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明帝1627

《》章 節目錄 第156章 :「東北三省」! 文 / 張小凡

    在進攻關外的戰鬥中,大量的滿人被明軍屠殺一空,但是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滿人的小孩卻並沒有遭到攻擊,反而還在羽林軍的護衛下,與他們自己的母親被護送到了一個又一個安全的地方,在哪裡他們開始了新的生活,說來也怪,這樣的命令與崇禎最開始的計劃完全不同,但是崇禎在最後還是將命令更改了,換成殺光所有老人與十歲以上的男子!

    命令或許殘酷,但是相對於滿人施加在漢人身上的痛苦而言,這些還真算不上什麼滅絕人性的事情,而且崇禎這樣的做法不僅沒有激起滿人的憤怒,反而還讓滿人們都對崇禎感恩戴德,不為別的,就是因為崇禎為他們留下了根!

    關外的生存環境遠比崇禎想像中的殘酷,這也造就了關外人民對於戰爭的理解,失敗者要承受一切的後果,男人會被殺光,這僅僅只是最基本的一條,女人與他們的孩子會被帶走,充作征服者的奴隸,家園會被摧毀變成草地,等待著來年的牛羊!

    充作在前幾條的做法上與其他征服者是一樣的,但是在後面的幾條上就顯出了他的「仁慈」留下女人和小孩,給他們乾淨舒適的房屋,給他們的小孩只有上層人才可以享受的教育,並且還給孩子們一頓豐富而可口的飯菜!在這之外還給了他們一定的牛羊,與一片不錯的草地,讓他們可以通過自己的雙手來獲得食物!

    最重要的是,他們依然保留著自由人的身份,這比什麼恩賜都要來的具有誘惑力,他們都在感恩崇禎的仁慈,可是他們並不知道在崇禎一開始的計劃中,他們都是要死的,將他們殺光,為漢人擴充生存的空間,那麼滿人們真正需要感謝人或許不是這個直接賜予者,而是一個促使崇禎改變計劃的人,這個人是誰?崇禎當然知道,現在的那個人也許還在海外與那危機四伏的海洋做著鬥爭!

    不過怎麼說,隨著瀋陽的陷落,清在亞洲大陸的勢力被徹底的根除了,大明也完成了收復失土的第一步,接下來還有蒙古,還有西藏,這些從唐代開始就變為華夏一部分的寶貴土地,都將在崇禎接下來的動作中,一一回歸,大明一統的日子,不遠了!

    關外的土地完全的陷落到了明朝的手中,面對關外土地的提名時,崇禎取消了過去的提名方式,而是換成了後世的說法,東北三省!同時,大明後方的改革,最前期的建設已經快要完成了,水利與道路,房屋與學堂!這四樣身為崇禎改革中最重要的東西已經初步完成,水利代表著農業,道路代表著商業與政府的控制,房屋代表著百姓的安定,學堂代表著國家的教育!這四樣才是一個國家能夠發展壯大的根本條件!

    在完成了那些基建之後,接下來就是大範圍的發展農業了,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有了耕牛,有了完全屬於自己的收穫,崇禎很想看看在天災面前,華夏農民的動力到底有多強!

    而在接下來的動作中,崇禎準備開始對東北三省加以建設,他能成為後世中國最大的糧食基地與重要的工業基地,必然有著其特有的優勢,滿人雖然沒有被殺光,但是他們被遷離的方向卻全部都是蒙古與西伯利亞,東北的土地上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什麼滿人的身影了!

    後世的小說中常常提到,一回到古代,發生了饑荒,就去搞一些高產作物回來,一種下去,那麼必定就會豐收,崇禎一開始也是想要追隨者先輩的步伐去搞這些高產做法的種植,像是玉米啊,土豆啊,等等!但是在種下去之後,崇禎只想對那些寫小說的說一句:「我去年買了個包!超耐磨!」{如果你逛貼吧,那麼你就一定懂的!}

    誰說的只要一把東西種下去就可以等著收了?崇禎最開始在四川的農業建設中就嘗試性的中了一片玉米與土豆,土豆的收穫還一般,但是遠遠還達不到高產的地步,而玉米就更不用說了,完全就是顆粒無收,最後得知結果的崇禎時直接嚇了一跳,幸好沒有魯莽的把這些「高產」作物快速的推廣,不然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

    不過崇禎也知道,自己種不出高產作物不是因為作物的原因,而是沒有找對方法,後世那麼多的例子在哪裡,崇禎也不會盲目的就將這些高產作物給取消,而是選了一塊菜地,建了一個農業的研究機構,雖說是研究機構,但是他們的知識含量普遍不高,大部分都是一些老農和一些書記,不過崇禎也不是沒有想到一些能人,比如說在明末非常有名的科學家:宋應星!

