,印著這麼一行小小的文字,張紹平將它念了出來。wwco

    「內地的影視界此時就如一個缺水的荒漠,極需汲取外來的水分,所以標明『香港出版』可以加分不少。」

    羅惟明沒明說,張紹平卻知道他話裡的潛台詞了,無外乎「外國的月亮比較圓」之類的媚外作祟。整個80年代,內地掀起了出國熱潮,許多人就是這時候「出國深造」的,一深造就是十幾二十年,等國內有錢賺了再回來。

    「僅是『國內』兩字,便站在了國族認同的情感上,天然被內地人接受。『唯一全面』代表它的權威性,『國內外』說明它的涉獵廣、內容豐富。這個標誌文字,大家都知道,它雖然是個噱頭,但也不可能亂刊印的,必須被業內大部分人認可才行,否則這就是個笑話。」

    大家對此當然是瞭解的,比如《號外》就號稱是「跨文化藝術」的雜誌,而它確實也做到了,它的創辦人、總編、主編、主筆、記者、專欄作家等幾乎全是跨界的。

    「《中外影畫》創刊時,面向的受眾就是內地讀者群,它跟內地的文化工作者交流頻繁,淵源甚廣。而我們的《電影時代》是跟內地的政企密切合作,打出的是『香港雜誌,內地出版』,在許多方面可以一律走綠燈,得到許多照顧。兩者比較起來,互有優劣。在價格方面,《中外影畫》去年的時候,每本內地賣1.5元人民幣、香港賣6元港幣,分別1.8元人民幣、7元港幣,而我們《電影時代》的價格沒變,依然是5角人民幣、5.5元港幣。價格上,咱們是佔優勢的。第三點。我們的《電影時代》跟張生旗下的多家企業捆綁銷售及搞活動,這點倒是《中外影畫》極為欠缺的。」

    張紹平翻了幾下雜誌,抬頭看向羅惟明,說道:「咱們雜誌跟《中外影畫》沒同質化,兩者的競爭應該不大才對啊!」

    羅惟明道:「受眾定位是不一樣,但內地的市場蛋糕目前為止並不算大,買了《中外影畫》肯定就會少買《電影時代》。受到咱們雜誌的衝擊。《中外影畫》現在也開始重點攻關香港市場了,它依然會是我們的強勁對手。」

    解釋了一句。羅惟明繼續道:「接下來,說一下台.灣方面。近些年,台.灣的電影市場一直在沉淪,連帶著電影雜誌也振奮不起來,本土沒什麼能跟我們競爭的通俗類讀物。倒是專業化雜誌,台.灣的電影圖書館今年2月份創刊了《電影欣賞》雙月刊雜誌,有當局的支持,應該會跟我們的《世界第一影評》形成競爭。在電視雜誌方面,華視的《綜合週刊》會是我們最強勁的對手。」

    大家齊齊找出《綜合週刊》。只見它的封面標誌性小字印著:「華視週刊是全國唯一的uv雙頻道的電視週刊。」作價60元台幣,約莫6元港幣。在價格上,《電視時代》跟它差別不大,因為《電視時代》在台.灣每本賣57元台幣。

    張紹平又翻了幾本台.灣的雜誌,比如生活類雜誌《家庭》,號稱「內容最豐富,發行最廣。印刷最美的家庭讀物」,跟《號外》雜誌形成競爭。每本賣72元台幣的《新女性》,跟鼎盛旗下的《時尚》雜誌一樣,同為女性雜誌,在本土還是有一定市場的。

    這時候,記錄秘書帶著3個大男人。又捧來了一大堆雜誌,分發給眾人。

    《銀色畫報》、《銀色世界》、《嘉禾電影》、《玉郎電視》、《香港電視》、《明報週刊》全是香港叫得上名的雜誌。張紹平數了數,好傢伙,這次足足有16份雜誌。

    「新馬泰等東南亞國家,影視方面的發展,比台.灣還不如,充斥市面上的雜誌。也多是報導我們香港影藝新聞的,想跟我們競爭還為之過早。至於韓國、日本的雜誌市場,我們的《時尚》雜誌已經在當地形成橫掃之勢,而影視方面,由於外來的電影還是美國的居多,所以要研究對策的話,我覺得應該交給美國的本部來做最合適。」

    張紹平點頭道:「那先不說這兩地的。」

    紐約的公司總部也創建得差不多了,《時尚》、《時裝》雜誌已經先行一步移了過去,緊接著《號外》雜誌也會到那邊開刊,專做「雅皮士」的白領市場。倒是《電影時代》、《電視時代》、《世界第一影評》,這三份雜誌還沒找到合適的人選。

