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務 第三十八章 發展之計 文 / 大蝦小俠
吾網提醒書友注意休息眼睛喲
天子一跪製造的效應是可想而知了,從此之後,人人都會都知道當今天子咸豐爺為了國家社稷向民下跪。不過當事人咸豐卻沒有空閒去自己一手製造的效應了。時間來到了1853年了,沒有多少時間給咸豐慢慢地去準備了。想想歷史上在下一年就將來到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咸豐有點坐不住了。雖然現在已經有了三個師,近八萬多人的新軍,可是這些人還沒有真正上過戰場,還沒見識過戰紛飛的洗禮。到底有多少戰力,咸豐沒有把握,畢竟英法軍隊並不是吃素的。
剛剛過完元宵節,咸豐就迫不及待得招回了在直隸督查勸減新政的祁雋藻,在北京辦理的總理衙門的奕忻以及在講武堂學習的僧格林沁,甚至還有遠在山東整訓軍務的肅順也被咸豐千里迢迢地一旨召書招了回來,他要在新的一年的開頭為這一年的大清發展作好佈置,為即將到來的鴉片戰爭提前做好準備。
紫禁城的御書房,自從咸豐到來之後,這裡便成了咸豐會見要員,處理政務的地方。此時的御書房內坐著咸豐和他自己覺得是可用之人的四大幹才。
「四位愛卿,朕今天急召各位前來,是想與各位談談我大清在新的一年裡在各方面要做的打算。」掃了一眼眾人,咸豐開口道,「祁愛卿,先談談勸減新政的進展吧。「
「是,皇上。自從皇上將肅中堂在山東各地推行新政的方法交給臣效仿之後,直隸各地方的新政推行得比較順利。新政得到了各地百姓們的擁護。」祁雋藻站起身意氣風發的道。這幾個月,他總算覺得自己當官之後為百姓做了一件大實事。
「哈哈,這倒是肅順的功勞了。啊,哈哈。」聽了祁雋藻的話,咸豐不由得大笑了起來。新政得以順利實施,咸豐當然是很高興的。如果說元宵節那天咸豐向百姓下跪還有點收買人心的意思的話,勸減新政咸豐是完全是站在為民著想的位置去做的。
「皇上高重了,這切都有賴皇上的威儀,奴才不敢居功。」聽到咸豐讚歎自己,肅順忙站起回躬身回話。這個是古時的規矩,不管臣子有多大的功勞,這首功當然得讓給皇帝。笑話,誰敢跟皇上搶功勞啊,那不是找死?不過肅順當然不知道咸豐這個結合了後世的思想的怪胎皇帝根本不在乎這些。
「唉,朕可是沒有想愛卿想得那麼多啊。這功勞愛卿當之無愧。」咸豐沖肅順擺了一手,「愛卿在山東,河南等地推行了新政確是走在了朕的前面。省了朕不少功夫了。」其他幾個人也跟著咸豐附和著。特別是祁雋藻,到了直隸各地方,被當地鄉紳地主勾結官府暗中搞亂,起初他拿這些人一點辦法也沒有。說這些有罪吧抗旨吧,他們又確實去做了,只是這些人你在的時候就在你面前做個樣子,你一走租子利馬還原。他們又做的滴水不露,你抓不到把柄。還好有肅順的法子。專找這些人的在其他方面的不是,雞蛋裡挑骨頭,有些什麼丁點毛病馬上抓起來關進官府裡,不打不罵,就等他們不而煩的時候自動上門妥協。
「愛卿如此大功,朕要獎賞。不過朕也不知道賞些什麼好。這樣……」咸豐頓了下,回頭對一旁的圖先道,「去將朕前些日子交待內務府打造的勳章拿來。」
「奴才給皇上辦事,辦得好是奴才的本份,怎麼敢讓皇上再加賞賜?」那裡咸豐正想著賞肅順呢,這裡肅順忙慌得又站了起來。
