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四章 |貨幣轉化為資本(七) 文 / 卡爾·馬克思

    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特性,使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在買者和賣者締結契約時還沒有在實際上轉到買者手中。和其他任何商品的價值一樣,它的價值在它進入流通以前就已確定,因為在勞動力的生產上已經耗費了一定量的社會勞動,但它的使用價值只是在以後的力的表現中才實現。因此,力的讓渡和力的實際表現即力作為使用價值的存在,在時間上是互相分開的。但是,對於這類先通過出售而在形式上讓渡使用價值、後在實際上向買者轉讓使用價值的商品來說,買者的貨幣通常執行支付手段的職能。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一切國家裡,給勞動力支付報酬,是在它按購買契約所規定的時間發揮作用以後,例如在每週的週末。因此,到處都是工人把勞動力的使用價值預付給資本家;工人在得到買者支付他的勞動力價格以前,就讓買者消費他的勞動力,因此,到處都是工人給資本家以信貸。這種信貸不是什麼臆想,這不僅為貸方碰到資本家破產時失掉工資(施托爾希說,「工人貸出自己的勤勞」,但是——他又狡猾地補充說——他們除了會「失掉自己的工資,不冒任何風險……工人沒有付出任何物質的東西」。(施托爾希《政治經濟學教程》1815年彼得堡版第2卷第36、37頁)今天的西方經濟學家連工人可能會失掉自己的工資的風險也不敢承認了。(見張維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中的某些註釋))所證明,而且也為一系列遠197為經常的影響所證明。(舉個例子。在倫敦有兩種麵包房:一種是按麵包的全價出售的,一種是按低價出售的。後者占麵包房總數的3/4以上。(政府調查委員休·西·特裡門希爾關於《麵包工人的申訴的報告》1862年倫敦版第32頁)這些按低價出售的麵包房所出售的麵包,幾乎無例外地都摻了明礬、肥皂、珍珠灰、白、得比郡石粉以及諸如此類的其他一些頗為可口的、富有營養的而又合乎衛生的成分。(見上述藍皮書和《1855年食物摻假調查委員會的報告》,以及哈塞耳醫生《揭穿了的摻假行為》1861年倫敦第2版)約翰·戈登爵士對1855年委員會說:「由於這種摻假,每天靠兩磅麵包度日的窮人,現在實際上連1/4的養料都得不到,且不說這種摻假對他們的健康的危害了。」特裡門希爾(《麵包工人的申訴的報告》第48頁)認為,「工人階級的很大一部分」明明知道摻假,可是還得去買明礬、石粉這一類東西,其原因就在於,對工人階級來說,「麵包房或雜貨店愛給他們什麼樣的麵包,他們就得買什麼樣的麵包,這是必然的事情」。因為他們只是在勞動周的週末才得到報酬,所以,他們也只有「在週末才能支付全家——星期消費的麵包錢」。特裡門希爾還引用了一些證詞:「眾所周知,用這種混合物製成的麵包是特意為這種主顧做的。」「在英格蘭<特別是蘇格蘭〕的許多農業區,工資是每兩周、甚至每一個月發一次。支付期這樣長,農業工人不得不賒購商品……他必須付出較高的價錢,他實際上已被賒賣東西給他的店舖束縛住了。例如,在威爾茲的浩寧漢,每月發一次工資,工人購買一英石麵粉要付2先令4便士,而在別的地方則只要1先令10便士。」(《公共衛生。樞密院衛生視察員第6號報告》1864年版第264頁)「1853年,佩斯裡和基耳馬爾諾克<蘇格蘭西部〕的手工印染工人,通過一次罷工迫使支付期從一個月縮短為兩周。」(《工廠視察員報告。1853年10月31日》第34頁)英國許多煤礦主採取的方法可以說明,工人給資本家的信貸獲得了進一步的、奇妙的發展。按照這種方法,工人到月底才領工資,在這期間從資本家那裡得到預支,而預支往往就是一些工人不得不高於市場價格支付的商品(實物工資制)。「煤礦主慣用的一種辦法就是,每月發一次工資,而在這一個月的每個週末給工人預支一次。預支是在店舖進行的。工人在店舖的這一邊拿到錢,在另一邊又把錢花掉。」明明是工人向資本家預支勞動力,預支勞動力創造的價值,卻變成了資本家向工人預支工錢。這個把戲在為資本家辯護的現代庸俗經濟學中也有體現。而且什麼是預支呢?難道有人買了一箱酒,在他回家後把酒喝光之前就付了錢,也是預支嗎?但是,無論貨幣執行購買手段還是支付手段的職能,商品交換本身的性質並不因此發生變化。勞動力的價格已由契約確定下來,雖然它同房屋的出租價格一樣,要在以後才實現。勞動力已經賣出,雖然報酬要在以後才得到。但是,為了在純粹的形式上理解這種關係,我們暫且假定,勞動力所有者每次198出賣勞動力時就立即得到了契約所規定的價格。

    現在我們知道了,貨幣所有者付給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所有者的價值是怎樣決定的。貨幣所有者在交換中得到的使用價值,在勞動力的實際使用即消費過程中才表現出來。這個過程所必需的一切物品,如原料等等,是由貨幣所有者在商品市場上買來並且按十足的價格支付的。這種一手交錢一手交貨的買賣,由於這些原料要在以後才由資本家僱傭的工人來生產地消費,從而其價值也算是資本家向原料的賣者預支的嗎?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就是商品和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勞動力的消費,像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費一樣,是在市場以外,或者說在流通領域以外進行的。因此,讓我們同貨幣所有者和勞動力所有者一道,離開這個嘈雜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領域,跟隨他們兩人進入門上掛著「非公莫入」牌子的隱蔽的生產場所吧!在那裡,不僅可以看到資本是怎樣進行生產的,還可以看到資本本身是怎樣被生產出來的。賺錢的秘密最後一定會暴露出來。

    勞動力的買和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界限以內進行的,這個領域確實是天賦人權的真正樂園。那裡占統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於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契約是他們的意志藉以得到共同的法律表現的最後結果。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所有者發生關係,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所有權!因為他們都只支配自己的東西。邊沁!因為雙方都只顧自己。使他們連在一起並發生關係的唯一力量,是他們的利己心,是現代庸俗經濟學所謂的「理性」,是他們的特殊利益,是他們的私人利益。正因為人人只顧自己,誰也不管別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預定的和諧下,或者說,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體有利的事業。

    一離開這個簡單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庸俗的自由貿易論者用來判斷資本和僱傭勞動的社會的那些觀點、概念和標準就是從這個領域得出的,——就會看到,我們的劇中人的面貌已經起了某些變化。原來的貨幣所有者成了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隨於後。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一些中國「精英」正在向美國大亨及其僕從所乞討並妄圖加諸自己同胞身上的,正是這種「讓人家來鞣」的自由和人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