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十章 |相對剩餘價值的概念 文 / 卡爾·馬克思

    工作日的一部分只是生產出資本所支付的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到現在為止,工作日的這一部分被看作不變量,而在一定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現有的經濟發展階段上,它實際上也是這樣的。在這個必要勞動時間之外,工人還能勞動2小時、3小時、4小時、6小時等。剩餘價值率和工作日的長度就取決於這個延長的量。如果說必要勞動時間是不變的,那末相反,整個工作日是可變的。現在假定有一個工作日,它的總長度以及它的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的劃分是已定的。例如ac線a——b——c代表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ab段代表10小時必要勞動,bc段代表2小時剩餘勞動。現在,如果沒有ac的進一步延長,或者說不依靠ac的進一步延長,怎樣才能增加剩餘價值的生產呢?也就是說,怎樣才能延長剩餘勞動呢?

    儘管工作日的界限ac已定,看來bc仍然可以延長,不過不是越過它的終點c(同時也是工作日ac的終點)延長,而是由它的起點b以相反的方向向a端推移而延長。假定在a——b』——b——c中,b』——b等於bc的一半,或一個勞動小時。假定在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ac中,b移到b』,bc就延長到b』c,剩餘勞動就增加了一半,從2小時增加到3小時,雖然工作日仍舊是12小時。但是很明顯,如果必要勞動不同時從ab縮短到ab』,從10小時縮短到9小時,要使剩餘勞動這樣從bc延長到b』c,從2小時延長到3小時是不可能的。必要勞動的縮短要與剩餘勞動的延長相適應,或者說,工人實際上一直為自己耗費的勞動時間的一部分,要變成為資本家耗費的勞動時間。這裡,改變的不是工作日的長度,而是工作日中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的劃分。

    另一方面,知道工作日的量和勞動力的價值,顯然也就知道剩餘勞動量本身。勞動力的價值,即生產勞動力所需要的勞動時間,決定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如果一個勞動小時用金量來表示是半先令或6便士,勞動力的日價值是5先令,那末工人每天就必須勞動10小時,才能補償資本支付給他的勞動力的日價值,或者說,才能生產出他每天必要生活資料的價值的等價物。知道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也就知道工人勞動力的價值,知道工人勞動力的價值,也就知道他的必要勞動時間的量。從整個工作348日中減去必要勞動時間,就得到剩餘勞動的量。12小時減去10小時,還剩2小時,這裡看不出,在這種條件下剩餘勞動怎麼能夠延長到2小時以上。當然資本家可以不付給工人5先令,而只付給4先令6便士,或者更少。再生產這4先令6便士價值,有9個勞動小時就夠了,這樣,在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中,剩餘勞動就不是2小時,而是3小時了,剩餘價值本身也就從1先令提高到1先令6便士了。但是這個結果的獲得,只是由於把工人的工資壓低到勞動力價值以下。工人只得到他在9小時內生產的4先令6便士,他所支配的生活資料比以前少1/10,因此,他的勞動力只能有萎縮的再生產。在這裡,剩餘勞動的延長,只是由於打破剩餘勞動的正常界限,剩餘勞動的範圍的擴大,只是由於侵佔了必要勞動時間的範圍。雖然這種方法在工資的實際運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這裡它應該被排除,因為我們假定,一切商品,包括勞動力在內,都是按其十足的價值買賣的。這是一個理論分析所必須的假定,但並不意味著可以原諒資本家對工人利益的這種侵犯。既然作了這樣的假定,那末勞動力的生產或勞動力價值的再生產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就不能因為工人的工資低於他的勞動力的價值而減少,而只有當這個價值本身降低時才減少。在工作日長度已定的情況下,剩餘勞動的延長必然是由於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而不是相反,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是由於剩餘勞動的延長。如果用數學來表達,由於等號沒有方向性,因而這兩者是一致的。但在現實邏輯上卻不是這樣。現代庸俗經濟學熱衷於數學運用的原因之一,正在於數理邏輯常常不是現實邏輯的正確表達方式。就我們的例子來說,勞動力的價值必需在實際上降低1/10,必要勞動時間才能減少1/10,從10小時減到9小時,從而使剩餘勞動從2小時延長到3小時。