    「各位先看看手中的雜誌,畢竟香港才是我們的根基所在,所以必須瞭解一下我們的競爭對手到底都有哪些,分別具有什麼優勢。」

    羅惟明說了許久,說到口水都干了,喉嚨似著火了一般,他趕緊趁著這個時間喝水潤喉。

    張紹平翻了一下,發現很有意思的一面,香港的電影機構現在起碼數百家,電視台只有無線、亞視兩家,但在雜誌方面卻相反,電視雜誌過多,而電影雜誌卻少得可憐。尤其是專業影評類的,以前的《電影雙週刊》算半個,唯有現在改頭換面成《世界第一影評》後才真正具有專業性。

    《南國電影》、《嘉禾電影》分別是邵氏、嘉禾兩家公司的企宣月刊雜誌,前者喜歡以邵氏旗下的女星作為封面,後者喜歡以劇照做看點。企宣雜誌,是公司的附屬產品,銷價不高,3元港幣每本。這些年邵氏暮氣沉沉,連帶著《南國電影》也不行了,每期賣不出5萬本,關門是遲早的。

    跟《南國影畫》同一個辦公室編輯的《香港影畫》,倒是「高端」不少,是香港第一家介紹外國電影的電影雜誌。羅惟明便曾負責該雜誌的外國電影稿,對它瞭解甚深。《南國影畫》的價格為4元港幣,讀者買的話倒也物有所值,因為該雜誌是全面報導香港電影動態的,不僅限於邵氏電影。

    其實,能跟《電影時代》搶讀者的電影雜誌,只有三個半:《銀色世界》、《銀河畫報》、《南國影畫》及半個對手《中外影畫》。

    《銀色世界》號稱是「香港出版.暢銷全球代表中國影壇的電影雜誌」。並且為中華航空指定為合作夥伴的航空讀物,香港作價6元港幣、台.灣60元台幣,暢行新馬泰、英倫。

    《銀河畫報》稍差點,但它的封面上也刊著「暢銷全球國際性唯一duli權威正統電影刊物」,同樣也是賣6元港幣、台.灣售70元台幣。口氣很大,水分也是有的,但也從側面說明它的受歡迎程度。

    如果說。《南國影畫》純以價格取勝,那麼《銀色世界》就以雜誌厚、美照多而熱銷。此外。《銀河畫報》注重文字內容,尤以描寫影藝名人細膩感情著稱,而《中外影畫》以涉獵廣博、關注海峽兩岸三地而出名。

    相對於稀少的電影雜誌,在香港以「電視」冠名的雜誌可就多了,《香港電視》、《電視週刊》、《玉郎電視》、《銀色電視》、《大眾電視》、《新電視》、《金電視》、《大電視》張紹平可以一口氣說出十幾個名字來。此外,《k-100畫報》、《螢幕偶像》等也是以電視素材來報導的。

    《香港電視》是無線電視台的「官方」企宣刊物,號稱「全港銷數第一之電視週刊」,是最出色的電視雜誌。該雜誌隨著無線的逐漸強勢,銷量穩步提升。

    《電視週刊》是亞視的企宣刊物。謂之「全國首創、歷史最久、銷路最廣的電視週刊」。

    這兩本雜誌跟已倒閉的《佳視週刊》一般,銷量好不好,全看各自的電視台給不給力,比如現在的亞視,被無線壓著打,連帶著《電視週刊》也銷量慘淡。

    「羅經理,怎麼這些電視雜誌對電視節目的介紹著墨極少。反倒全是報導明星生活八卦的?」張紹平看了一下,抬頭,揚了揚手中的雜誌,對羅惟明問道。

    「哦,是這樣的,張生。你看啊,這些雜誌基本上都是70年代中後期創刊的。」

    張紹平仔細一看,還真是這麼回事,《金電視》、《新電視》是75年創刊的,《大電視》、《大眾電視》、《銀色電視》、《玉郎電視》全是78年創刊。

    羅惟明開始為張紹平解惑了,說道:「當時正是電視機普及的時候,香港電視業也正處於三台鼎立。大家都很喜歡邊看電視邊吃飯。既然市民喜歡看,喜歡談,那麼各式各樣介紹電視節目的迷你書刊自然也應運而生了。電視劇是一集集播放的,更新速度極快,因此電視書也必須更新快。況且,當時的市場氛圍,你開一本雜誌不冠個『電視』名,銷量就會成問題。」

    香港到現在也沒做到家家戶戶都有電視機,幾年前當然也不可能全普及了,但這也難不倒大家,就像內地瘋電視的時候一樣,一部電視機,左鄰右舍、街坊鄰里齊共享。可是光看了電視劇還不能,在外面碰面的時候,總得談上兩句?於是圍繞著電視劇,各式各樣的電視書便提供了對劇集內容、人物性格的詳細剖析,大家看了之後,便可以吹噓幾句了。

    這種瘋狂,沒經歷過的人是不會懂的。

    比如施養德根據電視劇《家變》搞了個《清秀雜誌》,在雜誌價格普遍1元港幣的年代,他標上3元還賣到脫銷,可想而知當時有多瘋狂了!甚至,張紹平還知道,才女林燕暱還為電視機的推銷擔當過廣告女郎。歡迎您來。)

    手機用戶可訪問wap.觀看同步更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