「也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不過這東西將來就是這大清有功之人的榮譽的標誌,朕叫它金龍勳章。」看到肅順激動的站了起來,咸豐忙又揮揮手示意他坐下。金龍勳章是朕咸豐幾天前想到的。古時候帝王獎賞有功臣子無謂兩樣,一是名爵,一是金銀。咸豐覺得這兩樣都不怎麼好,這樣激起的只是人的**,對名利的追求。而勳章這東西雖然只是一點點小意思,卻可以激起人們對於榮譽的渴望。幾天前,咸豐親自設計了三款勳章,分別以龍為圖案,分為金質金龍勳章,銀質金龍勳和銅質金龍勳章。
不一會圖先就捧著一個鋪著明黃絲綢的盤子上來了,上面各擺著三個五角形的東西。便是那金龍勳章了。咸豐拿起一枚銀質勳章,站起來給四人看了一下,才道:「以後這勳章便只賞給對社稷有大功的臣子,朕會親自授予他,並下旨召示天下,讓大清的百姓人人都知道他為這大清做出了多大的貢獻,朕還要將讓御史將他的名字載進史策,讓他流芳百世。」說完,咸豐走到肅的面前,鄭重地將銀質金龍勳章親自別在肅順的胸前。
「皇上,奴才何得何能,受此得賞啊!」聽到咸豐將這勳章獎勵的意義說出來。四人早已望著那勳章眼熱不已了。在古代,做臣子一生只有兩個心望一就是名利雙收,一就是能名垂青史,萬古流芳。這前面一個心望倒還好,那後面一個就不是一般的人能得到。因此四人聽說只要能得到這金龍勳章便上被載入史策無不激動萬分。而早已知道自己能得到這樣機會的肅順見咸豐親手將勳章別在自己胸前,頓時淚流滿面地跪了下來。
「愛卿請起,愛卿的功勞當此銀質勳章,是當之無愧。愛卿對大清百姓的恩惠將來百姓自會知道,就是不授這勳章,愛卿的名字亦能流芳百世了。」咸豐微笑著托起感激涕淋的肅順道。看了一下其他三位眼神中也充滿著對金龍勳章的企盼,回到坐位上。
「恭王再談談總理衙門的事情吧。」咸豐將詢問的目光投向了奕忻,將眾人的眼光眾勳章上拉了回來。
「咳,回皇上,奴才這幾個月來還沒有收到幾個前來投效的人才,想是告示發到各地還要一段時間。不過奴才這陣子招了些洋人,他們都在在西洋教授過西洋科學的人才,奴才以為我大清要想趕超洋,必先習洋人之技,因此奴想在大清興辦新學,讓洋人先生教授西洋科學。不知道皇上的意思……?」奕忻沉吟了一下,辦新學是奕忻自作的主張,並沒有提前通知咸豐。在大清,人人都以孔孟門人為榮,視西洋玩意為奇淫巧技,他實在是怕咸豐會責怪他不務正務。
「哦,恭王此話當真。」聽了奕忻的話,咸豐的眼中早已冒著精光。要興辦的新式的學堂是咸豐早已想到的,只是現在沒有這方面的人才他一時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沒想到這奕忻卻早已又想在了自己的前頭。這下好了,只要自己對奕忻稍加提點,這新學就能水落石出了,這怎叫咸豐不激動。
「要是皇上以為不妥,奴才……」摸不清咸豐的想法,奕忻忙想將自己的想掩蓋。不想咸豐不等他把話說完就跳了起來。
「妥當,恭王此舉正合朕之心意。新學不但要辦,還要大辦特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恭王此舉實在為我大清又辦了一件大好事,立了一大功啊。圖先快,再去取一枚銀質金龍勳章來,朕要授予恭王。哈哈……」咸豐興高采烈地吩咐了圖一句,看著圖先又下去了,咸豐忙又對奕忻道,「恭王的新學只管去辦,有什麼困難朕都幫你解決,不必擔心。恭王真不愧是我大清干臣,師夷長技以制夷方是正道。」