    但是,勞動力的價值要這樣降低1/10,同量的生活資料,從前用10小時生產出來,現在要求用9小時生產出來。不過,要做到這一點,不提高勞動生產力是不可能的。例如,一個鞋匠使用一定的手段,在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內可以做一雙皮靴。如果他要在同樣的時間內做兩雙皮靴,他的勞動生產力就必須提高一倍。不改變他的勞動資料或他的勞動方法,或不同時改變這二者,就不能把勞動生產力提高一倍。因此,他的勞動生產條件,也就是他的生產方式,從而勞動過程本身,必須發生革命。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在這裡一般是指勞動過程中的這樣一種變化,這種變化能縮短生產某種商品的社會必需的勞動時間,從而使較小量的勞動獲得生產較大量使用價值的能力。在研究我們上面考察的那種形式的剩餘價值的生產時,我們曾假定生產方式是既定的。而現在,對於由必要勞動變成剩餘勞動而生產剩餘價值來說,資本只是佔有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或者說現存形態的勞動過程,並且只延長它的持續時間,就絕對不夠了。必須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通過提高勞動生產力來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縮短再生產勞動力價值所必要的工作日部分。

    我把通過延長工作日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絕對剩餘價值;相反,我把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做相對剩餘價值。

    要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就必須提高這樣一些產業部門的生產350力,這些部門的產品決定勞動力的價值,就是說,它們或者屬於日常生活資料的範圍,或者能夠代替這些生活資料。但是,商品的價值不僅取決於使商品取得最終形式的那種勞動的量,而且還取決於該商品的生產資料所包含的勞動量。例如皮靴的價值不僅取決於鞋匠的勞動,而且還取決於皮革、蠟、線等等的價值。因此,那些為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提供不變資本物質要素(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的產業部門中生產力的提高,以及它們的商品相應的便宜,也會降低勞動力的價值。相反,那些既不提供必要生活資料、也不為製造必要生活資料提供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中生產力的提高,並不會影響勞動力的價值。

    便宜的商品當然只是相應地,即只是按照該商品在勞動力的再生產中所佔的比例,降低勞動力的價值。例如,襯衫是一種必要生活資料,但只是許多種必要生活資料中的一種。這種商品變得便宜只會減少工人購買襯衫的支出。但是必要生活資料的總和是由各種商品、各個特殊產業部門的產品構成的,其中每種商品的價值總是勞動力價值的相應部分。勞動力價值隨著勞動力再生產所必要的勞動時間的減少而降低,這種勞動時間的全部減少等於所有這些特殊生產部門勞動時間減少的總和。在這裡我們把這個總結果看成好像是每個個別場合的直接結果和直接目的。當一個資本家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例如襯衫便宜的時候,他決不是必然抱有相應地降低勞動力的價值,從而減少必要勞動時間的目的;但是只要他最終促成這個結果,他也就促成一般剩餘價值率的提高。又一個「看不見的手」。生產的商品變得便宜了,但資本家(階級)得到的一般剩餘價值率卻提高。顯然,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所謂的通貨緊縮是必然的趨勢。351必須把資本的一般的、必然的趨勢同這種趨勢的表現形式區別開來。

    這裡不考察資本主義生產的內在規律怎樣表現為資本的外部運動,怎樣作為競爭的強制規律發生作用,從而怎樣成為單個資本家意識中的動機。然而有一點一開始就很清楚:只有瞭解了資本的內在本性,才能對競爭進行科學的分析,正像只有認識了天體的實際的、但又直接感覺不到的運動的人,才能瞭解天體的表面運動一樣。但是,為了理解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並且只根據已經得出的結果,要作如下的說明。

