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十章 |工資的國民差異 文 / 卡爾·馬克思

    在第十五章,我們考察了可以引起勞動力價值的絕對量或相對量(即同剩餘價值相比較的量)發生變化的種種組合的情況,而另一方面,勞動力價格藉以實現的生活資料量,又可以發生與這一價格的變動無關或不同的運動。這就是說,如果生活資料的價格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從而消費價格指數下降或者通貨緊縮(負膨脹),並不意味著工人的實際工資提高,至多只能說是,勞動力價格的下降程度不如勞動力價值的下降程度大。我們已經說過,只要把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換成外在的工資形式,那裡的一切規律就會轉化為工資運動的規律。在這一運動中表現為各種變動著的組合的情況,對於不同的國家說來,會表現為國民工資的同時存在的差異。因此,在比較國民工資時,必須考慮到決定勞動力的價值量的變化的一切因素:自然的和歷史地發展起來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和範圍,工人的教育費,婦女勞動和兒童勞動的作用,勞動生產率,勞動的外延量和內含量。即使作最膚淺的比較,首先也要求把不同國家同一行業的平均日工資化為長度相等的工作日。在對日工資作了這樣換算以後,還必須把計時工資換算為計件工資,因為只有計件工資才是計算勞動生產率和勞動內含量的尺度。

    每一個國家都有一個中等的勞動強度,在這個強度以下的勞613動,在生產一種商品時所耗費的時間要多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質量的勞動。在一個國家內,只有超過國民平均水平的強度,才會改變單純以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的價值尺度。在以各個國家作為組成部分的世界市場上,情形就不同了。國家不同,勞動的中等強度也就不同;有的國家高些,有的國家低些。於是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因此,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又表現為更多的貨幣。

    但是,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應用,還會由於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

    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越發達,那裡的國民勞動的強度和生產率,就越超過國際水平。因此,不同國家在同一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同種商品的不同量,有不同的國際價值,從而表現為不同的價格,即表現為按各自的國際價值而不同的貨幣額。所以,貨幣的相對價值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較發達的國家裡,比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太發達的國家裡要小。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名義工資,即表現為貨幣的勞動力的等價物,在前一種國家會比在後一種國家高;但這決不是說,實際工資即供工人支配的生活資料也是這樣。

    但是即使撇開不同國家貨幣價值的這種相對的差異,也常常可以發現,日工資、周工資等等在前一種國家比在後一種國家高,614而相對的勞動價格,即同剩餘價值和產品價值相比較的勞動價格,在後一種國家卻比在前一種國家高。

    1833年工廠委員會委員約·伍·考威爾,曾對紡紗業作了仔細調查,並得出如下結論:

    「英國的工資雖然對於工人說來可能比大陸高,但是對於工廠主說來,實際上比大陸低。」(尤爾《工廠哲學》第314頁)

    英國工廠視察員亞歷山大·雷德格雷夫在1866年10月31日的工廠報告中,根據同大陸各國比較的統計材料指出,大陸的勞動,儘管工資較低,勞動時間也長得多,但是同產品相比較,還是比英國貴。奧登堡一家棉紡織廠的一位英國經理說,那裡的勞動時間是從早晨5點半到晚上8點,星期六也不例外,而當地工人即使在英國監工的監視下在這個時間內提供的產品,也比英國工人在10小時內提供的產品少,要是在德國監工的監視下,那還要少得多。當地工資比英國的低得多,在許多場合低50%,但是同機器相比的工人數卻要比英國的多得多,在一些部門達5:3。雷德格雷夫先生提供了有關俄國棉紡織廠的非常詳盡的材料。這些材料是一位不久前還在俄國工廠任職的英國經理提供給他的。在這塊充滿種種615醜事的俄國土地上,英國工廠幼年時期的那些陳舊的駭人聽聞的現象還非常盛行。管理人當然都是英國人,因為當地的俄國資本家不會管理工廠。還是英國人會剝削。所以,我們要從國外引入先進的管理技術。儘管工人從事過度勞動,夜以繼日地幹活,而報酬卻微乎其微,但是俄國的工業品仍然只有在禁止外國貨的情況下才能勉強站住腳。最後,我還要舉出雷德格雷夫先生的一張關於歐洲各國每個工廠和每個紡紗工人的平均紗錠數的比較表。雷德格雷夫先生本人指出,這些數字是他幾年以前收集的,從那時以來,英國工廠的規模和每個工人的紗錠數都擴大了。但是他假定,所列舉的大陸國家也有了同樣程度的進步,因此這些數字材料仍然有比較的價值。

    每個工廠的平均紗錠數

    英格蘭……瑞士……

    奧地利……

    薩克森……

    比利時……

    法國……

    普魯士……

    每個工人的平均紗錠數

    法國……

    俄國……

    普魯士……

    巴伐利亞………

    奧地利……

    比利時……

    薩克森……德意志各小邦……

    瑞士……

    大不列顛………

    雷德格雷夫先生說:

