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五章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五) 文 / 卡爾·馬克思

    我們的資本家早就預見到了這種情況,這正是他發笑的原因。他不僅懂得用勞動力的低價值去換取勞動力創造的高價值;更懂得用任意罵國家領導人的小人權去換取生存與發展的大人權。因此,工人在工場中遇到的,不僅是6小時而且是12小時勞動過程所必需的生產資料。如果10磅棉花吸收6個勞動小時,變為10磅棉紗,那末20磅棉花就會吸收12個勞動小時,變成20磅棉紗。我們來考察一下這個延長了的勞動過程的產品。現在,在這20磅棉紗中物化著5個工作日,其中4個工作日物化在已消耗的棉花和紗錠量中,1個工作日是在紡紗過程中被棉花吸收的。5個工作日用金來表現是30先令,或1鎊10先令。因此這就是20磅棉紗的價格。1磅棉紗仍然和以前一樣值1先令6便士。但是,投入勞動過程的商品的價值總和是27先令。棉紗的價值是30先令。產品的價值比為了生產產品而預付的價值增長了1/9。27先令變成了30先令,帶來了3先令的剩餘價值。戲法終於變成了。貨幣轉化為資本了。

    問題的一切條件都履行了,商品交換的各個規律也絲毫沒有違反。等價物換等價物。作為買者,資本家對每一種商品——棉花、紗錠和勞動力——都按其價值支付。然後他做了任何別的商品購買者所做的事情。他消費它們的使用價值。勞動力的消費過程(同時是商品的生產過程)提供的產品是20磅棉紗,價值30先令。資本家在購買商品以後,現在又回到市場上來出售商品。他賣棉紗是1先令6便士一磅,既不比它的價值貴,也不比它的價值賤。然而他從流通中取得的貨幣比原先投入流通的貨幣多3先令。他的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這整個過程,既在流通領域中進行,又不在流通領域中進行。它是以流通為媒介,因為它以在商品市場上購買勞動力為條件。它不在流通中進行,因為流通只是為價值增殖過程作準備,而這個過程是在生產領域中進行的。所以,「在220這個最美好的世界上,一切都十全十美」。

    當資本家把貨幣變成商品,使商品充當新產品的物質形成要素或勞動過程的因素時,當他把活的勞動力同這些商品的死的物質合併在一起時,他就把價值,把過去的、物化的、死的勞動變為資本,變為自行增殖的價值,變為一個有靈性的怪物,它用「好像害了相思病」的勁頭開始去「勞動」。

    如果我們現在把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比較一下,就會知道,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盈虧平衡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持續到這樣一點,即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恰好為新的等價物所補償,那就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那就成為價值增殖過程。

    其次,如果我們把價值形成過程和勞動過程比較一下,就會知道,構成勞動過程的是生產使用價值的有用勞動。在這裡,運動只是從質的方面來考察,從它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從目的和內容方面來考察。在價值形成過程中,同一勞動過程只是表現出它的量的方面。所涉及的只是勞動操作所需要的時間,或者說,只是勞動力被有用地消耗的時間長度。在這裡,進入勞動過程的商品,已經不再作為在勞動力有目的地發揮作用時執行一定職能的物質因素了。它們只是作為一定量的物化勞動來計算。無論是包含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或者是由勞動力加進去的勞動,都只按時間尺度計算。它等於若干小時、若干日等等。