    宋應星就是寫了天工開物的那人,雖然他的主攻不是農業方向,而是工業,但是眼下崇禎手上的科研人才短缺,這麼做也是完全沒有辦法的事,好在宋應星雖然不是主攻的農業,但是對於農業的見解也很到位,在他的手中,土豆與玉米這兩種作物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開發,最主要的是,他身邊被崇禎安排的學童都學到了不少的農業知識,而這裡面學的最好的一個人,就是胡桂向崇禎推舉的馬重,而就是馬重為崇禎做出了鏡子!

    只不過聽到宋應星的回報,這馬重對於民用這一塊的科技不是很感興趣,宋應星更是直言,要是這馬重能夠安心的學習的話,他對與農業講解不出兩年就會超過自己,只不過可惜的是,這馬重相對於民用科技,更多的還是喜歡軍用科技!

    一想到軍用科技,崇禎就十分的後悔自己沒有將孫元化看好,雖然孫元化確切的去向到現在還沒有探明出來的,但是崇禎也可以在自己的心中猜個**不離十,這皇太極還是有翻盤的機會的,也許等到十幾年會是幾十年之後,那群打著大清龍旗的人又會強勢的回歸亞洲,只不過到時候,崇禎可就沒有科技優勢了!皇太極帶走了寶貴的人力,同時帶走的,還有從崇禎這裡偷取的科技!皇太極,終究是崇禎的心腹大患啊!

    眼下東北三省的開發在即,哪裡有大量的土地等著華夏的百姓去開耕,有著數目龐大的河流等著工業水車去裝飾!

    東北三省的農業作物很簡單,就三個,一個是北方小麥,一個是土豆,還有一個,就是玉米!在南方這些高產作物種不出來,崇禎不相信在北方還種不出來,雖然眼下崇禎完全沒有糧食上的危機,但是崇禎實在是不習慣將自己安身立命的東西掌握在其他人的手中,雖然眼下糧食並不缺少的,但是卻也沒有剩餘,出產與消耗僅僅只是為此在了一個穩定的環節而已,這也就意味著崇禎完全沒有糧食的儲備,這樣一來,一旦出現了什麼大的狀況,崇禎可就完全是束手無策啊!

    而且糧食是最能促進人口發展的有力武器,而人口,是崇禎征服世界的計劃中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在中國百姓對於土地的喜愛遠遠高於其他民族,雖然故土難離的,但是在崇禎開出的一些列條件面前,還是有著大量的農民向著東北三省而去,這裡面最主要的組成部分,就是昔日被驅趕出家園的遼人!

    家園終於被奪回來了,他們終於可以回到那闊別數十年的家了!雖然那裡現在什麼都沒有?但是他們相信,在他們自己手中,這關外的土地會變成絲毫不遜於關內的繁華,關內轟轟烈烈的大建設對於遼人的衝擊十分的巨大,當他們看見各地華夏百姓熱情高漲的建設著自己的家園的時候,他們也感到了一種落寞,他們的故土,又要在好久才可以像這關內一樣,正式的開始建設呢?

    這個落寞沒有太久,也彷彿太久,入春了,聖天子發兵關外,盧象升躍馬瀋陽!遼土回歸了,雖然改了名,但是他依然是遼人心目中的遼土,緊跟著就是號召東北三省的建設,這需要人,這需要很多的人!號召的命令才來,遼人們就急急忙忙的轉讓了自己在關內的土地,托兒帶口的向著關外而去,哪裡才是他們的家鄉,哪裡現在需要他們回去建設!

    關內的建設熱情一波高過波,關外雖然落後了關內的一個節奏,但是同樣有著絲毫不弱於關內的高昂熱情,修路,修水利,修學堂,修房屋,這樣的一個建設順序表明了遼人開發遼土的決心,將自己放在最後,將故鄉放在前面,物質上的改革需要抓緊,同樣的,在思想方面的改革也不能落下,孫承宗的高等學校正式的開學了,這裡面的招生全部是用的自己考試制度,這樣一來雖然最大程度上的保證了生源的純淨,但是也徹底的得罪了大明原有的知識分子!

    士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