    如果一個勞動小時用金量來表示是6便士或1/2先令,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就會生產出6先令的價值。假定在一定的勞動生產力的條件下,在這12個勞動小時內製造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產資料、原料等的價值是6便士。在這種情況下,每件商品花費1先令,即6便士是生產資料的價值,6便士是加工時新加進的價值。現在假定有一個資本家使勞動生產力提高一倍,在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中不是生產12件這種商品,而是生產24件。在生產資料的價值不變的情況下,每件商品的價值就會降低到9便士,即6便士是生產資料的價值,3便士是最後的勞動新加進的價值。生產力雖然提高一倍,一個工作日仍然同從前一樣只創造6先令新價值,不過這6先令新價值現在分散在增加了一倍的產品上。因此分攤在每件產品上的不是這個總價值的1/12,而只是1/24,不是6便士,而是3便士,也就是說,在生產資料變成產品時,就每件產品來說,現在加到生產資料上的,不像從前那樣是一個勞動小時,而是半個勞動小時。現在,這個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這個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少於在社會平均條件下生產352的大宗同類商品所花費的勞動時間。每件商品平均花費1先令,或者說,代表2小時社會勞動;在生產方式發生變化以後,它只花費9便士,或者說,只包含11/2個勞動小時。但是商品的現實價值不是它的個別價值,而是它的社會價值,就是說,它的現實價值不是用生產者在個別場合生產它所實際花費的勞動時間來計量,而是用生產它所必需的社會勞動時間來計量。因此,如果採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按1先令這個社會價值出售自己的商品,那末他的商品的售價就超出它的個別價值3便士,這樣,他就實現了3便士的超額剩餘價值。但是另一方面,對他來說,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現在表現為24件商品,而不是過去的12件商品。因此要賣掉一個工作日的產品,他就需要有加倍的銷路或大一倍的市場。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他的商品只有降低價格,才能獲得較大的市場。因此資本家要高於商品的個別價值但又低於它的社會價值來出售商品,例如一件商品賣10便士,這樣,他從每件商品上仍然賺得1便士的超額剩餘價值。對於資本家來說,剩餘價值總會這樣提高,不管他的商品是不是屬於必要生活資料的範圍,是不是參加勞動力的一般價值的決定。因此,即使撇開後面這種情況,每個資本家都抱有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的動機。

    然而,甚至在這種場合,剩餘價值生產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剩餘勞動的相應延長。假定必要勞動時間是10353小時,或者說,勞動力的日價值是5先令,剩餘勞動是2小時,因而每日生產的剩餘價值是1先令。但我們的資本家現在是生產24件商品,每件賣10便士,或者說,一共賣20先令。因為生產資料的價值等於12先令,所以142/5件商品只是補償預付的不變資本。十二小時工作日表現為其餘的93/5件商品。因為勞動力的價格=5先令,所以6件產品表現必要勞動時間,33/5件產品表現剩餘勞動。必要勞動和剩餘勞動之比在社會平均條件下是5:1,而現在是5:3。用下列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樣結果。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的產品價值是20先令。其中12先令屬於只是再現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因此,剩下的8先令是體現一個工作日的價值的貨幣表現。這個貨幣表現比同類社會平均勞動的貨幣表現要多,因為12小時的同類社會平均勞動只表現為6先令。其產品價值按原來每件商品1先令計算是12先令,而按新價格每件10便士計算是10先令。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的作用,或者說,在同樣的時間內,它所創造的價值比同種社會平均勞動要多。由於較高的生產力通常與較高的不變資本相聯繫,因此現代庸俗經濟學將較高生產力的勞動的自乘作用,以生產函數的形式歸功於資本,認為資本也能夠創造價值。但是,我們在下面可以看到,一旦這種較高的生產力成為社會平均水平的生產力,這種自乘作用所導致的超額剩餘價值就會消失,從而資本還是不能創造價值。但是我們的資本家仍然和從前一樣,只用5先令支付勞動力的日價值。因此工人現在要再生產這個價值,用不著像過去那樣需要10小時,只要71/2小時就夠了。這樣,他的剩餘勞動就增加了21/2小時,他生產的剩餘價值就從1先令增加到3先令。可見,採用改良的生產方式的資本家比同行業的其餘資本家,可以在一個工作日中佔有更大的部分作為剩餘勞動。他個別地所做的,就是資本全體在生產相對剩餘價值時所做的。但是另一方面,當新的生產方式被普遍採用,因而比較便宜地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和它的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消失的時候,這個超額剩餘價值也就消失。價值由勞動時間決定的規律,既會使採用新方法的資本家感覺到,他必須低於商品的社會價值來出售自己的商品,又會作為競爭的強制規律,迫使他的競爭者也採用新354的生產方式。若按新價格計算,使用舊方法的資本家將在每件商品上虧損1便士,即一個十二小時工作日的產品虧損1先令。之所以出現這種虧損,不是因為勞動力沒有提供剩餘價值,畢竟工人提供了2小時剩餘勞動,而是因為這種剩餘勞動的果實,通過競爭,在資本家之間重新進行了分配。因此,只有當勞動生產力的提高擴展到同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有關的生產部門,以致使屬於必要生活資料範圍、從而構成勞動力價值要素的商品便宜時,一般剩餘價值率才會最終受到這一整個過程的影響。