    但是,被計算的,只是生產使用價值所耗費的社會必要時間。這裡包含下列各點。勞動力應該在正常的條件下發揮作用。如果紡紗機在紡紗業中是社會上通用的勞動資料,那就不能讓工人使用手搖紡車。他所用的棉花也應該是正常質量的棉花,而不應該221是經常斷頭的壞棉花。否則,在這兩種情況下,他生產一磅棉紗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就會超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這些超過的時間並不形成價值或貨幣。不過,勞動的物質因素是否具有正常性質並不取決於工人,而是取決於資本家。工人同等勞力的付出實際能創造多少價值,取決於資本家。但決不意味著資本家也在創造價值。再一個條件,就是勞動力本身的正常性質。勞動力在它被使用的專業中,必須具有在該專業占統治地位的平均的熟練程度、技巧和速度。工人的素質和技術水平關係到經濟發展的水平,而國內卻不大重視。而我們的資本家在勞動市場上也買到了正常質量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必須以通常的平均的緊張程度,以社會上通常的強度來耗費。資本家小心翼翼地注視著這一點,正如他小心翼翼地注視著不讓有一分鐘不勞動而白白浪費掉一樣。他購買的勞動力有一定的期限。他要從這上面得到屬於他的東西。他不願意被盜竊。最後,他不允許不合理地消費原料和勞動資料,——為此我們這位先生有他自己的刑法,國內一些私營企業規定,請一天假扣一周或十天的工資,而工人們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因此,除非身體非常好,常常免不了請假,稍事休息一下,資本家就趁機盤剝。這就是他們自己的刑法之一。儘管有勞動法的種種規定,但各地方急於招商引資,保住官僚的飯碗和收益,要讓官僚們不與資本家穿一條褲子也難。——因為浪費了的原料或勞動資料是多耗費的物化勞動量,不能算數,不加入形成價值的產品中。

    我們看到,以前我們分析商品時所發現的創造使用價值的勞動和創造價值的同一個勞動之間的區別,現在表現為生產過程的222不同方面的區別了。

    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過程;作為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

    我們在前面指出過,對於價值的增殖過程來說,資本家佔有的勞動是簡單的、社會平均勞動,還是較複雜的、比重較高的勞動,是毫無關係的。比社會平均勞動較高級較複雜的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力的表現,這種勞動力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既然這種勞動力的價值較高,它也就表現為較高級的勞動,也就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物化為較多的價值。但是,無論紡紗工人的勞動和珠寶細工的勞動在程度上有多大差別,珠寶細工用來補償自己的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勞動,與他用來創造剩餘價值的那一部分追加勞動在質上完全沒有區別。可見,在這兩種場合,剩餘價值都只是來源於勞動在量上的剩餘,來源於同一個勞動過程——在一種場合是棉紗生產過程,在另一種場合是首飾生產過程——的延223長。(較高級勞動和簡單勞動,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之間的區別,一部分是根據單純的幻想,或者至少是根據早就不現實的、只是作為傳統慣例而存在的區別;一部分則是根據下面這樣的事實:工人階級的某些階層處於更加貧困無靠的地位,比別人更難於取得自己勞動力的價值。在這方面,偶然的情況起著很大的作用,以致這兩種勞動會互換位置。例如,在一切資本主義生產發達的國家中,工人階級的體質已日趨孱弱和相當衰竭,因此,同很輕巧的細活相比,需要很多力氣的粗活常常成為較高級勞動,而細活倒降為簡單勞動。如瓦匠的勞動在英國要比錦緞工人的勞動高得多。另一方面,剪毛工人的勞動雖然體力消耗大,而且很不衛生,但仍被看作「簡單」勞動。而且,不要以為所謂「熟練勞動」在國民勞動中佔著相當大的數量。據蘭格計算,英格蘭(和威爾士)有1100多萬人靠簡單勞動為生。當時的人口總數是1800萬,其中要減去100萬貴族和150萬需要救濟的貧民、流浪漢、罪犯、娼妓等,還要減去465萬中等階級,其中包括小食利者、官吏、作家、藝術家、教員等等。為了湊足這465萬的數目,除銀行家等等之外他還把所有工資較高的「工廠工人」列為中等階級中從事勞動的部分!甚至瓦匠也被列為「複雜勞動者」。這樣剩下來的,便是上面說的1100萬了。(賽·蘭格《國家的貧因,貧困的原因及防止辦法》1844年倫敦版〔散見第49——52頁〕)「除自己的普通勞動拿不出任何別的東西來換取食物的一個龐大階級,佔人口的大多數。」(詹姆斯·穆勒《殖民地》,載於《英國百科全書附冊》1831年版))

    另一方面,在每一個價值形成過程中,較高級的勞動總是要化為社會平均勞動,例如一日較高級的勞動化為x日簡單的勞動。因此,只要假定資本使用的工人是從事簡單的社會平均勞動,我們就能省卻多餘的換算而使分析簡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