    「這一比較對大不列顛是不利的,除了別的原因以外,特別是因為:在大不列顛,有許多工廠是兼營機器織布業和紡紗業的,而在計算時,連一個織工也沒有除去。相反地,外國工廠大多只經營紡紗業。如果能夠拿同樣的情況進行精確比較,我就可以從我的管區中舉出許多棉紡廠,在這些工廠裡,只要一個男工和兩個女助手就能看管幾台共有2200個紗錠的走錠精紡機,每天生產出重220磅、長400的棉紗。」(散見《工廠視察員報告。1866年10月31日》第31——37頁)

    我們知道,英國的一些公司在東歐和亞洲承包過鐵路建築工程,它們除了使用當地工人外,還使用了一定數量的英國工人。它們迫於實際的需要,就不得不考慮勞動強度的國民差異,但是這並沒有使它們受到任何損失。它們根據經驗知道,即使工資水平多少同中等勞動強度是相符合的,但是勞動的相對價格(同產品相比較的價格)通常是按相反方向變動的。

    亨·凱裡在他的最早的經濟學著作之一《論工資率》中企圖證明,不同的國民工資同各國工作日的生產率水平成正比,以便從這種國際的對比中得出結論說,工資總是隨著勞動生產率而升降。即使凱裡沒有像往常那樣把毫無批判地、表面地拼湊起來的統計材料雜亂無章地羅列在一起,而是論證了自己的前提,我們關於剩餘價值生產的全部分析還是證明,他的這個推論是荒謬的。最妙的是,他並不認為,事物實際上是同理論上所說的一樣。正是617國家的干涉歪曲了這種自然的經濟關係。因此,在計算國民工資時,似乎必須把工資中以稅收的形式歸國家所有的那一部分看作是歸工人自身所有的。凱裡先生難道不應當進一步想一想:這種「國家費用」不也是資本主義發展的「自然果實」嗎?這樣的推論對這樣的人說來是十分相稱的:他起初把資本主義生產關係說成是永恆的自然規律和理性規律,並且說這些規律的自由的、和諧的作用只是由於國家干涉才遭到破壞,可是後來他發現,英國對世界市場的惡魔般的影響(似乎這種影響不是從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中產生的),使國家干涉即通過國家來保護那些「自然規律和理性規律」成為必要,換句話說,就是使實行保護關稅制度成為必要。其次他發現,李嘉圖等人用來表述現存社會的對立和矛盾的定理,並不是現實經濟運動的觀念的產物,相反地,英國和其他地方的資本主義生產中的現實對立倒是李嘉圖等人的理論的結果!最後,他發現,破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固有的優美與和諧的,歸根到底是貿易。再前進一步,他也許會發現,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禍害就是資本本身。只有一個如此驚人地缺乏批判能力和如此假裝博學的人(儘管他相信保護關稅的異端邪說),才配成為一位名叫巴師夏的人和現代自由貿易派其他一切樂觀主義者的和諧智慧的秘密源泉。

    資本的積累過程

    一個貨幣額轉化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是要執行資本職能的價值量所完成的第一個運動。這個運動是在市場上,在流通領域內進行的。運動的第二階段,生產過程,在生產資料轉化為商品時就告結束,這些商品的價值大於其組成部分的價值,也就是包含原預付資本加上剩餘價值。接著,這些商品必須再投入流通領域。必須出售這些商品,把它們的價值實現在貨幣上,把這些貨幣又重新轉化為資本,這樣週而復始地不斷進行。這種不斷地通過同一些連續階段的循環,就形成資本流通。

    積累的第一個條件,是資本家能夠賣掉自己的商品,並把由此得到的絕大部分貨幣再轉化為資本。下面假定資本是按正常的方式完成自己的流通過程的。對這一過程的詳細分析要在第二卷裡進行。

    生產剩餘價值即直接從工人身上搾取無酬勞動並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資本家,是剩餘價值的第一個佔有者,但決不是剩餘價值的最後所有者。以後他還必須同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執行其他職能的資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餘價值。因此,剩餘價619值分為各個不同的部分。它的各部分歸不同類的人所有,並具有不同的、互相獨立的形式,如利潤、利息、商業利潤、地租等等。剩餘價值的這些轉化形式要在第三卷裡才來研究。

    因此,我們在這裡一方面假定,生產商品的資本家按照商品的價值出售商品,而不去進一步研究資本家如何回到商品市場:既不研究資本在流通領域裡所採取的那些新形式,也不研究這些形式所包含的再生產的具體條件。另一方面,我們把資本主義的生產者當作全部剩餘價值的所有者,或者,不妨把他當作所有參加分贓的人的代表。總之,我們首先抽像地來考察積累,也就是把積累只看作直接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

    此外,只要積累在進行,資本家就是在出售所生產的商品,並把出售商品所取得的貨幣再轉化為資本。其次,剩餘價值分為各個不同的部分,絲毫也不會改變它的性質以及使它成為積累要素的那些必要條件。不管資本主義生產者自己握有的或分給別人的剩餘價值的比例如何,他總是最先佔有剩餘價值。因此,我們在說明積累時假定的情況,也就是積累進行中實際發生的情況。另一方面,剩餘價值的分割和流通的中介運動模糊了積累過程的簡單的基本形式。因此,對積累過程的純粹的分析,就要求我們暫時拋開掩蓋它的機構的內部作用的一切現象。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