    商品的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儘管商品的使用價值可能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勞動力的價值也是這樣,因為它是由商品價值決定的。相反,相對剩餘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它隨著生產力提高而提高,隨著生產力降低而降低。在貨幣價值不變的情況下,一個十二小時社會平均工作日總是生產6先令的價值產品,而不管這個價值額如何分割為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和剩餘價值。但是,如果由於生產力的提高,每天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從而勞動力的日價值,從5先令下降到3先令,那末剩餘價值就從1先令增加到3先令。再生產勞動力的價值,從前需要10個勞動小時,現在只要6個勞動小時就夠了。有4個勞動小時空了出來,可以併入剩餘勞動的範圍。因此,提高勞動生產力來使商品便宜,並通過商品便宜來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資本的內在的衝動和經常的趨勢。只要中國的產品構成美國勞動力再生產中的必要生活資料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廉價的,美國就難以政治原因拒絕給中國以相應的貿易待遇,來限制中國產品進入美國,否則就會影響到美國的通貨膨脹,影響到美國資本家的利潤(佔有的剩餘價值)。

    商品的絕對價值本身,是生產商品的資本家所不關心的。他關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時實現的剩餘價值。剩餘價值的實現本身就包含著預付價值的補償。因為相對剩餘價值的增加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正比,而商品價值的降低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成反比,也就是說,因為同一過程使商品便宜,並使商品中包含的剩餘價值提高,所以就揭示了一個謎:為什麼只是關心生產交換價值的資本家,總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換價值;這也就是政治經濟學奠基人之一魁奈用來為難他的論敵、而後者至今還沒有回答的那個矛盾。魁奈說:

    「你們認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中,只要不損害生產,越能節省費用或昂貴的勞動,這種節省就越有利,因為這會降低產品的價格。儘管如此,你們又認為,由工人勞動創造的財富的生產,在於增大他們產品的交換價值。」

    可見,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通過發展勞動生產力來節約勞動,目的絕不是為了縮短工作日。它的目的只是為了縮短生產一定量商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工人在他的勞動的生產力提高時,一小時內例如會生產出等於過去10倍的商品,從而每件商品需要的勞動時間只是過去的1/10,這絕不能阻止他仍舊勞動12小時,並且在12小時內生產1200件商品,而不是以前的120件商品。他的工作日甚至還可能延長,以致他現在要在14小時內生產1400356件商品等等。因此,在麥克庫洛赫、尤爾、西尼耳之流的經濟學家的著作中,在這一頁可以讀到,工人應當感謝資本發展了生產力,因為這種發展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在下一頁接著就會讀到,工人為了表示這種感謝,以後必須勞動15小時,以代替原來的10小時。現代庸俗經濟學將這下一頁的內容改為,工人為了表示這種感謝,自願轉讓剩餘價值給資本,即讓資本擁有剩餘索取權。而且儘管生活必需品的價值下降了,但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卻似乎提高了,因為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通貨膨脹而不是通貨緊縮。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發展勞動生產力的目的,是為了縮短工人必須為自己勞動的工作日部分,以此來延長工人能夠無償地為資本家勞動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在商品沒有變便宜的情況下,究竟會在多大的程度上達到這個結果,我們在下面考察相對剩餘價值的各種特殊的生產方法時,就可以看到。資本具有發展生產力的內在動力,社會主義社會要想在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過程中取勝,也需要某種發展生產力的內在動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