「謝皇上隆恩!」得到了咸豐的贊同,又得到了那代表榮譽的勳章,奕忻激動地跪著謝恩。
有兩位得了勳章了,其他兩們心裡也動了起來,可是皇帝沒說給自己,自己也不好意思要啊。特別是僧格林沁,他在軍中每天除的訓練就是到講武堂上課,根本沒做什麼事,這沒辦什麼差使,自然覺得這勳章自己是沒份了,在心裡一思量,不行得向皇上招份差使幹幹,也好讓自己將來的名在寫進史策裡。
「皇上,如今武衛軍三個師已經訓練的差不多了,裝備也齊全了,什麼時候才讓奴們上戰場上敵呀?」僧格林沁不等咸豐問自己,就忙著把事情抖出來了。渴望著咸豐能馬上讓自己上戰場殺敵建功,名垂青史。
「呵呵,僧王急了。哈哈,放心,現在大清內憂外患,有的是讓僧王為國立功的機會。」看著僧格林沁一副心急火燎的樣子,咸豐心裡暗笑不已。這榮譽的魔力果然不同凡想。
等將銀質勳章授予奕忻之後,咸豐又將一枚銅質的勳章獎給了祁雋藻這位一直為勸減新政奔波的漢臣,慰勞他這向個月的辛苦。這更讓沒有得到勳章的僧格林沁坐不住了。可是咸豐卻不等他再次發話,將話題引到了發展大計之上。
「俗語說的好,一天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如今舊歲剛去,新春即來。是該為新的一年打算了。不知有何以教朕?」
「皇上,臣以為現在新政雖得以實施,但不齊日後會有人暗中作梗,對朝廷依然陽奉陰違。臣以為當派得力之人士下放各地監督新政施行之情況,或一二年,待新政真正深入民心之後,民心所向自然水到渠成。」剛剛得了一枚銅質勳章,祁雋藻引時正是意氣風發之時,見咸豐發頭號忙第一個起身獻計。
「嗯,祁愛卿所言甚是。這事就交由愛卿去辦好了。從朝裡選出正直清廉之人由祁愛卿安排到各地,再由百姓推選當地有威望得人心之人協助,共同監督新政的施行。」咸豐點了點頭道。
「臣遵旨!」得到咸豐的肯定,祁雋藻志得意滿的坐了下來。
「肅愛卿,明天還回山東繼續整頓三地軍務,如今發賊洪秀全正士氣高漲,而三地人心初定,保不住有人會趁機扇動不知情的百姓作亂。愛卿務必要謹慎小心,萬不可大意。」咸豐看著肅順道。
「奴才定不負皇上所望,盡心辦差。」肅順起身回道。想起自己在山東整軍,舊軍紀律鬆散,不由得又道,「奴才聽聞皇上在京編練新軍效果顯著,奴才想依皇上的方法也在山東練軍,不知道皇上意下如何?」
「愛卿可是覺得八旗綠營不堪一戰?唉如今國庫空虛,南方有大軍剿匪,編練新軍所耗巨大,不是朕不想大練新軍,實是國力難支。」聽了肅順的話,咸豐就不由得一歎。他如何不想多練些新式軍隊,最好能用新軍代替舊軍,這樣中國至少在軍事就能算得上是一個強國了。只是如今手裡有的七萬多人都是他一個人拿著從貪官們手裡訛來的銀子,而且也用得差不多了,要不是賣機器又得回來的向百萬兩銀子,咸豐真不知道該怎麼維支武衛軍的開支。
「皇上,奴才可以動員三地富紳捐款練軍,並不用動用朝廷一分銀子。」聽到咸豐的難處,肅順忙說出自己的想法。
咸豐如何不知道肅順的意思,他早就收到向榮請求督辦新軍的奏折了。咸豐有心也像歷史上那樣搞個地方官員自費興辦團練的事情,可是這樣下去,到最後就有可能會衍生出類似軍伐的武裝力量出現。咸豐也是考慮了良久還拿不定主意。
「肅愛卿以為此事可行嗎?頭一開,各地必定效仿,朕擔心到最後變成漢末群雄逐鹿之勢。」咸豐試探著問道。
「皇上,要是誰敢有此心,奴馬上領著武衛軍殺到那裡,將其一網打盡。」沒等肅順回話,心急的僧格林沁卻跳了出來。
「皇上,漢末之勢實是因當朝闇弱才有群雄割據,不聽號令的事情出現。如今我皇上手握精兵十萬,誰敢有二心?」肅順見鹹在擔心,不由也以為然,思索了一下方道。
「嗯,愛卿所言有理,如此愛卿就看著辦吧。」咸豐覺得肅順說得很在理。東漢三國時期確如肅順所說的一樣。咸豐想,只想自己有足夠的威勢,也許真的不會出現軍伐割據的場面。何況將來朝廷新政依依施行,百姓過上了好日子,誰會想跟著軍伐們過苦日子呢,想割據也不會得人心啊。於是點頭同意了肅順的提議,也打開了多日來的心結。心結一開,咸豐的神色就好看了很多,想起僧格林沁求戰心切,忙又道,「肅愛卿回去一心整訓軍務就行,過幾日朕讓僧王帶武衛軍隨同你一起去山東,一來幫你編練新軍。二來加強三地防務。」
「奴才遵旨!」聽到終於有自己的事做了,僧格林沁忙跟著肅順一起站起來回道。
「嗯,恭王還是要抓緊籌辦起總理衙門的事,新學的事也要抓起來。朕會幫你。如果有人才來投效,要不拘何族一律一視同仁,不可主子的架勢。我滿人入關二百餘年,早已溶入了這華夏大家族,不論滿漢回苗維蒙藏等族人,都是這華夏家族之人,既是一家人自不應再說兩家話。恭王要切記!」說完肅順的事,咸豐將話題轉到了奕忻身上。
「奴才明白了。」奕忻百味陣雜地回道。在坐的四人當中大概就屬奕忻心情複雜了。能被皇上看重是一件好事,可是如今奕忻看咸豐越來越有明君的架勢。那皇位看來是離自己越來越遠了。不過奕忻心裡的想法,咸豐是不知道。
理出了幾條思緒,咸豐便讓四人散了,各自回去準備。當咸豐與手下四大干臣商議未來一年的發展策略的時候,太平軍的主要將領和頭腦們也會集在了九江城中商議太平軍未來的走向。佔據了九江,武漢三鎮,蕪湖等重要戰略要地,又打退了江南大營的反撲之後,太平軍各路將領心中對於天國的前途十分看好,對於天國未來的走向,各路將領都有自己的想法,以西王石達開為首的將領們認為如今佔領武漢三鎮,封鎖了長江水道,大軍可以放心西顧,集全力佔領四川,漢中等天產糧重地,之後憑險要地形再圖四擾;翼王韋昌輝等人認為大軍應該趁勝東進,攻佔蘇浙等大清賦稅之地,之後再北上直接威脅京師,一舉定乾坤;有人則認為應該先以長江為屏障,打破江南大營佔據江南半壁江山,再圖與大清一較長短。然不論哪種都有他的好處,也有她的壞處。西進四川雖然有利於天國發展,但是險要的地形同樣會帶給太平軍困難,攻下四川必當遇到難處。而東進蘇浙雖然能佔領富裕的江南之地,但是在上海上洋人,不能不考慮洋人可能的介入,而且蘇浙為清朝的賦稅重地,一但被佔必定會全力反撲,不易天國發展。經營江南的說法,重大的困難在於江南大營有清軍大軍十萬,雖然清軍不堪不戰,但是不能忘了在江南不止有江南大營還有各省的駐軍,到時四方會集,太軍就算真的有五十萬精兵也難抵擋。商議到最,眾人都得不出一個好的結果來,最後還是東王楊秀清一聲大嚇,天父下凡,令太平軍大軍東向直下金陵。就這樣太平軍便定下了東進金陵的戰略方針。
享受閱讀樂趣,盡在吾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